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兴趣:概念、测量以及相关研究*
2015-02-26郭本禹
吴 杰 郭本禹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道德教育研究所, 南京 210097)
1 引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作为一名服役军医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他认为, 这是人类缺乏信任和合作的结果,进而提出“社会兴趣”概念。阿德勒生前并未对社会兴趣进行清晰的界定, “观人所望, 聆人所听,体人所察”是他对社会兴趣最形象的描述。社会兴趣学说是阿德勒后期思想的重要发展, 也是其个体心理学体系的重要标识。它是衡量心理健康、确定生活意义的标准, 也是评判个人价值的唯一尺度(Feist & Feist, 2006)。它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定向作用, 还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阿德勒逝世后, 针对社会兴趣的研究主要在个体心理学内部展开。研究者深入理解社会兴趣的概念内涵(Shulman & Dreikurs, 1978; Crandall, 1981a;Ansbacher, 1991; Mosak, 1991; Manaster, Cemalcilar,& Knill, 2003), 逐步认同社会兴趣是结合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因素的有机统一体; 研究者主要采用Greever, Tseng和Friedland编制的《社会兴趣指数》、Sulliman编制的《Sulliman社会兴趣量表》以及 Crandall编制的《社会兴趣量表》等自陈量表来测量社会兴趣; 研究者探讨了社会兴趣与情绪体验的关系(Barlow, Tobin, & Schmidt,2009; Hammond, 2012), 与心理发展水平的关系(Moore, Bosacki, & Macgillivray, 2011; Chamarro& Oberst, 2012), 对生活品质的影响(Johnson,Smith & Nelson; 2003; Kalkan, 2009), 并将社会兴趣广泛应用到学校教育(Guzick, Dorman, Groff,Altermatt, & Forsyth, 2004)、心理治疗(Mozdzierz,Greenblatt, & Murphy, 2007; Giordano & Cashwell,2014)、犯罪行为(Newbauer & Stone, 2010)、组织行为(Ferguson, 2007; Uccello, 2009)和生涯发展(Sperry, 2011; Stoykova, 2013)等领域。
有关社会兴趣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 但迄今为止国内却鲜有文献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本文在系统梳理近年来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从社会兴趣的概念厘定、测量方法以及相关研究三个方面, 对社会兴趣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 并从三个方面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2 社会兴趣概念的厘定
什么是社会兴趣?它由哪些成分组成?学界至今争论不休。德文“Gemeinschaftsgefühl”一词对应的英文为“social interest”, 在中文语境中通译为“社会兴趣”。阿德勒曾使用团体感(community)、社会情感(social feeling)、社会意识(social sense)等类似的词语指称社会兴趣。在他看来, 社会兴趣既是某种先天的潜能, 也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倾向性。作为遗传而来的社会兴趣是“一种关心他人与社会的潜能, ……也是一种调控性的理想, 一个能够指引方向的目标, ……指导个体完善自身和追求更美好的社会。” (Adler, 1964)作为行为倾向性的社会兴趣, 具有某种情感因素, 是对亲朋好友的认同感, 也是对人类社会的成员归属感。个体心理学家Dreikurs强调社会兴趣的情感特征,认为社会兴趣就是个体体验到的归属感(feeling of belonging), 促使个体在家庭以及某个社会群体中寻求自己适当的位置(Shulman & Dreikurs, 1978)。
20世纪70年代以后, 个体心理学内部掀起一股对社会兴趣进行实证研究的热潮。Crandall大力主张, 对于社会兴趣既要具有简明可操作的定义, 更需厘清其内部结构。Crandall (1981a)认为,社会兴趣是指向某个事物的心理过程, 是对他人的积极关注和认同的态度, 并强调形成与自我中心相对立的价值观, 比如超越自我、奉献社会等。社会兴趣所指的对象是自身外部的某个事物, 这个事物也可以是不真实的和虚拟的。Crandall将不同社会情境下社会兴趣所指的对象分为亚社会的(subsocial)、社会的以及超社会的(suprasocial)三个范畴。亚社会对象是指无生命的物体, 少数人如自然科学家指向这个层面。社会对象包括个人、家庭、群体、社会乃至国家和民族, 大多数人都指向这个层面。超社会对象包括整个人类,甚至涉及广袤无垠的神秘宇宙, 只有极少数人如哲学家、政治家和宗教界人士才指向这个层面。
