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引导能力

2015-02-26李禾丰刘志平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干部

李禾丰 刘志平

(章贡区委宣传部,江西 赣州 341000)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引导能力

李禾丰 刘志平

(章贡区委宣传部,江西 赣州 341000)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新媒体“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给人们发酵信息、发泄情绪、发表意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互联网信息呈现出开放性、便捷性、迅速性等特点,使得网络舆情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多变化。研究新媒体技术下的网言网语,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既有学术价值,更有现实意义。洞察当下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分析网言网语发布的特点,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增强政府主动发声弘扬主旋律的能力,是摆在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新媒体;舆论引导;主流声音

一、当前网络舆论生态环境

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与之发展起来的各种新媒体迅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社交方式,给广大网民提供了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促进学习的良好渠道。但与此同时,网民在表达微言微语的时候,出现情绪过度表达、事实夸大扭曲、方式隐蔽多样的情况,有的人过分利用新媒体造谣生事,发布大量负面信息,给舆论场带来极大的负面冲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在改革的纵深推进进程中,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各阶层的切身利益不能得到协调平衡。例如,企业体制改革导致的人员结构调整,影响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再如,土地房屋征收不断引发的群体事件等等。这些都会带来社会风险矛盾。这些在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必然会带来人们网络舆论的表达。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新媒体下“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的独特优势,给人们发酵信息、发泄情绪、发表意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是传声筒、都是扩音器、都是麦克风的时代,互联网信息呈现出开放性、便捷性、迅速性等特点,网络舆论日益复杂化、多样化、多变化,给当前的网络舆论工作带来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一)新媒体舆论场日益活跃

2014年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分析报告显示,我国移动用户在2014年进入迅速增长期,信息由传统PC端流向移动端,互联网全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而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已经成为移动舆论新重心。新媒体舆论场很大的一个特点体现在“新”。这个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播的速度快,时效新。传统的媒体,一般报纸的出版周期以天甚至周计,电视、广播的周期以天或小时计,而网络信息的时效性是以分甚至是以秒来计算的。尤其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网络即时、快捷的特点更是突出。二是信息传播和受众不可控。在网络信息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新闻发言人”,越来越多的新闻信息“第一现场”都是通过普通大众的新媒体工具散播出来的。由于文化素养参差不齐、政治敏感度差异较大,一些民众在表达诉求、呈现“现场”时过度情绪化、夸大,甚至歪曲事实,这无疑给舆论场带来了杂而乱的声音。

(二)网络负能量充斥网络生态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下中国,问题多发、矛盾凸显,一些特定群体把网络当成是情绪的宣泄所和出气筒。他们往往带着“有色眼镜”观察这个社会,在网络上大肆发表大量的负面信息、不当言论、激进话语。同时,“网络水军”“煽风点火”,蓄意炮制虚假民意,恶意造谣生事,扰乱网络秩序,污染网络生态,大肆抹黑党和政府的形象,唯恐天下不乱。这些负面信息的流窜,间接地反映了当下一些民众的不理智心理和利益诉求。他们不顾法律约束的“自由”行为,给网络舆论引导带来了许多的不可控。

(三)网络热点多元化发散

近几年,网络上形成的有影响、大规模的舆论热点,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会议、重大纪念活动、重大突发性事件,都会在网上引发舆论热议。在2014年,反腐倡廉、司法执法、国防外交成了网上舆论最为关注的三大话题。同时,一些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房价、物价、医疗保险、股市等热点话题,以及国际问题、民族主义情绪也容易引发舆情热点。透过网言网语,热议的话题既有合理的、正当的利益诉求的正常情绪宣泄,也有一些过分的牢骚话、偏激过分的言论散发。这里要特别注意某些网络推手——在幕后故意添油加醋、推波助澜的别有用心的人,将个别事件夸大化、歪曲化,将一般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局部问题渲染成全局性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要加强对这些舆情的监测和及时引导、主动发声,把握有利时机,及时引导主流舆论。

二、新媒体下的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武器,是传递党和政府声音,统一思想、凝聚发展共识的喉舌,也是推进干群关系、增强政府公信力、向心力的重要一环。和谐稳定的媒体关系,对于引导舆论、避免危机、开展各项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正是社会转型阶段的关键期,各种社会矛盾叠加交织,尤其是一些突发事件频频通过网络发布出来。许多领导干部在面对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表现出很多的不适应,对于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足,敏感度不够

现在的部分领导干部存在这样的思维:认为网络舆情引导主要靠传统媒体去引导、去发声,而忽视了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和散播效应,估计不足、重视不够、研判不力的现象普遍存在,给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面对涉及一些敏感的事件和突发事件时,不敢主动“出声”迎面“出击”,而选择躲躲闪闪、遮遮掩掩,缺乏直面新媒体的“底气”和心态,以及沟通的能力,这给网络舆情的平息带来很大的阻碍。

