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评论节目的走向

2015-02-26郑远龙

新闻前哨 2015年12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受众

◎郑远龙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评论节目的走向

◎郑远龙

依托于日益发达的移动终端技术,自媒体开启了“分众传播”的全新方式,长期以来被媒体掌握的话语权被下放给每一个普通受众,舆论环境呈现出个性化、差异化的新生态,广大受众开始强调主体意识,越来越倾向于自我思考和自我判断,对传统官方媒体的态度从仰视变成了平视,甚至是审视,这种改变对新闻评论节目的冲击尤其巨大,传统的灌输式的评论方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日益个性化的舆论环境,作为新闻产品中的重头戏,新闻评论类节目就要适应新的媒体环境,赢得受众认可。

媒体融合电视评论走向

众所周知,新闻评论类节目以言论和观点为灵魂,顶层设计对舆论环境的影响,是决定其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除此之外,媒体生态的演变所带来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从腾讯微博诞生以来,新媒体的崛起速度让传统媒体无不惊叹“狼来了”,特别是微信出现以后,自媒体的冲击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资讯传播的基本格局。

到2014年,腾讯微信用户已超过6亿人,如果把几年前火爆的微博比作信息传播的“快车道”,那么微信则使自媒体成长为信息传播的“主干道”,美国杂志《连线》的定义可谓精炼而准确:“新媒体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1]移动终端以其巨大的信息承载力、几乎全覆盖的到达率和影响力,彻底将传统媒体逼上了悬崖边缘。

依托于日益发达的移动终端技术,自媒体开启了“分众传播”的全新方式,长期以来被媒体掌握的话语权被下放给每一个普通受众,舆论环境呈现出个性化、差异化的新生态,广大受众开始强调主体意识,越来越倾向于自我思考和自我判断,对传统官方媒体的态度从仰视变成了平视,甚至是审视,这种改变对新闻评论节目的冲击尤其巨大,传统的灌输式的评论方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日益个性化的舆论环境,作为新闻产品中的重头戏,新闻评论类节目该如何适应新的媒体环境,并重新赢得受众的认可呢?

选题平民化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传统官方媒体一直把“接地气”、“平民化”作为新闻改革的突破口,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新闻界掀起了“改文风”的热潮。在中央领导的率先垂范之下,全国各媒体纷纷大幅度压缩领导的时政报道,把更多的版面和节目留给百姓,新闻报道中的官话、套话越来越少,贴近群众、接地气的新闻越来越多,新闻节目的质量也随之焕然一新。

以央视《新闻联播》为例,作为电视时政新闻栏目的风向标,《新闻联播》一改延续多年的编排模式,把大量生动鲜活的“走基层”报道放在头条播出,甚至连负面报道也首次作为头条播出(2013年1月10日《新闻联播》将央视记者在长沙遭到围殴的新闻在开头的“提要”部分中播出)。

除了官方的推动之外,新媒体的兴起,也使平民化成为传统媒体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自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变成无处不在的日常行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畅通无阻的信息渠道,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展示在人们面前,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家长里短,都可以在微信、微博中看到。这就使得受众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地位与诉求,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如果传统媒体还保持着一贯的“发布语态”和“官方消息”,显然无法得到受众的关注。

因此,平民化对于媒体来说,不仅是适应新媒体冲击的应对之策,更是适应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目前,大部分省市电视台都同时开设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栏目,从这两类栏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就不难看出,以平民化选题为主的民生新闻栏目,显然更受观众的欢迎。

角度多维化

目前,中国正进入又一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政治体制的改革、经济增速的放缓、民主进程的加快,势必带来各种利益的博弈,在这种社会转型期,各种观念的碰撞和交锋极为丰富和频繁,因此,媒体人必须更深入地了解新的舆论诉求,适应多元化、差异化的媒体生态。

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每一个受众都获得了独立思考的空间,传统“说教式”的评论方式不仅无法让观众认可,甚至会引起受众的反感和抵触。因此,面对每一个新闻事件,媒体仅仅做到客观公正还远远不够,还要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一期精彩的新闻评论节目,往往都是建立在矛盾交锋的基础上,而矛盾双方都背负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就需要媒体评论者在做出初步的判断后,再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多维度地审视矛盾双方所代表的利益诉求,探求其背后的合理性和普遍性,让不同的声音得到平等的表达。

