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雁阵模型”下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模式探析

2015-02-25王见敏谢建亮王建超

西北人口 2015年4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才农业

王见敏,谢建亮,王建超

(1.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阳550025;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3.大理学院,云南 大理671000)

“雁阵模型”下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模式探析

王见敏1,2,谢建亮1,王建超3

(1.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阳550025;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3.大理学院,云南 大理671000)

中国区域性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差异性加剧,产业在国内区域间转移使得中国经济呈雁阵式继起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比较,探讨了“雁阵模型”下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环境障碍、各种开发模式的优劣与不同开发方式的理性选择。本文认为历经经济发展、产业的转移、人口结构的变迁、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任意一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均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各级政府应立足于国家宏观经济、产业与人口环境与地域发展的差异性制订符合本地区域情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编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计划、选择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配置相应的开发资源,从而务实地服务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雁阵模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雁阵模型”在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赤松要博士率先提出,他认为国家或地区之间在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及国际分工的需要,同时随着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比较优势相对变化,产业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转移,转移的模式如同大雁飞行时的相互继起,因而命名。中国在历经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东南沿海地区优先发展”、2000年的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4年的“中部崛起”的战略、2010年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域发展战略,再到当前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中国区域性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差异性加剧,而差异性本身也是大国国情,雁阵模型的适用基础则正是基于此种差异性,因此该雁阵模型也适用于解释中国区域间协调发展的问题①蔡昉.中国的发展挑战与路径:大国经济的刘易斯转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讲座荟萃(第55辑),2009年12月:54-69。。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经济发展整体步入了高速道,但农村经济却长期滞后于工业与商业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社会结构稳定性变弱,农村经济被边缘化、农村人口被城市化、农村人才被掠夺等问题突出,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李娜,2008;杨呈章、王国清,2011)。连续多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都锁定为“三农”问题,体现了党和政府高度敏感的政治智慧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决心。国内外专家学者从政府职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及新农村建设等等角度解析了当前农村现状并给出了政策建议,白雪(2009)、丁志同(2009)等学者几乎一致认为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缩小贫富差距、统筹城乡发展都有重大意义。但相关文献较少关注不同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对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特定地域、特定经济社会环境的适用性与差异性等问题。

一、当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当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整体呈现如下特点:(1)数量大:2014年我国农村人口为6.19亿,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45.23%,农民工数量为2.74亿,占农村总人口数量的44.28%②国家统计局.201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月2月26日发布。,尤其是贫困地区,存在劳动力大量剩余,闲置现象明显;(2)科技与文化素质低:数据显示,66.7%的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①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2013年5月12日发布。,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现状是“外出农民工远高于农村居民,新生农民工又远高于老一代农民工”,农村存量人力资源的受教育程度则远低于此,且缺少技术培训,对农业科学技术接受能力不高;(3)思想素质落后:虽然农村人力资源的思想观念有所更新,但受封建宗法思想影响仍很严重,适应社会发展能力整体落后于城市居民;(4)开发效果不明显:因基础教育结构不合理而未能承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任务,政府部门又将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外包给市场主体,而这些市场主体与开发培训机构利益化、内容僵化与时间短期化,在专业技能和岗位实践方面培训较弱,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投入产出比较低,开发效果不显著 (李文政,2009);(5)使用状况:因缺乏长期规划和组织体系、政府经费投入不足、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本地产业结构错位等问题,非农与半非农化就业状况严重,农村人力资源闲置现象比较突出(张晓梅,2005)。

二、当前农村人才开发的障碍

1.多头管理的政府职能:降低人力资源开发效率。目前农业、科技、教育、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都在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无统一领导机构,缺乏统一协调,开发主体责任不明确、开发体系不健全,投入产出效率低下等因素制约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效率(胥仕元,2010)。

2.积重难返的制度政策:人为造成身份歧视。以户籍制度为主体的土地制度、就业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人为将农村人力资源视为一种身份而非职业,是制约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性因素。户籍制度本身只是人口信息管理的工具,但与户籍制度捆绑在一起的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造成了城乡二元格局,制约着农村人才开发与流动。

