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省、自觉、自信: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之策略

2015-02-25

学术交流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郑 治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4)

政治学研究

自省、自觉、自信: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之策略

郑 治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4)

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文化主体意识,自成立以来一直按照文化自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策略推进文化发展。文化自省是文化发展中的痛苦嬗变,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内涵。文化自觉是文化发展中的自我体认,表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与近代西方优秀文化的借鉴。文化自信是文化发展中的内在提升,表现为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担当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使命。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发展的自省、自觉、自信策略,使近代社会摆脱了文化的“自恋”与“爱憎”情结,避免了从“复古主义”跳到“全盘西化”的极端,使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实现了中华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文化自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古语讲:“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可以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经典作家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人类社会生活中有两种生产力:一种是物质生产力,一种是精神生产力。“人文精神”、“精神生产力”均是强调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中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双重影响,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高度的文化主体意识来推进文化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过程。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发展之路来看,经历了文化自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策略的选择过程。从中国共产党按照自省、自觉、自信的策略来推进文化发展的结果来看,近代社会摆脱了文化的“自恋”与“爱憎”情结,避免了从“复古主义”跳到“全盘西化”的极端,使中国走上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实现了中华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存在着必然性和偶然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按照自省、自觉、自信的策略来推进文化发展,从必然性来看,是由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内在矛盾而决定的,从偶然性来看,社会实践的变化促使中国共产党不断地进行文化发展策略的选择。

一、文化自省——文化发展中的痛苦嬗变

在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会深深地溶化于民族的血液里,从而形成民族特有的品格气质、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心理情感等。因此,生活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们,总是对本土文化产生“自恋情结”。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身份证”,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精神纽带。儒家文化倡导“修齐治平、天下为公、民为邦本,协和万邦”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但是,自西汉思想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文化的封闭性、狭隘性和保守性日渐凸显。如宣扬君权神授的“皇权崇拜”,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鼓吹“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等,不仅摧残了人们的心灵和人性,而且导致人们盲目服从的精神状态,阻碍了民族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即便如此,中华民族在鸦片战争前从未否定过自己的文化体系。

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1]298。文化也是如此,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会不断地对自身文化进行再认识,即文化自省。然而,文化自省的过程是痛苦的、迷茫的。我们看到,鸦片战争后,面对中华民族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们开始对儒家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并试图通过对它的批评和改造,找到回应现实、摆脱困境与振兴中华的“新路”。但是,无论是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官员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倡西学,兴民权,废科举,建学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还是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最终都在无情的现实面前破产了。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着崇高追求、肩负着历史使命的革命政党,有着强烈的文化担当,面对“崇尚西方文化,全盘西化”、“固守自身的文化传统,祖宗之法不可违”的“两极化困惑”,果断地抛弃了对资本主义、保守主义以及各种假社会主义学说的文化选择,慎重地选择了以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这一世界文化的先进成果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自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后,极大地改变了近代社会的文化生态,中华文化从此被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近代中国社会在思想和精神上开始由被动转入主动,从此中华民族“屡战屡败”、“迷惘无依”的状态被改变了,“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也就此完结了。

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必须要找到能够为中国人们所理解、接受的形式。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选择马克思主义之后,又面临着完全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还是形成“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等重大问题。在文化自省的过程中,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至此,中国共产党在“痛苦”与“迷茫”中独立地完成了文化自省,这一过程就像“蝴蝶破茧”一样,使其拥有了推进文化发展的勇气与决心。

二、文化自觉——文化发展中的自我体认

从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文化自省只是具备了文化发展的勇气与决心,并不意味真正掌握了文化发展的主动权,文化主体需要在文化自省的基础上对自身文化的内涵、价值、地位、作用和发展规律进行正确把握,这就是文化自觉。同文化自省相比,文化自觉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认清自己(本土)的文化,并根据它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行取舍;另一方面要对所接触的各种文化元素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加以合理的借鉴。随着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主选择能力的提高,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文化自省到文化自觉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蕴涵着“爱国主义、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天人和谐、睦邻友好”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幸福生活的动力源泉。

作为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因此,中国共产党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首先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作是自己的神圣使命,并坚定地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珍贵的遗产。”[2]534-535基于这一认识,中国共产党提出“古为今用”的方针,强调要从传统文化中开辟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同时,坚决反对“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肃清“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守贞守节”等旧有观念。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虽然中国社会出现了焚烧旧书旧物、打砸文化古迹等对传统文化进行“摧毁”的现象,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自觉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主动提出了用“历史的、阶级的、辩证的方法”划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之后,中国共产党又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珍惜、保护和发掘优秀文化遗产,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从而为进一步生成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

马克思主义不同于中国古代的儒家伦理纲常,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各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假社会主义学说,它是一种具有鲜明政治特性的文化,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内容,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发展为奋斗目标,因此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摆脱了自由主义西化派对待民族文化的“虚无态度”,也摆脱了文化保守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复古态度”,使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中国式的创造性地阐释,提出“文化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理论,提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任务,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进行文化选择,提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方针,为文化工作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3]367,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这些文化建设方针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和文化发展的规律,从而使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更富有时代特色。

(三)借鉴近代西方的优秀文化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对外来优秀文化元素的吸收和融合。从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来看,没有哪一种强势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单一文化形态,它们都是在兼容了多种文化之后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从中华文明到以欧洲为代表的基督教文明,再到目前处于强势地位的美国文化都是无一例外的。从中华民族的发展经验来看,什么时候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什么时候就是繁荣强大的,如中国的汉唐时代;否则就会造成国力衰微、软弱可欺的局面,如中国的晚清时期。

