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谣言的治理
2015-02-26雷扬
摘 要:移动互联时代的微信谣言呈现出利用实名传播具备高置信度,利用阶层知识沟向下传播和利用多种载体进行传播的新特征。本文从分级分类分层的方法、壮大主流媒体声音和建立联合战略的机制三个方面对微信谣言的治理提出相关建议。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有人用这句话形容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经济领域,移动互联削减了工业经济的时代由信息的不对等带来的中介成本和信息成本,将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大量去除,颠覆了大量传统产业。在政治领域,移动互联让社会分层结构中的每一点都能够和互联网保持连接。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社会变成网状的动态链接的围观社会。社交媒体在政治中发挥巨大作用。在社会领域,根据CNNIC的第35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移动互联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将人和人、人和机构、人和服务都链接到了一起。而微信,是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第一入口。人们从这里社交、金融支付、娱乐、获取信息。当谣言传播遇到了这样强大的载体,它产生的破坏力也就变得更加强大。
1 移动互联时代微信谣言的新特征
借助移动互联网络传播手段多元化,谣言总是以不同的姿态反复出现,对社会的危害不可小觑,随着舆论生态环境的改变,谣言在移动互联时代借助微信传播,展现出了新的特征。
1.1 利用实名传播具备高置信度
移动互联网时代亦是实名互联网时代,微信朋友圈都是实名制。微信与手机号码绑定,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追索到个人;未实名的手机号可通过与其互关的信息进行比对或者通过微信关联的银行账号获得其真实身份。微信好友的来源有手机通讯录、QQ好友、手机号码、扫一扫等,这些均为实名添加。实名的微信具有个人圈子文化和抱团取暖的特性,强链接关系带来的高置信度,容易产生自激,自我膨胀的效果,也就是具备了“结社”的一部分特性;同时,微信圈同现实社会阶层和群体相联系,具有很高的免疫度和选择性;一般用户具有自我保护意识,把微信圈看作“私人领域”,圈子具有边界;实名微信圈主要信源包括公共账号、好友、朋友圈和腾讯新闻及微博,并通过点赞和评论转发等功能实现了圈内关系的强弱区别,并可以随时实现群体聚合。如果传播容易辨识的谣言,会被熟人圈排斥。但如果传播的是难以辨识的经过精心炮制的谣言,在圈子里很容易被高度认同。比如多地朋友圈里的谣言,“白娅倩的高考准考证丢失”,并留下了联系电话。而这个电话是吸费电话。这则谣言就利用了人的同情心,在微信实名朋友圈的高置信度情况下,很多人也就不加辨识地加入传播。
1.2 利用阶层知识沟向下传播
在中国农村,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成本远小于村村响、有线电视村村通和宽带入户。依托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手机的深度普及弥合了城乡数字鸿沟。中国是农业大国,当前中国的农民阶层正在剧烈地变迁。他们在经历着最复杂的身份认同。他们不再是传统金字塔社会下意识形态单一的农民。他们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互联网社会之间穿梭、流动,也带来了思想的躁动。这一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阶层很少发声,可他们都已经被连接进了互联网,被带进了微信朋友圈。他们在祖国建设的第一线,他们在社会转型的现场,他们直接面对生存的压力和社会矛盾。但是在移动互联时代,发声主体多元,意识形态多元,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舆论场中博弈。数字鸿沟虽然逐渐弥合,可是农民阶层本身和精英阶层的知识沟却依然存在。国外敌对势力和某些商业势力制造的谣言向下流动,往知识较少的农民阶层流动。作为受众,由于缺少把关人,农民阶层又缺乏精英阶层的知识体系,农民个体面对微信中千变万化的谣言容易相信。作为传者,由于缺乏知识架构,基于农民阶层共性,谣言往往通过微信朋友圈传播内容实现群体聚合,甚至产生群体极化效应和集体行动;但这种聚合方式具有极强的随意性和突发性,往往成为社会治理的不稳定因素。
1.3 利用多种载体进行传播
谣言的传播阶段包括生成期、传播期、高潮期、衰退期和消解期五个部分,微信网络谣言传播中衰退期的时间要长于生成期。微信谣言传播曲线是个偏态曲线,微信可以从其他载体上获取数据并进行转载,还有微信朋友圈中的“分享”和“发送给朋友”等形式,使得社交媒体网络谣言的内容能够更加迅速、便捷地传播,这是微信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的高潮期区别于其他方式谣言传播的特点;微信打通了电商、APP、新闻网站等各大接口,还能自由上传下载多媒体文件,随时可以实现全网混合联动。微信谣言可以从互联网各个领域中导入,也可以向互联网的各个领域中导出。根据《羊城晚报》2014年12月15号的消息,当前的微信公众号已经超过800万个,这些账号里有一部分也在传播谣言。比如国家网信2015年1月13日公布信息:微信公众号“中纪委巡视组”“人民曰报”等假冒党政机关或媒体名义发布虚假信息,故依法关闭。微信谣言一旦经过多种载体的交叉混合传播,危害甚大。
2 移动互联时代微信谣言的治理策略
微信谣言是一种正常存在的社会现象;谣言作为噪音和杂音,是传播行为的伴随产物;谣言是社会生态或社会病症的表征,通过对谣言的观察,可以发现“冰
(下转第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