3.“重普轻职”的教育体系:当前从教育管理体制到舆论宣传导向、从财政投入到就业保障等多方面都体现了重视普通高等教育、轻视职业教育倾向。普通教育体系与层次健全,而职业教育体系大多数覆盖到专科层次,从而造成中国每年都有近400万高级技工的缺口②柯进.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如何从纸面走到现实[N].中国教育报,2014-06-14(5)。;同时,国外职教投入远高于其它教育,而中国的情况则刚好相反,教育经费配置失衡。此外,中国高校对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专业设置针对性与实用性较弱,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不足,培养目标与农村现实需求脱节现象严重(令斌、张维栋,2011)。

4.“重工轻农”的资源配置:挤压农村人才的生存空间。从“上山下乡”到“农业反哺工业”,从限制农村人口流动到压制农业资源价格,从基本保障到社会福利资源配置均是“重工轻农”的体现。2014年,占人口总量为45.23%的农村人口仅贡献9.17%的GDP③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26日发布的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推算得出。,而聚焦于以GDP增长为绩效导向的政府管理模式将加剧这种“重工轻农”的倾向。农业经济比重低、投入产出比低等因素导致政府的农村资源投入与配置不足,农村人才就业视角受到误导,人才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农村人力资源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等市场变化面前显得无所适从。

5.区域非均衡发展:造成政策制订与执行难。中国自历经东南沿海、西部、中部到东北地区等区域性发展战略以来,各地域间的经济、产业、人口特征的差异巨大,区域内部的人口与产业特征差异也非常显著,这种差异性对人口与人才需求的配置提出了挑战,并且增加了中央和地区政府制订与执行人才开发政策的难度。

6.低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源:低质量的人力资源本身限制了就业领域的拓展。在广大农村,受制于脱离实际的学校教育、贫困地区政府的财政有限投入、财政与家庭共同分担教育投资的模式等影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方向出现了偏差,各方投资热情不足,人力资源主体自主提升意愿不强等现象,制约着农业科学的推广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7.错误的就业观念导向:造成农村优质人才非农化就业与人才闲置。农村人多地少,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缓慢,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低,对专门人才的吸纳能力不强等也是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人才开发面临的重大障碍。物质的贫困与城乡收入差距让优秀的农村人才不愿扎根于农村,贫困地区农村人才以跳出“农门”立足于城市为价值导向,农村职教毕业生择业观念保守,自主创业和吃苦意识不强,也不愿回农村就业与创业,造成了农村人才空心化,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乏力。此外,农村人才作为城市的新市民与外来者,或多或少受排挤与歧视,竞争机会并不均等,进而造成农村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闲置现象严重。

三、当前中国农村人才开发模式简评

1.人才转移开发模式简评

持转移开发论的学者是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来解析的。农村虽然人口众多,但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剪刀差,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农村社会资源投入产出效率远低于城市,城乡收入差距巨大,转移式开发则成为农村人力资源价值实现的理性选择。人力转移开发论的目的是培养新市民,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但是,转移开发模式是一种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了农村优质人力资源大量流失、农村人才空心化、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加剧了城乡不平衡发展。

2.人才引进模式简评

显然,正如前面所提及的,在此应清楚地看到理论的作用:正是后者决定了应当如何对相关事实或事件进行叙述、记载和表达.这也就如舒尔曼所说:“把经验叙述出来,本身进行了选择和概念化.”当然,这方面的工作往往又有一个逐步深入、不断加工的过程:“案例是对直接经验的再收集、再陈述、再经历和反思.记忆、复述、再经历和反思的过程,也就是从经验中学习的过程.”[5]显然,这事实上也就是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辩证运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超越单纯的“经验总结”并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具有更大的普遍意义.