近代西方优秀文化既有希腊文化对人性的尊重、对知识的追求,又有罗马文化对功利的向往、对世俗国家的热爱,同时也有基督教文化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对“天国”理想的向往[4]4-5。近代西方优秀文化中追求的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所缺失的,但却是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强调“大量吸收外国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提出“学习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强调,“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对近代西方优秀文化的借鉴过程来看,中华文化在结构上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对人的自主性、独立性的宣扬,民主与法治化进程的推进,科技人才的地位不断提高等等。

但是,鲁迅先生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5]244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和借鉴近代西方优秀文化成果是不可能取代中华文化地位的,文化自觉实际上是对中华文化的自我体认。文化自觉策略使中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比文化自省在更大程度上推动了文化发展。

三、文化自信——文化发展中的内在提升

文化自信是人们对自身文化发展的一种心理认同、坚定信念和正确心态[6]。从文化自信的内涵来看,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文化发展中的内在提升。与文化自觉相比,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表现为,面对“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主动担当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使命。有了这种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将不会再“妄自尊大、盲目排外”,更不会“妄自菲薄、崇洋媚外”,而是以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来推进文化发展。

(一)破除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

只有破除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才能使文化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下,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展开。

在宏观管理体制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发生明显转变,由“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由“管微观”转变为“管宏观”、由“直接面向企事业单位”转变为“面向全社会”;加快文化立法,依法调整文化领域的各项工作,引导、规范和促进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健全舆论引导机制,形成依法管理与正面引导相结合的舆论格局。在微观运行机制上,打造一批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提高市场文化主体的规模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进国有经营性的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构建覆盖城乡、内容丰富、高效实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时时刻刻享受社会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因此,任何国家、民族都把核心价值体系看作社会得以维系和运转的精神依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但物化世界的泛滥却使人类越来越严重地陷入精神危机之中。正如鲁洁所说的,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患上了一种“时代的精神分裂症”。这种精神分裂症主要表现为人的应然性的丧失。人成为物化的人,被自然情欲所操纵的人,为工具理性所支配的人,丧失了生命激情的人[7]13。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心和决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核心价值观看作“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建设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宣传、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个国家的实力包括硬实力、软实力两个部分,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软实力则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世界各国从20世纪末开始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我们看到,美国的文化产业占GDP的25%左右,早已超过航空、重工业而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英国文化产业的平均发展速度已经达到经济增长的两倍,日本的娱乐业早在1993年就超出汽车工业的年产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硬实力发展较快,如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外贸总量居世界第一位,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三位等,但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相比的落差却较大,如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的比重还不足4%。为此,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把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针对我国文化产业严重滞后,存在着集约化程度低、文化出口能力弱等问题,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为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加快文化领域的结构调整、积极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

(四)提高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

文化发展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取决于文化主体对文化的传播能力。从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文化主体的文化传播能力体现在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对内即对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传播,对外即对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播;对内文化传播是扩大文化影响力的基础,对外文化传播是扩大文化影响力的具体体现。当今世界,各国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对内文化传播,另一方面积极地进行海外文化扩张,如日本的“日语学习中心”、英国的“文化协会”、德国的“歌德学院”等等。

中国共产党一改过去被动接受西方文化的状态,主动提出“开创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搭起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享受中国的文化产品,欣赏到中国的文化艺术,提升中国形象的桥梁与纽带。”[8]在对外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强调以新闻、广播、文艺、民族、侨务、体育、旅游等部门的强大合力共同传播中华文化;确定公益文化与商业文化并存的“双轮驱动”贸易机制,打造具有国际品牌效应的文化团队和精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流媒体、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开拓中华文化的国际市场;以各种方式传播中国故事、中国精神,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五)捍卫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是凝聚和整合一切社会资源的精神力量。因此,文化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利益和民族生存安全的战略需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来看,任何侵略者在对主权国家进行军事占领、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之前或同时,总是进行文化侵略的预谋。清末思想家龚自珍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9]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战争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是没有硝烟的“文化侵略”正以各种方式改造和重塑其他民族国家的精神。我们看到,从饮食快餐文化为代表的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到体育产业的品牌代表NBA,从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到各种动漫和游戏软件,正像潮水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弥漫开来,年轻一代越来越沉迷于西方文化盛宴的狂欢之中,而对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日渐淡漠[10]。中国共产党以“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为目标,积极捍卫国家文化安全,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创新,“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1];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来改造传统文化的生产、经营与传播模式,为传播中华文化提供新的平台与空间;充分挖掘和保护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赵林.中西文化分野的历史反思[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5]鲁迅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6]王静.试论文化自信的四维根基[J].天府新论,2012,(3):115.

[7]鲁洁.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8]习近平.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让中国梦融入世界[R].求是理论网,2013-03-28.

[9]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册)(古史钩沉论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0]张西立.“全球化”时代如何守卫民族的精神家园[J].学习论坛,2007,(9):11.

[11]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R].新华网,2013-12-31.

〔责任编辑:崔家善 李彬琳〕

G122 [

]A [

]1000-8284(2015)03-0073-05

2015-01-10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独立学院文化育人的现状与对策研究”(13g525)

郑治(1963-),女,湖北潜江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