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原玉石之路考察手记(上)

2015-02-25冯玉雷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8期
关键词:文化

冯玉雷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草原玉石之路考察手记(上)

冯玉雷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2015年6月8日清晨,“草原玉石之路考察团”团员每人吃个“牛大”,即匆匆上路,开始寻访齐家玉的考察之旅。

本次考察,年龄最大的是刘炘先生,68岁,资深电视艺术家,出版过多部文化考察专著。他热衷田野考察,状态很好,以至于年轻人想不起来照顾他。

叶舒宪教授、易华研究员近年来在学术探索中结下很深友谊。他们高屋建瓴,吃苦耐劳,考察中常常凌晨三、四点就起床,交流,写稿子。

包红梅是蒙古族,人类学博士后。她深感大西北民风纯朴,赞不绝口,但对黄土高坡上生长的浅草不甚满意,戏谑说那叫颜色,不叫绿色。我说它们已经很尽心了。

中央电视台摄影师梁小光是多尔衮后裔。他曾在内蒙古山区拍片子,以土豆为主食,连续几个月,乐此不疲。他的敬业精神与戈壁荒原中的胡杨、红柳、骆驼蓬之类植物相比,丝毫不逊色。

人民画报社摄影记者秦斌单纯开朗,首次见面,大家没说半句客套话,好像是老朋友。

上海交大博士生丁哲少年老成,生动活泼,既有学者的严谨敬业,也有年轻人的朝气蓬勃。金琼是中国甘肃网记者,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车上,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她默默记录,写稿子。用餐等待上菜间隙,采访叶舒宪老师。这是非常好的状态,点赞!

小牟为考察团驾车,憨态可掬,得空也凑过去看文物,说“开了眼界”。

考察团成员来自中国社科院、上海交大、中央电视台、人民画报社、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中国甘肃网、丝绸之路杂志社等单位,可以说是来自“五湖四海”,是玉文化把大家联结到一起。在玉文化精神感召下,一丝不苟,其乐融融,开展各项考察工作。

一、会宁玉璋王

6月8日上午10点多到达位于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东北角的博物馆。本来周一闭馆,会宁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郭志辉、会宁博物馆马可房馆长等热情接待,有幸零距离接触54公分长的齐家文化大玉璋,兴奋不已。4月底,我们曾在临夏州博物馆观摩过一件玉璋,没想到这么快就在会宁看到令人震撼的玉璋王。人与人相遇相知需要缘分,人与地方、山水、名物相遇也一样。对玉,尤其如此。

给我们展示大玉璋的工作人员始终谨小慎微,表情肃穆,增加了这件珍宝的神圣感。

会宁泉坪出土的猛犸象化石骨架同样具有王者之气。

考察团首次合影在会宁博物馆前,打开旗子,大家齐声喊:旗开得胜。

离开会宁,前往隆德的路上,讨论的主题都是玉璋。

当晚隆德停电,叶舒宪先生次日凌晨3点起床,写出《会宁玉璋王:养在深闺人未识》,中国甘肃网很快发出来。

玉璋出土地在家堡镇牛门洞村,距县城70多公里。牛门洞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会宁县文化遗存分布较为密集的新石器时代特大型遗址,也是甘肃彩陶出现最早、发展时间最长、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位于会宁县城西北头寨子镇牛门洞村周围牛门洞、大地梁、东山梁、灰条梁、清明湾、中湾顶、铁木山顶、圈儿、阴山一带,东接汉岔乡阴山村,南、西面接定西县石峡湾乡,北临宜兰公路(309国道),接铁木山,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文化层厚1—2米,遗址显示有墓葬、地穴、灰坑、烧土、炭屑、白灰面、骨类、陶器、石器、玉器等。1920年当地秦安移民垦荒时首次出土彩陶罐。按照国际惯例先发现先命名的命名法则,本应将这一时期新石器文化命名为牛门洞文化;因交通、信息闭塞,五年后,1924年安特生及其助手在临洮马家窑发现新石器时代彩陶,从而获得命名权。1975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相继出土彩陶壶、瓮、罐、钵、盆、细颈侈口蓝纹红陶罐、高颈蓝纹双耳罐、高颈蓝纹瓶、灰陶盆、红陶鬲及及骨球、石器、刮削器、纺轮等随葬品,并在生活区出土大量陶器,制罐工具、生活用具、石祖、石、权杖头等。其中一部分为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齐家文化类型;另外,还有数量较多多、制作精美的灰陶缸、陶罐、陶灶、陶井、瓷碗等汉、宋、明、清代文物。

