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地方院校广播电视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5-02-26左雪梅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应用型院校

左雪梅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对地方院校广播电视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左雪梅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本文针对近年发展迅速的地方院校广播电视艺术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方案、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学生自身素质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提出增加专业实践性,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加“双师型”教师,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联系;在优化校内外资源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等建议,以期对地方院校广播电视艺术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地方院校;广播电视艺术;应用型;教育

广播电视艺术学是一级学科艺术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艺术学所属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招生异常火爆,这也使得以前只停留于一本院校、专业性较强院校的编导和播音专业从金字塔尖逐步走向了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但是,由于地方院校匆忙上马这种艺术专业,前期基础差、底子薄,增设后专业建设能力有限,加之这类地方院校目前均处于应用转型的探索过程中,因此广播电视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使广播电视艺术类毕业生很难适应来自社会和传媒业界对就业的各种要求。其专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方案不尽合理,应用型专业特色不突出。地方院校的广播电视艺术专业大部分会设置在中文或者新闻这两个院系当中,由于专业设置时间较短,匆忙上马,难免各方面准备不足,人才培养方案不尽合理,应用型专业特色不突出,以致后续的专业建设方面难以跟进。例如,大多数的学校会借助中文院系已有的师资力量和专业配备进行课程设置,通过对原有资源的整合来增加新兴专业的教学力度。这就导致广播电视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偏向中文,既不突出艺术性,也没突出专业性、实践性。这从课程设置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广播电视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由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教学实践等四大环节组成,其中公共课以大学英语、计算机、大学体育、政史理论为主要课程。学科基础课大多以中文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为主,应用技能类课程普遍出现较晚,也缺少艺术特色课程。

(2)师资力量整体薄弱,缺乏“双师型”教师。地方院校广播电视艺术专业教师队伍的组成大致是两个方面:一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尤其是从中文专业转来的居多。二是直接从高一级院校影视艺术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两者均没有业界实践经历的积累,他们更多地教授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且缺少一定的专业思维,也很难与当今传媒业的发展进程和社会需求相挂钩。可见,地方院校广播电视艺术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尤其亟需既具有较高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又具有在影视传媒一线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这是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紧缺的人才,同样也是广播电视艺术专业教育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3)毕业生专业方向较窄,无法满足社会岗位需求。在传媒集团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广播影视传媒人才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这些企业集团不仅需要影视艺术专业的理论型人才,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摄、录、采、写、编等复合应用型人才。而目前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设置对专业方向模块的要求较为单一,学生可选择的专业方向较少,无法满足当今传媒人才多元化方向的就业需求。另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欠缺也是导致无法满足就业需求的一个原因。由于学生缺少必需的实践环节训练,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环节上容易脱轨,学到的更多是“纸上谈兵”的技术,使得进入传媒业界工作时不能很快地适应和融入。

(4)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缺乏有效管理,利用率较低。广播电视艺术的体现往往与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分不开。因此,这类艺术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一般都需要配有齐全的实验室,如灯光摄像实验室、数字化录音室、非线性编辑室、演播厅等。但由于实验室管理水平有限,缺乏实践能力较强的管理员,思维僵化,害怕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损坏贵重器材。因此,除正常上课外,课余时间总有限制学生使用器材的主观意识,使得学生操作机器动手训练的机会极为有限,也使实验室利用率常年处于较低的水平,浪费了校内大量的实验资源。在校外,学校与许多广播电视台、传媒公司等签订有实习基地的协议,但是这些实习基地平时缺乏完善的沟通,实际利用率也相当低。学生到大四实习时大部分是依靠自己寻找实习的地方,而某些实习基地根本未派过学生,处于空置状态,这也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实习效果。

(5)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对理论学习缺乏兴趣,喜欢急功近利。广播电视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高考文化成绩普遍较低,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整体而言较为薄弱,这也导致了他们对文化理论基础课程不感兴趣。然而理论知识是形成思维、构建创作思路的源泉,也是艺术创作表达的内在基础。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即使专业技能突出,想象力丰富,作品也会由于缺乏内涵而显得肤浅。另外,有些艺术类学生刚学了点专业技巧,就急不可耐地出去承接各种业务,甚至不惜旷课去挣钱,急功近利,而忽视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和技能基本功的训练。他们从事的工作大多是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往往重速度,不重视内容、内涵,长此以往,会逐步抹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产生应付工作、不思创新的不良思想。

因此,地方院校广播电视艺术教育要想适应社会需求,在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大军中谋得一席之地,就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积极改革艺术教育模式,找寻专业发展的突破口,切实为社会、为传媒机构培养出合格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1)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突出实践性。目前国家对地方性高等院校教育的宗旨是“地方性、应用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根据这个宗旨和广播电视业界的就业需求,地方院校培养广播电视艺术人才也应该向应用型、实践性来转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目标可由以前的方向单一、集中适度向多方向、多元化转变,力争把技能方向平台做精、做细、做深,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适应社会需求。其次,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在保证基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精简课程设置,强化突出技能训练课程。具体可以设置早期专业技能平台,使学生尽早接触到基础技能的训练;中期实行职业技能方向平台加强训练,技能方向多且要符合当今飞速发展的传媒业现状,供学生多方向自由选择;后期辅以艺术素质拓展课程平台,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以上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专业技能突出,兼顾艺术素质提升,这样才能应对传媒业对毕业生知识技能多元化的需求。

