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互联网金融态势下的“三农”服务创新

2015-02-26苏州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现代金融 2015年9期
关键词:三农农户金融

苏州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刍议互联网金融态势下的“三农”服务创新

苏州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农行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本文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以及县域农行在服务“三农”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研究互联网金融“三农”服务创新的有效途径,结合农村商业银行的做法,提出相应的思路和对策。

一、互联网“三农”金融服务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和个人生活的重要平台。即便在广大农村地区,网络购物、网络银行、网上支付等应用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2014年全国通宽带行政村比例达到93.5%,农村网民规模达1.78亿,占比为27.5%。随着农村网络设施和网民数量的不断改善和攀升,将形成巨大的农村电子商务潜力,迎来新的、更为巨大的互联网金融“蓝海”市场。随着中央一号文件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定调,农村互联网发展必将催生更多的以农民网络商贸为主打的电子商务零售圈,将为农行持续推进互联网“三农”服务创新提供新契机。

但互联网目前在农村还处于初始阶段,多个行业基础比较薄弱,银行贷款融资、结算手段还较滞后。具体表现在: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总体环境不够理想,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比较突出。

一是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居住分散、信息相对闭塞,思想偏于保守,办理金融业务主要以存取款为主,其他诸如电子化产品知识、技能有所欠缺,互联网金融概念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层次,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P2P信贷、众筹网络等互联网金融产品认知度不高,尤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更是基础薄弱。二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信用体系建设还较滞后。农户和企业的守信意识较弱,贷款抵押物、担保人缺乏,现有的评估体系不能简单满足调查取证需求,严重制约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三是农作物生产周期普遍较长,农户抗风险能力又较弱,加上农民保险意识和可抵、质押资产不足等因素,导致发展涉农贷款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二)互联网金融“三农”服务基础薄弱,产品种类明显不够。

目前“三农”服务总体仍沿用传统的运营模式和产品模式,适应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信贷产品明显滞后,“取款难、借款难”等现象普遍存在,尚未建立起统一的企业和个人资信数据库,农户“信用信息不对称,风险防范难”等问题十分突出。在农村,与银行卡相关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占比仍然较小,不少农村地区甚至存在电子化金融产品盲区。

二、互联网金融态势下创新发展“三农”服务的有效途径

(一)更新服务理念,着力做好互联网金融“三农”服务的环境再造。

1.进一步确立增强互联网金融“三农”服务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更好地履行农行“面向三农,服务城乡”的崇高使命。一是着力提高电子银行业务,提升银行卡发行范围,创造良好的用卡环境,提高广大农户对农行银行卡的依存度;提高农村电子银行业务的开户率,通过对各类目标客户的精准细分,有针对性地营销农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POS机、转账电话等业务。二是着力强化网点柜面延伸超值服务。通过后台流程再造和优化,加强移动柜面终端的运用,进一步强化和优化上门优质服务,达到7× 24随时随地的服务要求;在强化农村ATM机、CRS机、离行式自助银行布点的基础上,适时推广VTM机(即远程柜员机)的使用,通过农户与柜员之间的远程音视频通话和桌面共享,适时开办发卡、销户、挂失、存款证明开具等传统柜面业务;通过VTM机上视频会议系统,进一步完善一对一的可视化服务。三是着力普及农村移动通讯技术运用。通过建立完善微信、微博公众号等网络手段,强化农行与和农户的网上交流和适时互动能力。四是提升农行在农村市场的主力军地位。进一步加强与优质农户、个体工商户、专业合作社的交流和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发各类电子银行产品和服务。尤其要以规模以上农村成熟客户为黄金客户群,以农村私人银行业务客户为高端客户群,以平台化营销模式为手段,适时推出各类个性化、电子化金融产品和服务。

2.强化互联网金融“三农”服务的氛围营造。一是要建立社会公众金融教育体系。积极联合政府各相关部门牵头推动互联网金融知识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采取举办公益性金融知识展览、讲座、典型案例讲解等方式,宣传互联网金融知识,通过各种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载体建立互联网金融知识学习平台,传播先进金融理念。二是持续开展“互联网金融助三农”等宣传活动。采取“流动”服务和“固定”宣传相结合的方式,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固定的“互联网金融知识宣传站”,及时总结推广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一套规范有序的宣传模式或方法;加大“送互联网金融知识下乡”工作频度和力度,督促各基层网点积极有效地将互联网金融业务品种推向农村市场。

3.重视和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一是营造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行政村等各方面的作用,通过金融知识、信用知识下乡等系列活动,培育农户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风气。二是建立农户信用档案。要利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等多种渠道,以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经济档案为基础,逐户建立信用档案,并结合动态管理定期更新信用数据,为“三农”服务提供决策依据。三是要完善信用评价体系。进一步修订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增强信用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高互联网金融“三农”服务的风险管理水平。四是建立信用奖惩机制。根据信用评定结果,在授信额度、审批权限、服务种类、适用利率等方面实行差别政策,对信用良好的农户和农村企业给予贷款优先、利率优惠,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则予以限制。

4.深化农村地区服务内容。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站的服务功能,设立农村线上理财中心,配备专业理财师、驻点工作人员,强化理财与业务咨询服务,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三农”服务的内涵和外延。

