APP下载

浅析近年佛教新闻报道的缺失与对策

2015-02-26黄晓军郑光明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佛教

黄晓军 郑光明

(南昌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浅析近年佛教新闻报道的缺失与对策

黄晓军 郑光明

(南昌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本文以近3年大众媒体的佛教类新闻为研究样本,对佛教新闻的内容、类型、呈现形式、报道度等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大众媒体的佛教新闻存在着缺乏专业性与呈负面化趋势等问题,基本建构出媒体视域下的佛教形象。阐释了问题的产生原因并提供了相关建议。

佛教形象;媒体;新闻报道

近日,少林寺主持释永信再一次被舆论捧到了风口浪尖上。2015年7月25日,自称“代表所有对释永信不满者”的“释正义”,发帖举报释永信有两个身份证、玩弄女人,和情妇育有女儿。随后,中国佛教协会、国家宗教局相继表态,要求查明真相。8月2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已经受理曾为释永信弟子的释延鲁等人对释永信的实名举报,举报包括贪污、受贿、滥用职权、非法拘禁等。在这次重大的佛教舆论事件中,各方媒体的表现不一:有回顾梳理历次释永信的争议事件;有关注释永信近况如未缺席嵩山论坛;有敦促相关部门尽快用调查结果以正视听。但无论结果如何,该事件都为佛教界、少林寺以及释永信方丈蒙上了一层阴影。由此次事件向前些年回顾,西安兴教寺事件、南海行宫僧尼合住事件以及名人亵佛事件等都令人感觉当前我国佛教界负面的信息甚嚣尘上,舆论环境十分复杂。本文从搜集整理近3年的佛教典型新闻入手,对当前我国佛教新闻报道的现状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建构出大众媒介视域下的佛教形象并针对应如何正确树立佛教形象进行探讨。

一、现状

本研究共搜集了近3年共48篇新闻报道,其中2014年共34篇,2013年共11篇,2012年共3篇,以2014年佛教新闻为重要切入点。

(一)新闻媒介

在48篇新闻报道中,大型门户网站报道有7个,占总体15%;传统主流媒体的网站新闻报道有26个,占54%;电视、报纸、杂志报道有15个,占31%。

(二)新闻体裁

其中动态新闻共21个,占总体44%;深度报道共17个,占35%;人物专访共7个,占15%;新闻评论共3篇,占6%。

(三)类型

佛教自身报道类:占总体17%。主要为介绍佛教界的新近发生的事件、佛教团体的社会活动与慈善事业、佛教高僧的事迹等。例如,凤凰网华人佛教在2014年9月26日的报道《上海佛学院师生参观中国商飞科研基地》、2012年4月3日中国新闻网的特别报道《中国佛教泰斗本焕长老圆寂》。

佛教文化艺术类:占总体13%。主要是对通过纪录片、电影、摄影活动等形式表达佛教文化的新闻报道。例如,2014年09月18日凤凰网《中国首部记录电影〈禅境宜春〉即将在央视播出》、2014年09月20日新华网《中国首部佛教主题大型情景剧〈又见五台山〉首演》。

民间佛教事件类:占10%。主要为民间产生与佛教相关的事件引起社会关注,媒体报道。例如,2013年5月1日腾讯网的报道《酒吧摆艳遇佛吸引游客 称佛像抱的是智慧》、2013年4月新浪视频《大背头弥勒佛事件》。

佛教与个人相关类:占23%。关注度高的社会名人与佛教产生关联由此产生的佛教新闻或对佛教界人物的报道。例如,2014年7月2日河南商报的报道《李阳皈依佛门拜释永信为师 将教和尚学英语》、2013年8月24日北京晚报《释永信:对负面新闻很无奈 这一代僧人最辛苦》、2014年09月15日中国新闻网《台媒曝王祖贤回台 录制佛教歌曲歌声轻柔》。

佛教争议事件类:此类最多占到37%。主要为对佛教界本身的争议性事件或争议人物的报道、对佛教不良现象的揭露、佛教与社会产生矛盾的新闻。例如,2014年10月19日中新网报道《佛教圣地五台山被揭旅游乱象 拦路要钱假僧人被拘》、2014年09月24日南方都市报《河南官员回应少林门票案:出家人要那么多钱做什么》、2014年06月19日人民网对南海行宫事件的报道《南昌将另行选址还建“南海行宫”寺庙》。

(四)角度

正面报道:在搜集的新闻样本中,正面报道有12个,占25%。正面报道的新闻是以宣传佛教慈善事业、保护佛教文化遗产、网络辟谣维护佛教形象。例如,2014年10月29日公益时报《由丛林到人间:人间佛教与近代佛教慈善》、2014年10月31日中国经济网《河北省佛教慈善基金会救助丰宁49名贫困孤儿》。

中性报道:共有21个,占45%。此类为客观报道佛教界动态新闻。例如,2014年11月06日人民网《中国首位藏传佛教僧人导演携处女作与观众见面》、2014年10月29日光明网《全国首个佛教实验考古基地落座河南巩义》以及争议事件的全面性报道,如2013年4月1日央视国际频道报道的《陕西兴教寺拆迁引争议 安葬唐高僧玄奘遗骨》。