6月26日与西北师范大学机关党委书记柴繁隆专程沿国道309故道前往位于铁木山北麓的牛门洞牛门洞新石器文化遗址考察。山根、山间、山梁、山峁、山洼、山沟等地,都是绿色。间有蓝色的胡麻花和紫色的苜蓿花。这两种植物都来自西域,它们的传播路线、初期种植给先民带来的喜悦感,似乎还洋溢在沟沟岔岔里。头顶骄阳,面对漫山绿意,倒也不觉燥热。到山地顶部,地势趋于平坦。实际上是多条山沟集结成的一座巨大平台,其中心,就是牛门洞村。地形与广河、临洮乃至石峁遗址都相类似。石峁遗址三面环沟,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秃尾河支流洞川沟内石峁村两侧山梁上;广河县邻近广通河,齐家坪邻近洮河。牛门洞台地邻近关川河。打电话给会宁博物馆馆长马可房,落实,确定无误。登临村子背靠的、长满苜蓿的开阔台地,心旷神怡。我进入苜蓿地,游荡。苜蓿地中留有一方两三米高的土台,似有灰层。我从旁边“马道”似的窄坡上去,放眼四周,宏伟壮观,气魄极大,与想想中的牛门洞大相径庭。整齐的层层梯田中,庄稼茂盛生长,寂寞而优雅。有大小田畦构成的丰美景象连绵延伸,顺着坡地、沟底向四处延伸。我们所在台地是辐辏中心,天然王都!根据玉璋推测,这里应该是齐家时期重要王国,中心就在牛门洞,关川河流域及其两岸台地,或许在其势力范围之类。

宁夏文化厅文物保护中心主任马建军研究员编著的《二十世纪固原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中指出:“菜园文化是一支农牧并重、崇尚简朴、兴盛蓝纹素陶的土著文化,以清水河、泾河上游为分中心,是从当地远古文化中发展成熟,又从中孕育出齐家文化的主体,应当是齐家文化的直系前身。”(14页)。如果将来的考古、研究能够支持是说,那么,齐家文化在西海固发育后,主要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延伸;向东到石峁文化,向翻越六盘山到彭阳、隆德、庄浪等地;向西发展的重要一站应在铁木山。

此前,外界对会宁的印象只是环境艰苦,近些年又提红色旅游,而这种壮观大气的雄浑景观被遮蔽了。诗人、画家、作家到此采风,定能激发灵感。

二、六盘山,西海固

6月8日下午,过静宁县,进入宁夏,经过毛湾、神林、沙塘,考察宁夏隆德县沙塘乡渝河北岸北塬新石器文化遗址,然后参观隆德县文管所藏品。大家一边隔着玻璃反复研究碧玉铲、石琮、石祖、玉琮、大玉璧等珍贵文物及代表草原文化的铜质车马配件、饰物,一边请教刘世友所长,收获很多。因他描述,我对养育隆德史前文化的四条河流产生浓厚兴趣。我曾策划名为“新《山海经》书写”的调查活动,招聘写作者对每一条河、一座山的地理环境、来龙去脉、流向走势、古今变化、文化生态等等进行扎实调查,书写,先在杂志发表,然后结集出版。

6月9日早晨,六盘山下大车堵成长龙。刘所长决定带我们绕道好水乡去固原。途经倪套村,偶遇一处文化遗址,遍地瓦片。根据筒瓦残片推测,应为西夏遗址。

穿出六盘山,遥见苍茫固原。固原地处黄土高原上六盘山北麓清水河畔,古称大原、高平、萧关、原州,简称“固”,前114年建城,自古为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沿途能感受到“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的地理风貌特征。

12点,到达固原博物馆。馆长魏瑾正在等候。固原博物馆修建于1988年,至今仍然大气磅礴,不过时。博物馆分《固原古代文明》、《丝绸之路在固原》、《古墓馆》、《石刻馆》和钟亭五个专题陈列,我们就按照这个顺序参观。古代文明展馆里以6000年前的海贝、石器揭开序幕。石器中比较有特色是石磨盘、石磨棒等,骨器中有大约5000前的卜骨和作为农具使用的鹿角器。最为闪光的是齐家玉器。一件由璞玉简单加工成的玉磬表明古代先民4000年前就非常重视礼乐。还有玉璧、玉琮、玉锛、玉斧等礼器、仪仗器、佩带器、丧葬器等,无不昭示着那个时代玉文化的兴盛。

