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 墨 长 白
2015-02-25魏国强
文/魏国强
泼 墨 长 白
文/魏国强
魏国强,别署魏晋,1969年生于黑龙江,祖籍山东,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博士。现居北京、长春。堂号散怀,出自蔡邕《笔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散怀抱”就是一种老庄的虚静状态,无思无欲,创作之前要进入这个状态,才可以进入“物化”,所谓“物化”,也就是物我合一,通行无阻,自由自在 。中国美学的创作前提:虚静无欲,无欲则万物通。
我过去曾试图用泼墨的办法去表现长白,在画面的泼墨与物境中纠结了很久。忽而迷恋于技巧和效果的单纯表现,忽而又迷失于传统和造境中个性寻找。这些,我归结为两点:一是缺乏写生中的真实感受,二是对绘画没有建立跨越传统的本质理解和观念重构。
2013年后,我去了一次张家界、两次长白山;并特别花费了些时间去接触当代艺术和更多的艺术家与学者,懵冷之中懵懂着艺术的表现与物我之间的关系,尝试着将自然界中那种真实又不定的感受和有限的艺术理解进行拼接,以求获得一种精神的释放。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
我一段时间认为,水墨媒介使中国画在对物境表达上,具备了先天的阻断性语言,但其在阻断物境的同时,也因其媒介历史形成的传统语言规例而阻断着其自身的发展。可纵观古今杰出的艺术家,不难发现,最终的艺术载体表现,首先是根本的思考表达,这种思考用中国传统的文化语言表述即是:境由心造。
那么,我心之境是什么?几历长白,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言辞来表述感受,以其获得释放内心冲动表达的根据。“神秘”、“敬畏”、“深幽”、“高远”、“瀚浩”瞬时涌现,我正在努力表达这些感受,以求构建一个性情中的理想之境。
散怀寻法
在寻求内心长白之境的过程中,我尝试了一些游离于中国画传统和西方绘画语言之间的探索性作品,我把它们归类为《散怀寻法》系列。在这些试验性的水墨媒介作品中,朱色与黑色墨液之间的纠缠集散,使画面充斥着近似过份的情绪表达。与长白山物境中所隐约的“神秘”、“敬畏”、“深幽”、“高远”、“瀚浩”所不同的是,这种实验无意间触及了粗犷奔放的地域文化精神。
我也在印象、抽象和表现主义绘画的生息轨迹中,寻找着这种实验的理论归宿,尽管并非一定如此。在这一点上,我并不受文化与自携传统的限制与排斥。在现代文明进程中,西方艺术的裂变式发展,对文化肩负起批判存在、启示未知,昭引潮流的使命,并始终对未来的创造产生着文化影响。我需要厘清,在我们的文化和传统中,这种影响力量是否存在并可延续。这并不是什么大话题,仅仅是在归结画什么,为什么画的问题,更是怎么画的前提。
那么,我的实验作品中,夸张甚至略有狰狞的画面,除了牵强于粗犷奔放的精神表达,仅可解释为表里如一的情绪紧张。
中国画以山水、花鸟、人物来区分画家的类别,面对油画家、当代艺术家、版画家、雕塑家的中国式分类,我又一度迷惑自己是中国画家还是山水画家?有人提出统称艺术家,国际上这种类称正趋普遍。我并非在意称谓甚至身份,但我一定是在纠结自携观念中,浸渗骨髓的法理与物境刺激下的个性创造矛盾。这与是否审美审丑无关,也并非传承与质疑的取舍之难,这是对艺术表现必然于发现和创造的逻辑本质认同。
循规时,从传统条纲理目的精深博大去仰望前贤,催人兴奋;由现代物境的感受去承规继意,往往又让人悲观无助。试法时,有感而发的肆意书写,使人着迷;无以类聚的妄为之作,令人沮丧失落。
我不想错误的将审美和文化力量割裂在艺术创造之始,而兼具两者的那种最终表达,一定有众多的艺术家在砥砺追求,我愿身于其中......
散怀写意
我一直以为,相对于哲学甚至宗教,艺术是一种更加令人执着的信仰。与前者不同的是,艺术从不来不压抑人的心绪,更不使人充满肩负感。如同清晨一缕透窗而入的阳光,令人充满期待。
当代艺术并不是在摒弃审美的过程中构建的,这没有必然的逻辑。在缺乏理性的文化环境中的感觉认识,也的确令当代中国艺术家几度迷失。抛开“当代”的时间定义,艺术本质里那种对审美的抒发冲动一直存在。艺术无外生命的一种寄托,这种承载方式更易宣泄情感,舒畅内心。
《散怀写意》是我对传统的理解表现系列,但不是刻意规例心态下的作品。在这些作品的创作中,面对鲜活物境感受后的心境表达,“经验”在一步步遭受经验的折磨,每一件作品似乎都是在妄以臆度。经验总是在裹挟着我的表达,不论感知多么强烈新鲜。因为表达不可能抽离技术而独自纯粹的进行,所以,学习、阅读甚至模仿是表达的本质需求,也是观念形成的路径。而观念要解决的即是画什么、怎么画、为什么画的问题。
这个系列无外是将我对长白山的感受在图示化,也当然是一个个企图获得观者阅肯的“经验”表达。所谓写意,不过是在用自以为是的符号堆砌一个个无法摆脱“经验”的画面;当然也只能是迁就客观,审视俗成的空泛之举。但是,我并未灰心于这样的努力,这只是一个必然的历程。既然“经验”无可适从,就让它自由些,哪怕再次的被“经验”,只要他表达了心境。如同那缕阳光,尽管每天照见,但依然令人神往。
后山
有闻流水始是春
流水唤春耕
通江春兴
春野
流
初春
春云如盖长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