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邹碧华:司法改革的“燃灯者”

2015-02-26孟伟阳

党员干部之友 2015年4期
关键词:长宁区高院法官

□ 孟伟阳

邹碧华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从成为法官的第一天起,他就恪守着“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官”的承诺,把自己称为“庭前独角兽”。为追求公正,他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创未成年人起诉亲生父母先例;为追求公正,他旗帜鲜明地为改善律师执业环境呼吁;为追求公正,他把学习作为毕生事业,成为当代中国“学者型法官”的杰出代表……

2014年12月10日,47岁的邹碧华在参加司法体制改革座谈会途中,突发心脏病,因公殉职。他的突然离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哀思。2015年1月,邹碧华被追授为全国模范法官、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之后,中央组织部追授邹碧华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习近平总书记就学习宣传邹碧华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专门做出重要批示,指出邹碧华同志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他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

百姓眼中,他是“庭前独角兽”

邹碧华的微信名字叫“庭前独角兽”。独角兽是一种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的神兽,是中国传统法律与公正的象征。用这个名字,或许是因为他深深地爱着法官这个职业,并以此为荣。

“法律是公平公正的,也是保护弱者的,要用法的精神解决问题,服务百姓。”邹碧华曾说,当年他得知自己被上海市高院录取时,曾激动地给母亲打电话报喜,母亲告诫他“一定要做一名有良知的法官”。

“邹院长去世的消息是真的吗?”2014年12月10日晚,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致电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工作人员,老人不敢也不忍相信网上传言。14日上午,这位老人带着10岁的孙子小铭前来送别邹碧华。

“当年没有邹伯伯,我也活不到现在。”小铭流着泪说。5年前,身患白血病的小铭被亲生父母狠心抛弃。爷爷奶奶无钱给孙子看病,走投无路来到长宁区法院立案大厅,要以小铭的名义起诉他的亲生父母,索要抚养费为小铭治病。当时,还没有未成年孩子告亲生父母的案例,因此法院迟迟没有立案。时任长宁区法院院长的邹碧华得知后,带着长宁区法院少年庭法官们开了两天会,研究法条,决定立案。最终,小铭父亲将名下房产划归小铭作为医药费,小铭才坚强活了下来。

1988年,从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本科毕业以后,邹碧华在上海高院从一名经济庭书记员逐步成长为助理审判员、审判员;2001年以后,先后在研究室、民一庭、民二庭锻炼;2008年6月至2012年11月,任上海市长宁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2012年11月直至离世,任上海市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翻开邹碧华的简历,不难看出,他的法官道路经历了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再到上的历程,这一经历让他既能高屋建瓴,又能代言基层。

或许他在上海高院民一庭、民二庭审理案件时就已经注意到应正视法官与律师的关系,他在“空降”到长宁区法院做院长以后就开始着手实现自己的想法,努力做行动上的巨人。

律师眼中,他们是职业共同体

“有的法官显得非常强势,不愿意多听律师解释;有的法官在法庭上不注意听取律师的陈述和意见,或者在感觉律师陈述和意见与自己内心认知相左时,随意打断律师发言……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治理,将会对中国的法治产生巨大伤害。”这篇在律师界广为传颂的文章《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正是出自邹碧华之手。他曾说:“尊重律师、注重沟通,天塌不下来,庭开得更好。”

“法官应当确立法律共同体的理念,以尊重律师为己任。司法公正是整个法律共同体的共同任务,要想建立属于我们道德资本的司法公信力,必须依靠整个法律共同体的共同努力。缺少了律师的参与,法官与检察官在法庭上只能上演‘二人转’;缺少了其他角色的参与,法官在法庭上只能上演‘独角戏’。”邹碧华曾说。

其实,邹碧华对于律师的尊重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2010年,在邹碧华的推动下,长宁区法院出台了《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引发律师界震动。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推出《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就是希望推动法律职业共同体有更加良性的互动关系。

“与其说他是一名法官,不如说他是一位法律人,这点他跟我们一样。他对待律师的态度应该是法官群体对待律师群体的态度。”一位出席邹碧华追悼会的律师说。不少律师表示虽然不认识或者从未接触过邹碧华,但从他的文章及演讲中了解他,从而敬仰他。