(二)方法手段不多,创新性不强

不少地方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在面对网络热点与突发事件时,执政理念和治理能力还停留在以前的传统思维模式。对网络舆论以行政干预比较突出,“只处理,不报道”,“先处理,后报道”,不能第一时间回应网络舆论,从而错失舆论引导有利时机,使事态趋于恶化,导致“小事件”变成“大事件”。今年天津港“8·12”爆炸事故引发国内外新媒体与公众的强烈关注,面对公众的质疑,天津市召开六次新闻发布会进行正面回应,但是每次新闻发布会几乎都导致4个以上次生舆情,正向回应遭遇次生舆情覆盖,网络传播中不断生成新的质疑和吐槽,政府公信力受损。这暴露出政府在面对新媒体时存在的问题。

(三)管理机制不顺,引导合力不够

一些地方和党政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引导机制体制还不顺畅,缺乏健全的舆情监测、研判、引导和处置等综合机制,这样就必然会导致在舆情处置上存在“缺位、失位、错位”的现象,导致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显得很被动。其次,舆论引导的合力不够,在自媒体时代,怎样有效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凝聚加强正面宣传形成共识,在全社会形成改革发展的合力,是摆在党政发展部门面前的一道舆论引导难题。

三、新媒体时代,提高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有效途径

新媒体的蓬勃兴起和广泛运用,使得信息的传播日益隐蔽、迅速、多量化。媒体格局的深刻变化,给党的执政能力带来巨大的考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新兴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切实增强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管理能力,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和方式,积极应对网络舆情,主动适应并利用好新媒体的正面宣传效果。

(一)要有媒体意识,不断提高与新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一直以来承担着引导主流价值观、传递国家方针政策的重大宣传任务。因此,领导干部在日常的工作中,不能把媒体放在对立面看待,要自觉加强与新媒体的沟通交流,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充分发挥媒体凝聚人心、推动工作的作用。当前,个别干部在面对新媒体的时候,存在一种害怕、躲闪的心理,发生事件后,不愿面对媒体,怕接受采访,感觉只要和媒体扯上关系,便不会有好事情,这是一种典型的缺乏媒体意识的表现。领导干部要提升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增强媒体服务意识,善于、敢于和媒体人交朋友。

(二)要有主动意识,不断提高占据舆论空间的能力

要主动设置新媒体议题,引导主流舆论,形成主流声音。其目的就是要在第一时间主动提供信息,形成议论的话题,牢牢占据舆论空间。面对网络舆论监督,党政部门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敏感性,开诚布公地与网民交流,以诚恳的态度回答网民的质疑。第一时间主动发布信息,为后面有效处置舆情赢得宝贵时间,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第一时间主动研判舆情,成立舆情信息收集和分析小组,找到舆源,高效处理。

(三)要有机制意识,不断畅通网络舆情管理的渠道

通畅的机制是保证各项工作常态化、实效化开展的重要保证。做好舆情引导工作要树立机制建设。一是要建立重点舆情监测机制。这个主要是针对重要敏感时间节点、重大事件舆情以及突发社会事件关注点,进行的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重点关注和监测。例如,涉及全国两会、公务员招聘考试、企事业单位招聘等舆情热点,开展重点监测。二是要建立舆情会商会审机制。当发生影响全局性的重大网络舆情监测时,要树立一盘棋的理念,多方参与其中,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研究舆情处置办法。三是建立舆情档案。对重要网络舆情进行建档管理,从舆情分析、舆情处置进程、舆情回应、舆情督办情况、舆情回访情况、舆情处置结果等方面对舆情事件进行管理。

(四)要有法治意识,不断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网络飞速发展,已经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社会和自由化、随意化、隐蔽化的舆论空间,急需加强对网络的监管,确保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一是创新法治思维。一些党委政府部门和领导针对可能引发当事人的信访、群体性聚集、暴力抗法和网络舆情事件,习惯于用管理思维和强制手段解决问题,以“领导批示”推脱、平息事态,而这些群体一旦在某些特殊条件的影响和刺激下,很容易走上极端,从而扩大事态。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对互联网舆论的引导和管理,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切实在法治轨道上依法行政,将裁量权交给司法部门,解决各类矛盾纠纷,确定行为边界。二是强化自律意识。宣传主管部门要强化对新闻宣传的把关,不断增强新闻策划能力,净化声屏版面。在控制负面报道的同时,新闻媒体要把好新闻来源关,把好新闻报道刊播关,以严密、有效的机制消除新闻报道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客观公正是新闻的基本原则,正面引导、弘扬主旋律是新闻媒体神圣的责任。网络新媒体要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工作,有利于加强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宣传主管部门要引导本地主流新闻网站和重点新闻网站,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宣传纪律,牢固树立良好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带头遵守法律,净化言行举止,树立道德底线,对网站发布的内容要认真把关,慎重发布,努力实现为民、文明、诚信、法治、安全、创新的清朗网络空间目标。

G206

A

1674-8883(2015)22-0020-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4年)规划项目课题(14XWQ01)《加强舆论引导与创新社会治理研究》和赣州市2014年社科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论文之一

李禾丰,主任记者(副高职称),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社联主席。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干部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