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文化精品外译*

2015-02-25仲伟合

学术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外译岭南文化精品

仲伟合 左 岩

学术动态

岭南文化精品外译*

仲伟合 左 岩

“岭南文化精品”从广义而言,应指由广东籍人士所完成的以及外省籍人士在广东期间所完成的和有关广东社会生活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等方面的,兼具代表性与普适性的文本。目前文化体制滞后、国际销售渠道不畅、人才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文化精品外译的发展。应建立产业周期意识和差异化发展战略,将岭南文化精品分为 “果木型” “苗圃型” “种子型” “冬藏型”四种类型,在适合对外传播的前提下,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筛选机制,推动岭南文化及中国文化 “走出去”。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精品外译 定位规划

2012年,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 “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研究”获得正式立项,这是一次实施中国文化 “走出去”战略、推进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新尝试,也是岭南文化的深层自觉。

岭南文化精品外译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界定 “岭南文化精品”;但其目标绝非建构一个全能、普适的 “岭南文化精品”的终极概念,而是按照某种目的和理论原则划清最适合和最需要外译的岭南文化语料的范围并加以描述。在地域范围上,广义的 “岭南”指 “五岭”以南地区,含广东、海南、港澳全部,广西大部和越南北部。现在,人们为了方便起见,常用 “岭南”特指广东。 “岭南文化精品”包含于 “岭南文化”之中,在确定前者的内涵及外延之前,有必要首先辨明后者的定义。对于 “岭南文化”,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界定。 “从文化哲学角度去界定,岭南文化就是一个标志着岭南人的本质力量发展水平的社会范畴,是岭南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岭南人社会实践的产物,岭南人活动方式的总和。”[1]在总体结构上,岭南文化可分为自然物质文化、社会生活文化和精神心理文化三个组成部分。[2]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创新性、务实性、享乐性、直观性。[3]自古以来,岭南不断有移民迁入,特别是几次移民潮使得岭南与中原及其他地区保持着广泛密切的沟通。可以说,岭南文化是本土人士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士共同创造的。因此,“岭南文化精品”从广义而言,应指由广东籍人士所完成的以及外省籍人士在广东期间所完成的和有关广东社会生活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等方面的,兼具代表性

与普适性的文本。出于深层次传播文化的考虑,“岭南文化精品”外译主要选择社会生活文化和精神心理文化层面的文本作为突破口。本文为 “岭南文化精品”定位提出三条基本标准:一是岭南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二是适合对外宣传;三是切合海外读者的接受水平和欣赏口味。在对 “岭南文化精品”定位时要协调各标准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各层次目标的提升。

毋庸讳言,“岭南文化精品外译”作为一项重大且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文化翻译工程,有明显的战略意图,那就是岭南文化 “走出去”。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愈加密切,各种文化加速融合。这意味着单一文化不能再孤立地发展。鉴于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国政府在经济领域提出实施 “走出去”战略后不久,文化领域也明确提出要实施 “走出去”战略。翻译工作因其天生所具备的跨文化、跨语言的沟通性质,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多方协作下,中华典籍的翻译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单是系列丛书就有 《熊猫丛书》、《大中华文库》、《儒家经典译丛》、《中国圣人文化丛书》、《中国传统蒙学精品系列》、《古诗苑汉英译丛》、《中国文化汉外对照丛书》、《中国经典文化故事系列》等。有必要指出的是,尽管在典籍外译上取得一些成绩,但中国在文化方面仍出现了令人不安的透支和赤字。根据国家出版总局统计,1995年至2003年间中国图书出版社输出版权累计5362项,同期从海外引进版权累计58077项,版权引进和输出比例约为10∶1。多年来中国图书对欧美贸易逆差达100∶1以上;2004年中美版权进出口比为290∶1;2005年对美版权贸易逆差竟达4000∶24。[4]这只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语境下中国文化处于弱势地位的一个侧面。

在中西文化巨大逆差的背景下,岭南文化的处境更是尴尬。翻检马祖毅、任荣珍的 《汉籍外译史》,就会发现翻译到外国的广东籍作家的著述屈指可数:美籍华人陈荣捷译惠能 《六祖坛经》、捷克奥克拉尔译惠能 《六祖坛经》、法国雅克·勒克吕等译吴趼人 《九命奇冤》、法国法亚尔出版社出版吴趼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译本、印度尼西亚李福全译 《梁天来》(根据 《警福新书》或 《九命奇冤》译)等。[5]这些少得可怜的译作,不可能在国际社会造成影响,更谈不上树立广东的文化形象,这与岭南文化之深厚的底蕴、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很不相称。作为中国率先实施对外开放的省份,广东向国际社会传递怎样的形象至关重要。