Ansbacher与Crandall看法相似, 都认为社会兴趣是一种复杂的动态过程。Ansbacher (1991)假设, 社会兴趣是包括个体的感知觉、思维和行为三方面内容的心理过程。其中感知觉和思维过程涉及对他人的积极认同以及对周围环境的理解,行为过程意味着对人类发展有所贡献而非唯利是图。Ansbacher更加强调社会兴趣的行为特征, 认为社会兴趣是引导个体朝向目标的具有亲社会倾向的动机或行为。Mosak修正了 Ansbacher的观点。他认为, 社会兴趣是指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在内的与他人有关的实际的社会关联。他指出社会兴趣行为方面的具体内容, 如那些鼓励个体之间互相帮助、尊重、分享、合作和妥协的行为,以及对他人思想和情绪产生共情的行为(Mosak,1991)。在此基础上, Manaster等(2003)进一步阐明,社会兴趣是谋求合作、适应社会生活的先天潜能,并具有理解他人、积极合作、乐于奉献的情感, 以及对行为选择和生活事件的评价态度。
鉴于上述分析, 大多数学者都赞同, 社会兴趣是整合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因素的有机统一体。其中认知因素是指对待他人和他事的积极态度与看法, 情感因素是指对他人的认同感和对群体的归属感, 而行为因素是指对自身选择和决定的某种行为倾向。
3 社会兴趣的测量
厘清社会兴趣的内涵为探索其内部结构和问卷编制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目前, 自陈量表是社会兴趣测量的主要工具, 其中的三种量表在实证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3.1 《社会兴趣指数》及其《简版》
Greever, Tseng和 Friedland (1973)基于“社会兴趣是在处理三大生活任务时形成的相互合作与乐于奉献的意愿行为”的定义, 编制了总共 32个项目的《社会兴趣指数》(Social Interest Index, 简称SII)。该量表采用5点Likert式量表评分, 包括建立友谊、选择工作、缔结婚姻与自我-重要性(self-significance)四个分量表, 每个分量表包含 8个陈述语句。SII的重测信度为0.83, 两周的重测信度为0.79 (Crandall, 1981b)。研究表明, SII与体力(vigour)、控制力、自我接受、自发性、协同作用、夫妻适应、人际交往等存在正相关, 与抑郁、愤怒、情绪紊乱等存在负相关(Watkins, 1994)。该量表能够有效测量社会兴趣的认知和行为特征,但是没有反映情感特征。Bass, Curlette, Kern和McWilliams (2002)认为, SII可能是测量社会兴趣最重要的工具; 但在因素分析中, SII存在重复因素结构缺陷, 分量表间的内部一致性相对较低,内部一致信度 Cronbach α系数仅为 0.35~0.64。Leak (2004)指出, SII的内容效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难以解决社会赞许性问题, 其中一些项目与社会兴趣没有关联, 比如“友谊”分量表上的“我认为不需要规则”、“工作”分量表上的“完成工作对我是个挑战”等内容。基于这些原因, Leak (2006)对SII进行了瘦身, 将其项目数从32个减少到14个, 删除那些与“社会兴趣”关联不大的内容, 编制了《SII简版》 (SII–Short Form)。但它由于瘦身过度而缺少分量表, 这一尝试并未得到社会兴趣研究者的广泛认同。
3.2 《Sulliman社会兴趣量表》
Sulliman (1973)编制了包括 50个项目的《Sulliman社会兴趣量表》(Sulliman Scale Social Interest, 简称SSSI)。该量表包括两个分量表即对他人的关注和信任、对自身的认识和对周围环境的理解构成, 测量内容涉及勇气、乐观、自信、归属感、交流、合作以及寻求理想社会等方面。SSSI的重测信度系数为 0.93, 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系数为 0.91, 分半信度系数为 0.90(Stoner & Newbaue, 2010)。研究表明, SSSI与自我力量(ego strength)、目标获得、幸福感、社会参与度、教育、智力等呈正相关, 但与年龄、职业和共情等则不相关(Mozdzierzetal., 2007)。该量表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测量社会兴趣, 较为全面地涵盖了社会兴趣的内容。Watkins (1994)认为, SSSI是一种可信而有效的测量社会兴趣的工具; 但Mozdzierz等(2007)却认为, SSSI测量的内容过于宽泛, 其内容效度和建构效度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3.3 《社会兴趣量表》
Crandall (1981b)基于“社会兴趣是对他人的积极关注和认同态度”的定义, 编制了包括 24个项目的《社会兴趣量表》(Social Interest Scale, 简称SIS)。其中15个项目使用描述个人特质的配对形容词(比如:体贴对明智、警觉对合作), 一个词的含义与社会兴趣密切相关, 另一个词与社会兴趣无关, 另外9个项目作为干扰项。SIS采用7点Likert式量表评分, 5周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82, 14个月的重测信度系数为 0.65, 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系数为0.73 (Knill, 2006)。研究表明,SIS与利他行为、志愿行为、信任、宗教信仰、年龄等存在正相关, 与孤独、无助、自恋、非理性观念、压力、焦虑、抑郁、敌意等存在负相关(Watkins, 1994)。该量表关注社会兴趣的认知和情感维度方面的内容, 却没有体现其行为维度方面的内容。在Bass等(2002)看来, SIS难以消除社会赞许性问题, SIS在异质性群体中的应用效果也不理想, 相比于SII和SSSI, SIS不能有效区分出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Knill (2006)也认为, SIS测量特定群体的社会兴趣的效果不够好, 比如在对65岁以上的人群进行测量时, SIS的部分内容如“我觉得约会很受打击”、“我渴望结婚”等语句就需要修订。
