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林县撒尼传统音乐类型

2015-02-25周倩旎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新丝路(下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三弦乐队传统

周倩旎(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石林县撒尼传统音乐类型

周倩旎(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的改变,部分传统音乐类型逐渐消失。本文是在调查石林县传统音乐的基础上,经过深入地分析、研究,对撒尼传统音乐类型做出的研究成果。

撒尼人;传统音乐;音乐类型

应课题的需要,笔者曾三次到石林县撒尼村寨老挖村,对该寨撒尼传统音乐进行实地调查,采访当地艺人,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经过悉心地分析研究,对撒尼传统音乐类型作出如下分类:

一、撒尼民歌

千百年来,勤劳的撒尼人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无数绚烂多彩的民歌。在撒尼人眼中,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山水树木、日月星晨都具有灵性,都可以用歌来表达、抒发、吟唱,新生命的诞生、婚礼、丧葬、节庆、丰收都要唱歌跳舞来庆祝,民歌是撒尼人现实生活的写照,反映了其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其丰富情感的真实表达,流传在石林的撒尼民歌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笔者把撒尼民歌划分为宗教祭祀歌和生活歌两大类。

1.宗教祭祀歌类

宗教祭祀歌是祭司毕摩在进行宗教祭祀过程中所哼唱的音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毕摩调,主要有《召魂调》《祭神调》《密枝调》《密枝经》《祭龙调》《奠土调》《设灵位调》《指路经》等。

2.生活歌类

除了宗教祭祀歌以外的所有非宗教祭祀类民歌,笔者都划归为生活歌类,现大致梳理如下:

《绣花调》——撒尼女子在绣花时根据当时的心情,即兴编词唱的歌调,是女子心思的表露,长辈、兄弟在场时不能唱。

《喜调》——属于家歌,情绪欢快,逢喜事时唱。

《喊调》——属于山歌,音调高亢、明亮.

《骂调》——生活中愤怒情绪的宣泄多采用骂调。

《哭调》——葬礼上为逝去的亲人而唱的歌,音调悲切,边哭边歌,肝肠寸断,情真意切。哭调多为女子哭唱。

《库吼调》——撒尼妇女最喜爱的歌调,音调高亢、悠远,属山歌。撒尼妇女在劳动或放羊时根据当时的心情,现编词句,套用固定的几种音调演唱,是妇女对自己悲苦生活、悲惨命运的表达,因此,乐观的内容较少,悲哀的内容较多。

《犁地调》——撒尼人在赶牛犁地时唱的山歌,内容丰富。在婚礼上,新郎和新娘两家请来的歌手对歌时多用《犁地调》对唱。

《放羊调》——牧羊人在山上放羊时唱的山歌。

《情歌》——相恋的男女互相唱给对方的歌,以歌为媒来谈情说爱,私定终身。情歌一般在过节、赶集、山野里,或者在“公房”里对唱,撒尼情歌一般分为逗歌、探歌、交歌、合歌几个部分,与男女青年从相识、相恋、定亲,感情由浅入深的过程相吻合。

《婚嫁歌》——在撒尼人“吃大酒”即正式结婚的仪式上,新娘用歌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既有对父母、亲人的依恋、不舍,也有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和对新娘身份的恐惧和担忧。父母亲也会以歌唱的方式教导女儿到男方家如何做人处世,如何种庄稼等。《舍不得离开》:“姑爷来接我,我把家门关,姑爷别进来。姑爷来接我,拖刺把路拦,姑爷别进来。爹爹打开门,妈妈打开门,堂屋是我坐处,姑爷坐门边。我站在院心,姨妈系围裙,舅舅穿鞋子,身上红艳艳,脚下红艳艳。妈妈喊女伴,女伴喊来了,我跟姑爷走,爹爹送女儿,送到村边回去了,舍不得离村,哥哥送妹妹,送到门槛回去了。”[1]

《哄娃娃调》——就是撒尼人的催眠曲,主要由妈妈唱给婴儿,有时哥哥姐姐唱给弟弟、妹妹,或是爷爷奶奶唱给小孙子、小孙女,歌词多为随景即兴编创,内容多为希望孩子乖乖安睡,健康成长之类。《哄睡调》:“快睡吧,快快睡吧!小头像松球,耳朵像菌子,小眼睛像黑星,小手像钉耙,小脚像条小锄。快睡吧,快快睡吧!”

