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文化课程与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①
2015-02-26赵本志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赵本志(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
浅析体育文化课程与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①
赵本志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 要: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贵州省高校体育文化课程的开设情况及大学生体育意识进行研究,旨在找出体育文化课程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的是否具有驱动性,力争为当前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严峻形势提供相应的理论建议。研究结果显示,目前高校针对体育专业学生开设有多门体育文化课程,但对非体育专业学生几乎没有开设体育文化课程;通过实验得出了体育文化课程的开设对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较大的导向性,对提高体育意识的意义重大。
关键词:体育文化课程大学生体育意识培养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形式严峻,中共中央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以调查、监督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大学生作为国家强有力的后备军和人才库,对国家和社会以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牵系着国家的未来和前程,而体育意识是影响学生体育参与及体质健康的重要因子,学生体育意识如何?体育文化课程对学生体育意识的驱动性怎样?如何提高大学生体育意识,让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以至拥有健康的体魄是该次研究的要旨。
1 研究方法及对象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以及其它论文数据库收集关于体育文化课程和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相关文献资料,获悉研究信息,结合本研究的目的和方向进行资料整合,为该研究形成较强的理论支撑。
1.2访谈法
对贵州省部分高校的专家、体育教师及学生进行访谈,获取有关高校对学生体育文化课程的开设情况,体育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及学生的体育意识等重要信息。
1.3问卷调查法
对抽样出来进行实验的20名学生和未进行实验的20名学生先后进行两次相同问题的问卷调查,再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第一次发出问卷40份,收回问卷40份,有效问卷40份;第二次发出问卷40份,收回问卷38份,其中参与实验者和未参与实验者的问卷各一份因调查对象外出未能收回。
1.3实地调查法
自己亲临相关学校进行旁听和调查,记录实际情况,以增加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表1 体育参与目的
表2 大学生体育参与时间、强度
1.4实验法
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体育文化课程的教授,课程结束后将其与未经体育课程教授的同等人数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两者间的异同。
1.5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数据通过SPSS 19.0及Excel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相关信息,得出结果。
2 体育文化课的开设情况
调查发现,学校对体育专业大学生都开设有体育课,其内容不一但比较丰富,有关于运动生理生化、运动训练、运动损伤、运动康复、运动保健、运动心理等。开设的体育文化课程内容涵盖面较广,这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而言是一大笔财富,不仅自己受用于一生,还可以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让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受益。
但对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而言,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开设有体育课,三年级四年级学生几乎没有开设体育课。对于体育文化课的开设方面,贵州省各高校并没有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开设体育文化课,都是以身体素质练习、武术、跑步、健美操、瑜伽、游泳等实践课程为主。部分高校有为学生订制体育文化课教材,但并未对其实施教学,所以在很多运动项目上,大部分学生缺乏理论支撑,只会跟着授课教师学习套路和技术以应对考试,对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
3 体育意识调查情况
鉴于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文化课开设较为完整,本次调查主要针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通过对抽样出来的40名在校大学生(非体育专业)进行问卷问卷调查,主要从体育运动的参与动机、目的、态度、时间、强度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3.1体育参与目的
表3 贵州省大学生体育锻炼主要项目统计
表4 体育参与目的的对比分析
表5 体育锻炼的参与方式
表6 大学生体育参与次数、时间、强度
表7 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态度
如表1所示,40个调查对象中选择以强身健体为体育参与目的的人数最多,占总调查对象的80%,说明多数大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还是愿意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有24人的锻炼目的中含有提高运动技能这一选项,占总人数的60%,21人的体育目的包含有减肥塑形,占总人数的52.5%。在这两个选项中,男女生形成较大对比,男生比较重视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女生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形体,同时也反应出大学生对自己的运动技能和身体形态比较重视。另外,扩展人际、娱乐消遣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体育参与目的。
3.2每周的体育参与次数、时间及强度
由表2可见,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男同学占30%,女同学占25%。男女每次锻炼30~60 min分别占70%和75%,61~90 min男女分别为20%和15%。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特别要提高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影响锻炼时间的原因主要是上课时间安排的影响、场地安排的影响和自身身体状况等。影响锻炼强度的因素包括身体素质的制约、不能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运动参与能力较差、缺乏专业的指导人员等。
另外在问及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参与体育运动时,40名学生中有26名学生表示自愿参与体育锻炼,其中男生18名,女生8名,说明男同学的体育意识相对女同学较强。
3.3锻炼项目的选择
如表3所示,男生主要偏向于对抗性较强的球类运动,女生则比较偏向于对抗性较小的操类运动。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会受自身运动能力及运动条件的影响,男同学对球类运动接触时间较早,相对其它项目而言,他们对球类运动的技能掌握较好。另外,对美的追求是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个人形象的塑造是影响其选择运动项目的重要因素。男生追求强健美、阳刚美等,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让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还能提升精神气质和阳刚之气。女生追求瘦身美和形体美,通过相关体育锻炼,不仅能达到瘦身效果,还能校正体形。
4 体育文化课程学习后的体育意识调查分析
