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赓与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关系的历史考察

2015-02-25王春晖

学术交流 2015年5期
关键词:工程系陈赓军事

王春晖

(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01)

历史学研究

陈赓与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关系的历史考察

王春晖

(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01)

陈赓作为我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的院长,其筹建学院的工作和办学实践在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史上具有开拓意义,为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事业做出了奠基性的历史贡献:他领导创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两老办院”等一整套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办学方略,提出了“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战略思想,奠定了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格局,倡导设立了导弹、原子等军事技术的尖端前沿专业,打造了我国高端军事技术人才的摇篮。

陈赓;高等军事技术教育;奠基人;开拓者

陈赓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作为革命家、军事家,陈赓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法援越、抗美援朝等战争中的丰功伟绩早已为人们熟知,而陈赓领导创建我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并成功办学、拉开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序幕的历史却鲜为人知。1952年党中央从抗美援朝战场紧急召回陈赓,任命他为我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哈军工的院长兼政治委员。从此,陈赓便与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一、领导创建我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教育学府

1950年8月,毛泽东指出:“鉴于人民解放军指挥员、战斗员一般的文化水平太低的情况,为了要完成伟大的新任务,就必须提高全体指挥员、战斗员的文化科学与技术水平”[1]。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充分估计到高等军事技术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把建设高等军事技术院校问题提到议事日程。在此背景下,哈军工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炮火中开始孕育。

(一)学院创建的领导者

1952年6月,任志愿军代司令员的陈赓接到中央电令,回到北京,即向军委报到,要求安排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汇报前线情况。23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在中南海怀仁堂召见陈赓。[2]陈赓首先汇报了朝鲜战场的情况,随后,毛主席和陈赓谈到了党中央要创建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并打算让他来担任院长兼政委的想法。陈赓得知要创建高等军事技术院校,解决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十分激动,然而,谈到由自己任院长,显然没有思想准备。毛主席和周总理非常看重陈赓办红军步兵学校、带红军干部团的教育经历,在谈话中都表达了对陈赓的信任,并告诉陈赓,党中央为着手筹建学院已经聘请了一批苏联顾问,这些都坚定了陈赓办好学院的决心。他也不再推辞,欣然受命。其实,早在朝鲜战场亲眼看着战士们用手榴弹打榴弹炮、用燃烧弹打坦克车时,建设现代化人民军队的想法就在陈赓心中落地生根了。同年7月3日,中革军委主席毛泽东签发命令,任命陈赓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免去其三兵团司令员兼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及总高级步校校长职务。[3]从此,陈赓举起了培养我国国防科技人才的大旗,开始领导创建我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

(二)筹建工作的组织者

1952年8月22日,中革军委批准哈军工成立筹备委员会,并任命陈赓为筹委会主任,徐立行等3人为筹委会副主任。[4]3学院筹委会于9月1日在北京恭俭胡同1号(现为59号)开始办公。[5]10陈赓在筹委会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讲话,强调了党中央决策建设高等军事技术院校的重要意义和学院所肩负的培养我军急需的军事技术工程师的重要任务,明确了学院的筹建时间和“军事工程学院”这个校名(根据周总理的意见,校名隐晦一点,不要技术两个字)。[6]陈赓的讲话统一了筹委会的思想认识,大家深知,现代化的国防需要大批技术干部,而哈军工的建立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刚刚建国、百废待兴的年代,要在一年内建成一所高水平的军事技术院校,面临着一无师资、二无校舍、三无教材设备、四无办学经验等诸多困难。以陈赓为首的学院临时党委提出了“边建、边教、边学”的“三边”建院方针,坚持依靠老教授、老干部的“两老办院”思想,在苏联顾问的指导和帮助下,使我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教育学府如期屹立在了世界的东方。

(三)各方力量的协调者

哈军工是一所动用全党、全国、全军的力量创建的学院,陈赓作为首任院长,自然成为协调各方力量支援哈军工建设的关键人物。在陈赓的建议下,1952年9月5日,在中南海居仁堂,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了筹建哈军工的联席会议。[5]11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的陈毅,国家财政经济委员会、中央组织部、高等教育部、建筑工程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政干部部、总后勤部等部门的国家和军队要员,以及空军、海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五大军种的司令员参加了会议。中革军委的苏联总顾问列席了会议。周总理在联席会上讲话,要求各个部门慷慨支援哈军工的建设,积极协助陈赓的筹建工作,尽快把这所大学办起来,早出人才。陈赓在周总理讲完话后,站起来向各位参会领导敬了个军礼,诚请得到各位军政首长的支持。与会领导纷纷表示大力支持哈军工的建设,也是在这次联席会议上,陈毅将华东军区司令部的军事科学研究室交给了陈赓。这个研究室汇聚了当时国内的一批顶尖人才,对于求贤若渴的哈军工来说,这个“聚宝盆”成了学院一个重要的人才库。

