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影片中女性角色塑造
2015-02-26张玉坤
摘 要:本文对主旋律影片中的女性角色进行详实地思考研究,总结其影片特征并分举一些具有体现女性意识、以女性为主角、把女性生活作为表现题材的电影及电视剧作品,从主旋律影片中女性角色的特征、角色塑造的要素以及主旋律影片中女性角色塑造的延伸等方面的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纵观国产主旋律影片中的女性角色不难发现,一个个性丰满的女性角色塑造将会影响整部影片的创作。1978年,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无论是从经济还是社会风貌上来讲,这一变革都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元化与开放,更多的中国女性开始踏出家门,向更广阔的天地发展。女性角色不仅在社会现实中变化,也在文化中体现出来。在李道新主编的《影视批评学》中也特别提出了女性主义批评,将女性人物形象单列出来进行分析。在女性思潮的传播推广下,多元文化共生,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逐渐合并,社会大背景逐步给予女性更多和更现实的叙事空间,更丰满的性格和形象。从女性自身的角度来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反思自我,她们也从无知到成熟,越来越具有女性意识。
1 主旋律影片中的女性角色
主旋律影片作为电影和电视剧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不断推陈出新,佳作频频,尤其是影片中多角度、多层次着力塑造的女性角色,与以往相比更加贴近社会现实,贴近人民生活。主旋律影片即在社会主流意识的引导下,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及国家意识形态的影视作品。在弘扬主旋律,同时又要多元化发展的思想下,中国基于主旋律影片宏大叙事的背景,往往会在影片中设置一个女性角色,也会把她们的命运与国家和历史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彰显。
1.1 女性角色的特征
国产主旋律影片中涌现出了不少女性角色特征突出的作品,如电影《黄河绝恋》《云水谣》《金陵十三钗》,电视剧《老有所依》《敌营十八年》《战长沙》《潜伏》《一路格桑花》等一系列优秀作品。纵观这些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塑造,不难发现她们在角色塑造中存在的特征。
1.1.1 单一向多元转变
传播学理论中有一个名词叫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尤其是主旋律影片中常常会塑造以下几种女性角色。这些角色的塑造也是由于人们的刻板印象造成。
首先,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女性被赋予太多温柔贤惠的词语,相夫教子,成为一位贤妻良母是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往往忽略了她们个人的追求,就像古人讲的三纲五常中的夫为妻纲。中国女性一切以家庭为重。其次,就是当今社会的职业女性,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女强人”。她们可以用“穿着普拉达的女王”来形容,以事业为重,有时会被冠以冷酷无情的名号。最后说一种时尚美女。女为悦己者容,注重美貌,往往会成为编剧笔下的第三者或者活在男人的世界里的女性角色。
如今的影视市场正在一步步突破传统规矩下的女性刻板印象,女性角色在影视作品中既将影视创作拉回现实,又通过现实中的女性角色所处的命运展现,通过屏幕让观众认识和了解更多元的社会。人物角色塑造的单一化很难让英雄走近现实生活,让老百姓产生共鸣。当下社会的很多女性不仅仅单纯地是一名家庭主妇,也有可能同时是一位“女强人”。例如,反映社会养老问题的影片《老有所依》中的女性角色——江木兰。生活中的她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妇女,对家庭百分百的投入,对丈夫,对父母,对女儿细心体贴;职场上的她是穿着一身职业女装,干练精明的超市经理,对工作热爱,认真负责,深得同事的爱戴。两种身份都是她真实存在的人物形象。多元化的人物形象更加全面的诠释了人物形象,更加接近平民化。由此可见,主旋律影片中女性角色已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1.1.2 自我完善
