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主导社会性别分工的发展路向
2015-02-25邹海霞黄翠瑶
邹海霞,黄翠瑶
科技主导社会性别分工的发展路向
邹海霞,黄翠瑶
男女家庭地位的革命标志着沿性别轴线划分劳动的传统模式受到挑战,现代社会认同性别生理性差异,但更强调分工中个体地位与作用的平等性。高度分化的社会分工和精细的专业化改变了旧的社会关系,借助先进科技和文化武装,女性逐渐走向社会分工主流。现代科技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结构的整合,在此背景下,人们的性别态度、新社会规范以及价值判断对消融未来社会性别分工中的区隔、歧视与不平等的路向意义非比寻常。
社会性别分工;科技革命;社会分化;社会整合;发展路向
性别分工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强化和标签化的社会性别分化模式。这种社会化了的性别分工模式不仅指参与分工的行动个体之间存在生物性差异,更指行动个体在生产生活中分工任务存在社会性差异,即特定社会所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等责任问题[1](P17)。从人自身解放看,社会性别分工中存在的差异性不单是个体的处境问题,更是社会主流化的性别关系问题。社会性别理论强调,“女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女人”。但事实上,古往今来男女参与社会分工有差别,“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男性掌控关键性、技术性、主导性、获益性、有酬等工作,女性大多从事一些辅助性的不是很重要的低酬或无酬的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性别关系是社会的,而不是自然的”[2](P83),在分工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在创造了绝大部分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更稳固了男性在分工中的话语权与统治权威,促使社会性别不平等分化,处从属地位的女性越来越依附于男性,这种分工模式也决定了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海迪·哈特曼指出,妇女社会地位的形成根源在于长期沿性别轴线进行的传统劳动分工。由此,社会性别平等的前提是社会性别分工的平等化。家庭和社会不能作为两个相分离的经济领域,家庭劳动必须成为公共劳动,才能使女性真正成为社会性的人[3](P19),人们有自由选择工作的权力,没有男人和女人的工作之别,没有家务劳动对女性的负效应大于男性的研论[4],未来社会性别分工的走向值得人们期待与探究。
一、人类社会性别分工的演变轨迹
综观人类社会历史,男性主导社会公共领域。例如,雅典的纳妾制和对公民妻子的幽禁,欧洲文艺复兴要求资产阶级的妻子们专事家务并对女巫跨阶级的迫害,法国大革命把女性排斥在自由、平等、博爱之外等。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男性掌握了社会分工的益处,从事何种劳动社会划分的结果导致人们获益多寡不同,男性收益越大,其社会地位及社会财富的拥有权、话语权也就越多,慢慢形成固定的社会性别分工习惯。人类社会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发展演变,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推动的社会大分工同样涵盖了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分工,这些分工的精细化与具体化必然涉及性别领域内分工的发展与演变。
(一)原始社会的自然分工是社会性别分工的最初形态。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基本上是基于性别差异进行的自然分工,这是人类社会劳动分工的最初形态。当时“社会性别劳动分工主要基于男女两性的体质差异”[5]。由于女性较男性体弱,且女性必须承担生育责任,所以一般从事狩猎、捕鱼等需要耗费较多体力的工作则由男性负责,女性主要从事一些诸如编织衣物、采集野果、照顾幼儿等不需耗费太多体力的劳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发现,男女的大脑结构与容量不同,“男性平均大脑容量要比女性大8%到13%”①参阅凤凰科技:《英科学家首次证实男性大脑比女性更大》,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life/detail_2014_02/17/33869179_0.shtml,2014年2月17日。,男性生理优势决定他在分工中获益多;男性对家庭的贡献,决定他在家庭的主导权及对女性和剩余产品的权属,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它直到今天仍保留在人们的观念里,这是社会性别分工的开端。
(二)农业社会延续并强化了自然分工中男性的权威。原始社会末期,生产资料私有制出现标志着剥削模式的开启,男性沿袭传统自然分工中的社会习惯,其优势和主导地位更加强化,作为社会以及家庭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主要供给者,男性在社会分工中的权威随着“阶级与性别不平等的强化而逐渐成为制度被确立下来,明显的性别隔离与性别等级化”[5]的社会分工模式隐含着一条习惯性逻辑,即“男性负责耕作、经商、读书等与外界交往等公共领域的事务,女性主要负责纺织、养殖、洗衣做饭等私人领域的事务”[5]。一般地,公共事务是有偿劳动,而家庭事务是无偿劳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延续并强化了“男主女从与男外女内”的社会性别分工方式,即便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这一问题随着科技与现代文明的普及已大大改观,但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差异观念仍深深镶嵌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记忆中。以1977年江苏省某生产队为例,19-47岁女性劳动力为51人,20-49岁男性劳动力为54人,但实际参与农活的男性只有17名,仅占31%,女性则为39人,占比约70%②参阅胡玉坤:《性别劳动分工与“农业的女性化”》,http://www.aisixiang.com/data/72472.html,2014年2月22日。,农业女性化严重,表明社会性别分工只是外延发生了变化,工业经济对农业经济的冲击使男性从低收益的农村和农业转向高收益的城市和工业,女性虽被挤推着走出了家门,走向了农业,但没有走出农村,相对于城市和工业,女性务农仍属“主内”,传统社会性别分工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主导的工业革命只是推动女权运动加强了对传统社会性别分工模式产生了冲击[6]。