(二)探索线上信贷管理模式,着力开辟农村融资绿色通道。

1.善征信体系。通过借鉴阿里巴巴融资中介模式等,加快“三农”征信系统建设,通过客户在银行的信用报告和各类交易记录进行甄选,以客户的账户交易明细、现金流的变动为参考,划分客户信用等级,逐户建立客户信用等级档案,严控有信用不良记录的客户,全面实施名单制管理制度,并通过对电子商务数据与农户融资的有机融合,为农民提供更便捷、更宽泛的融资渠道和服务。

2.创新融资产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用途确定不同的贷款额度,严格落实贷款“三查”制度,有针对性地创新和满足农村客户各类融资需求。如可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规模农业,开发出更为灵活、实用的融资品种;结合农村实际,探索和推出种养植大户、农资农具等抵质押消费贷款,适时开创“贴心贷”、“省心贷”等特色贷款,以实现农行与优质农户及小微企业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并逐步向科技型、成长型的优质农户及小微企业“输血供氧”,推进普惠金融业务的更好发展。

3.开发服务功能。要以农村商品流通领域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农行现有“金穗惠农通”服务点资源优势,着力构建集电商、金融、缴费、消费于一体的三农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如可引入县域日用品、农资批发商作为供货商,对遍布乡村的农家店实行开放式在线供货,并实现商品销售自动打单、流水记帐、分类统计等服务功能;可通过“金穗惠农通”服务点功能升级,适时开通代收代付、缴费充值、理财、购火车票机票、油卡充值等服务;可引入大型农资供应商搭建网上“个人商城”,向广大农户优惠提供各类适时农资商品等。

(三)整合金融资源,推进县域电商发展。

1.推进平台建设。设立电商机构和互联网金融研发中心,支持在农村注册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三农”提供更加高效和优质的现代金融服务。如农行可以整合每个村镇特色的涉农电商平台资源,以客户的线上线下的经营场景为主体,打造移动工作或社交的应用入口,吸引优质企业、农副产品经销商和代理商嵌入农行金融服务的应用范围,增强用户的黏性。

2.完善配套设施。鼓励农村个体户在开放式合作平台上开店,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热销的特色农副产品,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同时农行还可在自己的门户网站和产品应用上开展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提供与推广,与农村互联网金融产品共同渗透到农资、加工和仓储等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订单生产、农机租赁等金融服务。此外,还可借鉴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做法,通过创新灵活方便的移动金融平台来提升“三农”服务品质。如适时推出农村通、商付通、“e商管家”等创新产品;通过订单采集与资金收付,实现对上下游财务结算、采购销售和营销配送,构建农行对现代农业供应链的“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模式。

(四)积极探索和扩大农村移动覆盖网络,创新发展互联网“三农”服务。

1.推进“强强联合”。积极联动电信、移动、联通等集团公司,加强农村数字化网络建设,构建和完善县域“三农”金融服务的网络覆盖体系,便于在大数据和云储存等新兴载体上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每位客户的转账汇款、公共事业缴费、涉农补贴等重要信息,开发出适应不同层次“三农”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

2.强化科技引领。随着农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不断普及,势必使广大农民更加青睐移动金融服务,可据此推出具有农民社保、农户补贴、水电费缴费项目对接等功能的移动“惠农卡”服务产品,通过加载网络多功能应用、“三农版”的NFC定制手机、智能POS机等移动设备,实现农户产业的线上支付、小额贷款客户的位置定位、调查内容记录等功能,达到实时处理业务、稳步提高人均产能的良好效果。

3.强化分类营销。如对外拓展“三农”服务二维码,依托CFE、PCRM等客户经理作业系统,进行点对点营销,满足农民农机知识等方面的信息化服务需求;通过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等平台,实现点对面推送;通过“移动金融+龙头企业+农户”的方式,实现功效一体化发展,满足农民现代金融多样化的需求。

4.优化网络系统。引进现代化支付清算网络,实现支付清算网络涉农业务全覆盖,增强农户个人资金的跨行转账功能,探索建立资金7×24小时无障碍绿色汇划通道,使个人银行账户资金流通更加方便灵活。

(五)改善外部环境,构建良好的互联网“三农”服务体系。

1.加强横向互动。进一步紧密与政府相关部门、保险、小贷公司及信贷担保等机构的合作,加大供应链融资和网络银行业务对涉农企业的支持力度,及早研究和拟定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通过实施“产业联动、以大带小、线上互动”等运营模式,帮助农村龙头企业解决资金供应问题,并带动产业链条下的小微企业及农户持续发展。

2.借力有效载体。通过合作开发金融与保险衍生品的方式,分散和规避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与第三方平台的电子商务的合作力度,探索推出新的“三农”服务电商平台,通过创新发展网络仓单融资、网络订单融资产品等业务,便捷、高效地满足涉农企业的融资需求。

3.夯实服务基础。进一步加大精品自助银行布放和推广力度,不断拓宽以电子银行为主体的网络产品销售渠道的客户体验,尽可能多地增加行政村离行式自助银行的电子化设备,通过持续推进互联网终端和无线网络覆盖,以及微信银行、移动金融等系统的不断开发利用,实现电子渠道和传统柜面功能的优势互补、和谐发展,更好满足广大农户资金存储或投融资、医疗保险及公共事业缴费等各类金融服务需求。

[1]赵忠世.提升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水平的思考,农村金融研究2013(9).

[2]张贵友.涉农金融机构与“三农”融资问题思考,河北金融2009(8).

[3]汪松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三农”信息交互平台研究,湖北农业科学2013(8).

(课题组长:陈刚成员:赵逸飞、凌小平、顾小明、姚力)

猜你喜欢

三农农户金融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君唯康的金融梦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