在40名调查对象中抽取20名进行体育文化课程学习,学习内容包括相关技术技能的渊源与关联,运动损伤与防治,运动保健、运动营养等实用性较强的相关知识。另外20名还是进行常规学习,被抽出来进行实验20名学生的以下简称被试组,没有被抽出来进行实验的20名学生以下简称对比组。实验完成后再对该40名学生进行其体育意识进行调查、对比和分析。
4.1体育参与目的的对比分析
通过调查,被试者经过对体育文化知识的学习,在理论上对所学技能的相关原理进行掌握,巩固所学知识;再加上对运动损伤与防治、运动保健、运动营养等的学习,多方面掌握知识,较未经体育文化学习实验的对比组而言,一方面让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更自信,更安全;另一方面在提高学生运动参与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见表4)。
4.2体育锻炼的参与方式
由表5可知,被试的个人参与意识明显高于对比组,调查分析这是由于被试者对知识的掌握较为全面,运动过程中懂得自我调节,具备了独立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而对比组的学生由于只会动作技术的走向却不知其原理,导致在运动过程中缺乏指导就不能进行体育活动的现象,以至需要有同伴一起相互帮助。从较为规范的组织训练数据显示,两者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太大差距,说明学校的组织还没有对学生的体育意识起到驱动性作用。
4.3体育参与次数、时间、强度分析
根据表6可得,按照每周锻炼情况,被试组每周锻炼次数比对比组明显增多,每次持续时间也比对比组要长,强度上也要要比对比组大。由此可以看出,体育文化课程的学习在某些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4.4体育的认识态度
通过对大学生的体育认识态度的调查得知,体育文化课程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也能改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态度,认识到体育对于体质健康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还能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使学生根号地融入到体育锻炼中来,从而更好地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
5 结论
5.1贵州省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不容乐观
通过调查发现,贵州省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不容乐观,多数学生还不能主动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特别是女大学生,没有养成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甚至不愿意参与到体育意识中来。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掌握的技能不能满足日常锻炼的需要、参与能力不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找不到自信,有挫败感,以至于对体育锻炼失去坚持的动力,体育意识逐渐呈现下降趋势;其次是体育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而言,老师对其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影响甚远。作为体育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职责不只是简单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任务,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有着全面了解,并且能在平时的体育锻炼过程中合理运用,以达到增强体育意识,促进自身体质的功效;最后,体育文化知识的缺失也是导致大学生体育意识薄弱的重要影响因子,很多学生缺乏锻炼常识,不懂得运动前、中、后应该注意的相关事项,所以在运动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困扰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体育意识。
5.2体育文化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运动参与能力和体育意识的提高都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体育文化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的运动参与能力和体育意识的提高都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体育文化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相关技能掌握较为全面,运动过程中懂得自我调节,具备了独立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如果只会动作技术的走向却不知其原理,会导致在运动过程中缺乏指导就不能进行体育活动的现象。体育文化课程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也能改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态度,认识到体育对于体质健康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还能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使学生根号地融入到体育锻炼中来,从而更好地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
6 建议
6.1于学校体育而言,更多地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开发相适应的校本课程是必要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因材施教是必要的。学校在体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在保留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对体育文化课程的加强、丰富课堂内容,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显得非常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学生自愿投入到学习中来,掌握相适的知识技能,为课余体育锻炼打下夯实基础,为体育生活增添自信,这样对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提高尤为重要。
6.2于学生自身而言,勤学好问、拒绝懒惰是关键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甚多,网络、新闻、媒体等,无一不是可利用资源。关注新信息,接触新鲜事物是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良好习性。很多最新的体育知识信息通过网络可以迅速被获取,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资料、视频、遍及网络,随时可以获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取舍,这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意识有着重要作用。另外,坚持锻炼,克制懒惰心理,培养意志品质,养成良好体育习惯是提高体育意识的关键。
6.3良好体育氛围的构建
良好的体育氛围有助于学生体育锻炼持久性的保持。学校可通过在社团活动,体育文化艺术节等开展过程中尽可能丰富其内容,让多数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学生也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发组织相关体育活动,以构建良好的体育氛围,促进自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高咏.青少年体育参与动力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2):33-38.
[2]秦勇.体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终身体育素养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73-76.
[1]刘宁.普通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与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191-192.
作者简介:①赵本志(1988—),女,贵州遵义人,贵州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6(b)-01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