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保护在急诊创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2015-02-24徐艳
体温保护在急诊创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徐艳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 江苏 南京, 210006)
关键词:急诊创伤; CRAMS评分法; 体温保护
创伤已成为15~44岁年龄段人群的主要死因[1], 低温与创伤严重程度有直接关系,多数创伤患者不良预后与其发生低体温或暴露于低温环境中有关。在急诊创伤中心,患者体温低于35 ℃被认为是导致死亡的独立因素[2]。创伤患者在评估创伤严重程度,给予治疗的同时,是否给予患者体温保护,也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治疗措施。急诊创伤患者送入急诊时,多伴有外伤和失血,在应激状态下患者再分布性低体温,低体温会明显增加患者寒战发生率,引起凝血功能障碍,伤口感染率增加等并发症[3]。本研究对患者进行创伤评估后,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一系列综合性体温保护措施,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4年1月—2014年8月急诊就诊的创伤患者进行CRAMS创伤评分[4],选取分数在8分以上患者100例入组,年龄18~65岁,平均(29.7±6.3)岁,按致伤原因分为:摔伤17例,车祸54例,锐器伤11例,坠落伤18例。入组患者神志正常,排除发热、精神疾病、既往心脏疾病及听力障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体温保护组2组,每组5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入组患者研究期间接受CRAMS创伤评分,分数在8分以上,观察期间动态CRAMS创伤评分,每30 min复测,如小于8分则剔除出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无特殊体温保护处理。所有患者就诊后立即行口温检测,如无药物禁忌,体温保护组给予温热输液(37 ℃)、加盖厚被减少体表暴露、调节手术室、急诊室及病房等环境温度为28 ℃, 必要时给予WarmTouch温毯机主动加温。记录每次测量的体温,所有入组患者行连续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记录是否有心律失常。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就诊时及就诊后1 h体温、寒战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2结果
2.1 2组患者不同时点体温比较
至研究结束共对照组43例、体温保护组46例患者完成研究。2组患者在急诊就诊时温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体温保护组进行综合性体温保护后1 h,体温升高,与就诊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s) ℃
与就诊时比较,*P<0.05; 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2组患者不同时点寒战、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在急诊就诊时发生寒战19例(38.00%)、心律失常3例(6.00%),体温保护组发生寒战22例(44.00%), 心律失常2例(4.00%),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就诊后1 h, 对照组发生寒颤26例(60.47%)、心律失常1例(2.33%); 体温保护组寒战7例(15.22%), 心律失常2例(4.35%), 寒战发生人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体温也称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其特点是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皮肤温度也称体表温度,可受环境温度和衣着情况的影响且低于体核温度,传统将体核温度小于35 ℃称为低体温,但Silva[5]将机体核心温度34 ℃~36 ℃定义为低体温,而Shcherbuk等[6]也将创伤病人的核心温度34 ℃~36 ℃定义为轻度低温。研究发现当创伤患者体温在35 ℃~36 ℃就及早进行体温保护,对于减少患者不适,提高护理和治疗质量是有益的。
为了保证被研究患者的安全,本研究对入组患者反复进行了CRAMS创伤评分,对于评分进行性降低,低于8分后,立即剔除出组,并进行必要的治疗和处理,保证研究数据的可靠性。在体温保护组,所有患者采用综合性体温保护措施1 h后,患者体温恢复至36 ℃以上,而对照组体温呈现进行性降低趋势。正常寒战的阈值是(35.7±0.4) ℃[7], 所以患者出现轻度低体温后就开始寒战,使机体产热增加,但同样使患者耗氧量增加、心率增快,出现不适感。有研究[8]表明,高危患者体核温度下降1.3 ℃,其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概率增加2倍,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同低体温引起的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增加和血钾降低有关。本研究中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对照组心律失常的发生人数显著高于体温保护组(P<0.05)。
体温保护组患者加盖厚被减少体表暴露减少皮肤散热,并提高室温,此外,还对无液体加温禁忌的输液患者给予加温输液(37 ℃),有研究[9]显示成人每输入1 L室温下的液体或每输入200 mL 4 ℃血液,体核体温会降低约0.25 ℃。主动加温比被动隔离更有利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Ireland等[10]认为使用温毯机维持体温,对四肢加温比躯干加温更有效。本研究对部分患者给予WarmTouch温毯机主动加温,效果显著,此设备的使用也避免了烫伤的发生。
急诊创伤患者经常发生低体温,低体温会提高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还有研究[11-13]表明:低体温可以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增加伤口的感染率,对患者健康有诸多不利影响。潘瑞钰等[14]调查显示急诊科护士对创伤患者低体温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和深入,对体温监测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15-16]。重视急诊创伤患者的低体温,在有效的监测下,给予合适的各种体温保护措施,对提高护理和医疗质量,增加患者舒适度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熊黎黎, 李丽萍. 某综合医院2003-2011年道路交通事故住院患者的死因分析[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3, 17(10): 845.
[2]Sessler D I. Complications and treatment of mild hypothermia[J]. Anesthesiology, 2001, 95(2): 531.
[3]杨秀琳, 王春梅.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及其护理的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 2009, 23(6): 1599.
[4]方和金, 吕军, 何长街. 两种创伤评分系统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现代医院, 2009, 9(6): 113.
[5]Silva AB, Peniche Ade C.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 and incidence of surgical wound infection: a bibliographic study[J]. Einstein, 2014, 12(4): 513.
[6]Shcherbuk IuA, Mada DIu, Gavrilin S V, et al. Methodological aspects of surgical approach in victims with severe multiple craniofacial trauma in consideration of severity of traumatic injury[J]. Vestn Khir Im I I Grek, 2014, 173(3): 49.
[7]Oppikofer C. Commentary on: The impact of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 on plastic surgery outcomes: a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of 1062 cases[J]. Aesthet Surg J, 2015, 35(1): 89.
[8]刘云, 何海珍, 周博, 等. 急诊科护士对创伤患者低体温的认知调查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8) :103.
[9]张玉勤, 金晔, 陈毓霞, 等. 急诊创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与护理干预[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27): 3063.
[10]Ireland S, Murdoch K, Ormrod P, et al. Nursing and medical staff knowledge regarding th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accidental or exposure hypothermia in adult major trauma patients[J]. Int J Nurs Pract, 2006, 12(6): 308.
[11]华晓君, 吴发萍, 吴华英. 麻醉方式对食管手术患者围术期体温的影响[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1): 11.
[12]杜佩红, 魏薇萍, 王飞燕, 等. 链式流程护理管理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实用性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8): 32.
[13]陶莉. 急诊严重创伤患者应用高级创伤护理的体会[J]. 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10): 1650.
[14]潘瑞钰. 急诊复温对创伤患者的临床作用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 2014, 23(27): 3063.
[15]文光珍. 院前急诊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病人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3, 19(9): 1317.
[16]滕遂川. 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8): 73.
收稿日期:2014-11-20
中图分类号:R 45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10-104-02
DOI:10.7619/jcmp.20151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