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冰雪文化对北方城市发展的作用

2015-02-25

学术交流 2015年5期
关键词:冰雪文化发展

连 洋

(黑龙江大学体育教研部,哈尔滨 150080)

冰雪文化对北方城市发展的作用

连 洋

(黑龙江大学体育教研部,哈尔滨 150080)

冰雪文化是指人们在恶劣的冰雪自然环境中进行生产、生活所创造的具有冰雪符号的生活方式。究其根源,实际上冰雪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的一种真实写照。它不仅凸显出地域的特性,也塑造了地域内人们的精神品质。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它蕴含着极高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冰雪文化的发展对于保护冰雪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作为我国北方城市独有的特色,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却没有更好地利用起来。因此,发展冰雪文化及其相关体育文化产业,是推动北方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精神动力。

冰雪;冰雪文化;生存方式;城市发展

冰雪,是自然生态循环的产物。生活于冰雪环境之中的人们不断从自然冰雪中创造出经济、文化、审美等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冰雪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气质和形象,是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是彰显城市魅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更是现代文明社会的血液”[1]。冰雪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独特形态,其独特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品质,可以成为城市的重要资源和潜在财富。它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社会提供了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保障和支撑。在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冰雪文化已经从自然生出、自发生存、自觉生产阶段进入到现在的自由创造价值的高度发展阶段,“其独有的魅力、独特的文化品质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愉快的情感体验,倍受人们的青睐,已成为人们身体和精神的乐园”[2]。冰雪文化自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自身对更高发展的追求,冰雪文化由此建立起旅游、体育和文化等相关产业,这不仅是冰雪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更是人自身发展的重要选择。从客观上说,当今时代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城市品牌和文化的竞争,而不再仅仅是城市建设一个方面。北方地区冰雪文化形成时间最早,冰雪文化影响最大而受到国内外的关注。黑龙江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冰雪资源优势,冰雪文化已成为黑龙江省各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带动龙江经济再次腾飞的核心动力和可靠保证,更是龙江特色文化构建以及当代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冰雪文化之内涵与价值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提起“冰雪”,首先想到的就是毛主席的这篇名作《沁园春·雪》。而冰雪作为一种特殊环境中的产物,其产生自然需要特殊的生态条件。从地域上来说,冰雪文化是在冰雪生态环境中产生的,这样的条件也就限定了冰雪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文化。中国的冰雪文化最早源于黑水流域,当今基本上是指北方地区所形成的冰雪文化。这种特殊的文化产物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并非一年四季都有这种景观,一般在11月份至次年3月份左右是其最为繁荣的时期。而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则赋予其可再生性的特点,在北纬40°-50°区域范围内,每年冬季都会有规律地下雪。而现代的科技,也使人们会依据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进行人工降雪。

冰雪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分支体系,从形式上存在三个层次——冰雪实体、冰雪民俗和冰雪艺术。一是冰雪实体。它是冰雪生态与文化的自觉结合形成的客观的冰雪实体。冰雪实体具有客观存在性,是冰雪民俗和冰雪艺术得以依赖的载体。二是冰雪民俗。它既包括人们在冰雪环境中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中总结的经验和规律,也包括各民族长期生活在冰雪环境中所形成的带有地域和气候特征的风俗习惯。三是冰雪艺术。它源于民俗却又高于民俗。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伴随着审美意识的觉醒,对本民族民俗习惯进行加工和提炼,最终演变成冰雪文化。冰雪文化不仅仅体现出作为活动主体的广大人民所拥有的巨大智慧,其自身也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与文化内涵。首先,从性质上看,冰雪文化具有文化的基本特性,即是一种意识形态,在国家或城市中属于上层建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冰雪文化对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次,从内容上来说,冰雪文化是多层次的。冰雪文化在物质、精神、制度三个不同层次都有所体现。最后,从形式上来说,冰雪文化也是多样性的。冰雪文化不仅体现在思想意识、伦理道德方面,也体现在宗教艺术、文教卫生方面,总之是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冰雪文化蕴含着独特的精神价值。与冰雪为伴的生活条件总是艰苦的,但正是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形成一种健康娱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冰雪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冰雪与各种文艺形式相结合,生发出以冰雪为主题的摄影、绘画、雕刻以及建筑等多种艺术产品,也透彻地反映了艺术之美,体现出冰雪生活的魅力,形成独特的文化品质。