固原博物馆以文物等级陈列,因此在文物时代上客观具备穿越感、跳跃感。文物展品以北朝至隋唐时期为最兴盛。还有草原文化的青铜器、石、铜佛造像、萨珊银币、罗马金币、鎏金铜佛、玉菩萨、房屋模型、彩绘陶俑、陶牛车、北魏漆棺画、凸钉玻璃碗、金戒指、环首铁刀、鎏金银壶等文物,无不闪耀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奇光异彩。《丝绸之路在固原》专题展的内容很丰富,我尤其对丝绸之路各条线路感兴趣,结合出土文物和地图,仔细琢磨。

参观完,大家已经饿得无力说话,每人吃碗新疆拌面,即启程前往彭阳。固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藏有几件玉器,时间紧,临时取消参观。汽车沿省道309线故道翻越名为“破脊梁”的山岭。正在修路,尘土飞扬,颠簸难行。

到县文管所简陋仓库里看到不久前出土的玉璧、玉琮及龙山时期的陶器时,旅途劳顿一扫空。尘土飞扬,雷雨交加。

所长杨宁国谦虚、朴实,印象深刻。

这两天考察,开局非常好。齐家玉文化的传播路线逐渐清晰起来。

傍晚返回固原,与陕师大校友武淑莲教授及宁夏师范学院的博士、教授们座谈。

某矿山建设项目建于2015年5月,2016年10月建成投产,项目达产后日处理能力4.5万/d,是目前国内单系列处理最大的浮选厂。项目初期,建设单位就想把该项目打造成自己的名片,可供建设单位企业内其他矿山和国内同行企业参观学习。固然,该项目的设计过程就是设计师们呕心沥血的创造过程。

6月10日晨,考察团团长叶舒宪先生向局地考察团员,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甘肃分会平川工作基地主任王承栋授牌。8点出发,前往西吉。出城不久,翻越六盘山余脉,云低,雾大,风冷。沿途偏城、唐套沟大桥、军运沟等地名似乎蕴含昔日战场杀气,或与古代文化遗址相连,悠远深邃。时间仓促,只能擦肩而过。

西吉文管所一件刻有凤鸟图案的玉琮摆在显眼位置。大家仔细研赏,花很多时间。玉琮是1984年用一袋尿素征自民间,此前百姓作为榔头使用。

它成为以后路途中反复交谈的主题:这个图案刻于何时?有何蕴意?

11:20分,从西吉出发,翻越月亮山、南华山,到海原。重点考察菜园文化。菜园文化是宁夏考古所徐诚先生命名,有学者认为是齐家文化发源地之一。6月9日,结束西海固寻玉之行。下午大风,沙尘猛袭,沒能看成遗址。山门村出的两件玉器也因外调展出而只能看见它们曾在海原文管所摆放的位置。标签在场,玉不在场。

晤谈地方学者后,16:40分,王承栋返回平川,大部队沿灵州道大致路线北上,疾行4小时,20:30分到达银川。贺兰山壮丽火烧云与环城高速路边水域互映,大美,大快。中国甘肃网张振宇总编乘火车自兰州而来,与考察团汇合。

简餐后,与来访的宁夏学者马建军、薛正昌及诗人张涛等座谈到11点半。他们提供的新信息消除旅途疲惫。

遗憾与激奋伴生,何等滋味?

三、条条道路通草原

习惯上,谈起丝绸之路都从“张骞凿空”开始。其实在这之前,东西交通大道逐步推进。秦始皇修筑咸阳到六盘山腹地泾水流域的“驰道”,联系北地郡与陇西郡。汉武帝时期设置“安定郡”(固原),开通连接黄河以南清水河谷通道与北方草原的“回中道”,又在秦朝焉氏塞基础上衍生出汉代萧关古道(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其走向大致有两条:一是出长安,沿汧河、泾水过三关口,经固原、海原,在甘肃靖远县北渡黄河;二是出三关口,翻越六盘山,沿祖厉河北上,在靖远县附近渡黄河。两条道都经景泰直抵河西走廊。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在社会安定时基本走长安——凉州一线,有战乱则绕道草原路。根据最新研究成果,草原玉石(丝绸)之路更早,至迟大约在夏朝时期就开通。目前,这项研究还在进行中。草原玉石(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这两条大动脉或共同或交替发挥作用,保证了东西交通的进行。

