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边缘群体在新生代导演作品中的塑造与传播
——以王小帅《闯入者》为例
2015-02-26王歌
王 歌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都市边缘群体在新生代导演作品中的塑造与传播
——以王小帅《闯入者》为例
王 歌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都市边缘群体指在国家城市化进程中,那些生活在城市最底层,与都市文化产生冲突与差异的群体。该类群体是新生代导演影视作品中的主角,而以此类群体为主角的影视作品也频频在国际上获奖。影视作品是外国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本文以王小帅导演作品《闯入者》为例,从叙事学的视角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探讨新时代下影视作品应如何通过人物形象塑造,传播正面的中国文化。
华人形象;都市边缘群体;形象塑造;传播
新生代导演也被称作第六代导演、独立影人,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无形之中给他们灌输了一种“自我表达”和“亲身体验”的意识。王小帅导演是新生代导演群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自1993年开始进行导演创作至今,共有11部电影作品。其中,有7部作品入围国际三大电影节竞赛单元。《青红》和《左右》更是获得了戛纳评委会大奖和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及特别关注奖。
《闯入者》以空巢老人老邓退休生活中发生的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件为线索,讲述了两个家庭之间三代的故事。该片是王小帅“自传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入围了2014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1 叙事分析:闯入者人物形象塑造
“叙事利用每一种媒介的材料和处理手法,以达到自己的目标”。在《闯入者》中,都市边缘群体是导演进行自我表达的主要材料。影片主角为空巢老人老邓(吕中饰),重要人物小红帽(石榴饰),围绕老邓的几个关键人物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剧情,充实了表达。本文对四个关键人物的人物形象塑造分析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
1.1人物形象刻画
人物形象刻画包括人物定位和人物造型。首先,从人物社会定位上来说,《闯入者》中的主要人物老邓和小红帽都属于都市边缘群体中的底层人群。这类群体并非社会主流,但是数量庞大。老邓是独居的空巢老人,另一个身份为返城知青。小红帽是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年,实际是未返城知青的后代。历史造就了他们现在的生活环境:经济收入不高,容易被别人忽略。老邓的大儿子张军是事业小有所成的中层阶级,在影片中充当着“调和者”的角色;二儿子张兵也属于社会边缘群体,他同性恋的身份使他与主流文化割裂开来,也是矛盾的制造者之一。
其次,从人物造型上来说,老邓:作为空巢老人,居住环境十分简陋和落后。在衣着上面,简单素净是该人物的特点。导演选取吕中作为主角,无形之中给老邓增加了一丝“知识分子”的气质。
小红帽:皮肤黝黑,衣着简单,长相普通,眼神呆滞。能够将他与旁人区别开来的就是头顶上带的红色帽子。在影片中,他几乎没有任何台词。
大儿子(冯远征饰):精干的外表和干净的衣服。大儿子台词多,在剧中承担着解释者的角色。
二儿子(秦昊饰):富有艺术气息的同性恋者。举手投足间透漏着女性化特征。台词不多。
1.2人物行为刻画
《闯入者》中,“闯入”就是不同人物的统一行为。老邓是两个儿子独立生活的“闯入者”,小红帽是整个城市的“闯入者”。外在的闯入暗示了老年人和青壮年、城市与农村文化的冲突。由于《闯入者》以都市边缘群体为主体,身份的限定也给他们的功能带来了一定的指示和象征——融入和挣扎。而“罪恶”与“死亡”两个行为则是完成功能的手段。
罪恶:《闯入者》的故事建立在“复仇”基础上,故事的原罪来源于老邓。老邓年轻时期犯下的罪恶是小红帽复仇的原因。而小红帽也在犯罪——入室和杀人。前者是道德层面的罪恶,后者则是法律层面的。
死亡:“淫欲和死亡是理解原罪的两把钥匙。”《闯入者》以小红帽的意外死亡作为结尾,小红帽自己犯下的原罪得以解决,本来想要偿还的原罪也在老邓回乡的过程中得到救赎。
2 “现实性”备受国际影展青睐
《闯入者》在国外上映并获得众多奖项,与它现实性的题材和内容密不可分,也和评判标准的现实性、评委自身的视野期待有关。下面从传播主体和受众来进行分析。
首先,从传播主体来讲。王小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原原本本地还原了真实生活中存在的“人”,并没有做刻意的黑白分明的符号化处理,甚至有刻意淡化情节的倾向。仅仅把老邓琐碎的日常生活或迷乱的情思以符合生活原本面目的形式表现出来。与其说《闯入者》是在讲故事,倒不如说它是在用记录的镜头把现实中的空巢老人、同性恋和务工青年摆在观众面前,让我们看到生活的本质与“人”的真面目。在电影的表达上,王小帅也追求“内在的原生性”。《闯入者》也大量运用了平缓的拍摄镜头,纪录片式的镜头语言。