就在邹碧华逝世的前一天,他主导推动的上海法院律师诉讼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作为这一创新举措的主力推手,邹碧华在朋友圈里转发了这条消息,并留下最后一句意味深长的寄语,“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

“正如邹院长说的,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法治发达程度;法官对律师的尊重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司法公正程度。”律师唐志坚说,“法官与律师本不应是两个阵营,不应是‘死磕’状态,是他唤起了这两个群体间互相尊重的意识。”

同事眼中,他是“不累”的实干家

在同事眼中,邹碧华没有官架子,讲话、做事方式颇具务实主义者作风。邹碧华逝世后,上海高院研究室副主任张新给自己的微信账号改了名字——“累了就歇会”。张新2014年10月才正式调任研究室,与邹碧华接触时间虽然不长,但是这段时间与其工作上接触十分密切。

“这个领导好像不大一样。”一次跟随邹碧华出差后,张新这样跟妻子感叹。张新回忆,2014年10月的一天,他随邹碧华一同出差去兰州开一个司法改革会议,下班后从单位出发,抵达兰州时已经将近凌晨。第二天是一整天的会议,邹碧华一边在会上发言,一边还要不时审阅其他工作材料。会议结束后,按主办方安排,原本还可以再休息一天,但邹碧华连夜就赶回了上海。

与邹碧华有过接触的同志都知道他有三句口头禅,即“没事,我不累”、“你们先去忙吧”、“没事,有我在就行”。

业内人士都知道,邹碧华是上海司法改革的“操盘手”之一。面对改革,邹碧华曾表示:“要说‘黑锅’,谁有我背得多!可是,做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对上,该争取时要争取,该顶住时要顶住;对下,必须要有担当。无论如何,都不能让那些在一线辛苦办案的老实人和年轻人吃亏。”

作为一名实干家,他对朋友说出了实实在在的想法,“改革,一直是一点一点往前拱的”,“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

青年眼中,他是学习的榜样

“爸爸,我不愿意相信你走了,我情愿相信你只是累了,只是暂时休息一下。”追悼会上,邹碧华的儿子声泪俱下。“爸爸的书房里都是书。每天晚上,都要专注在书房里工作几个小时。有时,身教真是要重于言传,爸爸真是把这一生奉献给了他的司法事业……”

邹碧华爱书。在他的办公室内,最多的就是书、文件和卷宗。一个大书柜挡住了大半个窗户,办公室左侧也是一个装得满满的大书柜。

20多年来,邹碧华在法律业务上持之以恒地学习钻研。除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0多篇论文,他还主编或撰写了《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法庭上的心理学》等十多部著作。其中,《要件审判九步法》在法律界曾引起轰动,连续两年成为法律出版社的畅销书。很多一线法官评价此书“逻辑清晰、思路严密,审判时按图索骥,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还有人戏称,要件审判九步法是“法庭上的独孤九剑”。

“学者型法官”的邹碧华不仅在上海财经大学担任兼职教授,还被不少高校邀请去授课。除了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邹碧华不拘一格、敢于创新的魄力同样值得年轻人学习。在长宁区法院担任院长期间,邹碧华曾大力推行法院效率管理试点,率先研发执行流程、信访、工作台账等信息管理系统。担任高院副院长后,他在全国法院首创案件权重系数理论,设计多项审判管理评估指标,为进一步健全科学评估体系突破瓶颈。

2014年12月10日,邹碧华因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4天后,近3000人赶到上海龙华殡仪馆参加他的遗体告别仪式,近万人在网络上献花、点烛,10万余名网友留言讨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赶到追悼会现场,他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虽然是一个工人,但我觉得这样的法官、这样的人,是我们老百姓所需要的,也是现在法治所需要的。”

猜你喜欢

长宁区高院法官
法官如此裁判
法官如此裁判
幸福成长从“三十件事”开始——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少先队员的“幸福课堂”
My Best Friend
做“德法兼修”的好法官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多元化策略分析
当法官当不忘初心
《纽约公约》精神之伤——再评英法两国高院关于Dallah案之裁定
“马读会”,二十二年的衷情和坚守:记上海市长宁区“青年马克思主义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