例如对城管执法的报道,由于公众对以小贩为代表的弱势群体存在着普遍性的同情心态,这种心态也极大地影响了媒体的评判标准,所以长期以来,见诸媒体的大多是对城管野蛮执法的口诛笔伐,而城管因为其特殊的身份,极少接受媒体的正面采访,久而久之,城管的恶劣形象已无法扭转。相比之下,2013年7月27日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城管与小贩》就做到了“换位思考”,充分听取城管部门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深度解析了这对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产生的根源,节目的结尾做出了如此评论:“细看城管和小贩的矛盾,许多复杂的问题纠结其中,每一次街头的冲突都是这些问题积聚到末端的一次爆发。这些问题并非一日形成,期待短时间就彻底解决并不现实。但是,每一次冲突事件都在提醒,在城管和小贩在街头遭遇之前有很多事情应该去做,可以去做”。

记者对矛盾双方的根本诉求进行了多维度的调查,虽然城管和小贩都提出了很多并不符合当前法律规定的诉求,但不可否认的是,矛盾双方都有着存在的现实理由。

广州市天河南城管执法队队长宿立喜:“平时我们就保持一定的度,检查的时候就标准要高一点,这个小贩应该也会有感觉,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我们高度统一”。

这种采访如果按照传统媒体的标准,往往是不能传播的,但是在自媒体无处不在的今天,观众期待听到和网络上相差不多的真实诉求,这样的节目才能真正引起观众的认可和接受。

此外,以往的新闻评论节目往往习惯于采用专家学者的观点,特别是对涉及法制建设或者道德规范的公众事件报道中,基本以官方发布和专家权威解读为主体,普通民众的声音相对较弱。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节目所传播的观点必须呈现多维度、多元化,在对新闻事件做出专业性、权威性解读的基础上,也要听取普通民众的看法和意见,让基层诉求得到充分的表达,即使与权威解读存在较大的偏差,也不能忽略民意的存在。

语境互动化

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丰富的信息“新资源”,数以亿万计的移动终端用户,随时随地向网络上传海量的信息资源,以及代表各个阶层的观点和建议。

新媒体兴起初期,传统媒体对这些来源于网络的信息大多抱以不信任的态度,仍旧依赖于官方的单一发布,造成了时效性上的极大落后。在自媒体无处不在的今天,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的“新资源”,强化与受众的互动。

近年来,包括央视在内的很多官方媒体,都开始大量使用来自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信息资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在节目中开展与受众的实时互动。在这一方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率“中国之声”堪称成功的典范,“中国之声”在节目中大量地采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上网友的留言和评论,其新浪微博的粉丝已经超过了600万,网友的留言已经成为其新闻评论的主要观点来源,配合以专业评论员的点评和解读,共同建立起央广新闻的权威评论;同时,大量网友的关注,意味着央广新闻成功地在网络上开辟了更多的传统渠道,形成了以传统广播为主干、以网络终端为枝叶的立体式传播架构,极大地提高了影响力。

目前,这种“传统媒体+网络自媒体”的互动传播新格局,也开始广泛地被电视媒体采用。在很多电视直播节目中,观众的声音甚至图像都可以随时切入直播中,有效地拓展了新闻资讯的来源。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在最初的两个小时内,由于电视记者无法到达地震现场,四川卫视采取了主播间与微博控制室联合播报的方法,以微博发布的最新消息为线索,向观众传递各种求救、找人信息和地震的最新进展,实现了电视+网络的同步直播。这种方式如今越来越普遍,电视栏目可以在节目进行中实时进行受众调查,第一时间发布民调结果,对于及时引导舆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品格个性化

已故媒体人陈虻提出“坐标系”理念,他把媒体人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称为思维的“坐标系”,认为一个栏目,或者一个记者,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强调由此出发,找到独特的定位,形成自己的风格。[2]