在主旋律影片中,女性人物不断自我完善几乎成为一种成长模式。影片的开头和结尾,观众可以看到一个变化的女性角色,她往往会在经历一些激励事件后对生活,对社会的认知发生改变,产生明显的积极变化。这样自我完善的发展模式既弘扬了主旋律,又赞美了当下社会主义新风气。这种模式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以及成熟阶段。这也是主旋律影片中女性角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第一,女性角色设置的初期阶段。在影片的初期阶段,女性角色往往不是最能抓住观众眼球的,她是作为一种陪衬的形象出现,她们的作用就是烘托男性。就像两部同属于战争题材的主旋律影片《战长沙》与《敌营十八年》,战争题材的影片当然以男性的戏份为重,但若只从男性的角度出发,全部以粗犷的大场面入手,而缺乏女性细腻的视角必将使影片显得枯燥乏味,女性角色在众多男性里既有点缀的作用,还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战长沙》中的胡湘湘对应顾清明,《敌营十八年》中的滕玉莲对应江波。女性角色在以男人为主要欣赏对象的影片中就像是另一条叙事线索的展开,她们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也为男性角色增砖添瓦,使他们的形象更丰满,更多面。正是胡湘湘与滕玉莲的出现,观众才感受到“铁汉也柔情”的多面军人形象。
第二,女性角色设置的成长阶段。成长阶段中的女性角色会面临来自亲情、友情、爱情等不同方面的压力,当然她们也会协助男性角色去完成事情。成长阶段是发生故事最多,是人物形象变化阶段。《战长沙》中女主角胡湘湘这个角色就是影片塑造的一大亮点。影片从16岁的她开始塑造,从一个喜欢和双胞胎弟弟胡小满胡闹、搞恶作剧,做事逃避责任的女孩到最后的蜕变。这是因为全家人都在帮她张罗亲事的期间,她亲历了战争,家庭变故,并邂逅了青年军官顾清明,她接受着随时可能会有生离死别的爱情。一件件事情让她开始从一个胡闹的小女孩儿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女性形象。胡湘湘在亲历战争后,变得更加热烈、坚强。
第三,女性角色设置的成熟阶段。此时的女性角色从一个陪衬者走向主角,在经历了一系列矛盾冲突后,她们变得成熟稳重,勇敢有担当,甚至被赋予时代精神。她们也会遇到生活和感情上的困惑,但此时的她们已经具有了更坚定与果断的目光,更加勇敢,甘于奉献。《战长沙》这种的胡湘湘,《一路格桑花》中的安静两个女性角色无疑是这一理论的最好证明,她们都曾是温室的花朵,经历了初期阶段,成长阶段,最终走向成熟,具有责任与使命感。
1.1.3 自我意识的觉醒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女性角色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女性对于自身价值认识的意识不断壮大。基于历史原因,国产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塑造,女性表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淹没在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中。在过去的男女两性矛盾关系中,女性往往呈现出“唯命是从”的状态,毫无地位可言。而如今,女性敢于抗争,开始大胆追求幸福,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尹力导演的电影《云水谣》中女性形象的自我意识觉醒在主旋律与主流意识下更加惹人瞩目。电影横贯海峡两岸,穿越60年,以台湾风云动荡为大背景,讲述一对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彰显女性意识。王碧云与家庭教师陈秋水一见钟情并私定终身。陈秋水为躲避迫害来到大陆,作为军医奔赴朝鲜战场,又结识了战地护士王金娣。王金娣爱上陈秋水,无法自拔并开始执著地追求。在战争结束后追随陈秋水到了西藏。王金娣与王碧云两个女性,虽然分处海峡两岸,但她们对爱情的诠释与理解将女性意识表达得淋漓尽致。王碧云对爱情执著与守候是很多女性所有的态度。而王金娣则不同,对于爱情大胆追求,表现了女性大胆热情的一面。两个女性人物的女性意识的凸显使得这部主旋律电影在厚重的历史背景与忧郁的人文观怀中表达的更为彻底。
1.2 女性角色塑造的要素
在剧本创作中,人物塑造及其重要,它会决定你的故事是否精彩。人物形象是否有特点和变化,一尘不变会使整部戏毫无矛盾冲突,在进行人物设置时首先要确定你的人物,了解角色塑造需要的要素。
1.2.1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就是交待一个人物,相当于对人物大背景的介绍,确定人物的基本信息后才能够对对故事进行展开,是女性角色塑造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在进行剧本创作时,要了解你创作的人物的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及私生活部分,即你要设置这个角色的基本信息,并了解这些基本信息。这是创造一个角色的基础,相当于在陈述一个事实,稳固、确定。如这个角色的年龄、性格、职业等。只有创作者了解人物的基本信息,才能更好的给角色定位,只有角色定位才会为后面的故事作更好的铺垫。人物基本信息的设置可以让主人公有强有力且清晰的戏剧性需求,角色能够因为经历某种转变而改变。