总之,冰雪文化以其独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品质之魅力,给我们带来愉快的情感体验,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带给我们文化艺术的熏陶和美的感受。

二、冰雪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样态,其实就是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形成和显现。“凡是由人类调适于环境而产生的事物,就叫文化”[3]。汤因比在其著作《历史研究》中谈到文化时指出,文化是人在面临环境挑战而自觉地应战,由此带来的结果和在应战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并在应战结果中充分显示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

孟德斯鸠说过:“寒冷的气候赋予人类的头脑或身体以某种力量,这种力量使人们有能力去从事持久的、艰巨的、伟大而勇敢的行动。”[4]由此可看出冰雪文化具备两个显著特征。其一,冰雪文化是主观创造的,它来源于人的创造属性。人们在创造中改变了原本的自然冰雪形态,将其改造成具有冰雪符号的生活方式。其二,冰雪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自然的冰雪环境。冰雪文化之所以具有独特性,是因为其带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冰雪符号。正是有了自然的冰雪环境,所以人们才能创造与之相匹配的冰雪文化。人类在认识、利用和驾驭冰雪过程中,创造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财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冰雪生产方式,如冰雪建筑、冰雪饮食、冰雪交通、冰雪渔猎、冰雪储藏;二是冰雪生活方式,如冰雪运动、冰雪绘画、冰雪文学、冰雪游乐、冰雪雕塑等,最后就凝聚成了具有丰富底蕴的冰雪文化。

冰雪文化作为一种纬度区域内的文化,是寒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冰雪文化发源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区。人类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同冰雪斗争,从最初的生产、生活到逐步利用和开发冰雪资源,由此形成了对寒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方式、方法和手段,这些构成了寒地文化的核心内容。文化作为人的第二自然属性,是在面对环境的压迫与自身先天素质之间的不协调时所激发出的人的第二天性。回顾人类起源的历史,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由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大冰期的来临,全球气候出现趋于寒冷的重大改变,导致大量习惯于温暖气候的动植物灭绝和大量死亡,使那些适应环境变化的新物种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古猿猴就是成功利用这一机会而发展进化成人的。由于森林变得稀疏,古猿猴不得不从一棵树走到另一棵树去摘果子吃,这使得双足行走比四足行走更有效率。古猿就是在这一时刻开始直立行走的。由于气候的原因,植物一时无法提供足够多的食物,再加上古猿学会了利用石头,这样就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即食肉),从而由古猿猴演变成了猿人。在距今30多万年和10多万年前,在地球上又出现气候变冷的情况下,猿人学会了使用火而成为古人,又学会人工取火以及改进制造工具的技术。人工取火是人类开始对抗寒冷、战胜严寒的产物,这不仅使古人吃熟肉成为了现实,而且还可以不受种群生殖的压力而进行迁居,向更远的、未知的世界进行探索。因此说,钻木取火就是人类在冰雪环境下为抵御寒冷、提高生存能力而创造的一种文化形式。当然,这种文化形式带有明显的自发性和偶然性。因受到认识的局限性,所以原始人类只能依靠自然而生存,穿兽皮、穴居和钻木取火等,但这都能证明人类在自然生存中改造自然的意识开始觉醒。它标志着人类战胜寒冷、创造文化的开始。

人不同于动物,除了满足自身的基本生存需要的同时,更需要为自身发展而进行不断的探索。寒冷而又漫长的冬季,人们尝试着如何能够从单纯地在室内取暖而走向室外活动,因此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化形态——冰雪民俗文化便应运而生。人们打雪仗、堆雪人,甚至面对出行困难的大雪天和难行的冰雪山路,人们也懂得如何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应运而生的爬犁、滑雪板和冰刀鞋等也就在人类的智慧思索和创造发明中产生了。被称为“使犬部”的我国赫哲族人在过去就以狗拉雪橇为主要交通工具。无论是狗拉爬犁还是马拉雪橇,体现出的都是人们在极端寒冷气候的地域内,运用理性和智慧来与自然进行斗争,最后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滑雪板是生活在冰雪自然环境中的许多民族,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等少数民族,在雪山、雪原上使用的行走或狩猎工具,它是很远古的遗留。冰刀鞋是一种在冰面滑行的鞋,时至今日,这些都是早期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应对自然的行为,如今都已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文化形式,成了外地游客来此地观光旅游、体验当地冰雪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文化娱乐项目。