《儿歌》——多为孩子们在游戏时所唱,或者边跳边唱,“从自然界现象日月星辰,雨雾彩虹,山花野果,爬虫鸟兽到农活劳动的春耕秋收,蔬菜瓜果,放牧砍柴;还有建屋造屋,宴请宾客等等都是儿歌的题材。”[2]

二、器乐曲

撒尼人为乐器专门创作的独奏曲很少见,一般就是把民歌旋律移到各种撒尼民族乐器上演奏。撒尼的各种乐器还有许多合奏的形式,这些合奏形式一般都较自由,乐器可以自由组合,所弹曲调一般以民歌旋律为主,专门的合奏曲子少见。三胡、月琴、小三弦、笛子等常常以小乐队形式为歌曲伴奏,伴奏形式很多,或者直接演奏山歌曲调,或以某一固定旋律为山歌伴奏,或者将山歌曲调进行变化,如加花、简化等,在歌曲休止处,一般以繁密的旋律来填补。这种乐队是撒尼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人都是乐手,人人都可以参与演奏,听命于内心的节奏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没有指挥,没有专门的乐曲,任何一个歌调都可以用来演奏。乐队中乐器配置及乐队成员也不固定,在统一的节奏和旋律中,人们随时可以加入正在演奏中的乐队,也可以在任何时候停下来,退出乐队,丝毫不妨碍音乐的继续进行,在这个强大的共享体验场域里,撒尼人自由的表达着共同的民族情感和文化。

撒尼各村寨通常组建两个乐队:细乐队和鼓号队,在婚丧嫁娶和节庆场合演奏,它们是撒尼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1.撒尼细乐队

细乐属于洞经音乐,当洞泾音乐传到撒尼彝区后,撒尼人在其中加入了许多撒尼音乐元素,变成了洞经音乐与传统撒尼音乐相结合的一种新的音乐形式,由唢呐、笛子、三弦、月琴、大鼓、小鼓、小军鼓、锣、镲等乐器组合演奏。细乐队的编制通常为四或六或八支笛子,二或四把唢呐,另加打击乐器。乐曲有:放羊谱、石榴红、万莲红、小拜年、过街调、江激、苦黄连等十余首。[3]

2.撒尼鼓号队

撒尼人的鼓号队在传统大鼓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撒尼传统鼓队有大鼓、大钗、锣,鼓点沉闷。1887年法国传教士保罗.维亚尔到撒尼彝区传教,把西洋鼓号带入撒尼彝区。撒尼人按传统鼓点和自己民族的审美标准对西洋鼓号队进行改造,编创出一套新的鼓点和号曲,新编创的鼓号曲声音嘹亮、高亢。其乐队编制为一面大鼓、两面小鼓、一对小钗、四或六或八支高中音号。其中高、中音号各吹各的旋律,形成和声。

三、歌舞音乐

撒尼人能歌善舞,歌与舞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祭祖敬神,嫁丧嫁娶,年节庆典,一切仪式都在歌与舞中进行。一片场院,一块草坪就是极好的舞场,随便一个空地,他们都能舒展四肢跳起来。从七八岁的小孩到七八十岁和老人,听见三弦响,心就痒,脚板就痒。人们边奏乐,边舞蹈,即是乐手,也是舞者,撒尼的歌、舞、乐是不分家的,舞蹈动作与音乐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撒尼传统民间舞蹈多用鼓、钹、锣、镲等打击乐器为其击乐伴奏,只有跳三弦舞时用笛子、三弦、月琴、三胡等民间乐器,为其现场伴奏。霸王鞭舞既可用打击乐伴奏,也可用音乐伴奏。下面是撒尼传统民间舞蹈介绍:

1.大鼓舞

为凯旋的战士而跳的战争舞蹈,后来成为撒尼生活丧葬祭祀舞蹈。舞者一般为六至八人,有的背大鼓、有的拿大钹、有的执锣,围成圆圈击打,每三步一旋,手舞足蹈,情绪欢快激昂。

2.霸王鞭舞

霸王鞭舞在撒尼人中较为盛行,现在各撒尼村寨在节庆时跳。道具是穿有通洞钱的约一米长的木夹,跳时每人一手拿着霸王鞭,一手摩擦通洞钱,随着锣鼓声或乐声有节奏地边舞边击肩、臂、脚、地,动作复杂、多变。以音乐或打击乐伴奏。

3.钗舞

钗舞是表现战争场面的舞蹈,舞者手持木柄钢钗双人对舞,有时手持钢钗作冲锋进攻状,有时作格斗状,威风凛凛,刚柔并济。钗舞节奏多变,鼓点忽轻忽重,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在鼓钹声和钗声交织共鸣下再现远古先民的战争场景。用锣、鼓击乐伴奏。现在会跳钗舞的人很少,濒临失传。