(2)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其中,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是当今各地方高校都紧缺的教学人才。“双师型”教师目前教育界通常认为是“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1]从目前各地方院校广播电视师资队伍状况来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是选择部分专业教师轮流到校外各专业媒体中进行学习锻炼,使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在媒体实践中充分结合,并进一步得到印证和强化,同时还可以随时了解快速发展的传媒业前沿动态,为教师今后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丰富详实的一线资料。这种脱离教学工作全身心投入传媒业进行脱产锻炼的形式,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保证才能显现成效,这需要学校人事、教务等部门的通力合作和支持。二是聘请传媒业界资深专家来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把他们长期在媒体工作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同样可以获得书本以外的实践认知。

(3)改进实践教学模式,适应多元化媒体格局的需求。实践教学质量往往会影响到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逐步改进自己的实践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时间打散,化整为零,集中讲解观摩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并在课后积极跟进学生的实践情况。目前大多数学生在谈到实践课问题时,大都认为老师集中讲解的时间太长,用于上手练习的机会太少,课下接触机器设备的机会更少,老师现场指导机会有限等。可见,实践课教师确实应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上下工夫,并合理利用业余时间增加对学生的指导机会。另外,实践课程还可以利用举办大量专业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首先,积极利用校内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工作室等实践平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可以用他们的日常作品作为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分析优缺点,这样可以保持学生的创作热情并快速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其次,经常性地举办各种专业比赛和汇报演出等,让学生珍惜每一次参加比赛的机会,从而认真准备参赛作品。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还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通过具体实践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可以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优化校内外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合理利用。目前地方院校广播电视艺术专业的校内外资源越来越丰富,如果整合利用得好,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实践需求。例如,校内有正规专业的实验室,供学生在实践教学课堂上使用;校内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新媒体平台等每天都可以让众多学生参与其中,实践效果突出。在校外,省、地市、县级电台、电视台、网站、传媒公司等也都逐渐成为地方院校的实习基地,如果管理有序,这些资源与校内资源共同构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生实践场所。因此,扭转校内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思维,大胆改革现有的管理制度,突出以学生实践为本,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是许多地方院校亟需做好的工作之一。另外,对于校外的实习基地,可采取校媒联合办学的方式来加强双方的沟通和联系。除实习期间正常派驻学生以外,平时还可以让本校教师前去锻炼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聘请他们中的资深记者、编辑等前来阶段性授课,或开设讲座等,这些都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学校举办各种专业活动时也可邀请他们到场观看、点评。总之应做到常来常往,互通有无,全方位地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服务。

(5)挖掘艺术类学生潜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广播电视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虽然高考文化分数较低,但本身却具备一定的艺术特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大多具有发散性思维,思维较为活跃,能够在不经意的生活细节中发现创作灵感,这种艺术潜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因此,任课教师应该多关注、多挖掘这些闪光点,以给他们鼓励,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并给他们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发挥他们的潜力。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自发地组织社团活动来锻炼提高自己。例如,在许多学校,摄影艺术社团、DV短片社团等组织大量出现,已成为校园内自发组织学生进行摄影、微电影、纪录片等创作的骨干力量。他们创作出的一些优秀作品被推荐参加国内的各类专业比赛,取得过较好成绩。在校外,同学们同样寻找增加自己实践能力的各种机会,如到相关传媒公司兼职,或到地方电视台的承包栏目中大显身手。经过这些专业机构的实践锻炼,许多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很快,已能够胜任摄、录、剪、播等基本工作。

作为一个适应媒介市场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广播电视艺术专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人才培养模式一直都处于实践探索之中。而地方院校本身相对于国内各专业性大学来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若想在传媒艺术教育中不被淘汰,就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和心血,紧跟传媒发展的时代步伐,及时转换人才培养理念,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在本身地域性的基础上,寻求个性与特色的发展。相信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艺术专业教育也会随之不断变化完善,专业性、艺术性更为突出,为我国的广播电视及新媒体行业提供充足合格的专业人才。

[1] 杨金玲,等.国内外“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与模式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04).

参考文献:

[1] 周鸿铎.区域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124,78.

[2] 曹劲松.拟态环境的主体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09:02.

[3] 燕道成.媒体对消费文化的建构作用[J].中州学刊,2005:06.

[4] 田波澜,唐小兵.传媒、社会与文化的三角互动——谈谈地市级晚报的“地方感”和“地方意识”[J].新闻知识,2010:12.

G642

A

1674-8883(2015)22-0018-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周口师范学院2014年度教改课题《高校广播电视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201434

左雪梅(1967—),女,副教授,河南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应用型院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