(四)亲力亲为的建设者

从无到有创建学院,师资和房舍缺乏是两个突出的问题。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陈赓亲力亲为,站在了哈军工筹建工作的第一线,流传下来了陈赓“刀下抢人才”和“厕所办公”两件事。当年,在哈军工请调教授专家的名单中有一位国内有名的弹道专家沈毅,在调来学院前因为某些原因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陈赓求贤心切,为此找到当时负责“三反、五反”运动的主要领导薄一波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董必武,商量可否让此人到哈军工戴罪立功。在建国初期人才稀缺的年代,陈赓爱才,敢于救下一个死囚,为哈军工的教学科研服务,这件事在哈军工脍炙人口。1952年11月初,学院筹委会副主任徐立行作为先遣部队抵达哈尔滨,他了解了一些情况后,就苏联专家的住所问题向陈赓进行了汇报。中长铁路移交后,其苏联顾问陆续回国,徐立行建议陈赓可以把铁路局苏联顾问住的大和旅馆要来,给哈军工的苏联顾问居住。陈赓次日清晨就拿着报告去找周恩来总理。当时,周总理正在会议室主持会议,陈赓就坐在会议室门旁边等着。大约等了一个多小时,陈赓发现总理离开座位从会议室的侧面出去上厕所,于是陈赓快步跟上,站在厕所门口等候。周总理刚从厕所出来,陈赓就将报告递了上去。周总理对报告作出批示:“请滕代远部长(铁道部部长)与陈赓面谈,电话即告哈尔滨铁路局局长余光生同志,务须按照军事工程学院所需房子借给他们。”[7]在总理的大力支持下,学院苏联顾问的住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哈军工是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起点,为我党我军培养了大批治国治军的英才。陈赓作为哈军工筹建工作的领导者,在毫无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开创性地完成了建院任务,功不可没。

二、形成一整套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办学方略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起步阶段,高等军事技术教育还是一片空白。陈赓在苏联顾问的指导下,立足哈军工的办学实践,总结凝练出了一整套科学先进的、符合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实际的办学方略。这些方略是陈赓留给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一笔宝贵财富。

(一)“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主导思想

1953年4月,哈军工颁布了学院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关于执行教育任务中几个主要问题的决定》。决定中规定了学院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各军兵种所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强调:“在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对教学工作的保证,应成为各部门工作的中心任务”[8]。“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主导思想,奠定了哈军工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哈军工重视教学的良好氛围。1953年9月1日下午,哈军工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哈军工由此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开学典礼在下午举行的高校。其实,哈军工的开学典礼原定是在上午举行的,但考虑到学员上午都有课,陈赓决定,为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不受影响,将开学典礼改在了下午。这件事充分体现了陈赓对教学工作的重视。

(二)“两老办院”的人才工作思想

哈军工初建的年代,解放军的威信极高,各行各业的领导人几乎都是部队干部。为了整合老干部和老教师这两股力量服务于哈军工办学,陈赓提出了“两老办院”的人才工作思想。1952年12月,陈赓在学院全体党员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既要承认长征两万五,也要承认十年寒窗苦”的著名论断。他说:“我们学院既有经历长征两万五的八角帽(红军帽),也有经历十年寒窗苦的四角帽(博士帽),八角帽上过井冈山,四角帽去过旧金山,都是国家的宝贝,是建设国家的财富,要办好哈军工,完成好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要靠老干部,也要靠老教授,我们要坚持两老办院。”[9]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从事国防科技教育与科学研究的绝密单位里,陈赓提出的“两老办院”的人才建设思想,把知识分子的地位提到如此之高,是需要相当的勇气和魄力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陈赓对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与当今高等教育“以教师为本”的理念是内在一致的。

(三)“科研与教学并重”的科研工作思想

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同时,哈军工也非常重视科研工作。以陈赓为首的学院党委提出“紧密结合教学,适当解决国防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的科研方针,并同时指出:“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教学的基础,必须大力开展,不应有一个教员例外。”[4]39在陈赓的科研工作思想指引下,学院的科研工作迅速开展起来。1956年,哈军工学术刊物《工学学报》创刊,军事科学研究技术协会成立,教员、学员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当年,学院参加科研的教师259人,与全国19个工厂、8所院校、3个研究所签订了科学研究协议和合同,帮助国防生产部门解决大小技术问题58项。[5]82协议与合同执行过程中,哈军工与兄弟单位在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中得到了成长。同年2月29日,学院召开第一届科学技术研究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了学院科研工作的基本任务和方向,要求各教授会制订科研工作的长远规划,通过科研活动和学术论文,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同时,要求组织学员参加科研活动。[5]80此次会议,经过院系两级严格推选,从全院教师的论文中精选出20位教员的论文登台宣读。这些论文代表了当时军事工程学院的最高学术水平,数十年后,这20位教师很多都成为两院院士。也正是基于陈赓科研工作思想的裨益,哈军工才诞生了我国第一台军用电子计算机、第一条水翼艇等诸多的共和国第一。

