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聊城大学龙舟队现状与发展策略
2015-02-26林国秀聊城大学体育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林国秀(聊城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聊城 252059)
浅谈聊城大学龙舟队现状与发展策略
林国秀
(聊城大学体育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对聊城大学龙舟队进行了实证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聊城大学龙舟队在以往的中华龙舟大赛和中国龙舟公开赛上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聊城大学龙舟队存在学生流动性强、训练时间与学习时间相冲突、水上经验不足、技战术不稳定、资金缺乏等制约因素,必须依靠学校的积极倡导和大力宣传来推动,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和创新发展,使聊城大学龙舟队更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龙舟现状发展策略
龙舟作为深受群众欣赏喜爱的体育项目,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民间开展已有2000多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龙舟运动在全国各地高校也兴盛起来。龙舟项目在近10年推广较好,以在全国设立分站赛比赛和各所高校的推广的形式逐渐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娱乐中。聊城大学龙舟队于2002年成立,2005年被评为中国龙舟协会“副主席单位”,2006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聊城大学招收高水平龙舟运动员。国家教育部共在全国批准九所高校招收高水平龙舟运动员,聊城大学即为其中之一,并且为山东省唯一一所。聊城大学龙舟队现有男、女两支队伍,常年坚持训练,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该文对聊城大学龙舟队进行实证的调查研究,客观地呈现其发展现状,揭示其发展的特征及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建议,推动聊城大学龙舟队更快更强。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研究的对象为聊城大学龙舟队成员。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聊城大学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和中国知网广博的论文资源,对大量图书和阅读大量文献资料进行阅读获得基本信息,确定研究的目的和范围,之后进行具体分析,为课题的研究和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向聊城大学龙舟队的队员发放了50份问卷,收回50份,回收率达到100%,其中的有效问卷为48份,有效率为96%。在这50名成员中,有32名男队员,18名女队员,通过统计问卷的回收情况,发现队员们都积极配合,进行了认真填写,因此,调查情况基本属实。在问卷收回后,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数据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
1.2.3数据统计法
通过具体的计算统计整理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聊城大学龙舟队现状与分析
表1 男女队员所在年级分布
表3 聊城大学龙舟队训练内容安排
表4 聊城大学龙舟队训练时间安排
表2 聊城大学龙舟队参加比赛获奖情况
2.1.1聊城大学龙舟运动开展状况的调查分析
聊城大学龙舟队现有男、女两支队伍,1名教练员,近50人次,分别来自体育学院和各学院的高水平学生,他们常年坚持训练,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聊城大学龙舟队秉承“齐心协力、敢为人先”的宗旨,励兵秣马、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不断探索龙舟竞技的制胜规律,为山东省、中国高校争取更多更高的荣誉,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队员的刻苦用功是龙舟队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龙舟是体能类运动项目,吃苦耐劳是运动员的首要品质。训练期间,队员肩扛划浆、骑车赶赴东昌湖,烈日当头,赤膊上阵、挥汗如雨,秋末时节手握浆柄,战瑟瑟秋风。队员的手掌无数次被浆柄揭去掌皮,屁股被船体磨烂更是家常便饭。超负荷训练,锻造了学生钢铁般的意志。聊城大学龙舟队这支高素质的大学生队伍不但有着极强的团结协作精神,更有着北方男孩高大健壮的身材,和强劲的爆发力,将比赛中精神技巧与体能完美融合,这才是龙舟比赛的真正运动精髓。平时的聊城大学龙舟队半读半训,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午休时间顶着烈日骄阳,积极训练,风雨无阻。
