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洛阳出租车司机罢工事件的背后——浅析打车软件的诞生与演变

2015-02-26王艾娣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专车出租车乘客

王艾娣

(西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2015年5月24日,河南省洛阳市市政府门前聚集了数百辆出租车和打着各种标语口号的出租车司机,从其标语看来,此次活动是为了出租车行业受到“专车”行业的冲击举行的罢工。此次罢工持续了三天,罢工期间,整个洛阳市区道路上很难见到出租车的身影,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一定困扰。

“专车”是基于远程打车服务的打车软件的再升级,私家车主可在打车软件公司实名注册司机身份,接受培训并考核通过后上岗,通过客户端与乘客联系,为乘客提供优质的打车服务。低廉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很快吸引了大批消费者,这无疑“抢夺”了原本属于传统出租车行业的业务,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一、人带来的需求——“打车难”呼唤打车软件

出租车的出现,原本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便捷的出行方式,但是近些年来,特别是在大城市的上下班高峰期却出现了“一车难求”的现象。司机拒载、态度恶劣、绕路等现象似乎成了出租车行业不成文的“习俗”,人们对其怨声不断。“打车难,说到底,就是出租车的有效供给没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1]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打车已经从原来的小众消费走向大众消费。而在需求增加的同时,出租车的有效供给不仅没有同步增加,反而因为现有运力没有完全发挥而呈现下降趋势,供降需增,矛盾自然加剧。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出租车的运载力有很大一部分是被浪费了的,人口密集的地方打不到车,人少的地方出租车又在“闲荡”,传统的电话调度出租车又存在很大弊端。此时,我们便需要一个可以让乘客和司机双方都精准定位到彼此位置并能够与对方沟通,实现方便快捷打车的利器。

人们为打车软件的诞生提供了需求方面的支撑。媒介技术演进的动力不仅来自于技术系统自身的内部矛盾运动,更大程度上来自社会和人类需求。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只有探究和掌握时空的“必然”,才能获得时空的“自由”。[2]传统的打车方式,我们站在路边,看到出租车并且有空车标志,我们挥挥手,车停下。在这个打车的过程里“看”与“挥手”显示出,我们的打车过程就是局限在我们以及司机的视觉听觉范围内,不管我们的视力有多好或是声音喊得多大,也就是在那几十米以内。我们需要一个“媒介”将我们的需求传达给更远更多的出租车司机。

或者说,我们需要一种“媒介”,来延伸我们的声音,延伸我们打车的“挥手”动作,让更远更多的司机“听到”、“看到”我们打车的需求。打车软件则是契合了人们这样的需求,我们通过该软件上传我们的位置信息以及我们行程的目的地,软件将我们的信息由近及远的“地毯式”的推送给尽可能多的出租车司机,司机接收到信息,选择接单,便可以完成一次打车过程。看似我们只是动了动手指头,但是我们的“肢体”已经延伸到了千米之外,这样的打车软件既满足了乘客打车的需求,也满足了司机的需求,实现了出租车与乘客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

二、技术提供的可能——打车软件演进“培养”出的打车习惯

2013年,第一款手机打车软件上海出租行业兴起,用户在网上下载软件后,输入起点和目的地,自愿选择“是否支付小费”,出租车司机则可根据线路、是否有小费等选择接受订单。最初的打车软件,仅仅是基于位置服务和一键拨号等服务的一款简单软件。那时的打车软件并不如我们今天看到的如此火爆。直到2014年,“滴滴打车”软件和“快的打车”软件分别实现了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客户端的对接,用户可以在行程结束后通过手机电子支付平台结账。并且为了打赢这场“战争”胜利,两家打车软件公司疯狂的向乘客和司机发“补贴”,“一分钱”打车俨然成为现实。但是由于财力的限制,随着“补贴”的减少,“手机打车热”似乎也慢慢平静了下来。2015年,两家公司利用原有平台推出的“专车”服务又使打车软件名声大噪。专车可以提前预约,无须我们在炎炎夏日或大雨滂沱路边等车;专车的服务好,为你开门为你关门,上车发纸巾发水,给你提供免费充电服务;专车司机态度形象都好,西装革履,笑脸迎人;更重要的是,新一轮的价格战,确实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

