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记者新闻采写活动中的多角度思维
2015-02-26杨玉梅作者单位大理州永平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
杨玉梅(作者单位:大理州永平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
论记者新闻采写活动中的多角度思维
杨玉梅
(作者单位:大理州永平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
摘 要:新闻报道是通过事实向受众呈现真实新闻信息的手段,记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新闻事件的采写。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记者应学会运用多角度思维进行新闻采写活动,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可读性。本文围绕多角度思维的重要意义和表现形式,浅谈记者新闻采写活动中的多角度思维应用。
关键词:记者;新闻采写活动;多角度思维
一篇合格或优秀的新闻报道应该真实、新鲜,具有新闻性、科学性、可读性等特点[1]。但是随着媒体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出现了新闻报道大同小异、质量普遍不高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提高记者的职业综合素养,在新闻采写活动中注重从多角度思维去思考。
1 多角度思维在记者新闻采写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多角度思维在逻辑学上的概念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和思考问题[2]。众多记者在挖掘、撰写新闻时习惯性地参照新闻通稿、过往经验进行,没有多加思考,最终造成了当前新闻报道存在千篇一律、失去了新闻报道的意义、没有可读性的尴尬现状。多角度思维运用在记者新闻采写活动中可以让记者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用发散性的思维去发现新闻、撰写新闻稿,这样就可以避免所报道的新闻或者新闻稿泯然于万千雷同的新闻稿中。能在众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并获得各类新闻奖项的新闻稿,大都具有创造性、打破惯例、可读性高等特点,因此,多角度思维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有利于记者新闻报道的采写。
2 记者新闻采写活动中的多角度思维表现
2.1 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改变常规的思维方式,从反向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惯性思维是从原因去分析问题,逆向思维就是从结果去分析[3]。如今新闻记者对新闻的敏感度也比较高,但是也因此出现了记者一旦发现新闻立即争先恐后地报道,并且内容也大同小异的问题。这时想要从千篇一律的新闻稿中脱颖而出,可以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撰写与原来的新闻有联系但是视角不一样的新闻报道。
如获得2014年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跑三条街买不到一个顶针》,这篇新闻稿就打破了抓重大事件、关注度高的新闻题材的常规,以老百姓生活中的小细节作为新闻报道的切入点。这篇新闻稿中以黄老太太想买一个顶针,但是很多商场都没有卖,跑了三条街也没有买到一个顶针,从这样一件小事反映了很多百姓买不到蜡烛、针线等小物件生活用品的心声,同时也让很多商家意识到因为利润不高而忽视对于为民众提供生活细节服务的问题。该报道的题目就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却会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想阅读该报道,一探究竟。
2.2 变形思维
变形思维其实就是思考问题时可通过改变思考对象的形状,以小见大或者以大见小,从而得到问题的来龙去脉这样的思维方式,通过变形思维可以将记者对事物的认知跳出原有的认知框架,这样更有利于作者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变形思维在改变思考对象时可以扩大原有的思考对象,也可以缩小原有的思考对象。
如2014年羊城晚报推出的“红色娘子军精神薪火相传”系列策划,就是从个体作为切入点,从红色娘子军的最后一个战士病危,将视角扩大到红色娘子军的历史英雄事迹,并深入到精神层面的研究,内容真实感人、文笔细腻,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精神上的冲击很大。因此,这组新闻报道获得了教育界和艺术界各个领域人士的高度评价,同时弘扬了传统的红色精神,具有非常积极的正面社会效应。
2.3 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就是逻辑学上所说的“U型思维”,即在思考问题时结合多方面如第三方进行类比、联想等,以获得灵感和启示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在思考问题时善于从与事件本身相联系的事物切入对事件进行探究。侧向思维就是采用迂回路线、从侧面入手,达到研究思考问题的最终目的。比如,对于最近发生的大学生投毒事件的报道,记者在采写时关注点应不局限于案件本身,只对案件的发展情况作报道,而是可以联系相关的人、事以及环境等对案件的制造者、受害者双方的性格、社交情况、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从中发现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环境等对一个人性格和心理的影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等更深层次的内容,从而撰写“为何高校学生投毒悲剧屡次发生”“如何使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等专题新闻报道,扩宽视野,提高新闻稿的价值,加强新闻稿的正面社会效应。
3 结语
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传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此可见新闻报道的重要性。记者是新闻稿的主要撰写人员,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新闻采写,因此,如何在记者采写活动中应用多角度的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角度思维包括逆向思维、变形思维、侧向思维,记者应学会灵活应用多角度思维,以不同角度的思维挖掘新闻信息,从而撰写优质的新闻稿,加强新闻的正面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郑荐.多向思维在新闻采写中的作用——兼谈对近年一些报道的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4(4).
[2]李雪.记者新闻采写活动中的多角度思维探析[J].赤子,2013(7).
[3]蔡冲春.记者在新闻采写活动中的多角度思维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3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