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界荐书〕

2015-02-25

学术界 2015年9期
关键词:伦理理论改革

〔学界荐书〕

陈晓明著:《无边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本书主要从现代性的角度切入中国先锋文学乃至新时期文学,从理论源头和创作实践上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做了独到的梳理。本书是国内最早系统分析当代先锋派文学的著作,也是最早探讨了如今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几乎成为常识的后现代性问题,是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引用率最高的著作之一。多年来,它的敏感与精辟,锐气与生动,始终引起当代文学研究者的注意。

郅玉玲、李一著:《特殊群体社会问题研究:以多元化解决策略为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特殊群体社会问题作为一种跨越时间、空间的社会现象,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特殊群体社会问题有孤残儿童保障问题、妇女就业问题、女性成才问题、青少年网络沉溺问题、居家养老问题、被征地老人养老问题等。“特殊群体社会问题研究”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题。本书阐述了特殊群体社会问题的概念内涵,分析了特殊群体社会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李仕权著:《改革的教训:打捞中国历代沉没的改革》,中信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本书就是打捞那些有价值的“沉没的改革”,包括:史上第一次全面改革“周厉王改革”,让秦国实现超级逆袭的真正起点“秦献公改革”,让汉朝比汉武帝时更鼎盛繁荣的“汉宣帝改革”,官不聊生中让民安生的“汉明帝改革”……在娓娓道来的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改革故事中,我们会发现,历史总是那么巧合,它们提供了惊人的切实的经验和教训,给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国人以启迪与警鉴,使我们更加智慧地面对当下和未来。这正是《改革的教训》一书有识、有趣、有料之所在。

陈来著:《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8月出版。

本书主要涉及两个主要问题:一、中华传统价值观,讨论其哲学基础、传承与发展,关注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二、国学相关问题,关涉国学概念、流变,及近代国学研究的发展、国学名家与大师。传统价值观与国学是目前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既是学术讨论的议题,亦是民众关注甚至投入热情的话题。本书作者是著名哲学家,多次应邀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座谈、演讲,书中多篇文字均经此形成,故全书内容既有学术性,又有针对性;文辞既重准确性,亦不乏通俗性。

〔德〕沃尔夫冈·施特雷克著:《购买时间: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如何拖延危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本书分析了2008年以来西方金融危机的根源:民主和资本主义之间关系的转化。作者联系20世纪70年代的危机理论分析了民主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张力在过去的40年时间里是如何发展的,而在这种张力影响下国家、政府、选民和资本之间产生了哪些矛盾;还探讨了欧洲国家体系如何从税收国家改造成负债国家再到稳定国家,探寻了重建社会和经济稳定性的前景。书中丰富的图表和注释,为作者的理论提供了充分的数据支撑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必要的解释、说明和补充。

钱乘旦著:《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该书主要内容是用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的方法动态地介绍西方文明的特点、形态、其发展的过程、演变的经历、各时期的不同表征及相互之间的关联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西方文明有相对宏观同时又比较深入和系统的了解,懂得西方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变成现在这样,它的价值基础是什么,各时代的特征如何,各时期的文化成就及它们如何反映时代精神,人们应当如何认识当代西方文明和西方社会,等等。

〔英〕尼古拉斯·罗伊尔著:《爱的疯狂与胜利:莎士比亚导读》,中信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威廉·莎士比亚无疑是有史以来最复杂、最让人琢磨不透的诗人和剧作家。其之所以历久弥新,首先在于其令人叹为观止的语言。他的语言令人晕眩,他的文字似乎拥有生命。即便四百多年后,我们理解某行台词、某个词语时,仍能获得全新的感受。本书以七段引文为索引,对莎士比亚最有影响力的几部戏剧进行精细入微、颇有见地的研究,揭示和探讨莎士比亚创作的新奇性,为读者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乐趣和复杂,让我们重新发现他的作品。

方维规著:《文学话语与历史意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本书所选论文,包括“文学社会学”“德国‘接受理论’”“文学形象学”“国际汉学研究”四个部分,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其中既有理论探讨,亦有个案研究,另有观点质疑。在理论和个案阐释中,作者具有明晰的问题意识,注重深入的历史考证,将“历史性”视为做学问的任务和视角。重考据而外,“历史意识”更在于强调理论及其认识的历史之维,即理论的生成、发展、变化和创新的历史关联,以及解读理论时的历史和现实语境。此乃理论的历史性与理解的历史性。

陈金华著:《应用伦理学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本书通过学科交叉渗透,概述了一般伦理学的基本原理,探讨了有关人性伦理、生命伦理、环境伦理、政治伦理、社会伦理等领域的基本理论以及实践生活中突出的伦理问题。本书力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高度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伦理冲突与道德困境,努力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理论阐释和价值评判,既有理论上的梳理、思考和分析,又有实践上的探究、论证和评判,有助于培养明辨是非曲直、判断利害善恶、掌控优劣得失的能力,提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理论素养。

杨宗元著:《学者的责任:中国学者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本书精选近现代知名学者和思想家,如梁漱溟、胡适、钱端升、马相伯等在抗日战争期间有关抗战和反法西斯的书信、通电、演讲和文章,生动体现了国难当头之时,中国学者同仇敌忾,为反对战争,争取和平,为民族振兴鼓与呼,反映了中国学者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

吴友富著:《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国际环境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本书最大特点是中外文化比较研究。文化差异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必须破除的瓶颈。只有破除这个瓶颈,中国企业才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知己知彼”,从而在“知己知彼”中创造企业良好的国际经营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本书对于一些已经“走出去”或即将“走出去”的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

〔责任编辑:嘉 耀〕

猜你喜欢

伦理理论改革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