说到此,就不能不提远近闻名的冰灯艺术。受极寒气候条件的限制,为了抵御风雪和严寒,寒地居民房屋窗户普遍采用木板来封闭。这样有利于房屋保暖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即由于门窗紧闭,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晚归的人们缺乏光亮指引而极容易迷失方向。为此,人们就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在自家门旁悬挂油灯为晚归的亲人指路。冬天北风极大,烛火容易被吹灭。于是人们用桶盛水冻成冰柱,再将冰块中心掏空嵌入油灯。这样既防止烛火被风吹灭又能够利用冰的透光性为人们提供光亮。这就是冰灯最早的由来。而由冰灯到冰灯艺术的发展则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我们所熟知的冰灯艺术是“正月十五闹花灯”这个民俗起源的佐证。由于社会的发展,制作冰灯的手段趋向于更复杂、更细致,甚至出现了人物、动物等各式各样的冰灯样式。尽管冰灯的作用还是产生光源和提供照明,但已经明显地具有了娱乐性。直到1963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哈尔滨市兆麟公园的冰灯游园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至此,冰灯逐渐从民俗走向艺术殿堂。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寒冷的冬季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在那个物质生活比较困难的时代,冰灯游园起到了振奋人们精神的作用。

总之,在冰雪的自然环境之中,冰雪文化早已跨越了自然和一种单纯的自发生存,而走向一种自觉、自为的生产,最后达到自由生活的状态。这样一种文化发展的轨迹,不仅仅是冰雪这种文化形态的发展历程,其实更体现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与其说是人类用自己的“第二天性”来应对恶劣气候环境的体现,还不如说是恶劣的气候环境激发出了人的“第二自然属性”,将人类的智慧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三、冰雪文化的“甜蜜”与“悲哀”

冰雪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城市特色,这不仅体现出一种无可比拟的时空优势,也展现出一种资源上绝对的价值优势。如果在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对这种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运用,其所创造的就不仅仅是一种单纯资源上的价值,更能给人们带来一种无限的精神享受。冰雪所带给人类的绝非这些,由于寒冷对环境的历练,促成了这里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造就了这里的生态环境中与生俱来的一种霸气与孤傲。珍贵的药材,罕见的猛兽,凛冽的风雪中屹立不倒的红松,无一不彰显出北方城市的魅力。更为重要的是,冰雪塑造了这里的人民不畏艰苦、开拓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北大荒的开发到大庆油田的建设,从铁人精神到突破高寒禁区的精神,黑龙江流域的人们不甘偏于边隅,勇于开拓,不断进取,这种排除万难、不畏艰辛的品格,无一不彰显出“雪文化”所带给人们的思想境界,闪烁出一种永恒的价值光辉,照亮着后辈们不断前进的道路。

从结冰时间长短来看,冰雪可分成长年性冻结冰、永久性积雪与季节性冻结冰、季节积雪两种。长年性冻结冰、永久性积雪一般都出现于海拔超过4000米的山地和两极地区。按照纬度划分,黑龙江处于中高纬度地区,区域内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下,因此属于季节性冻结冰、季节积雪地区。但相比于中国其他地区而言,黑龙江地域辽阔,它是全国气温最低的地区之一,其冬季长达7个月,稳定的积雪日数在86—193天之间。积雪厚度也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年均达到20—30cm。正是这种气候特征和无可替代性,使得黑龙江的冰雪独具魅力,这也使其建立独特的冰雪文化成为可能。