此外,陈赓还提出了“教书教人”“一切为了学员”等办学理念。哈军工取得辉煌的办学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应该看到,陈赓作为院长,其治校方略在哈军工办学实践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陈赓科学先进、内涵丰富的办学思想,对今天的高等军事技术教育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提出“尖端集中、常规分散”战略思想,奠定高等军事技术教育格局

集中力量建设一所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院,是在我国当时没有条件分别建立各军兵种高等技术院校情况下所采取的措施。早在哈军工的建院方案中就曾提出,各系应尽量包括未来各军兵种教学组织的全部雏形,在条件基本具备时单独成立学院。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全军只办一所军事技术学院已不能满足国防需要。于是,陈赓立足国家需要和国防需求,提出了“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战略思想,推动了哈军工的分建,奠定了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格局。

(一)“尖端集中、常规分散”思想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军各兵种所需技术干部数量日益增加,只办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已不能充分满足国防建设之需。为了适应当时新中国军事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加快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速度、更好地为国防事业做贡献,出于对国防科技专业总体布局的考虑,1959年11月19日,陈赓给中央军委写报告,提出了关于哈军工分建、改建建议。报告中写道:学院成立之初,已设常规武器的五个系,人才培养目标是维护、使用和研究、设计的工程师。从当时的国情看,建设一所综合性的军事工程技术学院是有利的。现在,各军兵种对军事技术工程师的需求不断增加,哈军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仍无法满足所需。从长远看,尖端技术方面的任务必须扩大。根据军委的方针,建议对哈军工的任务进行调整。调整之后,哈军工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研究、设计及制造的军事技术工程师。[10]中央军委同意了陈赓的建议,在陈赓“尖端集中、常规分散”战略思想的倡导下,我国高等军事技术院校的一次重大调整工程开始启动。

(二)促进我国军事技术教育格局的形成

1959年12月31日,中央军委办公会议针对陈赓提出的哈军工的分建、改建建议作出决定,并将其作为军委常委会议文件第六号下发:将哈军工的炮兵、装甲兵、工兵工程系分出,分别成立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工程学院;海军、空军各新建一所工程学院,并将军事工程学院的军械科学研究所拨给炮兵建制。[11]经过这样的调整之后,我国军事技术教育的体系呈现出三级:中级技术学校,培养一般技术干部;新建的相关军兵种的工程学院,培养维护、使用工程师;哈军工专门培养研究、设计、制造工程师。从此,哈军工成为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源头,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格局开始形成。

陈赓所倡导的哈军工的分建不仅培育扶持了一批高水平军事技术学院的建立,也奠定了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格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我国军事技术教育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跨越。

四、创建高等军事技术教育尖端专业,打造高端军事技术人才的摇篮

陈赓非常关注原苏联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防科技发展,对标国际军事科技前沿,克服困难亲手决策创建了电子、原子、导弹、计算机等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前沿尖端专业,培养了一批高新技术领域里的军事技术力量,使哈军工成为我国高端军事技术人才的摇篮。

(一)倡导成立导弹、原子、电子工程系,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在陈赓的倡导下,1955年11月初,哈军工任新民、周曼殊、金家骏三位教员给国防部写了一封信,提出研制我国火箭的建议。[5]315次年元月,哈军工三位教员的建议书已经摆在了彭德怀的办公桌上,引起了中央军委领导的高度重视。这份建议书表达了以陈赓为首的哈军工人准备把导弹科研项目推上马的坚定决心。1957年8月7日,哈军工向军委上报了《关于军事工程学院成立导弹专业组织计划的报告》。[12]9月10日,军委批准学院空军工程系建立我国导弹专业,后成立导弹工程系,这是我国第一个导弹工程系,下设弹体发动机、自动控制、无线电遥控遥测、飞行力学和射击原理、特种武器5个专业,[5]130后又更名为火箭工程系。1959年的1月末,时任五院(导弹研究院)院长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第二次来到哈军工,主要是为了导弹工程系成立后同五院的合作问题与学院领导交换意见。陈赓还亲自派人抢建了存放我国最早的教学导弹1059(我国从原苏联引进的第一枚弹道导弹)的库房,保证了导弹工程系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在陈赓瞄准尖端、紧跟前沿的思想指引下,1961年8月,学院又相继成立了原子工程系和电子工程系。两个系的很多专业科目都是20世纪60年代的尖端专业。那时核武器问世才十几年,我国还没有原子弹,哈军工却已敢为天下先地成立了原子工程系,设置了核爆炸、核动力等专科。哈军工教师王孝先编写的《核物理》、陆埮编写的《核武器杀伤破坏因素》成为我国早期核武器试验时必读的参考书,张若琪编写的《内爆力学讲义》、欧阳昌宇编写的《原子核反应堆理论纲要》成为我国原子专业的第一批专业教材。在陈赓倡导下创建的导弹、原子、电子等尖端系及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国防科技事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起步准备好了人才库。据不完全统计,哈军工前三期毕业生中有29%分配到五院,第四到第八期毕业生中有63%分配到五院、六院(航空研究院)、九院(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十院(雷达电子技术研究院)工作。[5]316从五院到十院,从东风基地到马兰基地,哈军工人成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先行者、亲历者和见证者。陈赓领导创建的哈军工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我国军事技术高端人才培养的摇篮。