1.2.2 体态特征
体态特征大体上讲就是一个人的外貌,如高矮胖瘦、英俊丑陋、健康残疾,走路方式、说话方式、肢体语言等都是其体态特征的表现方式。而对于体态特征,观众往往会更关注女性角色,女性常处于被观赏的地位,因而体态特征尤为重要,胖瘦美丑不同的体态特征都会暗示角色不同的生存境遇。在大众审美眼光里,普通相貌的女孩儿性格较平易近人,漂亮女孩儿多骄横高傲。不同的外貌体态特征会对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带来一定的影响,观众会从容貌上带来的“第一印象”揣测人物角色的性格。甚至因为环境的不同,角色的体态特征会不同,如影片《父母爱情》中海军司令员江德福的前妻张桂兰与资本家小姐出身的第二任妻子安杰有着截然不同的体态特征。常年生活在农村的张桂兰满脸皱纹,头发中夹杂着银丝,瘦骨嶙峋。而资本家小姐出身的安杰是一个身材匀称气质俱佳的少妇形象,由此可见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体态。同时,因为年纪的不同,体态特征也会不同,如女性形象的少女时期往往红光满面,皮肤光滑,身体线条显现,而到了中年时期,大多呈现松垮、笨重的体态特征。再如,影片《敌营十八年》中的女性角色滕玉莲。剧中的她正如她的名字一般,“洁白如玉,尚德如莲。”她为了信仰不怕牺牲,勇敢无畏,同时又温柔贤惠。影片发生在国共抗战期间,滕玉莲常以一身淡蓝色旗袍、黑色披肩长发、白色高跟鞋示人,永远不紧不慢优雅地出现在众多男性角色的军营中,格外清新素雅。她的体态特征无疑是民国时期大家闺秀的形象,这样体态特征的塑造不仅使在以男性为主要视角的影片中观众眼前一亮,也是她在剧中身份的展现;同时,也为自己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做了很好的掩饰。此处的女性角色体态特征暗示身份与生活环境。
顾长卫的影片《立春》中蒋雯丽塑造的王彩玲在角色的体态特征上也下了不少功夫。身为音乐老师的她酷爱唱歌,渴望登上更大的舞台,却有不被大众审美认同的容貌。这一点让她在追求音乐的道路上更曲折,更孤独。她善良,有悲悯情怀,但不管是在追梦的路上还是在情感上,都经历了比常人更多的挫折,承受更多的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无奈对生活妥协。王彩玲丑陋的容貌这一体态特征让观众产生同情,让人物角色冲突性更强,更富有感染力。而此处的女性角色的体态特征是人物命运的暗示,使影片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1.2.3 内在心理
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一定是由外在和内在共同构成的,只有外在而没有内在就会是一个躯壳,谈完女性角色的体态特征后再来谈一谈女性角色的内在心理。内在心理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即她的情绪状态。喜、怒、哀、乐、骄傲、恐惧等都是一个人物的情绪状态,一个人物形象在自我完善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也不是只存在于一种情绪状态,有时甚至需要产生对立,造成激烈的矛盾冲突,从而使角色陷入某种自我的心理障碍,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一路格桑花》中安静从最初懵懂的女孩成长为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女性形象的过程中内在心理是不断变化的,每一次内在心理的挣扎都为下一步故事情节的转变作了铺垫。当她家庭变故,工作不如意,在最需要男主角李青格鼓励与安慰的时候,却因李青格军人特殊的工作性质一次次落空,她的内心开始挣扎,情绪发生变化,甚至开始重新审视两个人的关系。这种内在心理的塑造更加凸显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塑造人物更有张力。
1.2.4 角色所处的环境
角色的塑造离不开环境,人物要生存就要有环境,有抽象意义上的社会历史大环境,有具象意义上的生活成长环境。环境既是人物生活场所的展现,也能揭示产生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人物行动的因素也取决于环境,人物的行动,总是在一定场合进行的,而这种场合就会将人物的身份呈现。人物性格是在他生活的那个特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展示了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人物角色对生活的认知及面对问题采取的态度。