持人才引进论的学者是从新古典经济学的内生增长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除生产资料、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带来经济的外生增长外,还有人力资本的技术的提升带来劳动生产率与资源产出率的提升,从而实现经济的内生增长。人力资本学说的代表性人物舒尔兹的研究也表明,美国农业产量增加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应归功于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持人才引进论的学者认为,农村人力资源的优质存量太小、流失严重且整体素质较低,是导致农业长期滞后于第二、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人才引进论的目的是统筹城乡发展,因此,当地政府应努力留住现有人力资源,同时大力从外部引进高素质人力资源,以快速提升农村整体素质,从而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达到快速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与资源投入产出率,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速度的提升。此外,应创造条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各类优秀人才在农村搭建舞台,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提升。但是,人才引进开发模式受制于农村土地制度、创业制度与资本支持、人才观念与用人平台等多方面因素,人才引进困难重重,引进后闲置现象严重是,现行的“村村大学生”计划中,大部分的“大学生村官”将农村工作经历作为跳板的现实,佐证了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用才与留才基础。

3.人才本地化开发模式简评

秉持人才本地化开发论的学者是从社会伦理学的角度来进行论证的。他们的观点与农村人力资源转移论刚好相反,他们认为,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的新市民或务工者,在社会观念、知识结构、劳动技能、个人收入、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市民差异巨大,农村社会结构、家庭结构与亲情乡谊受到了巨大冲击。同时,受传统生活习俗与文化素质制约,农村人力资源融入城市社会变得困难,因此他们在城市内部自成体系并形成了新“二元结构”,整体生活质量大幅下降。此外,人才的本地就业与创业能力提升,有利于消除社会歧视、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自身认同与社会价值感。人才本地化开发目的是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均衡经济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专注于改变观念、提升技术、创业教育、创业金融支撑等方面,疏理相关职能,创新开发模式,健全农村职教体系,完善对农业经营者的制度激励与保护机制,改善人才成长与创业环境,整体提升农村人才发展环境,从而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整体提升的目标。人才本地化开发模式,有较强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但在以GDP增长为绩效导向的政府管理模式下,受制于当地政府资金、职教资源投入限制,且前期投入大、过程长、见效慢,这使得人才本地化开发模式利用空间有限。

4.人才迂回开发模式简评

秉持人才迂回开发论学者是从人力资本迁移式投资理论来阐释的。依据人力资本理论,人才迁移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并让人力资本增值的行为。人才迂回开发模式遵循了“农村—城市—农村”的路径,因城市工作、生活过程中,有“干中学”与人力资源消耗同时存在,因此专家学者对此模式褒贬不一。持乐观态度者认为这一回流过程使农村人力资源从城市带回了先进思想观念、工作经验、专业技术与资金资源,提升了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专项工作技能,能够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持悲观态度者认为农村人力资源使用的黄金周期被消耗于城市社会,其回流农村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事实上,农村人才回家乡创业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成功范例很多,农村人才回流后其忠诚度与适应性远高于外部引进的人才,因此该模式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国外的开发模式参考与比较

1.国外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发达国家与中国相比,其特点是农业产业化发达,农业生产效率高,农村人力资源存量大、素质高,人力资源开发梯度化、法制化程度较高。其成功模式有以下几种:

(1)日本模式:日本以“立足乡土、放眼世界,自立自主、体现民意,培养人才、面向未来”为指导方针,通过推动新村运动、开设农业高中、送优秀农村人才出国留学制度、农业技术普及式教育等方式来开发农村专业人才;

(2)德国模式:德国以健全的农业正规教育体系为特色,分设农业职业学校(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承担培训经费)、农业专业学校(初级职业学校毕业后,可继续上农业专业学校三个学期)、高级农业专业学校(农业专业学校毕业后,工作1年后可继续上高级农业专业学校)、高等农业大学(本科学制6年,可获硕士或攻读博士学位)等多级式农村人才教育机构;

(4)韩国模式:韩国政府以“勤奋、自助、合作”为指导方针,非常重视思想教育宣传,成立了农业教育审议委员会,通过推进地区社区开发教育、意识革新教育、经营革新教育、青少年教育、新村教育、育师培训教育、市民培养教育等多方面专业化教育体系建设,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体化开发。

发达国家农村人才开发模式对中国农村人力源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基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地域差异显著、人均耕地面积少、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低下等国情的角度,日本与韩国的开发模式显然更具参考价值。