3.4 小结
目前, 自陈量表作为测量社会兴趣的主要工具取得了较大成功,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三种量表所包含的项目和内容类似于人格特质,难以解决社会赞许性问题(Leak, 2004), 所测结果并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兴趣的内涵(Leak, 2006)。其次, 量表之间的相关性并不高。三种量表对社会兴趣的界定各不相同, 采用不同的维度进行测量, 得出不同的研究结果。Bass等(2002)发现, SII与精神性、宗教信仰程度、夫妻适应、焦虑、竞争以及社会赞许性等呈正相关, SSSI与共情、合作、社会支持、控制焦点以及自恋等呈正相关, SIS与教育、幸福感、社会参与度、宗教信仰程度等呈正相关。再次, 三种量表都缺少对与个体社会兴趣的外在行为表现相关的行为操作的测量。未来研究应该同时兼顾社会兴趣的内在特质和外在行为两个方面的测量。社会兴趣是个多维度的概念, 不同量表测量了社会兴趣的不同方面, 社会兴趣量表的最基本问题是内容效度和建构效度相对不高, 今后研究应着力解决这一问题 (Bass et al.,2002)。
4 社会兴趣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 研究者主要集中探讨了社会兴趣与情绪体验、心理发展水平、生活品质、心理治疗以及犯罪行为等领域的相关性, 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4.1 社会兴趣与情绪体验
社会兴趣强调关注和认同他人的积极情感因素, 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也都十分注重研究个体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心理品质, 因此,社会兴趣与情绪体验之间的关联性就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Christopher, Manaster, Campbell和Weinfeld (2002)将SIS与《高峰体验量表》(Peak Scale)结合起来研究发现, 社会兴趣与高峰体验呈正相关, 拥有社会兴趣的个体都曾经具有高峰体验的特征, 如拥有许多强烈的情节片段, 并伴随有力量、惊奇等体验。Leak (2006) 的研究发现,社会兴趣与利他行为、宽恕、同情等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关, 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和情绪方面存在关联。这一结论与Barlow等(2009)的研究结论相似。他们发现, 社会兴趣与希望、乐观等积极情绪体验显著相关, 其中乐观与社会兴趣的相关性比希望更大, 而在希望的两个因子产生途径(generate pathways)和个人动因(personal agency)上, 个人动因与社会兴趣的相关性高于产生途径。此外, 还有研究发现社会兴趣与负性情绪体验有关, 例如Hammond (2012)研究认为, 沮丧、抑郁、自我同情等负性情绪与社会兴趣存在负相关; 其中自我同情并非与社会兴趣直接相关, 而与社会关联性(social connectedness)相关。
4.2 社会兴趣与心理发展水平
社会兴趣可引导儿童学会与同伴相处, 并开展合作, 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DeRobertis, 2011)。一些研究者尝试通过研究社会兴趣来说明个体的心理发展状况。Moore等(2011)的研究发现, 当陌生人作为旁观者对儿童本身或其行为表现出某种关注时, 儿童在不熟悉的情境下会表现得很自然; 而当陌生人不予关注时, 儿童则表现出焦虑不安。他们的研究表明, 旁观者的社会兴趣与儿童的心理理论呈正相关, 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兴趣直接提高了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 有可能是其他因素在起关键作用, 例如旁观者的态度和儿童自身的理解能力。Sweitzer(2005)的研究发现, 品行障碍少年对自我的认识比较模糊, 缺乏清晰的自我概念, 其社会兴趣的发展程度比正常少年低, 他们试图通过防御性行为(例如保护自己、攻击他人)来获取某种优越感。Johnson和Smith (2011)的研究表明, 个体的自我发展越成熟, 越有能力关注他人和社会, 其社会兴趣程度也越高; 反之,自我发展越缓慢, 越缺乏自我的独立性, 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 其社会兴趣程度也越低。Chamarro和 Oberst(2012)的研究发现, 社会兴趣与反社会态度呈负相关, 而与反社会行为不相关。
4.3 社会兴趣与生活品质
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体系中, 个体通过处理建立友谊、选择工作和缔结婚姻这三大生活任务来体现社会兴趣的发展程度, 拥有社会兴趣的个体表现出乐于合作、积极奉献、渴望亲密感和归属感的特征。新近研究也发现, 拥有社会兴趣的确可以提升个体的生活品质。Kalkan (2009)对土耳其OndokuzMayis大学400名大学生的研究发现, 情侣双方形影不离, 其社会兴趣水平较高;情侣双方若即若离, 其社会兴趣水平较低。社会兴趣作为情侣关系的晴雨表, 充分反映了情侣关系进展的程度。Kalkan (2010)进一步研究发现, 当情侣之间感情出现裂痕时, 社会兴趣与躯体虐待(physical abuse)、精神虐待(emotional abuse)的问题解决行为存在负相关。Johnson等(2003)研究发现, 社会兴趣与家庭功能息息相关, 家庭凝聚力和表现力的水平越高, 子女的社会兴趣水平也会越高, 反之,家庭内部冲突越多, 子女的社会兴趣水平则越低。Penick (2004)的研究表明, 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兴趣, 有助于他们在退休后子女不在身边时, 增加他们的生活乐趣, 使其生活更加充满意义感和价值感。但也有研究指出, 社会兴趣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并没有直接关联。例如, Knill(2006)对311名60~96岁老年人的调查表明, 社会兴趣与繁衍并不相关, 也不能有效预测生活的满意度和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估能力。