《敌营十八年》中的滕玉莲是富家千金,也是中共地下情报员,她是个普通的女孩儿,也渴望拥有爱情。当她知道自己爱上假丈夫江波的时候,她明白他们之间的感情只能是革命友谊,江波有他的结发妻子,有他可爱但未曾谋面的女儿。他们注定不会有结局,但她依旧默默的帮助江波一次又一次脱离险境。她克制自己内心的感情,她所处的环境不允许她有任何非分之想,无论是社会大背景正处在国民战争时期还是滕玉莲本身夹在江波与结发妻子之间的尴尬处境都造成了她的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与命运悲剧。
2 主旋律影片中女性角色塑造的延伸
主旋律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塑造已经成为观众眼中的一大亮点,女性角色塑造的越多面,越透彻,对于影片以及观众的观影角度来讲都是一个重大的升华;同时,女性角色的塑造与表达也已成为当下主旋律影片参与商业实践的重要渠道。
2.1 女性形象多样化发展是必然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样化、全球化、开放性极强共发展的世界,这一历史大背景要求中国的主旋律影片也要与时俱进,具有开放性,同时也要感染和影响大众。
主旋律影片《敌营十八年》《战长沙》《一路格桑花》中的女主人公们都在找寻真爱、找寻理想、找寻生活与生命的价值意义,这恰恰是一个人的成长规律,繁华都市灯红酒绿,霓虹闪烁。年轻的舞蹈系女大学生安静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却又迷惘冲动,她一度想要放弃曾经想要追求的东西,但最终在心灵的迷失与挣扎后她的激情磨成了一种充满热情的信仰。在西藏一行的演出中,她认识了高原上一群有爱有信仰的高原大兵,喧嚣都市里守望宁静的军嫂,还有可能成为人生伴侣的李青格。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她们以多样化的形象出现,时而是怀春的少女,时而是肩负使命的栋梁,时而又是爱人的贤内助……安静这个角色置于都市与高原两个空间内,满足了观众对于现实中的都市与追求宁静空间的需求。两种空间,两种人物形象,多面丰富。她是一个生活在现代都市的年轻女性,她要与现代接轨,多样化发展,既要有现代女性的特点又要有在高原空间内的传统女性形象,观众才能从中将情感得以宣泄,精神得以寄托。多元多样化的意识形态在不断发展,女性角色的塑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社会与历史的变迁造成女性意识的嬗变,女性角色会塑造的更丰满与真实。
2.2 重视女性角色塑造的意义
主旋律影片的女性形象发展至今,成效是显著的,但它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在仍旧以男权政治中心为主导的语境下,中国主旋律影片中女性要获得更多的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女性仍然需要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争取在媒介中的主流话语权地位。
无论是从早年的抗日战争题材到如今的谍战片、革命历史剧,军旅题材等都在积极地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影响大众的思想。现今我们常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但是无论主旋律影片今后的创作选用何种题材,都只是一个载体,最终都要回归到“人”,回归到角色的塑造。因此,主旋律影片想要在更大程度上获得大众的认可,就必须把塑造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作为创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将一个个既具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不失思想内涵的人物角色深深植入人们心中,用人物承载情感,用情感召唤信仰。
而如今观众对主旋律影片的热情不高,更多的是关注商业化娱乐化较强的影片,其原因是在感情上很难将自己融入其中,更无从被感染。从创作角度上讲,主旋律影片一直以来过分强调主对作品主题的表述,而忽略了对影片中人物的塑造。我们需要用一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方式,即用一个个物化的实体——“人”来承载某种意识,让大众准确的接收到我们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主旋律影片在对主题的叙事中应侧重表现人物形象的魅力,以人为中心建构叙事,重视女性塑造的意义,从而使观众获得情感体验上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