首先,从现代社会的经济效益来看,由于冰雪文化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人们进行室外活动,改变寒地城市冬季室外萧冷的场面,体现了冰雪文化的一种广泛参与性的特点。如果加以合理利用和开发,丰富“雪”文化的内涵,就能够带动消费、促进商业上的发展。而且作为一种绝对意义上的地域性文化,冰雪文化在吸引大批游客、大规模的外部投资与刺激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城市设施和空间的建设进程,促进交通的不断发展,为城市的发展带来许多可观的收益。但是,冰雪文化也面临着自然与人为的双重挑战。首先,自然环境失衡导致冰雪危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自然与人类的一种协调关系也正发生着失衡,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而导致极地永久性积雪开始消融。尽管作为可再生的资源,但是冰雪的产生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维持一种稳定的形态。这种危机在我国北方城市也出现了征兆,尽管记忆中的鹅毛大雪仿佛依旧在昨日,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眼下的一切正在告诉我们,我们也正遭遇“贫雪”的冬季。往日的寒冷冬季带来的纯净空气如今也只能用“往日”来表达,眼下的北方人们不得不面临冬季雾霾的侵袭。面对这样一种现实,人们不得不低下他们高傲的头,承认自己的过失,“现代人类掉进了自己不断取得的更加辉煌灿烂的成就所设下的陷阱。这些成就掩盖着流沙,人越是向前迈进,就陷得越深。”[5]如果冰雪不再,那么,冰雪文化将何以持续?

其次,冰雪产业开发出现重复抄袭、创新活力不足的问题。在以冬季室外冰雪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北方城市,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却难于创新,尤其是黑龙江的冰雪艺术,往往工期短、创新不强,甚至导致“街街皆景点,处处难经典”的尴尬局面。特别在近几年的冰雪发展方面,各地都在追求城市发展的“政绩”和“现代化”。往往忽视了对民生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关怀,取而代之的是花大力气、大资金投在城市主要街道上建设冰雪地标,这种过度开发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对公共资源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黑龙江冰雪文化逐渐背离了传统的历史和文化,也丧失了原本黑土地独有的地域特色。在这种快餐式的冰雪推进下,公共空间千篇一律,蕴含在冰雪文化中的龙江精神和异域特色荡然无存。更令人感到危机的是,如今的冰雪文化已经不再是黑龙江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城市想要去分这块冰雪旅游大蛋糕,更有一些本来不适宜冰雪存留的城市也别出心裁,建立起了室内冰雕。比如2014年7月份,一项以“冰雪大世界”为主题的室内冰雕展在安徽合肥展开,这一举措吸引了大批的游客。面对如此激烈的行业竞争,我们北方城市的冰雪文化恐怕唯有创新才能立足。

再次,冰雪产业以冰雪景观、冰雪运动为主而开发过于单一。在冰雪文化理论与实践中,目前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重经济、轻文化,重国内、轻国际的误区。黑龙江冰雪产业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经开始大规模开发了。哈尔滨“北方冰城”的美誉更是享誉全国。但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看到冰雪旅游还是老三样——冰雕、雪雕、雪上运动,而对冰雪服饰、冰雪饮食以及冰雪工艺品等相关产业缺乏关注,导致在近几十年的冰雪文化活动中,我们还没有推出像冰灯那样闻名中外的特色文化景观。尤其在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办冬奥会,而哈尔滨再次与冬奥会失之交臂后,冰城再次错过一次冰雪发展的大好机遇,龙江冰城品牌岌岌可危。

四、冰雪文化的保存和重塑

我们都知道特色文化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美国城市规划的先驱沙里宁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文化抱负,读出它的文化追求。”在我们北方城市,冰雪文化是这个城市文化的最大亮点,“不仅塑造了诸多镌刻着民族特质的艺术造型,而且昭告着深蕴时代印记的宏大主题。”[6]冰雪是一种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如果能够在保存冰雪文化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北方的优势来重塑冰雪特色,就能够使之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潜在财富。

冰雪文化重塑的前提是保存。在对冰雪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必须要处理好保存和开发利用的辩证关系。冰雪文化之所以成为特色文化,其中一个主要特点在于其传承性。长期以来,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利用冰雪直至形成特殊的冰雪文化,都会开辟一条带有强烈的群体性、地域性、季节性色彩的文化发展道路。过去我们在冰雪文化的开发中往往忽视了这种传承性,而只会以行政命令和商业手段不断地复制冰雪景观。造成“年年岁岁花相似”这种看得见的景观,领会不到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冰雪文化作为一种“集体记忆”有其特殊的空间和人文载体。在城市化大潮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原来城市周围的“林海”和“雪原”景观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冰雪文化所依赖的自然空间正在逐渐缩小。同时,创造冰雪文化的艺术“群体”也渐渐“被商业化”,艺术创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慢慢降低。在文化建设上,“新发展”并非是一种无需检验即可视为当然的真理。

