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农田小麦超高产生产技术
2015-02-24刘在富
刘在富
河南省扶沟县练寺镇人民政府
平原农田小麦超高产生产技术
刘在富
河南省扶沟县练寺镇人民政府
文章对河南省平原农区小麦超高产技术进行了研究,采取“选用高产品种、深耕改土、测土配方施肥、精细整地、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合理促控、追肥前氮后移、加强管理、适时收获”等技术措施,促使平原农田小麦产量达到超高产水平。
平原农田小麦超高产生产技术
2013年河南省小麦产量达到了3226.44万吨,位居全国第一位,仍然是全国的小麦主产区。在小麦的栽培技术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根据2012年的数据看河南省小麦单产为5960千克/公顷,高于全国小麦单产5080千克/公顷的17%,2013年河南省小麦单产突破了6000千克/公顷,达到了6012千克/公顷。2013年河南省小麦净增产量达到了49.09万吨。可见开展小麦超高产技术研究是提高小麦供应能力的最有效措施。
一、品种选择
品种是作物增产的内在因素,只有选择好高产,抗逆,生长性状良好的品种才是小麦获得高产的基础。优先选择具备秆矮、穗大、千粒重高、抗倒抗病、落黄色好的矮抗58和漯麦4号,周麦18比较适合河南中部农田栽培使用。
二、超高产生产地的选择与改良
1.生产地的选择
选择生产基础好,农民科技素质较高,地势平坦、偏粘质土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含量≧1.5%、含氮≧0.1%、含磷≧0.02%、含钾≧1.1%),排灌方便、利于管理的农区作为小麦超高产生产地。
2.生产地施肥
整地前施足底肥,一般施有机肥120000~140000千克/公顷,尿素300千克/公顷,磷酸二铵200千克/公顷。
3.精细整地
整地要求做到早整地、足墒整地(土壤含水量以18%~20%最优)、细犁细耙、上虚下实、表土细碎、田面整平、加深耕作深度(超高产栽培地要求耕层加深至30~35厘米)。
三、适时播种、适当播量
超高产生产要求播期与播量更加严格,播种期为10月15日~25日,播种量为140~160千克/公顷(±10千克/公顷);统一机播,播种后镇压保墒,确保一播全苗。
四、适时中耕
中耕是一种传统的种植管理方式,它具有松土保墒、除草增温、利于根系下扎、控旺防倒,促进生长等优点。因此在小麦越冬期间,选择无冻晴天,将麦田中耕一遍,深度5~6厘米。
五、防治病虫草害
在病虫草害防治方面,我们实行“三统一”。即统一进药、统一防治时间、统一药量。在耕地时,用6%“林丹粉”40~50千克/公顷防治地下害虫1次;在小麦越冬-返青时期喷施“杜邦巨星”70~90毫升/公顷,防治麦田阔叶杂草1次;拔节-抽穗时期用1000倍“氧化乐果”溶液防治蚜虫、红蜘蛛、麦叶峰、等害虫1~2次;抽穗-灌浆时期用20%“三唑酮”对600倍水防治小麦白粉病、銹病1~2次。
六、防止倒伏
倒伏是小麦超高产的最大障碍,防止倒伏是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对分蘖多、群体大,出现旺长现象,应早发现、早分析、早预防。在春节前加强镇压技术指导,春节后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喷施助壮素、多效唑化,化控防倒,在小麦拔节时,用40%缩节胺对水5000~6000倍喷雾,防止小麦倒伏。用5%~7%草木灰水澄清液,每半月喷洒一次,连续2~3次具有同样效果,用助壮素或多效唑100~150毫克/升,能有效防止节间的过分伸长,预防后期倒伏现象的发生,使倒伏率有效控制在6%以内。
七、合理施肥与灌水
1.要重视有机肥施用,不过分依赖化肥
在超高产麦田增施率最少的是氮素肥料,仅为15.4%。应在强调以农家肥为主的前提下,采用“测土配方施肥”,要求氮、磷、钾按比例配合施用,才是小麦高产再高产的最佳科学施肥方案。追肥实行“前氮后移”(由原来的返青期追肥延后到拔节期),在拔节时追施“尿素200千克/公顷+铵100千克/公顷”,混合追肥,时间为3月15日~25日。以上施肥数量误差不超过±10千克/公顷。
2.慎灌麦黄水,加强底墒水、拔节水的灌溉
据试验数据分析:灌麦黄水,不利于提高千粒重。2007年,周口实验区白寺试验点和商丘实验区双楼试验点,分别于5月23日和5月25日灌了麦黄水,结果提前两天成熟,千粒重分别降低0.8克和1.1克,所以灌小麦麦黄水要慎重进行。要适时浇足底墒水基本苗300万/公顷左右,冬季分蘖1300万/公顷(<±100万);适时浇足拔节水使春季分蘖1750~1800万/公顷,成穗620~640万/公顷。
八、小结
该技术在平原农区小麦传统生产的基础上,进行了探索与创新,从高产品种、深耕改土、测土配方施肥、精细整地、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合理促控、追肥前氮后移、加强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技术指标与要求,使平原农田小麦单产提高到9162.1千克/公顷(折合610.8千克/亩)。河南省小麦平均产量为6012千克/公顷(折合400.8千克/亩),较河南省平均产量提高52.3%,完全达到超高产的水平指标。
[1]单玉珊.小麦超高产研究浅见[J].麦类作物学报,2006,26(1).
[2]司先录.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