(三)工业社会逐步消融社会性别分工区隔。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过渡,社会规模变得更大、更复杂,而维系社会秩序的信仰、规范和价值也更为细致完整[7](P159)。新兴科技主导的工业革命在社会性别分工领域引发的变化主要有:第一,自现代科技革命以来,世界范围内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呈不断上升趋势。1921年新加坡的女性劳动参与率为5%,到1957年上升为21.6%,上升了近17个百分点,而1979年新加坡女性的就业率达到了33.7[8](P84),特别是2013年世界女性劳动力市场参与率达到59%③参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性别发展指数(GDI)、性别赋权尺度(GEM)、GII性别不平等指数,第187一191页。。以上数据表明,女性在社会有酬劳动中承担的劳动份额逐年增长,这与以往女性被禁锢在家庭私人领域的无酬劳动而言,女性开始向公共领域扩张[5]。第二,女性职业与男性职业有了趋同交集。职业是一个人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途径,但传统职业构成中女性从事的大多是“低技术含量,低报酬的非专业技术职业”,如保姆、私人护理、家庭教师等“女性职业”,而高管、政府官员等被认为是“男性职业”,但现当代科技革命逐步改变了传统规范的影响,女性参与到传统规范的男性职业部门[5],如2012年中国从事农业、采矿、电力、信息、金融、科研和公共管理行业中女性占比分别为36.9%、18.2%、28.4%、40.7%、50.9%、30.7%、29.4%④参阅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http://free.xiaze.com/nianjian/zgldtjnj2013/,2015年1月10日。,被认为是传统男性职业的女性占比增多,表明科技武装起来的女性职业走向多样化,与男性竞争时甚至优于男性。第三,社会对待男性与女性参与分工的态度和观念渐渐趋同。性别的不平等并不总是以明目张胆的歧视和压迫显现出来,它常常只是通过两性的日常实践而被共同地加以生产和再生产的,各种职业性别偏见或多或少与女性自己的认同相关,但是随着职业性别分化,人们认识到以往社会性别分工的不公平性,积极行动起来并采取措施[9]。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颁布了“男女同工同酬法令”;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1980年挪威出台了“男女工作平等法案”,2011年中国制定妇女发展规划纲要,并将男女平等写入相关法律政策,目前我国超过20个法律法规直接涉及妇女权益保护①参阅李菲:《我国目前已有20余个法律法规直接涉及妇女权益保护》,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2/23/content_10878462.htm,2009年2月23日。。这些政策标志着人们对参与社会分工的男女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等态度和观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四)知识社会进一步加速消融社会性别分工区隔。知识社会也叫后工业社会,它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主要变量是信息和知识,以加工和服务为主的经济形态需要有知识、懂信息的专业技术人才,并不强调人的性别,这是对社会性别分工史的一次伟大挑战。知识社会的特质具备消融传统社会分工中性别区隔的功能。传统社会性别分工习惯性地以家庭为边界的“内”“外”劳动界限日渐消失了。男女平等承担与共享空间成为构建合理社会结构的共识,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流目标。以家务劳动时间变化为例,我国城乡女性在2010年的家务劳动时间比10年前分别减少了70分钟和123分钟②参阅陈至立:《提高妇女社会地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人民日报,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15981439.htm l,2011年10月22日。,男性可以像女性一样从事家务劳动的社会观念获得88.6%的支持率③参阅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2011年10月21日。,这种观念普及对社会发展是有利的。但实际上女性比男性每周做家务的时间还是多些,意大利21小时、日本21小时、印度18小时、西班牙15小时、新西兰、土耳其、加拿大均为14小时,韩国13.5小时、墨西哥13小时、法国12.5小时,中国平均8小时,而同期男性比女性每周多工作3小时④参阅明夷:《哪家妇女做家务的时间最长?》,羊城晚报,金羊网,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4-02/22/content_375463.htm? div=-1 2014年2月22日。。虽然男女社会分工越来越趋同,但女性家务劳动时间多于男性仍表明科技水平是决定分工的关键因素,工业化程度是女性社会地位的写照,这一点也说明了我国女性地位弱势的原因[10]。然而,知识社会女性掌握知识与信息等新技术越来越娴熟时,她的发展空间也就越来越大,性别关系、性别地位都将随着机会结构的趋同而趋同。
二、科技主导社会性别分工高度发展,加速社会高度分化