4.4 社会兴趣与心理治疗
个体心理学既是一种人格理论, 也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Overholser, 2010)。该学派认为, 心理治疗的目标在于发展个体的社会兴趣, 形成相互合作的生活方式, 促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对于如何让社会兴趣在心理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 早期个体心理学研究者并未提出可供操作的论述。社会兴趣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是近来相关研究的一个重要焦点。有研究指出, 就心理治疗的发展现状而言, 心理治疗界显然忽视了阿德勒的贡献, 阿德勒视社会兴趣为评价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应借助社会兴趣来真正关注和理解来访者, 并与他们展开合作, 共同制定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案 (Deborah,2007; Overholser, 2010)。Heimann, Laberg和Nordøen(2006)对生理年龄6岁、心理年龄2岁的自闭症儿童的研究发现, 自闭症儿童理解能力较差, 强化儿童的模仿行为可以增加其远距离行为(例如远望)和近距离行为(例如触摸), 藉此促进其社会兴趣的发展, 加快康复性训练的步伐。Mozdzierz等(2007)的研究表明, 不同的社会兴趣水平可以区分出物质滥用患者的不同反应类型, 社会兴趣水平低的物质滥用患者面对疾病时会表现出贬低自我、夸大自我或者自我揭露的特征, 而社会兴趣水平高的患者则更能够认清自我、接受病情。因此,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 治疗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使用不同的治疗策略, 比如对于低社会兴趣者首先应该使其识别症状、认清自我, 再辅之以行为治疗方法, 而对于高社会兴趣者则可直接进行临床治疗。Giordano和Cashwell (2014)对大学生的危险饮酒(hazardous drinking)和吸食大麻(marijuana use)行为的研究也有类似的发现, 物质滥用学生缺乏社会兴趣, 非物质滥用学生具有社会兴趣, 培养社会兴趣意识与使用社会连结方式(例如家庭依附、工作承诺、宗教信仰、服从权威等)可有效预防物质滥用可能导致的潜在风险。Giordano, Clarke和Furter (2014)进一步研究发现,物质滥用复发时间(relapse days)与内部因素(个体的社会兴趣)呈中等相关, 与外部因素(社会连结方式)呈显著相关, 使用社会连结方式更能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摆脱依赖心理, 减少复发的时间和次数。
4.5 社会兴趣与犯罪行为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 阿德勒就曾通过心理干预措施如培养社会兴趣意识, 来预防和消除问题少年的不良行为。近来一些研究也证明,培养社会兴趣意识可有效减少犯罪行为。Newbauer和Stone (2010)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发现, 社会兴趣与抑郁、焦虑、自杀、非理性思维和混乱思维等存在负相关、与安全拘留(secure detention)和不安全拘留(nonsecure detention)的消耗时间存在负相关、与指控的数量和严重性存在负相关; 社会兴趣在年龄、性别和少数族群(ethnic groups)上存在显著差异。Daugherty, Murphy和Paugh (2001)对 91名男性成年罪犯的调查发现, 社会兴趣与罪犯改邪归正的几率呈正相关, 与重罪犯和再度入狱的罪犯出狱后继续犯罪的几率呈负相关。研究者指出, 罪犯释放出狱后, 如能拥有适度的社会兴趣, 增加与周围人合作的意愿和能力, 就容易被新环境接纳并融入进去, 从而降低再度犯罪入狱的可能性。Carich, Kasse和Stone (2001)对性罪犯的研究也发现类似的结果, 性犯罪者在实施性暴力行为时缺乏对受害者的同情心(victim empthy), 增加对受害者的同情心和社会兴趣可以有效减少暴力行为。
4.6 社会兴趣与其他领域
基于社会兴趣对个体人格发展的积极意义,阿德勒曾提出从家庭和学校两个领域培养个体的社会兴趣。Guzick等(2004)认为, 社会兴趣意识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青少年时期是培养社会兴趣的重要阶段, 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社会兴趣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有研究者设计了学校培养社会兴趣的长期计划方案, 具体包括寻找社会兴趣(search for social interest)、确定具体内容、扩展内容、分享内容、增加参与人数、固定活动时间、沟通计划内容、引导参与人员反思、调整计划和评估计划等十个步骤(Clark, 1995)。近年来, 社会兴趣还被应用到生涯发展和组织行为领域。有研究指出, 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个体社会兴趣的发展水平以及专业知识的积累水平都会影响其以后的生涯发展, 社会兴趣越高的年轻人越倾向于从事与人际交往有关的职业(Sperry, 2011; Stoykova, 2013)。Ferguson(2007)和 Uccello (2009)发现, 在注重团队精神的现代企业文化中, 培养员工的社会兴趣意识, 可以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提高他们对整个企业集体的认同感, 由此而融洽人际关系, 提高工作效率, 为企业创造更好业绩。
