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常态
2015-02-25王溱
王溱
不光是对红酒价格的认识,包括房价,股票,甚至国外留学,移民等等。许多人回归到本来,进入到常态。这是进步,难得的反省和清醒。
酒对国人来说太熟悉了,尤其进入市场经济时代,酒的魅力和威力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超过了人的能量。
中国人喜欢喝白酒,这跟习俗和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以及酿酒的技术有关。八大名酒,都是白酒,都出自粮食,都是用传统的酿酒办法酿造而成的。可能因为是“自家”的产品,也可能当时人们的收入确实有限,白酒的价格一直不高,基本控制在10块钱之下。就连最有名气的茅台,贵的时候没超出12块钱。记得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茅台酒厂参观,当时茅台酒刚调价,一斤装的达到了80多块钱,大家听了都咋舌头,私下说,这还喝得起吗?
很快,人们发现酒场上确实有些人开始不喝白酒了,取而代之的是红酒。红酒是葡萄酒的统称,带一个红字,顾名思义就是红葡萄酿的酒。上世纪80年代,红酒基本都是从国外输入的,先是一些外商或者华裔一瓶瓶从境外带进来,当礼品送人,后来是外贸公司少量从国外进口。
当时,酒桌上喝红酒既新鲜又时髦,但价格相对白酒要贵得多。贵也要喝。一些人有种奇怪的心理,似乎喝了价高的红酒就上了档次。后来想想,这是孤陋寡闻的缘故。因为当时国人出国的机会还是相对少,对国外红酒的价格不甚了解,以为只要是国外进口的东西,都是钱堆起来的。
其实国外的红酒品种非常多,价钱区别很大。高的确实令人不可思议,低的令人不敢相信。在法国,5公斤小桶装的红酒折人民币不到100元,据说味道还很不错。然而,如果摆在国内酒桌上,100的后面再加一个零甚至两个零,也有人确信不疑。
迷信加盲目崇拜,让许多人根本弄不明白哪种红酒更好一些,哪种红酒相对差一些。只要是洋码子,只要是国外进口的,就视为好货。更不要说那些流传中的名品了。“拉菲”,是国人眼里最上档次的葡萄酒,无疑在价格上是“天文数字”。上世纪香港有部喜剧电影《赌神》,其中的一句台剧:“给我开一瓶82年的拉菲。”这句看似平常的台词,却给内地同胞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一定年份的拉菲葡萄酒,象征着财富和地位。
名酒的价格肯定高于一般的酒价,但并不是所有的名酒都价格不菲。同一品牌的名酒价格也不尽相同。人们一提拉菲,就觉得是天价的象征。实际拉菲酒庄每年出产的酒是有一定数量的,平均在30万瓶左右。这些货真价实的一手货,价格高于一般葡萄酒不假,但也并非高得离谱,折合起来每瓶差不多1000多元人民币。至于在198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瓶1787年的拉菲红酒以10.5万英镑的高价拍卖,创下并保持了迄今为止最昂贵葡萄酒的世界纪录,那只能看作一种游戏而已。如同前阵子拍卖茅台酒,几十万元一瓶,不是炒作又是什么?除非钱多得实在无聊,否则谁会大把大把为一瓶白酒一掷千金?
红酒在国内的价格肆无忌惮,跟公款吃喝密切相关。这点毋庸置疑。花的是公家的钱,才不管被人当孙子宰呢!一些官员虚荣心作祟,吃的要好,喝的要好,哪种酒贵要那种。其实许多人并喝不出好坏,光看名头。真拉菲假拉菲,根本辨别不出来。有关部门曾统计过,市场上流通的拉菲百分之九十九是假货。想想也是,30多万瓶酒分布全球,哪容得一场酒局就喝四五瓶?
最近《参考消息》载文,因反腐和厉行节俭运动而陷入低谷的红酒市场,目前正缓慢复苏,年轻一代和老年人已成为增长的新动力。
复苏的象征是原本离谱的酒价大幅度降低,日趋合理,而消费者也变得越来越理性起来,不再盲目消费。
这无疑是好事。起码说明,在像坐过山车般疯狂之后,人们已经冷静地思考和对待原本认识模糊的事物了。不光是对红酒价格的认识,包括房价,股票,甚至国外留学,移民等等。许多人回归到本来,进入到常态。这是进步,难得的反省和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