在宏观层面上,文化体制的滞后已经成为目前制约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主要瓶颈。就广东而言,文化对外开放和文化产品出口的水平、规模由于受到文化体制方面的诸多局限,与其经济对外开放水平相距甚远。另一方面,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绝不仅是针对目标读者群推出其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还牵涉到各种出版发行机构赖以触及读者的渠道,这是岭南文化 “走出去”的生命线。而目前国际销售渠道不畅,是困扰中国文化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难题。因此,怎样与国际出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岭南文化自身资源与国外先进的管理运营模式和销售渠道相结合,实现资源整合,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之一。同时,目前人才的匮乏也严重制约着文化外译的发展。

自从2003年广东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以来,广东的文化体制改革由以前的局部发端走向全面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广东文化体制改革在许多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率先而为,如能以岭南文化精品外译为试点,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倒逼广东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扶持岭南文化精品外译发展的长效机制,将为中国文化 “走出去”提供示范性的创新经验。应该看到,岭南文化精品外译不仅是一项翻译实践活动,还应探索、总结出相关规律,才能逐步改善目前文化外译整体薄弱的局面。首先,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外译不仅限于语言转换层面,其实质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岭南文化精品外译为了争取广为传播,不能不更多关注对外传播的有效渠道、最佳方式、规律以及接受效果等一系列问题。其次,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研究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发展文化精品外译教学的策略,培养翻译能力较强、又具有高度的跨文化交际适应性的翻译人才。除了译者队伍建设以外,专业人才建设还包括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较高外语水平、熟悉国外读者阅读需求和接受能力的作者、熟悉国外出版市场、具有对外选题策划意识的编辑、精通各国文化、熟悉各国的市场运作和出版流程的版权经理人等。人才的培育与积累是岭南文化精品外译能否做好的基础。最后,研究岭南文化精品外译带有规律性的路径、行为模式及经验教训,就如何更加有效

的加强民族文化自主创新、贯彻落实中国文化 “走出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创造性的研究思路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从海外市场运作的水平和规模来看,岭南文化精品外译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尚需精心培育和不断投入,而不能单向度地追求规模效应和短期收益;另一方面,广东出版界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取得最大的竞争优势,必须依托并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对外部资源和力量进行有效整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本文借鉴李健熙的产业分类模式,建立产业周期意识和差异化发展战略,将岭南文化精品分为 “果木型”“苗圃型”“种子型”“冬藏型”四种类型。

“果木型”指在国际出版市场中销售增长率较低,但市场占有率较高,现金收入多的出版产品,相对处于成熟阶段。比如中药、养生、烹饪、建筑、武术、风水、旅游等民间文化遗产图书受到国外读者普遍欢迎,在海外市场长期占据主流位置,[6]而这些正是岭南文化的拿手好戏,在图书成品出口上也颇有建树,[7]故可算作 “果木型”代表。这一领域由于海外市场需求稳定,广东应把握自身优势,并利用在海外的华人圈,灵活调整销售策略,对图书产品进行必要的重组和升级,寻找新的增长点,争取更高的市场份额,占据细分市场。

“苗圃型”指在国际出版市场中高投入、高成长率,但现在利润贡献不大的一类出版产品,尚属成长阶段;这类业务的一部分会演变成未来的 “果木业务”,需要重点扶持。就岭南文化而言,“苗圃型”文化产品至少应包括由近、现、当代广东籍人士所完成或外省籍人士在广东期间所完成的和反映近、现、当代广东文化、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著述。广东至近现代完成历史性飞跃,以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为代表的先贤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展示了岭南文化的深厚积淀和独特品格。当今西方社会很可能对方世玉、黄飞鸿、叶问、李小龙这些 “功夫明星”耳熟能详,却对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文化大师知之甚少,隐藏着对岭南文化的偏见与误读。如此看来,在推广民间文化的基础上,还必须注重发掘被遮蔽的历史文化。这也是提升广东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及出版界非常关注中国当下的发展态势,此类文学与学术著作对占领国际舆论阵地、引导外国人正确地了解中国现状都发挥着积极作用。鉴于此,中国文化产业相关政府机构、对外宣传机构和基金都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当代中国国情类、文学类、文化类、科学类文化产品 “走出去”。目前该领域发展势头良好,但尚须进一步加强组织性、计划性和有效性以融入国际主流社会。广东科技综合实力较强,可以瞄准学科前沿,依托高校科研力量,有计划地策划推出高水平原创学术著作,通过与国际著名学术出版集团合作,在学术出版外译领域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占据国际市场有利地位;文学方面,广东作家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用文学的方式留下时代的忠实记录,优秀作品不断问世,有必要积极向海外译介,促进国外读者对当代中国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苗圃型”出版物选题策划难度大,翻译周期长,编辑加工要求高,但市场容量小,经济效益不明显,如果起步阶段没有政府的扶持及持续投入,整个项目可能无法步入可持续发展阶段。

