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全清诗》的一种可能性思路
2015-02-25赵宝靖冷卫国
赵宝靖,冷卫国
(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10064;2.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编纂《全清诗》的一种可能性思路
赵宝靖1,冷卫国2
(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10064;2.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清诗研究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比较而言,仍显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清诗文献整理滞后所致。《全清诗》的编纂动议已久,但都未能编成。以清代高密诗派李氏三先生诗作为例进行分析,提出编纂《全清诗》的一种可能性思路便是由目录入手,考辨清人诗歌别集的版本源流,搜罗全备,择其精善,去其重复,影印刊布,以为编纂《全清诗》点校排印备用,此外还应当格外关注域外汉籍文献。与此同时,对散见于日记、方志、史乘、碑石,笔记,墨稿、诗选、诗话等史、子、集各部文献中的诗作进行辑补,附于别集之后,尽量补足存世清诗之全数。在此基础上,可遵循以往编纂分体断代文学全集的既有体例,将这些诗作分卷纂辑成册,以成《全清诗》之编。
《全清诗》;高密诗派;李氏三先生
一、清诗文献整理滞后导致清诗研究滞后
2011年,周明初先生发表论文指出,明清诗文研究在文学流派研究、作家群体和士人心态研究、地域文学研究、世家与文学研究、女性文学研究、学术思想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前代诗文在明清时期的接受研究等七个方面“在前二十年所打下的研究基础上,继续开辟研究领域,拓宽学术路数,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新成果”,在作家和作品的个案研究、研究时段、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研究、词学研究等四个方面“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仍是这一时期最为显著的成绩”[1]。
如果仅就清诗而论,从纵向比较来看,学界对于清诗的研究明显滞后于对六朝、唐宋等前代诗歌的研究。即便从横向比较来看,学界对于清诗的研究也远远滞后于对这一时期蓬勃发展的戏曲、小说的研究。造成这种研究格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观念、思路、方法的缺失和错位①张晖.元明清近代诗文研究的现状及其可能性[J].文学遗产,2013,(4):153-157.,而笔者认为,还有一个至为重要的因素是清诗文献整理的滞后,正如严迪昌先生所指出的,“清诗研究所以滞缓的原因很多,例如:这本属一项面广量大的系统工程,但迄今尚无一部汇辑整合的总集,因而连清人诗究竟有多少,几乎谁也说不出比较准确的数字。至于数以万计的诗人的行年、心迹以至他们具体创作实践的氛围背景,由于陌生伴随缺略俱来,于是讹误和舛乱丛生”[2]。
因此,即便在清代诗文研究领域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尤其在清诗研究领域产生了诸如朱则杰先生《清诗史》、严迪昌先生《清诗史》、刘世南先生《清诗流派史》等几部具有代表性的诗史著作,然而总体上却不免让人有零碎支离之感,究其原因,乃是因为“清代诗歌的全部存在状况至今仍是清诗研究尚未开展的最重大的基础建设。而没有对一个历史时代文学遗存的全部了解,任何‘史’的梳理都只能被认为是有缺陷的”[3]。因此魏中林先生大声疾呼,“借这部《清诗史》带给清诗研究的新机,我们呼吁《全清诗》这一跨世纪工程能够尽快‘破土动工’”[3]。
其实编纂《全清诗》的动议由来已久[4],上世纪至少有商务印书馆、张元济、胡玉缙,胡怀琛、高旭、王葆桢,邹永修、纪钜维、徐世昌等重要机构和个人,提出过这一计划并付诸实施,但是他们所谓的《全清诗》与今日有清一代诗歌全集的概念并不一致。尔后又有郭绍虞、钱仲联两位先生提出编纂《全清诗》这一规模最大的断代诗歌全集,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施行。