人类源于自然,但又不是纯粹的自然。“人是自己的创造者,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和社会来满足自己的需要。”[11]“人类劳动的社会存在形式是社会分工”[12],历经劳动细化、专业化及不同所有制形式更替,“现代社会的高度分化主要体现为由工具理性所主导的社会劳动分工的高度发展”[9]。社会分工分生产性分工和社会性分工,生产性分工强调工具理性,社会性分工强调价值理性,工具理性追求分工的技术与效率目标,价值理性追求分工的公平正义目标。当代工具理性主导下社会分工核心问题仍是利益分化,利益多元化加速了社会的高度分化,各种社会要素和社会关系不断重新分解,又重组并逐渐形成新的社会结构系统。社会群体日益多元化,主要表现为阶层分化、组织分化、利益分化和观念分化,当代科技主导社会性别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是加速了社会性别高度分化。
(一)社会性别分层标准平等化认同加速
“社会分层活动形成有赖于人类共同体成员所具有的能力,由社会个体生产发展而形成社会集合的一种整体性社会事实。”[11]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定的职业必然要有具备特定能力的社会个体与之相匹配,这是经典的“门当户对”理论。这样的匹配模式必然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形成职业、收入、声望、权力等资源分配不等的具有层次差别的阶层”[11]。社会要协调发展运转,必然要根据重要程度、能力不同等分配不同职业给能力相应的人来做相应的工作。社会性别作为一个分层标准在社会分工活动中,也必然遵循“各就其位,各尽所能”的分工原则[11]。性别分层已然成为社会分化的机制之一[13](P1)。
社会性别作为一个分层标准历来都将女性置于社会底层,导致女性社会地位低、收入比男性差、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少、话语权缺失,这些传统“男优女劣”现象被大大改变了。以女性参与家庭事务重大决策比例和在各级领导岗位或者管理岗位的任职比例研究,对于前者以投资贷款为例,2010年中国两性共同协商的比例为74.7%,买房决策也高达74.4%,女性担任领导层比10年前提高了4.5个百分点,性别差异降低了7.8个百分点①参阅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2011年10月21日。;2013年女性在全球范围内占国家议会成员的比例为21.1%,全球性别不平等指数为0.451,全球女性劳动力市场参与率为50.6%②参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第187一191页,2014年7月25日。,社会分层理论将性别作为一个分层标准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更加强调社会性别平等。
(二)社会结构系统整合加速
20世纪70年代早期,女权主义者提出了女性融入公共事业领域的设想,从政策和法律的角度,帮助女性积极投入公共活动领域。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新马克思主义女性观对女性地位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后现代女性主义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观念也逐渐主流化。
目前中国社会性别意识已普及。学校设立社会性别教育课程,行政社区进行广泛的社会性别普及教育和宣传,针对相关社区决策层开展社会性别培训等。随着社会性别政策和各项制度的实施,中国社会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性别观念趋同化倾向。例如,中国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8年,有14.3%的女性接受过高等教育,有16.6%的女性接受过各类培训①。以广西为例,2010年广西各级政府领导班子100%配备女干部,自治区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公务员女性比例分别从2000年的50%、21.5%提高到58.5%、25.74%,小学适龄女童净入学率达到99.34%,初中阶段女童毛入学率达到106.53%③参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1年12月16日。。男女受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女性参与公共事务机会增多,女性贫困得到改善,权益有了保障,参政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性别分工越来越忽略女性生理差别上的弱势,更强调男性女性一同工作,一同承担家务,女性和男性具备同样的处事能力甚至在某些领域更甚于男性,如《隋书》记载冼夫人未出阁前就崭露“抚循”“压服”行军用师的治政策略[14]。社会性别分工差异的模糊化和需求明确多元化,是社会结构系统重新整合后的状态和反映。
三、科技主导下社会性别分工发展的未来路向
受科技革命的影响,社会性别分工中传统的社会规范及分工原则对待性别态度由明确歧视逐渐转向模糊认同,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道德标准。当代社会主张性别平等实质上是在讲社会性别分工的平等,在承认男性和女性存在生理性差异的前提下,肯定男女在权利、责任、机会、待遇、评价等方面的平等,强调要创造一种支持性环境,让女性行使并享受平等的权利。本土化是解决社会性别问题最厚重的底色,各国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政策和各类项目执行,多少都受到本土化社会发展范式的影响,社会性别平等思想物化为制度政策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15][16],社会性别分工在主流社会性别意识的主导下形成相对理性的范式,尊重男女生理性别造成的天然差异对社会的贡献力,尊重社会性别分工中男女贡献结果的实质性平等。这种公平正义性认知指导所确立的社会结构系统、社会性别秩序会更合乎人的自由发展的需要,也使社会性别发展更合理和谐。
(一)社会分工中性别异同与供需异同的社会事实终将获得社会普遍认可