冰雪文化的保存和重塑必须要解放思想,依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站在全面和长远的高度,以发展为导向和策略,促进文化发展与环境发展相结合。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一度曾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东南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改革与创新上的落后所至。东北冰雪文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开发,但时至今日,仍处于原始开发阶段,不仅对冰雪旅游的开发程度较低,对相关产业的开发更是一片空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一方面将“冰雪”引进来,引入一批国内外大型文化企业来进行产业投资和项目开发,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媒体的兼并重组,开发与冰雪相关的体育产业、动漫产业、影视产业等,增加冰雪文化开发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将“冰雪”推出去,对于东北地区冰雪文化要继续深度挖掘,凝练其文化特色,扩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外合作和交流,使冰雪文化得以充分展示。

当然,将冰雪文化融入到现代艺术、体育竞技、旅游娱乐等产业之中,承办一些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和有主题有内涵的冰雪节,也能在促进冰雪文化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影响力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比如冬奥会,这是从1985年1月5日开始的。如今已经与札幌雪节、奥斯陆雪节、魁北克冬季狂欢节并称为四大冰雪节之一的哈尔滨冰雪节,更是成为特定时间人们所期待的节日。这不仅能够构成各产业发展的推动力量,产出巨大的生产力,还可以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重开发东北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东北历来是多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发源地,拥有金源文化、赫哲族文化、京旗文化等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在近代,又形成闯关东文化、大庆石油文化、北大荒文化、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等独特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优秀的文化并没有得到全面开发,造成了“养在深山人不知”的局面。对这些文化的挖掘和开发,不仅可以让游客真正了解和感受到北方民俗文化,增加地区文化底蕴,而且还能够弥补冰雪文化的季节性,以此来丰富四季旅游产品,对东北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也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7]。

五、结语

马文·哈里斯在其著作《文化的起源》中说过:“文化和生态的限制和可能性总是制约和引导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从以生态环境为客观基础,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创造性活动的影响来看,恐怕没有一种环境能像冰雪环境这样对人类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更深远和更意味深长了。冰与雪,浪漫梦幻,飘洒自由;冰与雪,刺骨寒冷,风刀霜剑严相逼;冰雪文化,这是人们从大自然中挖掘出的最珍贵的宝藏。冰雪文化在向人类展示了自然的质朴内涵的同时,也塑造了一种无畏艰难、拼搏向上、永不服输的民族特性。

冰雪文化既是一种有着丰富内容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蕴涵着悠长风俗的历史现象,它体现出人类在应对自然挑战时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充分展现了人类抗争自然并在自然中取得进步的社会进程。而就现代冰雪文化而言,它所具有的国际性、现代性、地方性等文化特征,已成为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发现它之初,人类就向自然界宣告了对于这一文化的唯一拥有者只能是人类自己,它承载着人类太多的期冀。尤其是对于我国的北方城市发展来说,更应将它与人的自身发展与城市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相信在人们智慧的引领下,冰雪文化一定会越发展越好。

[1]李先国.城市体育文化创新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4):57-60.

[2]王景富.冰城冰雪竞妖娆——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巨大作用[J].冰雪运动,2009,(1):87-92.

[3]孙本文.社会的文化基础[M].上海:世界书局,1929:3.

[4]王宏凯.中国北方冰雪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探究[J].学术交流,2013,(7):24-27.

[5][意]奥尔利欧·佩奇.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M].王肖萍,蔡荣生,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1985:33.

[6]吕韫风.黑龙江冰雪文化的哲学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1):26-27.

[7]刘巍.弘扬冰雪文化促进哈尔滨冰雪产业发展[J].冰雪运动,2003,(4):35-37.

〔责任编辑:崔家善 徐雪野〕

G80-054

A

1000-8284(2015)05-0214-05

2015-03-10

连洋(197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硕士,从事体育人文研究。

猜你喜欢

冰雪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