距今最近的一次编纂《全清诗》的行动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3年10月,浙江大学传统文化研究所成立了由朱则杰先生主持总体工作、钱仲联先生担任首席顾问的《全清诗》编纂筹备委员会,随后几年间朱则杰先生陆续发表数篇论文①这些论文主要有《论〈全清诗〉的体例与规模》(《古籍研究》1994年第1期)、《论〈全清诗〉分“编”法的设计》(台湾《清代学术研究通讯》1995年第1期)、《〈全清诗〉第一家——关于顺治皇帝的诗歌与机读〈全清诗〉》(《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全清诗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使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编纂思路,将《全清诗》的编纂推入到了具体操作的层面,可惜的是终未能编成。笔者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颇知清人诗集搜求之不易、阅览之不便,深感编纂一部《全清诗》的必要性,因此不揣弇陋,提出编纂《全清诗》的一种可能性思路,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二、编纂《全清诗》的可能性思路
本文提及的高密诗派是兴起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一个地域性诗歌流派,其核心和领袖人物是当时名臣李元直之子李怀民、李宪暠、李宪乔三兄弟,称李氏三先生。最早对这一诗派进行系统研究和论述的是汪辟疆先生《论高密诗派》一文②此后李伯齐《山东文学史论》(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刘世南《清诗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李伯齐《山东分体文学史·诗歌卷》(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石玲等《清诗与传统——以山左与江南个案为例》(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严迪昌《清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等专著也都有所论述。。这一诗派兴起于山东高密,通过宦游和交游等方式,将他们的诗歌主张远播广西、东吴、江西等地,于是带动一时风气,上述等地便都成为高密诗派流衍之地,从而使这一诗派“垂二百年犹未绝也”[5]。汪辟疆先生对这一诗派评价甚高,认为李怀民等人慨忧钱谦益、王渔洋诗学末流饾饤肤廓、婉弱空洞等诸多弊端,“精研中晚唐人格律,而救以寒瘦清真,一洗百年以来藻缋甜熟之习……则石桐摧陷廓清之功,要亦不可磨灭者也”[5]。
李氏三先生之中李怀民年齿最长,李宪暠次之,李宪乔又次之。李怀民名宪噩,字怀民,以字行,号十桐、石桐。李宪暠字叔白,号莲塘。李宪乔字子乔,号少鹤。目前学界对于李氏三先生及其后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③目前已知的学术论著主要有赵黎明《〈少鹤先生诗抄〉校注》(广西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赵宝靖《〈石桐先生诗钞〉、〈叔白先生诗钞〉校注》(广西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邹长春等《〈三李诗抄〉析注》(北京:线装书局,2013年)、欧丽丽《李怀民诗歌研究》(广西大学2011硕士学位论文)、陆增翰《刘大观及其诗歌研究》(广西大学2011硕士学位论文)、李建昆《试论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台湾《东海中文学报》2005年第17期)、宫泉久《清代高密派诗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其他还有一些研究论著,兹不赘。。之所以选择高密诗派李氏三先生诗作为例来进行讨论,首先是因为笔者对这一诗派进行过特别关注和专门研究,各种文献较为熟悉。其次是因为李氏三先生虽然不像钱谦益、王渔洋、沈德潜等人在清代诗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他们三人都有诗抄、诗选、诗话、日记等著作存世,且著作散见于各种目录著作,生平材料也屡现于各种方志和史乘。他们的诗歌作品,除了作为别集的诗抄收录绝大部分之外,在其诗选、诗话、日记等个人著作以及各种目录著作、方志、史乘等文献之中尚散存众多,可供辑补。这种有别集存世,而别集之外又有散佚诗作见于各种文献之中的情况,对于本文所要讨论的编纂《全清诗》的一种可能性思路具有典型性的适用意义。