5 对未来研究的与展望
从对社会兴趣研究的回顾中, 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兴趣与大多数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何理解和拥有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怎样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社会兴趣的未来研究中, 以下一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澄清。
5.1 深化研究社会兴趣的概念和结构
长期以来, 心理学界普遍认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精确性。个体心理学后继研究者从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两方面深入探讨个体心理学的主要概念。而围绕社会兴趣所进行的研究主要从概念厘定、结构划分、量表编制和实证检验四个方面展开。但至今为止, 仍然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社会兴趣定义, 这成为制约“社会兴趣”探究的主要因素。对社会兴趣的界定和理解在阿德勒去世后一直在演变, 其宽泛的范围、内部的复杂性以及缺乏操作性的定义都使其成为难以测量的概念(Bass et al., 2002)。通过对近些年来社会兴趣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 社会兴趣可能涉及对他人的内在认知、情感态度以及采取某种外部行为的倾向。已有研究成果从不同侧面说明了社会兴趣是包含知、情、行三方面的有机统一体。社会兴趣也许作为一个整体而非不同部分的简单组合更加容易理解(Hammond, 2012)。因此, 未来研究还应该探讨这三种成分在社会兴趣中的不同作用机理, 以及它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程度和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程度。
5.2 完善社会兴趣的测量方法
由于社会兴趣的复杂性和研究视角的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缺乏良好的可比性。因此, 采用一种方法测量社会兴趣可能不太恰当(Hammond, 2012)。今后应该编制多维度、多层次、信效度更高的问卷, 运用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设计出科学严谨的实验深入探讨社会兴趣的概念及其内在机制。在回顾相关研究后发现, 尚未有研究者运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手段直接探究社会兴趣的神经生理机制。LaVoy, Brand和McFadden(2013)曾提出, 未来研究应该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 揭开社会兴趣的生理基础的神秘面纱。例如, 社会兴趣的生理机制主要位于大脑的哪些区域?其生理机制是否为镜像神经元?鉴于镜像神经元系统能够模仿和理解语言、理解他人的意图以及情绪等重要的社会认知活动(胡晓晴, 傅根跃,施臻彦, 2009), 未来的研究就可以借助镜像神经元系统来解释社会兴趣概念的重要特征, 如理解他人的意图、体验他人的情感等。
5.3 开展社会兴趣的本土化研究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虽然根植于西方个体文化背景, 但是却强调社会因素对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极其重视集体主义, 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主张跨出自我的边界关怀他人, 积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Johansen (2010)认为, 社会兴趣是个体心理学与东方文化最明显、最重要的共同基点,社会兴趣“积极关注他人、为社会做出奉献”的内在精神与东方文化思想相契合。因此, 社会兴趣在跨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然而, “社会兴趣”这一主题尚未真正进入中国心理学者的视野。国内针对社会兴趣的研究大多是在阐述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时附带介绍的, 缺乏对概念本身的深入分析以及相关的实证研究报告。为数不多的几篇专门论述社会兴趣的研究文献, 基于理论视角探讨了如何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平台, 来培养儿童的社会兴趣, 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宁娴, 2011; 朱晓红, 2013)。因此,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比如编制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兴趣量表, 或者通过访谈个体如何应对生活任务(建立友谊、选择工作以及缔结婚姻), 来对社会兴趣这一课题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胡晓晴, 傅根跃, 施臻彦. (2009). 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研究回顾及展望.心理科学进展, 17(1), 118–225.