推动传统媒体进入“新常态”的根本动力,还是新媒体带来的受众心理变化。网络的开放空间塑造了舆论环境的差异化,在海量的信息轰炸下,受众对观点的选择标准越来越挑剔,对真相的渴求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新闻评论节目必须打破“统一口径式”的传播模式,更不能采取“人云亦云”的跟风式,而是要建立起具有强烈个性的“坐标系”,形成远超表象的独到见解和评论,传播高水准的社会价值观。

首先,面对着新媒体提供的碎片化信息,媒体人需要具备比过去更专业的判断能力,能够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去伪存真;其次,媒体人还需要掌握较强的整理和分析能力,能够从大量的信息中分析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探寻新闻背后的新闻,这样才能建立起独到的观点。

曾获得2013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一等奖的新闻评论作品《“难产”的医调委》,关注的是东莞市历时五年多时间,仍然无法成立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当时,网络上关于这一话题的评论大多集中于医调委的组织模式上,围绕着“官办模式”和“民间模式”的取舍而争论不休,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导致拖了五年多仍无法成立医调委。面对各执一词的局面,记者并未陷入模式之争,而是以独到的视角,跳出纠纷本身,从医患关系以及其背后的社会症结来重新审视,从而得出代表媒体的独家观点。

记者点评:医调委并不是万能的,未必就能彻底解决医患纠纷这个老大难,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还是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建立起一个多元化的、兼顾各方权益的纠纷调解机制,比如融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大调解”机制,这样医疗纠纷的“裁判权”就不会单一地落在某一方手中,这样的话无论医调委采取哪种模式,相信都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近年来,新媒体上出现了很多名人的自媒体品牌,包括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借助于名人的影响力,在网络上集聚了较高的人气。这种强调个人品牌的传播方式,不仅值得传统媒体借鉴,更可以建立合作关系,把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品牌直接导入到广播电视节目中,特别是对于新闻评论节目来说,引用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观点和言论,既有利于打造节目的品牌,也充分借用了名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可谓一举多得。

论据数据化

新闻评论节目以鲜明的言论和观点见长,要对新闻事件做出判断和评价,这就需要有说服力、有权威性的论据来证明节目所表达的观点。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里,大数据不仅改变和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也在影响着人们的评判标准。受众们不再接受主观的判断,而是需要充分的证据来论证。这就要求新闻评论节目在调查中必须注重对数据的搜集和整理,不仅关注新闻事件的结局,对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数据,以及相关联的数据都要尽可能掌握,这样才能在节目中摆出令人信服的论据。

例如在一篇《广深广告牌倒下之后》的新闻评论中,记者就引用了大量精准的数据:“广深高速作为连接广州、东莞、深圳最重要的通道,是全国车流量最大的高速公路,日均车流量最高达到80万车次。如此高密度的车流,也为高速沿线带来无限商机。据不完全统计,仅广深高速东莞境内不足50公里的路段两侧,各类广告牌数量就已达到了1300多块,每年创造的产值超亿元,成为了广告业界名副其实的黄金大道”。“到上世纪90年代末,广深高速两旁的广告牌达到1221块,并分为四类:第一类属经过省公路局审批的合法设置的,数量不足3%;第二类是经过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约占30%;第三类是经过各镇街行政事业主管部门审批备案的,约占57%;第四类则属一些农民或者企业主在各自的土地、厂房上自行设置广告牌或出租广告位,约占10%。”

这篇新闻评论虽然只有短短十分钟,但是列举了二十多个相关数据,而且逻辑清晰、环环紧扣,一层层揭开了违法广告牌后面的利益链条。在调查中,被采访者的讲述虽然代表了一定的事实,但是如果没有大量详实权威的数据作为佐证,恐怕还不能引以为证。得益于对数据的归纳和分析,作者最后得出清晰的结论:政府管理的漏洞,才是造成大批违法广告牌出现的根本原因。

新媒体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媒体产业的格局,更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推动了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样,媒体的“新常态”在给传统媒体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只要跟上新媒体革新的脚步,大胆突破传统的媒体思维,不断地调整传播理念,在调整中坚守个性,就能够继续扮演舆论先锋的角色。

注释:

[1]王传东:《浅谈新媒体时代与新媒体教学》,见于《设计·中国》网站

[2]茅莹:《电视新闻评论的三要素浅析》,《传媒评论》2013年第5期

(东莞电视台)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版权保护面临八大难关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