那么,本文所要讨论的编纂《全清诗》的一种可能性思路又是什么呢?总体而言即由目录入手,考辨清人诗歌别集的版本源流,搜罗全备,择其精善,去其重复,影印刊布,以为编纂《全清诗》点校排印备用,此外还应当格外关注域外汉籍文献。与此同时,对散见于日记、方志、史乘、碑石,笔记,墨稿、诗选、诗话等史、子、集各部文献中的诗作进行辑补,附于别集之后,尽量补足存世清诗之全数。而编纂如此规模巨大的有清一代诗歌全集必须体例明确,纲举目张,才能秩序贯然,有条不紊。分体断代文学全集的编纂体例乃有先例可循,一般将帝王皇室成员冠于作者之首,尔后按世次先后排列,作者名后附其生平小传和诗作,即可分卷编纂成册,具体可参考《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明诗》等。下面以清代高密诗派李氏三先生诗作为例,分而论之。
三、可能性思路的首要之务:整理别集
李氏三先生之诗歌别集见于各种目录著作,兹辑列如下:
(一)李怀民之别集
民国刻本《山东通志·艺文志》著录“石桐诗钞一册”。
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著录“石桐先生诗钞无卷数”。
《中国丛书综录》著录“石桐先生诗钞十六卷”。
《山东文献书目》著录“石桐先生诗钞十六卷”。
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著录“石桐先生诗钞不分卷”。
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著录“石桐诗钞十六卷”。
《青岛市图书馆古籍书目》著录“石桐诗钞十六卷”“石桐先生诗十六卷”。
《山东文献集成总目图录》著录“石桐先生诗钞十六卷”。
(二)李宪暠之别集
民国刻本《山东通志·艺文志》著录“叔白诗钞一册”。
孙殿起《贩书偶记》著录“定性斋集一卷莲坡遗集一卷”①孙氏此条著录有误,“莲坡”当作“莲塘”,盖因形近而误也。。
《中国丛书综录》著录“定性斋集一卷”“莲塘遗集一卷”。
《山东文献书目》著录“叔白诗钞无卷数”“定性斋集一卷附莲塘遗集一卷”。
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著录“定性斋集一卷莲塘遗集一卷”。
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著录“叔白诗钞二卷”。
《青岛市图书馆古籍书目》著录“定性斋集一卷莲塘遗集一卷”。
《山东文献集成总目图录》著录“定性斋集一卷莲塘遗集一卷”。
(三)李宪乔之别集
《山东通志·艺文志》著录“少鹤诗钞二册”。
孙殿起《贩书偶记》著录“少鹤内集十卷鹤再南飞集一卷龙城集一卷宾山续集一卷”。
《中国丛书综录》著录“少鹤先生诗钞十三卷”。
《山东文献书目》著录“少鹤内集十卷鹤再南飞集一卷龙城集一卷宾山续集一卷”。
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著录“少鹤先生诗钞十三卷”。
《清人别集总目》著录“少鹤先生诗抄内集10卷鹤再南飞集1卷龙城集1卷宾山集1卷”“少鹤先生诗抄13卷”。
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著录“少鹤诗钞十三卷”。
《青岛市图书馆古籍书目》著录“少鹤先生诗钞十卷又三集”。
《山东文献集成总目图录》著录“少鹤先生诗钞十三卷”。
这些目录著作对李氏三先生诗歌别集不仅著录书目,有时还著录作者信息及版本刊刻信息,这就给我们考辨版本源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再通过别集中的序跋文字,不难判断出李氏三先生诗歌别集的版本源流情况:
李怀民诗歌别集初刻于嘉庆年间,题“石桐先生诗钞”,再刻于光绪丙戌(1886—1887)②仅就清代而言,因其一帝一号,故干支纪年与帝王年号纪年等同,然二者却与公元纪年不是完全对等,只是大部分重合,此处的时间对应依据薛仲三、欧阳颐合编:《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下同。仲夏,题“石桐诗钞”[6]26。
李宪暠诗歌别集之《定性斋集》初刻于乾隆己亥(1779—1780),《莲塘遗集》初刻于乾隆乙巳(1785—1786),二集合二为一再刻于光绪丙戌(1886—1887)仲夏,题“叔白诗钞”[6]43。
李宪乔之诗歌别集初刻于嘉庆年间,题“少鹤先生诗钞”,再刻于光绪丙戌(1886—1887)仲夏,题“少鹤诗钞”[7]。
笔者通过目验校勘,确认李氏三先生诗歌别集的光绪刻本乃是其初刻本的重刻本,二本文字偶有差异,但并无多大校勘价值,而一般以初刻本为精善,因此也就不难作出抉择,编纂《全清诗》时自当以其初刻本为底本,而以重刻本作为参校。除了作者信息及版本刊刻信息,有些目录著作还著录版本的藏所,如《山东文献书目》就明确著录李氏三先生诗歌别集在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博物馆皆有收藏,这又为我们按图索骥、查找版本提供了线索。