目前,各种立法制度为社会性别分工和谐发展保驾护航。譬如《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禁止贩卖人口及取缔意图营利使人卖淫的公约》《妇女政治权利公约》《已婚妇女国籍公约》《关于婚姻的同意、结婚最低年龄及婚姻登的公约》《同工同酬的公约》《产期保护公约》《取缔教育歧视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等规定男女同工同酬原则,确保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生活中的基本权利,特别是《2000年以前内罗毕提高妇女地位前瞻性战略》和2000年189国签署《千年宣言》提出女性与男性平等享有同等的机会、资源和责任,男女享有平等获得土地、信贷、自然资源、教育、卫生服务的权利,包括健康、得体的工作和同等酬劳等,制定育婴和生育政策,减轻妇女的双重负担,重视女性的意见,使女性在家庭、私营部门和政府机构中平等地参与决策,尽管女议员的比例达到20%,女法官比例达到27%,为彰显民主的实质意义和包容性,公私部门都要重视女性意见并增加女性领导成员的人数①参阅Lakshmi Puri:《对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的全球目标的检讨》,http://www.infzm.com/content/91239,2013年6月8日。。
(二)社会性别分工中性别机会结构趋同与性别贡献差异的社会事实终将获得普遍认同和支持
现代社会正在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即夫妻双方共担家务,同时均外出工作以获得支持家庭生存发展的资金,很少计较谁为家庭贡献得多谁为家庭贡献得少,做多做少都是看谁的时间更适合,这是男性家庭责任感和女性社会责任感强化的结果,也是家庭为了存续应对社会压力选择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后,大多数国家实行产假制,我国法律规定产假母亲14周、父亲2周,有些国家甚至规定男性育儿假期②参阅国际劳工局理事会召集国际劳工组织大会于2000年5月30日在日内瓦召开第八十八届会议,修正了“母性保护公约”,通过的第183号《生育保障条约》规定女性产假不得少于14周。,目的是要双亲抚育成为合法权利和义务。夫妻共担家务的真正意义不只是将各种资源、责任和义务平均分配,而是充分考虑和尊重双方自由选择的权力,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分担家庭劳动。这符合马克思曾指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而不是“劳动形式平等所掩盖下的事实上的不平等”[17](P146、11)。
科技主导下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是分工对体力劳动需求量日益减小,而对劳动者智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意味着两性分工机会结构越来越趋同。毛泽东曾指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得到。”[18](P18)据日本发布的《男女共同参画白皮书》的概要显示,2014年15岁至64岁女性工作人数比例的就业率平均值为63.6%,10年间增长了6.2个百分点,女性议员在全国都道府县议会中的平均比例为8.9%,该书指出女性潜力巨大,今后要推进完善女性在家庭、地区及职场发挥能力的环境。
(三)社会分工中个体再社会化和社会控制目标的人性化与公正将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社会分工高度发展必然对参与个体提出新要求,引致个体角色分配重置,传统规范关于性别限制的条款,这个时代基本不适用了,机会均等时,人们会重新认识自我,有选择地发展自我。人首先得是人,而后才有男人女人,即第一是自然人,其次经后天生活、教育和社会环境等训化成为社会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19](P8),揭示了人社会化之后受各种异己力量的控制而不平等。女性受到社会不平等对待的根源在于社会劳动分工不公,但女性和男性共同创造了人类社会,无论是社会的还是家庭的,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女性的贡献不可磨灭。女性在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审视自己。女性在公共领域的能力和潜力不亚于男性,例如居里夫人、希拉里等精英女性③参阅朱娅珍:《公共领域的性别偏见》,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html/2011-03/04/content_1026824.htm,2014年3月4日。。女性的创造力让人们重新审视她们的社会价值,认可女性的劳动,尊重女性的成果。
(四)社会分工的性别观念和价值判断随现代社会文化的改变而改变了
长期以来,社会分工中的性别观念和价值判断由社会制度与社会文化固化、形塑了男人和女人的形象,人们认为男人就应该做强势领导者的一方,女人就应该贤惠顾家主好内,这就是传统,这就是规范。然而科技主导下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变了,手机、网络等多种媒介广泛应用,人们宅在家里也能工作,对外界了如指掌,人们更加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处事方式也变了。夫妻双方的态度和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家好,共同协商合作,取人长补己短,公平和谐,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科技主导社会变革后,现代性思想深入人心,每个人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因联系会有影响,但是谁也无法主宰别人的人生。
四、小结
“分工可以带来社会团结,但是在某些时候,分工也会带来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果。”[20](P313)人类自有生命就有分工,基于性别差异进行的社会分工,结果就有社会性别失衡问题出现,为社会性别平等进行的长久争斗其实就是一种失范的分工,是一种社会失范现象,必然影响人类社会的团结和谐。
