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河南省高校新闻教学与电视媒体实践的趋同性分析为例

2015-02-26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专业发展

于 秀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河南省高校新闻教学与电视媒体实践的趋同性分析为例

于 秀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更迭和新兴媒体的裂变式发展,当下的媒体生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兴媒体知识和技能不断涌现,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正大踏步迈向媒介深度融合的崭新时代。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强化互联网思维,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面对媒体格局的新变化以及新闻事业的新发展,传统的新闻教育已经不能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时代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也难以适应媒介融合中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要求。传统新闻教学和现实媒体生态环境的距离越来越大,新闻教育越来越凸显陈旧滞后之态。新形势下,变革传统的新闻教育方式,探讨高校新闻教学如何在媒介融合时代与电视媒体实践趋同发展成为摆在新闻业界和学界面前的重要命题。

1 河南省高校新闻教学与电视媒体实践的趋同性现状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闻传播业的迅猛发展,新闻传播学逐渐成为河南省各类高校的热门专业,并一直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然而,长期以来,我省高校新闻教学与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新闻传播界在趋同发展方面始终存在差距:普通本科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仍主要采用理论学习为主,技能训练为辅的教学方式,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技能习得,导致其人才培养类型严重脱离媒体行业人才需求实际。相比之下,高职院校新闻专业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新闻专业与媒体单位的合作办学,更重视高校新闻教学与电视媒体实践的趋同发展,但在一致性和深入性方面尚有差距。概而言之,河南省高校新闻教学与电视媒体实践在趋同发展中仍存在以下6方面主要问题:教学理念与电视媒体行业发展理念的趋同问题,培养定位与电视媒体人才需求的趋同问题,课程体系与电视媒体岗位技能的趋同问题,教学条件与电视媒体工作条件的趋同问题,教学设计与电视媒体业务流程的趋同问题以及师资结构与电视媒体人才培养的趋同问题。

2 河南省高校新闻教学与电视媒体实践趋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亟待更新

互联网时代,以电视媒体为主的传统媒体正面临着一系列行业发展理念的变革,然而在我省高校新闻教育中,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思路仍停留在报纸、广播、电视三分天下的传统媒体时代,对新兴媒体的崛起研究不够,对互联网思维下媒介融合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仍较为表面化,存在因循守旧,教学理念严重滞后于行业社会新发展和新要求的问题。

2.2培养定位认识不清

高校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应密切联系媒体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实际与变化,但是目前我省高校新闻专业普遍存在人才培养定位固化,与行业、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实际相脱节,无法及时反应时代要求与变化的问题。同时,本科新闻教育定位仍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仍处于理念转型的尝试阶段,尚未取得显著成效,而高职新闻教育主要定位于高级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存在不切合学情现状,忽视学生基本素质养成的问题。

2.3课程体系严重滞后

首先,河南省许多高校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仍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主要依托,网络媒体课程教学滞后,难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要求。其次,省内本科新闻教育仍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中通识课程偏少,缺乏对学生基本素质提升的培养,且技能性课程全而不精,不利于学生职业岗位的升级发展。最后,省内高校新闻教育对于媒介融合的新发展研究不够,仍缺乏相关课程体系的构建。

2.4教学条件有待完善

目前,我省本科新闻教育教学条件仍与电视媒体实践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具体包括硬件上,实训设施不够完备,设备利用率不高,教学场所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软件上,不重视基地建设,不重视校媒合作等问题。省高职新闻教育虽然较为重视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也初步建成一些校媒合作基地,但仍存在设备设施利用率不高、校媒合作不够深入、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成效等问题。

2.5教学设计尚有差距

本科新闻教学多采用知识传授为主,技能训练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上重视知识讲授,轻视能力训练与培养,且教学素材、教学内容更新缓慢,脱离媒体行业发展实际。高职新闻教学虽然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提倡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但教改的切实落实仍不到位,教学设计仍有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且具体教学过程与真实工作过程尚有差距,不能完全覆盖真实工作情境,以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的无缝对接。