联结草原玉石(丝绸)之路与绿洲丝绸之路的主要古道就是回鹘道、灵州道。

从固原出发,沿清水河而下,就是史书上经常提到的“灵州道”。2015年6月11日,考察绕道西吉、海原,到同心,才正式走入这条古道。

《后汉书·郡国志》北地郡记载为“灵州”,为东汉北地郡所辖六县之一,据此推测,东汉时已改灵洲为灵州。647年,唐太宗平薛延陀国,漠北铁勒诸部尊太宗为“天可汗”、“天至尊”,请求在回鹘(铁勒诸部之一)以南、突厥以北开“参天至尊道”、“天可汗道”,其走向大致沿秦直道经天德军到回鹘牙帐(唐安北都护府,今蒙古国和林),然后至伊州、高昌,通往西域。全程设置68个驿站,备有马匹、酒肉、食品。历史文献提到的回鹘道、回鹘路也大致是这种走法。848年,沙州豪族张议潮率众收复沙瓜二州,遣使循回鹘旧路经灵州到达长安。于是,以灵州为中心、连结西域与中原的交通与贸易之路——灵州道开通,P.3451《张淮深变文》有赞即颂此事: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初离魏阙烟霞静,渐过萧关碛路平,盖为远衔天子命,星驰犹恋陇山青。

由于历史变迁,古灵州确切地理位置始终是我国考古学界和史学界未解之谜。诸多研究成果和考古证据客观上透露出这样几条信息:第一,中卫、吴忠、灵武一带的黄河绿洲适合耕种,具备设置州城的条件;其二,黄河水流平稳,多处地段适合建造大型渡口;其三,从最早取名来看,这里经常发生水患。

沿清水河南下、北上的萧关道必从古灵州渡黄河。按照常理,若经景泰往河西,就在中卫段渡河;若走走回鹘道、灵州道,则可以在中卫段渡河,也可以在吴忠或灵武合适地段渡河。总之,渡口可能不止一处。

晚唐五代、宋初的灵州道不仅包括经灵州西行的道路,还包括经灵州到长安、洛阳、开封的路线。根据敦煌文书及其它文献资料,灵州道大致轮廓为:由开封西行,经洛阳至西京长安,北上邠州,循马岭河而上,经庆州、环州至灵州,渡黄河,出贺兰山口西行穿腾格里沙漠,溯白亭河(今石羊河)南下至民勤、凉州;或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到居延绿洲,溯额济纳河(黑河)南下张掖绿洲,然后循河西旧路历肃、瓜、沙而达西域。归义军曹议金、曹元忠时期,这条路线畅通无阻。这是灵州道的两条主干道。另有经河西走廊连接印度和五台山两大佛教中心的道路,即从沙州出发,经瓜、肃、甘、凉、灵诸州,然后北折,经丰、胜、朔、代、怡等到五台山。

《西夏研究》主编薛正昌先生研究认为,齐桓公西征大夏走的可能就是灵州道,即由山西北境西行,经陕西北部至宁夏,渡黄河,过“卑耳山”(贺兰山),穿越“流沙”(即腾格里沙漠)。由此推断,灵州道之“诞生”或可提前到战国时期。

四、与草原玉石(丝绸)之路相关的考察

2015年5月15日、16日,曾粗读杨镰《黑戈壁》。他围绕马鬃山、黑戈壁,结合自己的经历穿插黑喇嘛、马仲英、尧斯博乐、乌斯满等近代“枭雄” 式人物。他自称是追随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足迹。

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中国西北地区考察时间较长,影响巨大,考察成员主要著作有斯文·赫定《丝绸之路》、《大马的逃亡》、《移动的湖》,亨宁·哈士伦著《蒙古的人和神》,尼尔斯·霍涅尔的《到罗布泊去的路》,尼尔斯·安博特的《驼队》,贝格曼的《考古探险手记》等。亨宁·哈士伦是丹麦探险家、人类学家,也是上世纪初外国人在中国开展音乐人类学实地考察田野录音的先驱之一。20世纪20年代。他曾在北京、张家口、大同一带经商,精通汉语和蒙语,担任斯文·赫定西北科学考察团负责后勤事务的副队长。他在中国、蒙古及其他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历次探险考察中,成功地实施了瓦继采集民间音乐进行人类学文化研究的田野录音活动,并留下了一批我国早期的、幸有出版物文字记述线索可考寻的民间音乐音响资料,著有长文《蒙古古曲探踪》。

关于蒙古、新疆的考察,还有日本西本愿寺第22代宗主大谷光瑞伯爵组织过的三次中亚探险,考察活动收获结集为《西域考古图谱》、《新西域记》等书。其他著作则收录到《大谷光瑞全集》中。

