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海一勺

2015-02-25

乡音 2015年10期
关键词:餐巾官印刘文典

史海一勺

习仲勋是怎样教育子女的

习仲勋的女儿习乾平“文革”前毕业于外交学院,分配到《国际商报》工作。1983年,王光英筹建光大公司,有意调她去工作。习仲勋当面谢绝,说:还是不要调她去好。你这个公司名气大,别的孩子能去,我的孩子不能去!并对女儿说:你是习仲勋的女儿,就要“夹着尾巴做人”。

乾平继续在《国际商报》工作,后来曾几次出国。习仲勋得知后,让她说清出去的理由。乾平说:“我是记者,我是学外交的,出国是工作需要。”习仲勋生气地高声说道:“哪有那么多的工作需要!不要什么都加上工作需要!”直到女儿表示今后不再随便出去,要踏踏实实工作后,他才消了气。从这件事可见习仲勋严教子女之一斑。

(摘自《领导之友》)

周恩来总理观看河北梆子《红灯记》选段

1972年12月,周恩来陪同几内亚总理兰萨纳·贝阿沃吉博士和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到天津访问。12月12日晚,天津市有关领导在干部俱乐部举办文艺晚会。

按当时组织者规定,所有节目一律不许“返场”。其中有一个节目是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演出《红灯记》选段,青年演员董艳华演唱剧中李铁梅唱的那段“仇恨入心要发芽”(这段唱词在编创过程中,编剧之一、导演阿甲曾与江青进行过不屈的斗争。因唱词中有“咬住仇,咬住恨,嚼碎仇恨强咽下,仇恨入心要发芽”句,江青指令修改,说“‘仇’‘恨’怎么能咬呢?”阿甲当场顶回去:“能咬!汉语中不是有‘饮恨’‘饮泣’这些词吗?‘恨’能饮,就能咬!”阿甲顶住了,唱词没改)。刚唱完,周恩来一面鼓掌一面喊:“再唱一个!”在周恩来的带动下,观众的掌声更为强烈。

虽然组织者规定不许“返场”,但周恩来并不知情,他热情地要求加唱,只好破例,主管人员催促董艳华赶快“返场”。董艳华兴奋得快步走上舞台,又唱了《红灯记》中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唱段。周恩来听完演唱,高兴得笑了。

演出结束后,周恩来陪同外宾走上舞台与演员合影时,特意让董艳华站在自己身边。

(摘自王德彰著《谈戏说史》)

林则徐厅堂的两副对联

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在出任江苏廉访使时,亲自书写了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的自勉联,悬于官署大堂之上:“愿闻己过,求通民情。”

后来,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面对当时禁烟的内外阻力,亲自为府衙题写了一副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此联影响颇广,后人一直在引用。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学者刘文典的风骨

庄子研究专家刘文典,民国年间在安徽大学校长任上,为学生运动的事,当面顶撞蒋介石,不称他“蒋主席”而称“新军阀”。蒋介石盛怒之下动了粗,当众打了他两个嘴巴。刘文典不甘示弱,也动粗还之,飞起一脚踢在蒋介石的肚子上。蒋介石捂着肚子,疼得脸上直冒汗。后来,蒋介石下令把刘文典关押了七天。此事轰动一时。

(摘自《文史春秋》)

明朝御史李浚官印被盗之后

明朝宣德年间,御史李浚来到浙江钱塘县督促粮食储备之事。当地县令知道李浚和自己不是同路人,担心所作所为被上报朝廷,便一心想要陷害他,还把心腹安插到他身边。

一次,县令的心腹伺机偷走了李浚的官印,只留下空印盒。李浚发现官印丢了,于是召集手下商议排查,大家一致认定此事系县令所为,建议马上去县令家搜查。李浚阻止说:“如果你们现在去兴师问罪,很可能把县令逼急了毁了官印,这样不仅查不出物证,反而害得我因此而被治罪!”众人忙问:“那该怎么办?”李浚长叹一口气,说:“我自有妙计。”

三天后,李浚邀县令来家中喝酒。畅饮之时,手下突然报告说厨房着火了。李浚急忙从卧室取出官印盒,交给县令说:“这是我的身家性命,劳您务必替我保管好它!”说完不容县令推托,便冲进厨房救火去了。

县令捧着空盒子,心想,如果把它原封不动地交还李浚,恐怕很难说清自己接过它时就已是空的,而弄丢了官印又将招致死罪。他越想越怕,只能把那方偷来的官印重新放回盒中,送还李浚。

(摘自《燕赵老年报》黄鹤/文)

吴趼人笔名的由来

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而著称的清末谴责小说家吴趼人,本名吴沃尧,1892年在上海江南制造军械局工作,常以笔名“茧人”给各报写些短文。一位女士给他题扇画时误署为“茧仁”,他见后摇头苦笑说:“把我当作僵蚕了!”便改笔名为“趼人”。

许多人不知“趼”与“茧”同音,又因“趼”“研”形似而误“趼”为“研”,故误署名为“吴研人”。对此,惯于幽默的作家便以诗辩白:“姓字从来自有真,不曾顽石证前身。与端(砚)经手无多日,底事(底事即何事——笔者注)频呼作‘研人’(磨墨之人)?”诗前并有小序云:“余自二十五岁后,改号‘茧人’,去岁复易‘茧’作‘趼’,音本同也。乃近日友人每书为‘研’,口占二十八字辨之。”

(冯忠方)

世上何时有了餐巾

一般的说法是,宴会酒席上用的餐巾,出现在十五六世纪的英国。因那时没有剃刀,男人又留大胡子,手抓肉食时很容易把胡子弄上油腻,于是主妇就在男人的脖子下挂块布巾,演变成后来的餐巾。

其实,早在战国时,中国就出现了餐巾。战国时成书的《周礼》中就记载了周朝设幂人掌管用毛巾覆盖食物的古制,这种毛巾可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餐巾。到清代,皇帝吃饭时使用的称为“怀挂”的餐巾,则十分别致。它用明黄绸缎绣制而成,华丽夺目。现在,普通餐巾在民众家中尤其是在饭店酒肆中广为使用。

(摘自《万事由来》)

猜你喜欢

餐巾官印刘文典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刘文典吴宓唱“对台戏”
刘文典违反寺规遭“棍棒”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最后的晚餐
西夏官印史
广西发现土官印考
刘文典的三次服软
餐巾里的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