宁娴. (2011). 教育应当培养具有社会情感的个人.教学与管理,13, 3–6.
朱晓红. (2013). 社会兴趣视角下的小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6(4),29–32.
Adler, A. (1964).Superiority and social interest: A collection of
later writings.Evanston, I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Ansbacher, H. L. (1991). The concept of social interest.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24, 28–46.
Barlow, P. J., Tobin, D. J., & Schmidt, M. M. (2009). Social interest and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ly aligned.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65, 191–202.
Bass, M. L., Curlette, W. L., Kern, R. M., & McWilliams, A. E.(2002). Social interest: A meta-analysis of 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58, 4–34.
Carich, M. S., Kassel, M. E., & Stone, M.H. (2001).Enhancing social interest in sexual offenders.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57, 18–25.
Chamarro, A.,&Oberst, U. (2012).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ocial interest: Are they related constructs?Revista de Psicologia, Ciències de l'Educaciói de l'Esport, 30, 159–166.
Christopher, J. C., Manaster, G. J., Campbell, R. L.,&Weinfeld, M. B. (2002). Peak experiences, social interest,and moral reasoning: An exploratory study.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58, 35–51.
Clark, A. J. (1995). Th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social interest program in the schools.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51, 317–331.
Crandall, J. E. (1981a). Social interest: A reply to Bickhard and ford and an alternative formulation.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34, 11–16.
Crandall, J. E. (1981b).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social interest: Empirical tests of Alfred Adler’s concept. New York: ColumbiaUniversity Press.
Daugherty, D. A., Murphy, M. J., &Paugh, J. (2001). An examination of the Adlerian construct of social interest with criminal offenders.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9, 465–471.
Deborah, D. V. (2007). Psychiatry, psychology, and human sterilization then and now: “Therapeutic” or in the social interest?Ethical Human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9,99–108.
DeRobertis, E. M. (2011). Deriving a third force approach to child development from the works of Alfred Adler.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51, 492–515.