以上以李氏三先生之诗歌别集为例,从目录入手,对其版本进行考辨,目的就是在辨别版本源流的基础上择其精善而用之。这是就李氏三先生诗歌别集而言,那么编纂《全清诗》收录其他作家作品之时也应当进行一番如上的基础工作。而可堪利用的目录著作更应该包括以下几种:甲、综合性目录,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古籍总目》、《中国丛书综录》及其续编、《四库存目标注》等;乙、地方性目录,如《皖人书录》《山东文献书目》《山东文献书目续编》《山东文献集成总目图录》《清代蜀人著述总目》等;丙、各级图书馆古籍目录,如《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青岛市图书馆古籍书目》等;丁、各级博物馆古籍目录,如《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普通古籍目录》;戊、高校图书馆古籍目录,如《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目》《山东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善本图书目录》;己、专门性目录,如《清人诗集叙录》《清人别集总目》《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等。目前关于清人著述集大成的目录著作当属王绍曾先生历时十年纂辑而成的《清史稿艺文志拾遗》。近年又听闻山东大学杜泽逊先生主编的《清人著述总目》已经交付出版社,不知何时能够面世。假如《清人著述总目》面世,对于《全清诗》的编纂将是极大的便利,既云“清人著述总目”,则其收录之全可想而知,更为重要的是,收录之书“每书著录书名、卷数、撰人及其籍贯、著作方式、版本、藏所、著录情况等”[8],版本的著录方便我们对其考辨源流,择其精善,而藏所的著录又方便了我们按图索骥,取而用之。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虽然很多清人别集藏于各地图书馆、博物馆、高校,可仍有很多清人别集散落于民间私人之手。因此编纂《全清诗》的首要之务便是将这些别集影印刊布,以为点校排印备用。别集丛刊的影印刊布,除了四库系列丛书①据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编《四库系列丛书目录·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这批四库系列丛书包括《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珍本》《文澜阁四库全书选粹》《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四种》《影印(文澜阁)四库全书四种》《影印文溯阁四库全书四种》《文津阁四库全书珍赏》《景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四库未收书辑刊》,共十四种。已经大量刊布的之外,笔者耳目所及,《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山东文献集成》《山右文献初编》《清人别集丛刊》《清代诗文集丛刊》《清代诗文集汇编》《南开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等丛书之中也收录了大量清诗别集。近年来,由四川大学承担的《巴蜀全书》也在编纂当中,清诗别集也自当在其收录之列。
除了国内的清诗别集文献,我们的视野还应延伸到域外文献,这也是前人编纂分体断代文学全集的宝贵经验,如陈尚君先生补编全唐诗时就充分注意到域外文献的重要性,“据作者所知,……日本伏见宫存《杂钞》、韩国奎章阁存《名贤夹注十钞诗》中,仍有数量可观的唐诗可补”[9]。《全清诗》的编纂则对于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古籍以及《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应予以格外关注。
四、可能性思路的另一任务:辑补佚诗
在以李氏三先生为例讨论编纂《全清诗》的首要之务乃是整理别集后,下面再以之为例讨论编纂《全清诗》的另一任务:辑补佚诗。
李怀民诗歌别集之外的佚诗,赵宝靖从《二客吟》《三李先生未刻稿》《胶高诗萃》三种著作中分别辑得八首、七首、六首,去除重复,共得十六首[6]27-29。邹长春等又从《少鹤先生诗草墨迹》《高密诗人李石桐先生赴岑溪日记》二种著作中分别辑得一首、三十八首,共得三十九首[11]。前后两次辑补共得五十五首。
李宪暠别集之外的佚诗,赵宝靖从《三李先生未刻稿》《紫荆书屋诗话》二种著作中分别辑得七首、三首,共得十首[6]27-29。邹长春等又从《少鹤先生诗草墨迹》中辑得四首[7]665-670。前后两次辑补共得十四首。