负面报道;共有15个,占30%。以批评质疑态度对发生的佛教争议事件进行报道,评论角度多针对佛门乱象与商业化现象。例如,2014年9月15日澎湃新闻网《江西九江一妇女寺庙内遇害身亡 因讨债被住持多刀砍死》、2013年8月22日羊城晚报《网曝大悲寺疯狂敛财千万 居士生活如奴隶》。

小结:通过对近3年的佛教新闻类型、报道倾向来看,当今大众媒介建构出的佛教形象毁誉参半。但由于正面报道的传播范围与影响较小,争议的负面报道易吸引大众目光,传播力度大,使得佛教的负面事件被大众所熟知。导致当前佛教在社会公众心中逐步成为表里不一、虚伪敛财的不良形象,严重缺失对佛教的正面报道。

二、问题

(一)大部分媒体对佛教界缺乏关注度

宏观来看,佛教新闻的出现频率较低,且以网站新闻为主,占到全部佛教新闻的70%左右。只有重要、显著、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佛教新闻事件才会见诸报端或登上电视荧屏。这说明大部分媒体还是较为忽视佛教新闻,对宗教界的关注程度不足。在众多的主流传统媒体中,仅有香港的凤凰新媒体与大公网开辟了专门的佛教传媒平台,即凤凰网的华人佛教频道与大公网的佛教频道。其中凤凰网华人佛教频道栏目分类齐全,新闻报道有深度,评论犀利。在华人佛教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并且近年大型门户网站也相继开设了佛教频道,如腾讯佛学与新浪佛学。为大众提供了便利的佛教资讯服务,也具有了一定的传播影响力。并且,佛教在近年来采取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传法方式,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扩大佛教的传播面。例如,中国佛教协会网站、中国佛教网、菩萨在线,以及大多数寺院的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佛教自身的传播媒介没有形成强大的舆论领导力,影响力较低,其关于佛教的正面报道传播效果不佳导致缺少受众,佛教自身的传播策略与模式亟待优化。

(二)部分媒体专业性不足

在一些佛教的争议性事件报道中,部分媒体记者并没有采用严谨客观的调查采访方式,如只采用单一消息源、盲信网络信息、使用匿名人士提供的消息等,通过这些较为不专业的方法产生的报道,会误导受众对佛教的认识。例如,2014年9月澎湃新闻网一篇《江西九江一妇女寺庙内遇害身亡 因讨债被住持多刀砍死》的报道,该新闻确有其事,当地警方也介入调查。但本篇报道中只采访了部分村民还原现场,并没有对“杀人主持”进行采访,事实尚未调查清楚就用如此确凿骇人的新闻标题,并且无后续报道,在社会上对佛教造成了恶劣影响。又如,在2014年争议性极大的南海行宫事件中,各路媒体对事件的高度关注对促进事件的真相发掘与解决起了重要作用,但部分媒体的报道有明显的选边站性质。例如,凤凰网将僧尼群体为主要采访对象形成的报道《南海行宫事件再爆猛料 可将200万打入私人账号》《南海行宫拟建会所 法师追问2000万拆迁款去向》都是暗指该事件是由纯一法师一手操纵,欺压小寺庙僧尼,但并未对纯一法师进行采访调查。而新京报的一篇报道《寺庙合并、僧尼同寺,规划局说定就定》兼顾了僧尼群体与该事件利益相关的附件小区业主的说法,将问题直指规划局,但也未对规划局官员进行采访。再如,2014年9月南方都市报的一篇题为《河南官员回应少林门票案:出家人要那么多钱做什么》的报道关注当时的社会热点少林寺门票案,报道中虽兼顾释永信为代表的少林寺与当地政府嵩山旅游管委会双方的声音,但是关于释永信的发声多采用网络信息,采访的政府官员也是匿名处理,这样不专业的新闻报道方式间接地丑化了佛教形象。

(三)媒介事件中的佛教娱乐化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由于佛教信众抵制和抗议戏谑佛教人物而引发的争议事件。例如,龚琳娜戏谑佛教的歌曲《法海你不懂爱》与之后的《金箍棒》引发信众的声讨。之后凤凰网华人佛教频道发表了明贤法师的《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爱”》及一系列文章,提出了对宗教人物娱乐化的不满,以及对社会娱乐底线问题的质问。之后多位学者与佛学研究组织接连发表探讨娱乐道义与尊重佛教的文章。该事在网上持续发酵,反对戏谑佛教的信众要求尊重信仰,停止娱乐佛教。而支持龚琳娜的一方指责佛教界不够宽容、小题大做。一时,开展了一场娱乐与宗教的大讨论。且还有曾登上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的艺僧释道心被指贪恋红尘金钱是假和尚,还有央视主持人毕福剑形象猥琐模仿法海戏谑佛教引发宗教界抗议也曾争论一时。这三个争议人物均出在湖南卫视与中央电视台,这体现了我国电视媒体管理不善,盲目追求笑点夺眼球,将宗教娱乐化,不顾公民的宗教信仰情感。