(二)决策创建计算机专业,开创我国计算机事业发展的先河

1960年4月11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钱学森起草了一封哈军工建设工程数学系的信,他建议:学院在原计划设五个系(空军工程系、原子工程系、海军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之外,再设一个“技术数学”(或名“工程数学”)系。这个系分别设置两个专业:其中计算数学专业为国防科学技术培养使用电子计算机的程序设计人员,也培养战术计算机械化的人员;运筹学专业为国防科学技术培养武器使用理论、战术计算理论、后勤物资调度理论的人员。钱学森在信的最后写道“能不能本年秋天即开始招生”,足见我国的导弹事业对这方面人才的迫切需求。时任学院院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陈赓批示道:“这样的专业,对军事科学是不可缺少的。我意:在五个系外另成立一个工程数学系,请刘、谢考虑,着手准备。因为这门专业你们已有基础。”[13]陈赓指的这个基础,是指哈军工的海军工程系具有设立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早在1957年10月8日,海军工程系教员柳克俊就起草了《关于发展舰用电子计算机——研究试制供快艇用的快速电子指挥仪的报告》[14],这份报告点燃了中国人自主研制计算机的第一把火。1960年10月,学院海军工程系指挥仪与电子计算机科组建,开始培养计算机方面的人才。1965年1月22日,哈军工完成我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电子计算机441-B的研制工作。国防科委所属17个研究院所技术人员来院学习后纷纷仿制,441-B遍地开花,占当时全国计算机总量的三分之一。哈军工不仅成为我国第一台机载电子模拟计算机、第一台军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诞生地,还培养了我国巨型计算机之父慈云桂以及银河计算机的总设计师周兴铭、卢锡城等一批计算机领军人才。

陈赓作为我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的首任院长,在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事业上所做的工作是开创性的。他凭借卓越的高等军事技术教育思想及成功的办学实践,为我国的高等军事技术教育作出了独特贡献,成为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701.

[2]滕叙兖.哈军工传[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6.

[3]中革军委之陈赓任命令:1952-07-03[B].国防科技大学档案馆.

[4]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史编写组.哈尔滨工程大学50年通鉴[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3.

[5]王春晖.走近哈军工纪念馆·走近哈军工[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3.

[6]陈赓筹委会第一次会议讲话:1952-09-01[B].国防科技大学档案馆.

[7]请示批拨中长铁路局房子的报告:1952-11-26[B].国防科技大学档案馆.

[8]关于执行教育任务中几个主要问题的决定:1953-04-06[B].国防科技大学档案馆.

[9]陈赓在全体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53-12-11[B].国防科技大学档案馆.

[10]军工分建报告:1959-11-19[B].国防科技大学档案馆.

[11]军委常委会议文件第六号(复印件):1959-12-31[B].国防科技大学档案馆.

[12]关于军事工程学院成立导弹专业组织计划的报告:1957-08-07[B].国防科技大学档案馆.

[13]钱学森同志建议军工建设工程数学系的信:1960-04-11[B].国防科技大学档案馆.

[14]关于发展舰用电子计算机——研究试制供快艇用的快速电子指挥仪的报告(复印件):1957-10-08[B].哈尔滨工程大学档案馆.

〔责任编辑:曹金钟 王 巍〕

G529.7

A

1000-8284(2015)05-0200-05

2014-11-10

王春晖(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从事历史与传统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工程系陈赓军事
聚焦“教室照明”
传奇名将陈赓
电子信息工程系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关爱老人,从我做起”志愿活动
青年陈赓革命生涯中的几段往事
基于实测数据的舰载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环境温度方程的研究
西安航空学院专业介绍
———动力工程系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陈赓军事思想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