李宪乔别集之外的佚诗,邹长春、李丹平、赵宝靖等从《二客吟》《三李先生未刻稿》《胶高诗萃》《少鹤先生诗草墨迹》《北归续日记》《丁巳赴百色军营日记》《凝寒阁诗话》《韩诗臆说》《高密县志》分别辑得十三首、三首、二首、一百一十七首、三十三首、二十二首、八首、二首、二首[7]665-670,共得二百〇二首。其中《高密县志》所存二首李宪乔诗作亦见于《高密李氏世科录》。
虽然在《国朝诗人征略》《晚晴簃诗汇》《清画家诗史》《清诗纪事》等常见文献中亦存录李氏三先生数量不等的诗作,但这些诗作基本上属于诗人风格显著的代表作品,在其诗歌别集中不大可能失收,故而并不具有多少可资辑补的价值。而在前文罗列的各种文献中①《少鹤先生诗草墨迹》,稿本,李宪乔撰,涂抹之处甚多。《二客吟》,刻本,录李怀民、李宪乔诗作。《三李先生未刻稿》,抄本,录李氏三先生诗作。《胶高诗萃》,抄本,录清代胶高一带诗人诗作。《高密诗人李石桐先生赴岑溪日记》,稿本,李怀民撰。《北归续日记》,稿本,李宪乔撰。《丁巳赴百色军营日记》,稿本,李宪乔撰。《紫荆书屋诗话》,清稿本,李怀民撰。《凝寒阁诗话》,清稿本,李宪乔撰。《韩诗臆说》,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署名程学恂,但据郭隽杰《〈韩诗臆说〉的真正作者为李宪乔》一文,其作者为李宪乔。《高密李氏世科录》,刻本,录历来李氏家族科举中式者所作文章,因李宪乔曾向乾隆皇帝献诗,召试,赐举人,因此所献雅诗二首亦收入。,《少鹤先生诗草墨迹》仍属于别集,《二客吟》《三李先生未刻稿》《胶高诗萃》属于诗歌选本,《紫荆书屋诗话》《凝寒阁诗话》《韩诗臆说》属于诗话,此七种著作皆归属集部文献。《高密诗人李石桐先生赴岑溪日记》《北归续日记》《丁巳赴百色军营日记》属于个人日记,《高密县志》属于方志,《高密李氏世科录》属于家乘,此五种著作皆归属史部文献。因此可知辑补李氏三先生集外佚诗的主要来源是他们的墨稿、诗选、诗话,日记、方志、史乘等集部、史部文献。编纂《全清诗》时,这种辑补佚诗的思路和文献来源亦适用于其他作家作品。
除此之外,碑石中存清诗数目亦不在小。《高密县志》即收李氏三先生之父李元直为单承谟妾所作的《臧烈妇碑》一首,诗曰“黄叶西风残芜里,烈妇墓草三萎矣。烈妇生来不知书,能一死生达人理”云云。又,广西因其特殊地貌,山岩陡直平滑,历来多摩崖石刻,诗刻亦居其大端,境内宜山、桂林等地石刻即存清诗多首[10]。又,清代各种艺术十分发达,篆刻亦是其中之一大端,而印章边款亦多存有诗歌作品,对此已有学者进行过专门研究[11]。印章边款是诗歌辑佚的一种特殊文献,理应加以重视。
另外,在清人各种笔记中也存有大量诗歌作品,如朱克敬《儒林琐记》载:
朱瞑庵流寓长沙,尝岁暮贫甚,榜诗于门曰:“申椒零落菊英残,从古潇湘作客难。连日市门三尺雪,更无人记问袁安。”时威毅伯曾国荃方家居,闻之叹曰:“文人至此,我辈之责也。”急造访,赠钱十万。至除夕,复榜门曰:“羔酒笙歌饯岁时,蓬门苔瘦得春迟。苍生莫问安危局,我且无聊尔可知。”[12]477
他如顾禄《清嘉录》、褚人穫《坚瓠补集》、谈迁《北游录》等清人笔记亦载有诸多诗作[12]547,551,649,且这些诗作多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和史料价值。
综上,辑补佚诗的文献来源主要包括史部、子部和集部文献,而这些文献却又极度分散而不便检索和使用,因此为便利计,也应当将各类文献以丛书的形式影印刊布,这项工作不仅对于编纂《全清诗》,且对于其他诸如历史、经济等学科的研究也是裨益甚巨。就笔者耳目所及,目前此类丛书主要有《晚清东游日记汇编》《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稿本丛书》《中国地方志集成》《清代民国名人家谱选刊》《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碑传集》《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清代稿钞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丛书汇刊》《清诗话》等。毫无疑问,通过对上列清代史、子、集各部文献的整理、刊布和寻检,必将会从中辑补出数量不小的清人诗作,从而补清人别集失收之作。
需要注意的是,上列各种丛书中有的收录颇为杂芜,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稿本丛书》《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既收别集,又收日记,因此既可用作整理别集之文献来源,又可以用作辑补佚诗之文献来源。
五、附论
在进行了整理别集和辑补佚诗两步之后,剩下的任务便是将诗作点校排印,分卷编纂成册。那么编纂成册必定需要遵循一定的体例,才能方便检索和使用。这种体例本文第二部分已有所论述,此不再赘。笔者在此想要强调的几点是:
第一,纪年的问题,这一点前文亦有所及,仅就清代而言,因其一帝一号,故干支纪年与帝王年号纪年等同,然二者却与公元纪年不是完全对等,只是大部分重合①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论述参阅赵伯陶:《文学编年史中的纪年问题》,《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25—128页。,所以不能出现诸如“乾隆十六年(1751)”这样简单的对应,否则就容易出现误差,特别是在撰写作家小传推算作家生卒年的时候,而应当精确计算,准确对应,即以乾隆十六年为例,查表②目前可供查询的此类中西历日对照表主要有薛仲三、欧阳颐合编《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方诗铭、方小芬编著《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郑鹤声编《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等,此处依据薛仲三、欧阳颐合编《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可知其对应的时间段是公元1751年1月27日至1752年2月14日。
第二,撰写作家生平小传时,除了参考《清史稿》、《清史列传》、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晚晴簃诗汇》、李濬之《清画家诗史》、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钱仲联《清诗纪事》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等文献之外,还应该注意吸收最新研究成果,考订精审,务求准确。而在清诗领域考证的集大成之作便是朱则杰先生《清诗考证》一书,其中对于文献专书、作家作品、别集总集的考证系统而深入,对于编纂《全清诗》将会大有帮助。
第三,除了以上几点,还有一些问题也是事关全局,不可忽略。陈尚君先生曾提出八条标准来衡量分体断代文学全集的学术质量,兹录之如下:(一)搜辑全备。(二)注明出处。(三)讲求用书及版本。(四)录文准确,备录异文。(五)甄别真伪互见之作。(六)限定收录范围。(七)作者小传及作品考按。(八)编次有序[9]。本文对(一)(三)(七)(八)这四条有所涉及,而其余四条也是颇富启发意义,在编纂《全清诗》的具体操作中应予高度重视。
综上所论,本文以清代高密诗派李氏三先生诗作为例进行讨论,提出了编纂《全清诗》的一种可能性思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整个编纂过程中,应当具备一种考据家的审慎态度和考据精神,进行一番精审的考订梳理工作,以求《全清诗》这一鸿篇巨制的完备。
[1]周明初.走出冷落的明清诗文研究——近十年来明清诗文研究述评[J].文学遗产,2011,(6):147-155.
[2]严迪昌.清诗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
[3]魏中林.经纬交织中的清诗流程——评《清诗史》[M]//魏中林.清代诗学与中国文化.成都:巴蜀书社,2000: 208.
[4]朱则杰.《全清诗》的先声[J].中国文学研究,2012,(4):5-8.
[5]汪辟疆.论高密诗派[M]//汪辟疆诗学论集(上册).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57-258.
[6]赵宝靖.《石桐先生诗钞》、《叔白先生诗钞》校注[D].南宁:广西大学,2013.
[7]邹长春,等.《〈三李诗抄〉析注》[M].北京:线装书局,2013:661.
[8]杜泽逊.清人著述总目述例稿[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1):109.
[9]陈尚君.断代文学全集编纂的回顾与展望[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73-76.
[10]党丁文.广西历代名人名胜录[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225,275.
[11]卢康华.“微型碑刻”:明清以来印章边款的文学性及文学史料价值探讨[J].文学与文化,2013,(4):87-99.
[12]来新夏.清人笔记随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8:477.
〔责任编辑:曹金钟 孙 琦〕
I207.227
A
1000-8284(2015)05-0172-06
2014-08-24
赵宝靖(1988-),男,山东临沂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明清文学与文献研究;冷卫国(1969-),男,山东平度人,教授,博士,从事汉魏六朝赋学批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