橘瑞超与野村荣三郎所走路线,与西北考察团活动路线大致重合。我们走的苏海图—巴彦诺日公—曼德拉苏木—雅布赖—巴丹吉林镇这条路线,近代探险家、学者很少考察。

五、在草原大道中奔驰

前几天,主要在农耕区及农耕区与牧区交融地带考察,11日开始,进入草原文化地域。

上午7:50分,考察团从银川西夏区出发,汽车先是顺着贺兰山走势向南行进一阵,上高速,向阿拉善盟首府巴彦浩特疾驰。穿过三关口,不久看见苍苍茫茫的腾格里沙漠。腾格里蒙古语意为“天”,比喻茫茫流沙如渺无边际的天空,沙漠内沙丘、湖盆(422个)、盐沼、草滩、山地及平原交错分布,山地大部为流沙掩没或被沙丘分割的零散孤山残丘,有肉苁蓉、锁阳、苦豆籽、梭梭、白刺、沙竹、籽蒿、油蒿、芦苇、芨芨草、盐抓抓、红沙、珍珠、麻黄、沙冬青、霸王、藏锦鸡儿、合头藜、优若藜、刺旋花、灌木、艾菊及丛生小禾草等生长。腾格里沙漠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地区,也是草原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古道盐道以及黄河水道交错相连的重要路网区,文化意义巨大。

2015年2月3日——10日,《丝绸之路》杂志社组织实施了“环腾格里沙漠大考察”,重点考察草原丝绸之路及其与丝绸之路北道、灵州道关系;这次从固原沿清水河北上银川,算是对考察灵州道考察的一些补充。

到巴彦浩特,参观善博物馆,考察玉石文化。下午14:00点,

向阿拉善右旗进发。这段路程有530公里,是奔向此次考察终点马鬃山最为辛苦的路段之一。汽车与贺兰山并行,向北80多公里,15:14分,到苏海图、吉兰泰分岔处,转头向西,进入荒漠草原地带。根据2月对这段路考察,最强烈感受,古代先民将沙漠中的零星绿洲连缀成往来迁徙、交流的辽阔通道,虽然没能留下绿洲丝绸之路那样明显的古城古驿遗址,但散布在贺兰山、阴山、曼德拉等地的岩画可昭示他们的行迹。岩画分布带从腾格里沙漠南缘向南延伸,一直到甘肃景泰、靖远;那是草原文化深入黄土高原的最南地带。当然,历史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流碰撞非常频繁。十六国时期,匈奴大举进攻北方,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农田废弃,长满蒿草。渭水流域空无人居,虎狼出没。西安市成为阿拉善和鄂尔多斯的延续,变为草原。前秦开国君主、氐族人苻坚自称大秦天王,人们请求驱逐猛兽,他竟然说:“这些野兽饥饿了,等到他们满足的时候,就不再吃人了!”

日本探险家野村荣三郎曾从河北、内蒙古等地穿越沙漠戈壁到达西域,其《蒙古新疆旅行日记》记载旅途见闻颇为详细:他离开张家口不久,在黄花坪看到了长城和烽火台。当时路途多牛车、驼队。1908年,盐每斤7文,牛肉每斤20文,羊肉每斤16文,最好的茶每斤40文,葱每斤6文,骆驼每峰50两银子。他带着奈良泡菜,用小米换牛奶。书还提到一个叫马泥图的地方,我怀疑与罗布泊边缘的马迷兔应为同一个蒙古语词。他还记载,还有云雀很多。今年2月,我们进行环腾格里沙漠考察时,路上经常有大群大群云雀云团样翻卷升空。而荒野连着荒野、岩山与道路同行的境况,也大致相同……

汽车一路驰骋,经苏海图、阿拉腾敖包、巴彦诺日公、曼德拉苏木、沙林呼图格路口,黄昏时分,到达雅布赖。沙浪像音乐。黄昏,古道,想家。

是日上午10点多,徐永盛从武威出发,先期到雅布赖盐湖及周边考察后,已往巴丹吉林镇等候。天高地阔兮云飞扬,志同道合兮干一场!

大部队于19:23经过雅布赖山,只能向南眺望。20:08分,经过雅布赖镇,走S317线。南望盐湖,一片模糊。穿过古老荒原,到达阿拉善右旗,已是深夜22点多。

这天全部行程628公里,耗时10小时。这也是大家坐在车上的时间。好在考察团员各抒己见,交流地理、影视、考古等方面知识,也不觉疲惫。

吃完“焖面”,满天星斗,夜深。

作者简介:冯玉雷,男,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长、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理事等,曾出版长篇小说《肚皮鼓》、《敦煌百年祭》等。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