2.国内外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比较

通过比较国内外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在以下方面差异显著:

(1)教育体系:发达国家的农业教育不像中国将其泾渭分明地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欧美发达国家提倡终身教育,入学门槛低,界限模糊,其办学定位、专业招生、师资水平、研究水平、硬件条件都有明显的区别;

(2)入学与就业:发达国家高等农业院校很好地解决了学生招生与就业问题,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而国内大多数来自农村学生都不愿意回农村就业,造成学不致用与教育资源浪费;

(3)教育年限:德国、日本等国家已经在高中阶段普及了农业技能教育,并构建了农民大学教育体系,农村人力资源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15年,而中国农民工人均接受正式教育的年限为9.76年①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报告[R]. 2013年12月15日发布。,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程度则更低;

(4)开发的外延与内涵:欧美国家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外延宽广、内涵丰富。这些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农村发展、家庭生活、医疗保健、市场营销等方面,并且非常重视产业化教育,而国内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内容则主要以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推广为主;

(5)开发队伍: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队伍由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志愿人员组成,而国内则以政府财政供养的推广队伍为主;

(6)管理机制与运作机制:美、法、韩、英等国的农业部一般负责农业生产、农村发展,也负责农产品的贸易、国内食品加工等,这样的职能设置有利于产业化统筹发展,有别于中国农业多头管理现状(张晓梅,2005)。

五、“雁阵模型”下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选择

依据农业部的测算,中国农业发展仅需当前1/3左右的农村劳动力人口,所以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通过对比经济发达(人均GDP超过40000元)地区、次发达(人均GDP35000元左右)地区、欠发达(人均GDP超过20000元)地区与不发达(人均GDP在20000元以下)地区产业的特征、农村人口就业状况、城乡收入差距显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依次上升、外来人口比重依次减少、需要转移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比例依次增多、城乡收入差距依次扩大、农业从业人员收入依次降低②张丽宾.统筹城乡就业试点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8(46)。。

1.“雁行模型”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即在雁阵模型下,第一产业的比重、农村剩余人力资源、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发达程度呈负相关,而外来人口比重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与经济发达程度呈正相关。但是,“雁行模型”形成和存在是有其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内部前提条件是:(1)经济发展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各地区间因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与产业发展具有高度的互补性与互益性,宜于构造垂直人力资源分工体系,由此为发达地区向次发达、欠发达与不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资源与人力资源转移和传递创造了条件;(2)地域上的邻近。作为特定的相邻区域,便于实现产业与人力资源转移和传递,容易通过直接投资、技术转移与人才流动等实现产业结构之间的区域性转移和引起连锁型变化及转换;(3)域内各地区实施外向的发展战略。即实行有利于区域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开放经济体制,这不仅便于在地区内实现产业循环与人力资源流动,而且使本地区的产业与人才循环机制呈开放态势。这三个条件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农村区域已大体具备和形成相关条件,自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已经形成了产业循环与人才流动的雁阵模型。但是,在雁阵模型下因农村地域发展差异,人力资源开发目标、开发重点与模式选择应当有所不同。

2.经济发达地区的模式选择:人才引进与本地化开发相结合。因发达地区工业对农业的需求更为强烈、农村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较低,就业渠道多,就业收入较高,相较其欠发达地区有竞争力,具备吸引外部优秀农村人才加盟的基础。因此,政府工作重心应是统筹城乡就业、加强农村本土人才的科技与产业化技能培训、加快引进外部专业技能人才,以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的。

3.经济次发达地区的模式选择:本地化开发、迂回开发与人才引进相结合。经济次发达地区,因具备一定经济基础,在农村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方面有一定量的财税与资本支持,农村城镇化速度较快,开发本地化人才来适应城镇化与新市民的需要;当地政府职能重心则是吸引本地外出人才回流,利用回流人才的资本与技术优质来带动本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大力引进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提升本地农村人力资源质量。该地区模式选择目的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4.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模式选择:迂回开发与转移开发相结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缺少资本,但农村人力资源相对丰富,政府工作应以吸引资本投入、增加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兼顾转移剩余劳动力为主要目标,重点通过招商引资,吸纳社会资本在当地投资办厂以实现就业本地化,同时通过职业化教育手段,为即将转移的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工业与商业化就业与谋生的技能。该地区开发模式选择目的为推动本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人力资源就业本地化。