2.6师资结构不够合理

我省高校新闻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首先,教师队伍以学院派教师为主,本身缺乏行业实践经验,无法实现知识、能力与经验一体化教学。其次,由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压力,现有教师无暇进入行业实践提升,无法及时更新行业新知识与技术,导致新闻教育与行业发展情况相脱节。最后,由于人才流动及人员配置等一系列体制机制问题,媒体从业人员难以同时承担教学工作,无法将行业知识与经验带到校园。

3 河南省高校新闻教学与电视媒体实践趋同发展的策略

3.1紧随行业社会发展要求,及时更新专业教学理念

强化互联网思维,构建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需要以电视媒体为主的传统媒体切实实现一系列行业发展理念的变革,从“观众”“读者”到媒体使用者的用户意识转变,从“二次销售”到“产品经理”的产品意识转变,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的开放意识转变,从内容生产到信息共享的平台意识转变等,都成为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发展中转型突围的思想关键。高校新闻教育必须紧密追踪行业发展的新理念,及时更新专业教学理念,以培养出具有行业发展前沿理念,符合行业、社会发展新要求的新闻人才。

3.2分析媒体人才需求实际,精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尽管我国新闻传媒业经历了20多年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很多传统媒体目前已经建成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学历层次较高、知识结构较合理的队伍,人员配置逐渐趋于饱和,但新媒体的崛起和媒介融合发展的深入,为我省高校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新形势下,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密切结合行业与社会发展变化与媒体人才需求实际,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新兴媒体的跨越发展以及两者的深度融合提供后备人才支持。同时,我本科新闻教育与高职新闻教育应进行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定位,本科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同时具备扎实理论功底与实践应用技能的全面型媒体技能人才与媒体运营管理人才,高职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具备基本综合职业素养、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

3.3加强媒体岗位技能训练,整体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媒介的深度融合中扮演着理念先行,技术支持的重要角色,高校新闻的课程体系应提升网络媒体课程的教学比重,同时,注重加强对媒介融合新发展的研究与相关课程体系的构建。本科新闻教育应加大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的比重,侧重媒体经营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应紧随新技术和媒体新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及时进行更新和完善,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状态。高职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应重视学生基本素质的提升,合理安排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和比重,同时,注重技能性课程设置的层次和专业延展性,做到既循序渐进,又能根据学生特点及兴趣进行一专多能的培养。

3.4比照媒体真实工作环境,丰富完善专业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实施的过程与效果,高校新闻教学与电视媒体实践的趋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条件的完善与充分利用。我省本科新闻专业应大力加强专业教学设备设施、教学场所、专业实践基地及校媒合作的建设与完善,为学生提升专业技能,适应真实媒体工作环境提供有力保障。高职新闻专业应充分利用并不断丰富现有教学条件,继续探索校媒合作的深入发展途径,不断完善合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软硬件教学条件的效能,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机会。

3.5模拟电视媒体业务流程,精心进行专业教学设计

新闻专业教学设计应突出实践性、针对性、前沿性和创新性,模拟真实的电视媒体业务流程,紧密结合行业发展的前沿与实际。其中,本科新闻专业教学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设计,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及时更新教学素材与教学内容,为学生更新专业理念提供指导。高职新闻专业应加强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落实,基于真实工作过程丰富教学设计的内涵建设,努力实现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与真实工作过程三者的充分结合。

3.6促进高校媒体人才合作,合理配置专业师资队伍

高校新闻教育师资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需要高校与媒体在人事制度、人才流动与管理方面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合作。首先,高校应制定专职教师队伍的定期定岗培训制度,加强专职教师行业技能培训的规律性、长期性和针对性,例如,定期分岗位邀请行业专家到校进行教师培训或派遣教师外出培训等。另外,高校与媒体应建立起人才合作的长效机制,如建立高校新闻专业教师和媒体人员定期轮岗制度,一方面为教师到媒体一线实践和学习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邀请媒体一线从业人员或行业专家到校任教,或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将行业一线的新经验、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发展及时带到校园,这样既可以帮助专业教师更新知识储备,升级业务能力,也为媒体从自身发展需求角度培养在校后备人才提供便利。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专业发展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