4.狮虎舞

撒尼人摹仿狮子、老虎的动作而成的民间祭祀舞蹈,表演者身穿狮虎形道具表演,舞步自由舒展、矫健。用锣、鼓、钹击乐伴奏。现在,狮虎舞常在撒尼人家的红、白喜事上表演。

5.大三弦舞

大三弦舞是撒尼人从“阿细跳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弹自跳的民间集体舞蹈,情绪欢快、热烈,基本步伐是三步一踢脚,撒尼人称“三步乐”。因其速度快慢,分为“快三步乐”和“慢三步乐”。“慢三步乐”速度缓慢,风格诙谐,适合老年人跳,又称“老人舞”;“快三步乐”速度较快,情绪热烈,适合青年人跳,又称“青年舞”,俗称“跳大三弦”。由舞者现场吹奏笛子、三弦、月琴、三胡等民间乐器伴奏。

6.空手舞

是撒尼人摹仿兽类演跳的民间舞蹈,因不使用任何道具而得名。动作有蹲、站、卧、滚,惟妙惟肖。用大鼓、镲、小锣等打击乐伴奏。现在,会跳空手舞的老人多已去世,很少有人跳,濒临失传。

7.刀舞

表现撒尼祖先奋不顾身与猛兽搏斗,披荆斩棘与自然作斗争的舞蹈。舞者为男性,舞时手持大刀,或劈、或砍,节奏激烈、欢快。用大鼓、镲、小锣等打击乐伴奏。现在,会跳刀舞的人很少,濒临失传。

8.筮玛舞

筮玛在占卜、盖新房“踩地基”等特定的祭祀活动中,手持筮玛专用的羊皮鼓,口念祭辞,边敲鼓边跳的一种祭祀舞蹈。有碎步走、大跳、蹲、蹦等动作。

四、说唱音乐

曲艺是以口头语言进行表演的“说唱”艺术。“口头语言”、“说唱”和“表演”是曲艺的三大特征。石林民间曲艺是传承民族历史、迁徙史和文学艺术的形式之一。石林民间曲艺保存极少,主要有彝族撒尼人的《巴宗迷诗》。

《巴宗迷诗》是撒尼人用撒尼五言古诗进行“说唱”的表演艺术,至今还在石林撒尼各村寨流传。《巴宗迷诗》起源不详,以叙事的方式讲述撒尼历史,大量运用谐音、顶针、拈连、比喻等文学修辞手法,多采用谐音修饰,语言精练,艺人边弹边唱,并辅于表演。为《巴宗迷诗》伴奏的乐器主要有月琴、小三弦和三胡,一个人或两个人表演均可,有一个人自弹自唱;一人独唱、一人伴奏;男女对唱等多种表演形式。对演出场所、道具和服装没有特定要求。曲调有《阿诗玛》、《尼迷诗》、《美丽的彩虹》、《甜蜜的地方》、《赶地名》等。

五、戏曲音乐(彝剧)

1948年前后,撒尼人把民间传统的小话剧和小滑稽戏结合汉族戏剧,编演了一些用彝语说白的小话剧和滑稽戏。1958年底,撒尼干部李纯庸、宜良报社记者金云,把传统的撒尼说唱、小戏剧与汉族戏剧相结合,把叙事长诗《阿诗玛》改编成说撒尼语、唱撒尼调的彝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彝剧处于鼎盛时期,金云、李纯庸等人把神话故事《圭山彩虹》、《竹叶长青》及历史故事《阿占城》改编为彝剧,新编了现代彝剧《斗龙》、《一对麻袋》、《沙囡玛喜事》等剧目。老海宜、新海宜、小圭山、蒲草村、亩竹箐等村子组建了业余撒尼剧演出队,彝剧在石林各民族村寨广为流传。

撒尼彝剧集道白、独唱、对唱、合唱、舞蹈为一体,用撒尼语道白,语言较日常生活用语清楚明朗,伴奏乐器有笛子、小三弦、三胡、二胡、月琴、锣鼓等。表演以三弦舞、叉舞、空手舞等撒尼传统民间舞蹈和日常生活习惯动作为主。曲调采用悲调、喜调、骂调、库吼调、婚礼调等民歌曲调和器乐曲。

六、结语

撒尼传统音乐丰富多彩,色彩斑斓,形式多样,在现代化进程急剧冲击下的今天,撒尼传统音乐面临生存困境和挑战,因此,及时保护、传承、发展这些精神文化产品,成为当今社会刻不容缓的事情,希望本文的初步探讨,引发人们收集、整理、挖掘撒尼音乐文化,并对撒尼音乐文化做出更精辟的研究。

[1]李德君 采集∕编著.彝族撒尼人民间文学作品采集实录(1963-1964)[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12

[2]杨放.哈尼族传统民歌的传承P50-51页.

[3]张兴荣.云南特有民族原生音乐[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10.P52页.

猜你喜欢

三弦乐队传统
爷爷的三弦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花的乐队
云南少数民族三弦分类研究
——基于黄金分割比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梦想乐队
内蒙古蒙古族三弦大师培训班在呼举办
老传统当传承
花的乐队
乐队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