Feist, J., &Feist, G. J. (2006).Theories of Personality.Boston:McGraw-Hill.
Ferguson, E. D. (2007). Work relations and work effectiveness:Goal identification and social interest can be learned.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63, 110–117.
Giordano, A. L., &Cashwell, C. S. (2014).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interest, social bonding, and collegiate substance abuse.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17, 222–235.
Giordano, A. L., Clarke, P. B., &Furter, R. T. (2014).Predicting substance abuse relapse: The role of social interest and social bonding.Journal of Addiction and Offender Counseling, 35, 114–127.
Greever, K. B., Tseng, M. S., &Friedland, B. U. (1973).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interest index.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1, 454–458.
Guzick, D. T., Dorman, W. J., Groff, T.S., Altermatt, E. R., &Forsyth, G. A. (2004).Fostering social interest in schools for long-term and short-term outcomes.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60, 361–378.
Hammond, H. (2012).Self-Compassion, Social Interest and Depression.(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The Faculty of the Adler Graduate School.
Heimann, M., Laberg, K. E., & Nordøen, B. (2006).Imitative interaction increases social interest and elicited imitation in non-verbal children with autism.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15, 297–309.
Johansen, T. (2010).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in Psychotherapy:An Individual Psychology Perspective.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LLC.
Johnson, P., & Smith, A. J. (2011).Social Interest and Differentiation of Self.Retrieved July 10, 2014,fromhttp://www.shsu.edu/~piic.html
Johnson, P., Smith, A. J., & Nelson, M. D. (2003).Predictors of social interest in young adults.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59, 281–292.
Kalkan, M. (2009). Adlerian social interest scale-romantic relationship form (ASIS-RR): Sca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Individual Differences Research,7, 40–48.
Kalkan, M. (2010). An Adlerian overview to physical abuse,emotional abuse and problem solving on romantic relationships:the social interest.Anatol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1,242–247.
Knill, M. K. (2006).Orientation toward others, life satisfaction and health: The relationship of social interest and generativity to positive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in old age.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LaVoy, S. K., Brand, J. L., & McFadden, C. R. (2013). An important lesson from our past with significances for our future: Alfred Adler’sGemeinschaftsgefühl.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69, 280–293.
Leak, G. K. (2004).Clarification of the link between socially desirable responding and the social interest index.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60, 94–99.
Leak, G. K. (2006).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revised measure of Adlerian social interest.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34, 443–450.
Manaster, G. J., Cemalcilar, Z., &Knill, M. (2003). Social interest,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59, 109–122.
Moore, C., Bosacki, S. L., &Macgillivray, S. (2011). Theory of mind and social interest in zero-acquaintance play situations.Child Development, 82, 1163–1172.
Mosak, H. (1991). “I don’t have social interest”: Social interest as construct.Individual Psychology, 47, 309–320.
Mozdzierz, G. J., Greenblatt, R. L., & Murphy, T. J. (2007).The measurement and clinical use of social interest:Validation of the Sulliman scale of social interest on a sample of hospitalized substance abuse patients.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63, 225–234.
Newbauer, J. F., & Stone, M. H. (2010). Social interest and self-reported distress in a delinquent sample: Application of the SSSI and the MAYSI-2.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66, 201–215.
Overholser, J. C. (2010). Psychotherapy that strives to encourage social interest: A simulated interview with Alfred Adler.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20, 347–363.
Penick, J. M. (2004.) Purposeful aging: Tele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interest in late adulthood.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60, 219–233.
Shulman, B. H., &Dreikurs, S. G. (1978).The contributions of Rudolf Dreikurs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34, 153–169.
Sperry, L. (2011). The challenge of work: The influences of work orientation and stage of expertise on social interest.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67, 162–171.
Stone, M. H., &Newbauer, J. F. (2010).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lliman scale of social interest.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66, 459–481.
Stoykova, Z. (2013). Social Interest and Motivation.Trakia Journal of Sciences,(3), 286–290.
Sulliman, J. R. (1973).The development of a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social interest”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Sweitzer, E. M. (200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interest and self-concept in conduct disordered adolescents.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61, 55–79.
Uccello, C. (2009). Social interes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ontemporary corporate environments.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65, 412–419.
Watkins, G. E. (1994). Measuring social interest.Individual Psychology, 50, 6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