2.1.2聊城大学龙舟队队伍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聊城大学龙舟队现有男女两支龙舟队,但只有1名教练员。聊城大学龙舟运动开展的氛围还是不错的,龙舟运动作为高校中的一种新兴项目,参与的人数不够众多,且对队员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据调查80%的队员来自体育学院,16%的队员来自于各学院高水平,4%的队员来自于全校选拔。从表1可以看出60%的队员来自于大一,20%的队员来自于大二,16%的队员来自于大三,4%的队员来自于大四,从来源分布可以看出聊城大学龙舟队在队员的选材方面存在很大的流动性,这样不利于整个队伍的成绩发挥,但由于队员来源较广,组队时间较长,人数适当,因此龙舟队队伍的整体状况较稳,有利于整体队伍的成长,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1.3聊城大学龙舟队队伍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
聊城大学龙舟队自成立以来,共参加了33场重要比赛,获得省级以上比赛冠军28项,亚军22项,季军23项。其中获国际级比赛冠军9项、亚军11项、季军3项、4~8名2项;获国家级比赛冠军14项、亚军8项、季军20项、4~8名22项;获省级比赛冠军5项、亚军3项。为国家、山东省、聊城大学争得了荣誉,成为中国高校龙舟事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由表2可以看出聊城大学龙舟队参加比赛的获奖情况,无论是在参赛级别还是获奖名次中都占据很高的比例,说明聊城大学龙
舟队外出比赛的机会很多,实力在不断提升,通过比赛可以看出聊城大学龙舟队的整体部分还是比较稳定的,但一些技战术不太稳定,在平常的训练中还是可以主要抓技战术的训练。
2.1.4聊城大学龙舟队训练情况的调查分析
从表3和表4中可以看出聊城大学龙舟队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时间的安排是比较科学的,符合龙舟运动发展的要求与特点,从表3中可以看出聊城大学龙舟运动有自己的训练方式与特点,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来改正,逐步提高其自身能力。从表4中可以看出聊城大学龙舟队每周平均训练次数3.32次,赛前平均集训次数29.5次,由于聊城大学队员在学习课业的同时进行训练,训练强度和训练时间与职业运动队难以相比,限制了竞技水平的提升,所以针对大学生训练的独特性制定计划很重要,聊城大学龙舟队无论是在内容和时间安排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
2.2聊城大学龙舟运动的发展策略
2.2.1校领导加强对龙舟运动的重视程度
龙舟运动的发展必然要走向现代化,竞争更加公开和公平,训练手段和技术战术更加科学和规范,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和合理,娱乐性和观赏性更加强化。这就要求校领导的对龙舟运动的高度重视,校领导应制定龙舟赛事产业扶持政策,通过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外龙舟比赛加深对龙舟运动的认知,宣传龙舟文化与精神。21世纪以来,龙舟运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演绎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大学生龙舟赛。龙舟竞渡这项古老的运动更加焕发出诱入的光芒。龙舟运动走进校园,纳入高校课程教学意义深远,可以加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集体意识,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校领导应该以高校课程教学作为平台,运用高校教育相关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龙舟运动的特点,以培养更多龙舟人才,促进龙舟运动的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2.2.2加强龙舟训练场地设施的建设
目前在33个中国大学生协会赛艇与龙舟分会的会员高校当中,聊城大学龙舟队的训练装备处于中游水平,训练生活中补贴排名倒数。东北电力大学曾兴建立“荡浆池”,满足了冬季训练的实战需要,购置力量训练器50余件、测攻仪20多台,添置了运动能力检测设备。像东北电力大学、北华大学等北方高校,纷纷在南方建立训练基地,龙舟训练的系统性,聊城大学龙舟队应该改善训练条件。另外,新一轮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评估工作结束后,聊城大学只保留了水上项目,而山东省一直没有设置龙舟高水平运动员测试项目,聊城大学龙舟队应该建议省教育厅制定龙舟高水平运动员测试标准,以利于山东省龙舟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龙舟高水平运动员测试必须有广阔的水域,水流缓慢或近乎静水的河流湖泊;须有龙舟停靠的专用码头,码头地面须平坦、宽阔、坚硬,给队员上下船提供方便;码头处要设有男女更衣室,更衣室须为可以遮挡风雨的室内场所,能够容纳所有队员,为队员更换训练服装提供方便,设男女卫生间,有男女休息室更佳。