其次,从评审角度,也就是从本文定义的受众角度而言,《闯入者》的“现实性”符合了评判标准和评委的视野期待,打破了文化的壁垒。中国文化的强语境特性使外国观众和评委常常难以去理解和接受影视作品的内涵。而《闯入者》这类影片从生活出发,以普通人命运为主线,打破了这一隐形壁垒。
3 传播困境:“示弱”与“揭短”加深“刻板印象”
《闯入者》这一类作品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群众,这让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真实性”。这类作品对中国现实的刻画能够满足外国观众和评委想要了解中国影视作品的欲望和视野期待。但这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外国观众和评委在观影过程中以“他者”身份对影视作品进行解读,会不自觉地加入对中国文化猎奇的视野期待和媒介需求。
王小帅导演作品,立足点在普通百姓和底层人群身上,他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顺应了外国观众和评委对中国文化及底层人民生活方式的猎奇心理。《闯入者》中着力刻画主人公的困境与挣扎,养育了两个儿子的老人却没有得到儿子相应地照顾,老实本分之情却沦落成城市生活的最底层。导演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统一用“反抗”与“反叛”表达。
中国文化在悠久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礼仪、道德和语言符号系统,属于强语境文化。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则更倾向于多元文化表达。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给影视作品传播带来了一定困境。互联网的发展使世界连成整体,如何传播已经不是一个难题,真正困难的是“传播什么样的内容”“如何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传播内容”。
4 问题探讨:“大爱”解决“小恶”
中国的强语境文化使中国电影擅长展现历史的恢弘大气,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则倾向于叙述表达群体以及个人生活。不同的国家拥有自己的文化,“求同存异”才是文化传播的正确理念。不同的文化语境有一个共同的诉求,那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人文关怀。
《闯入者》一类的电影倾注了导演对底层小人物的人文关怀,导演把他们的生活真实地再现于荧幕之上,使他们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这类影视作品存在的问题也很普遍:只对问题浅尝辄止地关注,没有进行深层思索;观众观影过后还存在很强的不适感和迷茫。
“反抗无果”和“叛逃”是新生代导演作品的明显标志,“罪恶”和“死亡”是他们表达主旨的手段。这些关键词很明显与“真善美”格格不入。而一些同样斩获三大电影节奖项的优秀影视作品,它们的导演在对小人物倾注关注的同时,也倡导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以伊朗作品《小鞋子》为例,影片同样聚焦于社会底层的小家庭。选取了一对兄妹作为故事主角。哥哥阿里把妹妹的鞋子弄丢了;兄妹二人又因家庭窘境不敢开口向父母索要新的鞋子。于是,整个故事就围绕哥哥如何为妹妹找到一双合适的新鞋子展开。观影过后,我们可以用“善良”“积极”“责任”这些关键词来描述影片主人公。
人物形象的塑造直接影响了故事片给观众带来的观影感受和评价。通过上面的分析,笔者建议新生代导演作品在人物塑造上可以在以下方面尝试进行改进。
人物设置:立足底层群众,寻找平凡视角。新生代导演作品中的主人公看似平凡,但每个人身上都带有不同程度上的“罪恶”。能够打动人的主人公一定是通过展现平凡中的“真善美”的。
人物功能:由于人物设置的局限,在人物功能上往往通过“死亡”或者“叛逃”来进行“赎罪”。于是,暴力、犯罪就成了这些电影的主题,并且充斥、贯穿了整部影片。过度强化暴力导致观影不适,不利于传播。因此,在人物功能上,可以通过“自救”的形式完成故事目标。
5 结语
近年来,中国导演影视作品在国际上屡屡获奖,得到了国外文艺界的普遍肯定。但也应该注意到这类作品本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故事片如何进行正确的人物形象塑造,如何传递真善美,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1]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李恒基,杨远缨.外国电影理论文轩[M].北京:三联书店,2006.
[3]纽博尔德.媒介研究的进路[M].汪凯,刘晓红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