漫长的人类社会史其实就是一部社会分工的进化史,每一次社会大分工都和科技革命相伴而行,科技主导社会变革、转型、主导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现代生产方式促使社会分工高度发展从而引发社会高度分化,形成新的社会秩序与社会规范。新的社会秩序与社会规范对社会分工中的性别态度、性别角色、性别机会结构、性别观念、性别意识、性别价值判断等发生了改变,也改变了传统男性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社会主流认同与支持新的社会性别规范,男女不在拘泥于被传统固化的社会分工领域,性别轴线开始模糊。从社会发展的事实看,政治、经济、教育、管理等公共领域里开始有了女性的位置。但是关于几次大的女性回家讨论从某种程度上更说明女性要继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融入社会,同时社会制度还不够宽容,女性要冲破科层化管理的禁祻还有一段路要走。
从信息技术革命来看,胜任并能很好驾驭现代工具的人的能力远远甚于驾驭工具的人是男性或是女性,男性女性作为社会的一个独立个体,和谐分工才是未来社会团结的关键,个体贡献集聚成社会整合发展的力量。社会性别分工中性别机会、性别地位、性别作用上的区隔、歧视和不平等对待都是失范的分工,是社会失范的表现。要消解长久以来社会性别分工的失范就必须认同和支持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走社会性别分工平等化之路,即每个人的努力不受性别所限,每个人的贡献不被偏见所累,每个人能平等地享有自由的理想,才有利于社会性别发展,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未来。
[1]坎迪达·马奇,伊内斯·史密斯,迈阿特伊·穆霍帕德亚.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指南[M].社会性别意识资源小组,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A].琼·凯利原加多.性别的社会关系——妇女史在方法论上的含义[C].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A].W oman,Culture,and Society,ed.by M ichelle Zimbalist.凯琳·萨克斯.重新解读恩格斯——妇女、生产组织和私有制[C].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4]郑加梅,卿石松.家务分工与性别收入差距:基于文献的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4,(1).
[5]贾杉.现代科技革命与劳动分工——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再审视[J].贵州社会科学,2009,(3).
[6]孟骞,张联社.从“三从四德”到“惧内”——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女性地位[J].中华文化论坛,2013,(3).
[7]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8]崔贵强.新加坡华人——从开埠到建国[M].新加坡:教育出版私营有限公司,1994.
[9]郑震.论日常生活[J].社会学研究,2013,(1).
[10]杨菊华.传续与策略:1990-2010年中国家务分工的性别差异[J].学术研究,2014,(2).
[11]周君才,颜永容.社会分层定性问题研究[J].理论观察,2007,(4).
[12]徐国民.社会分工的历史衍进与理论反思[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3]吴小英.家庭与性别评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4]曾丽容.军称娘子惊飞将国倚夫人胜筑墙脚——古代诗文戏曲楹联中的冼夫人文学形象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15]胡玉坤,郭未,董丹.知识谱系、话语权力与妇女发展——国际发展中的社会性别理论与实践[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4).
[16]李星蓉.现代科技革命对现代女性地位影响浅析[J].学理论,2011,(3).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8]毛泽东主席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9]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0]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责任编辑:胡彩芬]
邹海霞,广西大学党委宣传部副研究员,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博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4;黄翠瑶,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哲学硕士,广西南宁530003
C91
A
1004-4434(2015)09-0098-0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的资源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4XZX 009);广西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当代科技革命对社会性别分工的影响研究”(08CSH 001);广西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当代科技革命在社会性别分工中的地位及作用”(200911MS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