2.2.3教育师资力量的投入
首先,龙舟运动是一新兴项目,即使其历史久远。由于龙舟运动的实践性非常强,其训练理论体系还在不断的完善中,目前我国高校龙舟教练员学习新技术的主要手段就是比赛交流。其次聊城大学龙舟队现有1名教练员,监管男女龙舟队,对于队伍建设的全面性及长远规划层次不分明,逻辑不够强,引进专业的龙舟教练员以及加强对现有龙舟教练员的业务培训是提高聊城大学龙舟队训练水平的必要手段。
2.2.4训练经费的来源
经费支持是高校开展龙舟运动的必要条件。由于龙舟运动能够培养大学生同舟共济的集体主义观念,塑造大学生艰苦奋斗的思想素质,对于健康的校园文化的营造,和高校办学理念的诠释,学校社会知名度的提高都有着良好的效益。并且通过参加商业性的龙舟赛事,还可以积累比赛经验,且与企业合作展开可使龙舟运动趋向职业化。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通过对聊城大学龙舟队的现状调研研究,可以发现学生训练时间和学习时间存在冲突,因为队员既要上好文化课,又要提高龙舟的专业水平,龙舟是一个团体的项目,必须依靠队员团结一致才能调高成绩,聊城大学龙舟队能取得今天的优异成绩已实属不易,通过比赛他们有了保障,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检验。聊城大学龙舟队队员存在学生流动性强,每年都要有优秀队员毕业,造成了人员流动性,这就与其他的职业队拉大了差距,学校可以设立一些奖励措施留住优秀队员。聊城大学龙舟队从事龙舟运动时间不长,没有充足的比赛经验,技术水平不稳定,队员没有充足的时间训练,只是在比赛前集训,这样动作技术可以得到稳定提高,但是一段时间过后,队员的技战术动作随之淡忘,造成了队伍整体不稳定。聊城大学龙舟队在在学校的宣传力度不够,只通过校广播站、校电视台和龙舟网站,要想加大龙舟运动的宣传力度,只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宣传到位,得到更多同学的认可,聊城大学龙舟运动才能更快更强。
3.2建议
在校学生的训练时间和学习时间难免会有冲突,特别在比赛期间,更是无法避免。对此需要对队员进行全力支持,做好统一安排,帮助学生安排补课、调换课程、安排另行考试等。
每年都有优秀的队员毕业离开学校,使得人员流动性较强,每年队伍中的人员都是新老结合的情况,这和成熟队相比差距很大。建议队伍中可使一部分老队员留下,将新老队员的比例安排适宜;龙舟队可自行多组织比赛,以使队员尽快磨合和适应。
划龙舟的技术和皮划艇在技术上有一些相似性,因此可以从皮划艇队员中选材,这样可使队员较快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节奏,取得优异成绩;还可从民间聘请经验丰富的教练或运动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指导;要让队员们多多观摩比赛;在条件允许时,增加参加比赛的频次,以增加经验,锻炼队伍。
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校报、网络、电视等媒体,加大对大学龙舟运动的宣传力度;多与媒体的合作,扩大龙舟运动的影响力;对在大学举办的重要龙舟比赛现场直播,并争取社会、企业的赞助与投资,办好比赛、办活比赛,办出规模,办出影响,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Z].
[2]刘民雄.龙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79-681.
[3]李瑞岐.龙舟文化研究[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75-76.
[4]中国龙舟协会技术委员会,裁判员委员会.龙舟竞赛规则[Z].2005.
[5]赵克.现代体育思想与校园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2(5):93-95.
[6]刘靖南.面向21世纪的龙舟竞技运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458-459,484.
[7]李世平.析龙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7(1):59-64.
[8]万建忠.龙舟竞渡活动的历史渊源[J].体育文史,1995(3):44-46.
[9]蒋立忠.论龙舟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J].云梦学刊,1995(2): 1 3 -1 7.
[10]胡惠林.文化经济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6(b)-02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