5.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模式选择:人才转移开发是重点。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因资本匮乏而农村人力资源丰富,当地的产业化环境较差,外部资本引入风险相对较高,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相对困难。因此,该地区政府工作重心应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非农化就业收入作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向,重点通过成人教育与职业化教育手段,为农村人力资源适应工业化与商业化就业与竞争培育专业技能。

六、结语

在雁阵模型下,历经经济发展、产业转移、人口结构的变迁、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任意一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型均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各地政府应立足于国家宏观经济、产业与人口环境制订本地区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立足于本地实情编制农村力资源开发计划、合理选择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配置相关资源,针对性开发与投入,从而务实地服务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李娜.农村人才流动现象的社会资本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3-6.

[2]杨成章,王国清.农村人才出现空心化[J].中国老区建设,2011(6):10-11.

[3]白雪.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力资源转移的制约因素浅析[J].北方经济,2009(4):64-65.

[4]丁志同.提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绩效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09 (4):52-54.

[5]李文政.论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中政府职能的优化[J].电子科技大学(社科版),2009(2):100-105.

[6]张晓梅.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9):67-74.

[7]胥仕元.论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J].东南学术,2010(6):74-78.

[8]令斌,张维栋.成人教育在西部农村人才培养中的角色缺失[J].甘肃农业,2011(7):62-64.

[9]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社,1996:348-397.

[10](日)早见雄次郎,(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国际前景[M].北京:商务印书社,2014:66-108.

[1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与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9-86.

[12]柏群.本新农村运动对重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J].重庆工商学报(社会哲学版),2007(8):15.

[13]陈文权,李颖.国外如何开发农村人才资源[J].农村工作通讯,2010 (16):25-26.

[14]程凌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程中政府职能研究[J].农业经济,2014 (11):104-105.

[15]胡文华.韩日农村教育实践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J].中国农垦,2010(4):66-68.

[16]贾晓燕.城乡统筹发展下的郑州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1(2):24-25.

[17]李敏义.构建新农村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J].理论观察,2008(5):5-6.

[18]毛孟凯.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下乡探析[J].乡镇经济,2008(1):15-19.

[19]齐素泓.农村人才的困境与出路[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7-49.

[20]万忠,杨小平.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典型经验及启示[J].广东农业科学,2009(11)258-261.

[21]王文锋.国内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经验比较与借鉴[J].南方农业,2011(9):94-97.

[22]姚正海,杨保华、叶青.基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13(10):87-90.

[23]张海涛.基于农民行为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研究[D].中国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44-66.

[24]张玉瑫,吴美娟,王修来.区域人才结构的演化过程与失衡特点[J].价值工程,2012(11):104-106.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Rural Human Resources in China Under the Flying Geese Model

WANG Jian-min1,WANG Jian-chao1,XIE Jian-liang2

(1.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iyang 550025;2.Dali University,Dali Yunnan 671000)

Differences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city urbanization is intensifying in china.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is goose array with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in domestic areas.By the comparing development mode of rural human resource at home and abroad,the environmental barriers the,good and bad of mode and the ways to ratianal choice of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resource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Flying Geese Model in chinese rural in this paper.Industrial transfer,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boundedness will be presented in any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rural human resource in china.In order to provide the pragmatic serv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plans should be made,the right mode be selected and resource be allocated by governments 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national macro economy,industry and population,environment and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human resoure.

Flying Geese Model;Rural;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F323.6

A

1007-0672(2015)04-0035-05

2014-12-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现状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14XSH007)。

王见敏,男,湖北安陆人,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人口与人力资源;谢建亮,男,山西朔州人,贵州财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教育与人才;王建超,男,云南大理人,云南大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村体育人才。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浅析人力资源挖潜增效的途径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