“种子型”指在国际出版市场中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低的产品群;特别是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尚处于引进期或因种种原因未能开拓市场的新产品。具体说来,“种子型”出版物是指组织专家包括国外人士,结合中国国情,设计出一批针对国外读者阅读需求的选题;也可利用国际书展等机会,面向国外出版人、书商、媒体和读者,征集其对中国感兴趣的选题,然后采取定制化方式,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直接用目标语言创作或先中文创作再翻译的图书种类。实践证明,由中外出版机构,从选题、版权、翻译、出版、营销进行全过程合作,是外译效率最高、收效最好的办法。[8]目前由于各渠道缺乏强大的整合和协调力量,仍在努力探索适宜的合作模式,但未来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广东出版界必须尽快调整自身的商业模式,争取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

“冬藏型”指国际出版市场中暂时处在低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的 “冬天”,一旦时机成熟将焕发蓬勃生机的产品群,主要包括广东古代文献典籍。在广东先贤中,以慧能为代表的唐代禅宗,以陈白沙为代表的明代心学,以陈澧为代表的清代经学等,都是具有全国影响的 “时代思潮”。然而,当今古代文化海外传播面临诸多困境,尽管国内的有识之士一直呼吁大力推广中国古代文化 “走出去”,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古代文化属于 “高语境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只有很少的信息是经过编码后被清晰传递出来的,其更加重视 “语境”而非 “内容”,这一特质严重影响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效果;更重要的是,广东在唐宋前僻居一隅,从文化史的角度考察,雅文化是古代岭南文化的短板。因此,在当下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份额配置中应对古代的经史子集采取保守策略,而广东古代典籍的系统传播需待日后海外读者对中国古代文化具备一定认知度后再组织开展。

作为战略定位导向,以上四种类型的外延较为宽泛,以便为译者预留下充分的选择空间;同时,在具体选择时必须建立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筛选机制。首先要遵循适合对外传播的前提,即必须是弘扬广东优秀文化、健康有益的作品;在此大前提下,尽可能贴近海外读者的接受水平和欣赏口味。落实到实践中,获取海外读者需求的途径有多种。一是可充分利用国际书展、参观互访等交流机会,倾听国外出版业人士和普通读者的意见。最好能够定期邀请国外专业人士参与研讨和策划选题,借用 “外脑”提高图书策划质量,加快出版选题策划向国际化迈进。二是通过来华留学生及工作人员考察海外读者需求。三是通过互联网关注海外图书排行榜、海外出版咨询,并通过亚马逊等有影响力的图书网站了解图书的基本情况、读者评论及海外畅销书的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岭南文化精品”是当前岭南文化外译视角下,针对具体的战略目的、现实目的、理论目的设计的假设性概念,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尽管这一概念未能全面完整地展现岭南文化精品的性质,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外译视角下岭南文化精品的基本特征及其判断标准,是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的源头性基础工作,也是岭南文化 “走出去”的第一步。

[1][2][3]李权时、李明华、韩强:《岭南文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4、37-38、19-24页。

[4]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79-180页。

[5]马祖毅、任荣珍:《汉籍外译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6]万晨、于治玺:《我国图书出版 “走出去”的困境及建议》,《对外传播》2012年第5期。

[7]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办公室:《广东出版走出去应注重开拓东盟市场》,《广东新闻出版信息》2010年第1期。

[8]李景端:《走出去不差钱,那到底差什么?》,《编辑学刊》2012年第5期。

责任编辑:王 冰

H059

A

1000-7326(2015)04-0154-03

*本文系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 “岭南文化精品外译研究”(2012ZGXM_0008)的阶段性成果。

仲伟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左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广东 广州,510420)。

猜你喜欢

外译岭南文化精品
岭南文化名家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走向世界的汉语词汇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岭南文化遗产讲座——《仓东计划》的理念与实践在广州举行
柔性侵入:文化外译接受策略研究
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与岭南文化的教育
基于岭南文化的生态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