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尔各答华商劝印度“向前看”(手记)

2015-02-25

环球时报 2015-02-25
关键词:牌楼加尔各答唐人街

本报记者 谷棣

大年初五,《环球时报》记者收到印度加尔各答一名华商发来的拜年邮件,附件中的照片显示,热闹的人群和舞狮者在张灯结彩的新牌楼下庆祝春节。春节前,记者在加尔各答出差时“偶遇”印度华人,那时牌楼还没有建好,但年味已浓。短暂的相处,这些很少被提及的印度华人给记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2月上旬的一天,《环球时报》记者应加尔各答几名议员的邀请去赴晚宴,才发现来到的是近郊的唐人街。记者乘的大巴车停在一个红色大牌楼前,又改乘小轿车,才能进入道路有些坑洼、狭窄的唐人街。夜色中能看到红灯笼,看到中文“酱厂”“商会”“四邑”等字眼,感到很亲切。

更为亲切的是,他乡遇“故人”。原来议员选定的是一家名为锦华餐厅的中餐馆,十多名当地华人与印度议员、几名西孟加拉邦的媒体记者早已等候多时。餐厅中,挂着“大家恭喜”、“八仙齐颂”的吉利话和松鹤延年等字画。几杯酒下肚,当地华人和印度议员都畅所欲言,既谈到中国国内的情况,又聊起当地的生活,看得出,这些华人和印度议员及当地人的关系处得不错。尽管也有一名岁数不大的华商说:“我也是第一次接触这些印度议员。”

“我是印度第三代华人,来自梅县,就是叶剑英元帅的老家。”振兴皮厂老板吴伟垣主动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的家史。据了解,除了梅县地区的客家人,加尔各答华人早期主要来自广州及其周边地区,多是1780年前后移居印度的。他又指着身边一个30多岁姓曾的小伙子说:“这是第四代华人了。会说汉语、英语。有些人还会说印地语、孟加拉语。”曾老板开一家皮鞋店,与吴老板的皮厂是一条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像他这样岁数的华人,大多去美国留学或移民了,有些汉语说得并不好。但小曾的普通话很好,也挺喜欢自己的生意。

加尔各答唐人街的华人主要从事皮革、酱料、餐饮业。华人多经商,但很难从政。50多岁的吴老板说:“我们的日子比普通印度人还是要富裕一些。”他的皮厂里雇着约100名印度工人。当地华人还出资请社区的印度人体检。唐人街入口处本有一个大牌楼,但每年春节,唐人街还会再搭建一个临时牌楼,过了年再拆掉。碧宝思餐馆的老板谢应兴说,这是吴老板给华人商会的建议,就是要显示出过年的气氛。吴老板说,这样做,是让当地的印度人知道,春节在华人心中的分量。牌楼旁是一座中式风格的小庙,当《环球时报》记者问里面供奉的是什么神时,几名华人说,是华人出资建的印度教小庙。

中印之间的那场战争无意间被人提起,华人和印度议员、记者都不回避。吴老板回忆说,1962年中印在边境地区发生冲突后,加尔各答华人也受到影响,有的被送到集中营,当时不少人收拾了铺盖卷,随时准备被带走。谈起往事,吴老板也不客气,冲着对面一家孟加拉文报纸的印度记者说:“过去的就该忘了。你们应该向前看。”印度议员和记者对此也很平静。散场后,吴老板告诉记者:“我就是要说给他们听,影响他们,要向前看。”

据说加尔各答现在是印度唯一有唐人街的城市,但因为很多年轻华人移民欧美,人气已不旺盛。加尔各答的华人最多时有5万,但现在不到5000人。在中餐馆跑堂、在街边小百货店经营的都是印度人,更不用说在皮厂、皮鞋店打工的了。几名华人老板说,华人现在已经不干这些体力活了,基本上就是当老板。夜幕中,记者无法看清唐人街的兴衰,但从华商发来贺岁照片中,依稀可见的是传统习俗在印度华人心中的根深蒂固。▲

猜你喜欢

牌楼加尔各答唐人街
当街牌楼的物是人非
京城当街牌楼的物是人非
搭纸牌楼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雪中唐人街
光影
“气”
热闹的唐人街
红装爱武装
漫谈北京牌楼(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