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转型之困
2015-02-26任哨巍
任哨巍
(作者单位:山西长治市广播电视台)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转型之困
任哨巍
(作者单位:山西长治市广播电视台)
摘 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媒体传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留住受众,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传统媒体适应新形势,掌握新技术势在必行。但是,传统媒体受制于自身局限,转型融合之路并不好走,本文重点分析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以及传统媒体的发展瓶颈。
关键词:传统媒体;转型;困境
在过去,媒体专指那些专业的新闻机构,他们利用记者和硬件优势,收集和筛选各种新闻信息,以平衡、中立、可信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他们建立起庞大的用户群,既能从读者/观众的订阅费/收视费中获利,也能从广告商的广告中获利。但是,移动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在新的时代,信息发布成本已经接近于无。技术的进步使得媒体发展突破各种藩篱,社会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将文字声音图像信息发向全世界,一条信息通过朋友圈和粉丝的传播速度极快。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如此成巨大冲击,这与新媒体的众多特性不无关系。首先,新媒体个性化更加突出,用户可以选择性地定制自己喜欢的内容。其次,新媒体发布内容形式多样,文字、图片、视频,甚至将几种形式同时融合,满足不同人群要求。
然而,身受体制局限的传统媒体连市场化的脚步尚且跟不上,要想在一夜之间跟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节奏谈何容易?曾经有人断言,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第一梯队的公司相比,已落下很远,难以追赶了。尽管很多有实力的传统媒体也曾做了大量投入,但依然没能在互联网媒体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财大气粗的国家队尚且如此,原本就生存艰难的地方传统媒体想要转型的困难更是可想而知。按理说,传统媒体有着在人力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上的优势,如果与新媒体进行优势嫁接,取长补短,凭借之前积累的公信力,应该能够获取更大的阵地,然而事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传统媒体究竟在哪些环节技不如人呢?一位新媒体的从业人员分析过传统媒体没有做好新媒体的原因:一是内容生产方式问题,二是信息传播方式问题,三是广告盈利模式问题。
在生产方式方面,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部门都是板块状的,生产模式就存在问题,即产品不可能呈现叠加放大效应。内容的质量逐级递减。比如确定要做一个产品,交给具体的部门做,具体的部门交到更次一级的部门做,最后的生产操作者,很可能就是一个实习生。
而互联网+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式,其特点是网状的,呈发散状,信息结点之间相互关联的,信息相互连接迭加,可以形成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基础。
在信息传播方式上的区别更大。许多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的办法就是增加一个小部门,发微博、做微信,顶多再弄一个部门,去管理APP。信息由不同的渠道发送,这几个部门之间,没有信息沟通,同原有节目板块的编辑记者也没有关联,都是各自为阵。这样的组合方式,人力没有减少,效率没有提高,成本反而因为转型增加板块而大大增加了。
而互联网+的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则全然不同。它一般会有一个信息中枢,通过蛛网般的结构网,及时地将各类信息从设定的信息采集点收集过来,然后分类、聚合、重组,再加上中枢部门有采访经验的编辑根据事态进展进行的人力干预,形成更高品质的内容产品,再通过迅捷的互联网技术手段,采用一键分发的模式,第一时间将内容传送到各类终端。
原来需要几个部门同时干的活儿,可能由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在第一时间就完成了。从用户来说,他可能是从微信,也可能是微博,也可能是APP,甚至是商场、马路上的终端,接受到了相关的信息。同时,它还是双向互动的。人力成本下降了,效率提升了。
广告盈利模式上,传统媒体那种缺少大数据的支持,粗放投放的广告对用户来说存在巨大的浪费。而互联网+的媒体广告,是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判断,可以精确地投放到关注而且有消费兴趣的人。新的媒体广告的处理方式,完全是基于用户数据和行为进行分析的,一分钱也不会浪费。
而具体到笔者所在的地市级广电传媒,机制和管理上的改革瓶颈尚待突破。
首先是是用人制度。因岗用人、能上能下的原则已提出了多年,但作为事业单位的广电系统,大多仍无法实现。其最大障碍是“不好下”,即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扬弃不适应市场的用人观念,或是广电系统最难突破的瓶颈环节。
其次是分配机制。分配法则是业绩与利益之间的传导链,在事业单位的分配机制远没有私营企业简单高效。利益分配直接影响员工态度,而态度绝对影响工作业绩。一线编采人员是广电发展的主要力量,但不拉大一线与二线之间的利益分配差距,不拉大“干多”与“干少”之间的差距,不拉大“干好”与“干差”之间的差距.,就不能有效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徐世平.传统媒体做不好新媒体,根源在这里[EB/OL].新媒体观察, (2015-07-27).http://www.xmtnews. com/p/2471.
[2]毛雷.广电传媒:未来发展存在的六大瓶颈[EB/OL].爱微帮,(2015-07-22).http://www.aiweibang.com/ yuedu/news/39371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