(四)佛教新闻负面化报道趋多

承前所述,佛教新闻的负面报道占到约30%,且持续呈增长趋势。对于有关佛教的新闻,媒体报道大多为其负面消息或猎奇事件,如僧人敛财、僧尼合住等等来吸引受众眼球,标题具有诱导性,不顾及佛教形象,令社会大众形成大部分寺庙是挟佛敛财和表里不一的。对于佛教以及僧尼群体对于社会产生积极作用的事件报道较少,此部分为寺院、僧人自我宣传建构形象为主。例如,2013年8月羊城晚报的《网曝大悲寺疯狂敛财千万 居士生活如奴隶》报道采用网络曝光信息作为报道依据,给大悲寺及其僧人带来极大的负面舆论压力,后经辟谣该报道有不实之处。再如2012年的各大门户网站报道的新闻“两和尚搂美女开房”引发社会极大的反响,对佛教界产生极恶劣的影响,后经调查这二人为假和尚。还有媒体不断对释永信方丈生活作风、经济问题的质疑、南海行宫僧尼同寺的报道都对佛教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三、原因

(一)部分媒体记者专业性不强

佛教新闻与其他社会、经济类新闻不同,有其独特性。许多记者缺乏基本的佛教文化素养。佛家对弟子早有古训: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所以出家人对于一些争议事件采取“莫摒之”的态度,即不对抗不理睬,不与世俗社会计较。这就让记者觉得这是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故产生一些错误的评价报道。且大多数记者不了解中国佛教的存在意义、倡导价值、活动方式、与社会的交往方式等,在按自我的理解进行报道从而产生偏差。

(二)借佛敛财的假僧人日益增多

要知道穿着僧装的人不一定是真正修行佛法的出家人。这些依傍佛教的假和尚通过蒙骗盲目信众大肆敛财这也给佛教的整体形象造成了损伤。对于佛教造成伤害的,不只是媒体对于涉及佛教问题的各类负面报道等等,而是借着佛教名义进行不正当行为的人或团伙。

(三)社会大众与佛教有隔阂

由于佛教文化内涵丰富,有些部分晦涩难懂,以及当代佛教自身的文化传播效果不佳,使得大众对佛教停留在浅显的认知阶段,缺乏对佛教与僧尼群体的正确认识。且部分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或不实报道对大众心中的佛教形象有所冲击,误导了社会大众,产生出的一些民间的佛教争议性事件,令佛教与社会的联系愈加困难。

(四)佛教商业化现象严重

如今佛教有着持续繁荣的发展态势,信众群体的文明素质也在有所提高。但由于我国宗教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很多寺院的发展要依托政府的支持与有势力信众的护持,佛教寺僧在面对世俗社会时的独立自主性还相对较弱。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将佛教也列入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规划中,更有甚者提出“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这样的做法忽视了佛教自身的发展规律,将佛教与商业强行绑定在一起,为佛教蒙上了一层商业的外衣。

四、对策

(一)媒体要增强加宗教相关专业性

正确认识佛教,了解佛教文化与佛学常识。在对待佛教事件的新闻报道时要严谨认真,不能以娱乐的态度对待,谨慎对待网络信息,认真调查识别、摒弃虚假消息来源,消除不实报道。把握正确的佛教舆论导向,积极引导佛教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二)媒体要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提高社会对佛教的基本认知,正确宣导宗教政策

由于社会大众对佛教基础知识的相关认识方面十分欠缺,需要媒体普及相关佛教知识,让人们在精神理念层面正确认识佛教对于社会的意义,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并且要倡导社会大众积极辨别抵制假寺庙、假僧人,消除佛教社会与世俗大众的隔膜,促进人们与佛教的和谐相处。

(三)媒体要在佛教艺术传播与保护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媒体要呼吁珍惜在我国大地的各类佛寺、石窟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发展旅游业、增强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意义。另外,佛教不仅作为一种单纯的宗教信仰而存在,其伦理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也十分丰富,如佛教中慈悲、平和的心态、众生平等的观念、“空”的理念(简单解释即为事物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变化发展的)等,媒体传播这些佛教理念对人们在现代生活中保持良好生活心态、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结语

近年,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确定在发挥“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上,然而却被部分人士误读为鼓励用宗教进行经济经营,这点在佛教领域极为突出。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有着权威的指导意义,但地方政府要避免误读,制定适应当地情况的宗教政策,给予佛教适当的自主权,尊重佛教自身的处事方法与发展规律,要保护佛教自身的合理合法权益,这有利于佛教长足的、健康的进步。

[1] 邱永辉.中国宗教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 陈楠.媒体在佛教现代传播中的作用[J].青年记者(中),2013.

G212

A

1674-8883(2015)19-0029-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南昌大学创新学分科研训练项目《大众媒介视域下的佛教形象建构研究》的研究成果

黄晓军,男,博士,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新闻实务、媒介经营研究。

猜你喜欢

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大乘佛教慈悲观的内在逻辑及其现代阐释
金代佛教艺术论纲
从敦煌本佛教灵验记看佛教的传播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