打车软件公司最初使用的“烧钱”方式看似疯狂,但旨在培养人们的一种打车习惯,在智能手机普及,以及互联网与手机相容的今天,享受到如此高质量的打车体验。同样,对于司机来说,有了更好的工作环境,更自由的工作时间,以及更高的收入,这都是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可能。“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3]打车软件这一技术,培养了人们新的打车习惯,也可以说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打车“文明”时代。

三、社会的“围栏”——政策与法规对打车软件的推动与制约

打车软件出现不久便引起了政府的关注,相关部门很快出台了政策来规范打车软件市场。2014年5月17日,中国交通部发布《关于促进手机软件召车等出租汽车电召服务有序发展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快推动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与手机软件召车服务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逐步实现对出租汽车电召服务的完整记录、及时跟踪和全过程监管。

但是随后出现的基于手机打车平台的“专车”服务,却打破了出租车行业原本的平静。2015年上半年,“专车”风靡一时,专车给消费者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同时,“专车”的出现也给司机带来了好处。司机可以更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时间,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更重要的是,公司只收取少部分的“份子钱”,司机可以受到更多的实惠。

我们之前谈到“打车难”现象为打车软件的诞生提供了需求的支撑,那么,“打车难”背后的社会原因也值得我们关注。改革开放之后,计划经济并没有全部退出市场,而是经历了一个过渡期。按理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包括出租车经营权在内,一切皆可正常流通。但脱胎于计划经济的出租车公司,选择“政府——公司——司机”的管理模式,想靠发放牌照的方式控制出租车数量,这阻碍了市场的调节配置作用,在这种模式下,司机与公司在收入分配的博弈过程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1]而“专车”的出现恰好对出租车行业存在的弊端“对症下药”,解决了出租车司机面临的问题,所以有很多司机纷纷卖掉出租车,转行干起了“专车”司机。

四、技术带来的问题——“专车”是“黑”是“白”

“专车”的经营模式,是与汽车租赁公司以及第三方劳务公司合作,由“专车”在整合了各方资源后,与乘客之间建立一种信息上的联系,从而满足乘客个性化的出行需求。这种经营模式,显然与传统的出租车经营模式截然不同。传统意义上的“黑车”,一般是指提供的是质次价高的服务,就是既没有出租车的服务好,环境又脏,价格可能比出租车还贵。[4]而“专车”价格虽然贵一些,但从现实来看,无论是滴滴、快的还是优步提供的专车服务,都比市场上现有的出租车服务要好,而且也更加安全。所以,给“专车”扣上“黑车”的帽子显然操之过急。但是,专车的出现,也确确实实如我们看到的那般,给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带来了冲击,再加之一些司机的冲动行为,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技术进步是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服务的初衷,也是其最高目的。[5]但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仅仅依靠人的理性并无法完全抑制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技术本质上是实现人的基本价值的手段,我们研究技术并不是为了技术本身,不能将手段当作目的,陷入舍本逐末之中。

[1]张珍珍 .打车难缘由解析[J].今日中国论坛,2012(6).

[2]施威,熊佳敏.媒介技术演进的社会动因与选择机制[J].新闻传播,2013(11).

[3]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4]余瀛波.互联网专车不要急于定性黑车[N].法制日报,2015-01-06.

[5]何庆平.试论技术、媒介与人的互动关系[J].新闻世界,2013(5).

[6]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兰海洋,胡刚,袁海平.关于手机打车软件的调查与思考[J].新西部,2014(13).

[8]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专车出租车乘客
嫦娥五号带回的“乘客”
乘坐出租车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最牛乘客
凭什么
检察版(十)
开往春天的深夜出租车
李书福炮轰出租车
杨传堂:专车模式值得借鉴
在给专车服务正名之前最好找到Uber和出租车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