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安市马铃薯栽培要点

2015-02-24吴小辉

现代农业 2015年2期
关键词:现蕾期大安市叶面肥

吴小辉

吉林省大安市四棵树乡农业技术推广站

大安市马铃薯栽培要点

吴小辉

吉林省大安市四棵树乡农业技术推广站

马铃薯是世界四大农作物之一,主要以其淀粉含量的多寡来衡量其品质之优劣。它的发源地在南美洲和鲁的的喀喀湖的高寒山区。马铃薯属喜冷凉作物,适宜生长温度18~22℃,28℃以上生长受阻,易产生畸形,影响品质与产量。为提高大安市马铃薯栽培水平,特提出如下栽培要点以供参考。

一、选地

马铃薯属地下块茎作物,适宜于平坦、土质疏松,有水源条件的地块种植。避免重茬,不能在种过茄科作物的地块种植,如茄子、辣椒、西红柿、黄烟等农作物。

二、用肥

马铃薯是喜钾作物,大安市经验用肥N:P:K为1:07:1.5~1.8。根据产量每1000平方米用N:P:K各15%的复合肥为100~150斤,另加30~50斤硫酸钾,或用马铃薯专用肥150斤。农家肥多,益善或腐烂的柴禾垛底子,以增加腐殖质,提高土壤通透性,便于地下块茎膨大和提高化肥利用率。

三、灌溉

马铃薯属于比较耐旱作物,尤其营养生长期。但在现蕾期到块茎膨大期,如果遇上天旱高温,必须及时补水降温,但灌水时不宜大水漫灌,以防烂根死秧影响产量,最好在气温28℃连续七天以上时,土壤相对含水量降至60%以下,即土壤用手攥不成团,要补过趟水,以水降温加快块茎膨大速度。

四、打垄与覆土降温

三犁川打垄,同时把化肥与防地下害虫农药施下。垄宽不能低于70厘米,以防垄过窄,匍匐茎穿出垄侧造成减产或块茎露出产生青皮,导致品质下降,影响效益;再则垄过窄影响覆土,覆不上土势必造成土壤温度过度,易产生畸形,致使块茎膨大受阻,严重影响产量;提倡三次覆土,厚度20厘米左右,每次覆土厚度在6~7厘米左右。播种时第一次覆土并镇压好,第二次待苗出70%左右,苗高2厘米时再覆土6~7厘米后镇压,第三次视植株生产情况,在七月上、中旬封垄。

五、种栽处理

当种栽购回后,在白天没有冻的情况下,把马铃薯放在窗前晾晒2~3天,以打开休眠和紫外线消毒,同时把畸形薯和烂薯扔掉,然后拿回屋里进行催芽,待芽长出2~3毫米即可;切种块要在播种前2~3天为宜,种块不宜放置时间过长,以防营养液损失过多,不利出苗和生长不旺;切种块时要利用顶芽优势从上往下劈,每个种块必须有2~3个芽眼,小于35克的要整薯下地,种块不宜过小,以增强抗逆性。切种块时要备用两把刀,用酒精消毒,一旦切出病薯必须换刀消毒,切好的种块用小灰拌种,即防止营养液外流,又消毒增钾。

六、播种与化控

早熟品种在地温稳定通过8℃再播种,以防烂种。覆膜可在4月上旬播种,株距可在20厘米左右;中晚熟品种可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株距在25~35厘米左右,土壤肥力好,土质疏松垄大的地块,株距要适当大些,靠单体增产,反之小些靠群体增产;当发现植株徒长或在现蕾期要及时喷化控药剂,以控上促下,增加产量提高淀粉含量。

七、病虫害防治及叶面肥的使用

马铃薯的病害很多,在大安市主要病害是晚疫病、环腐病、青枯这些病害,早期发现要拔除病株深埋,防止传播扩散,或用杀菌剂田间叶喷两次,间隔5~6天;害虫以二十八星瓢虫为重,用阿维菌等杀虫剂捕杀即可;使用叶面肥是马铃薯抗病增产的一个重要途径,九年来通过对比试验,叶面肥的投入产出率均在1:8左右,分别在幼苗期、现蕾期、盛花期每间隔13~15天喷施一次,能大大提高光合产物,达到增产增质作用。

八、收获

马铃薯在收获前7~10天用镇压器将秧压断,让植株中的营养液流回块茎,防止块茎营养倒流;要窖储时要进行预留,将马铃薯晾晒待果皮收缩进一步老化,并挑出病薯,增强储存时抗病能力。

九、注意事项

马铃薯适宜在酸性土壤生长,要求pH值在5.5~7范围内,但大安市这样的土壤根本找不着,这势必影响单位面积产量,pH值超过8时不适宜种土豆,导致多病、早衰、低产;马铃薯是块茎植物,在土壤中膨大,这对土壤的要求疏松为佳,粘重板结的土壤不适宜种植;马铃薯属喜冷凉作物,故在高温干旱年头必然影响产量,易成畸形,采取措施只能以灌水覆土降温,必须明白这个道理,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种,几年来实践看早大白这个品种最怕高温;在上茬使用过跨年度降解的阔叶除草剂地块种植马铃薯,容易造成药害,导致小叶、早衰、多病,严重影响产量,选地时一定注意。

猜你喜欢

现蕾期大安市叶面肥
白菜类蔬菜种质资源抽薹性状鉴定评价
不同叶面肥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高蛋白饲草串叶松香草不同生长期营养成分分析
怎样施用叶面肥
紫花苜蓿根瘤菌接种效果研究
怎样施用叶面肥
吉林省大安市老缪家屯城址调查简报
马铃薯不同施肥次数对比试验报告
Emergency treatment of soft tissue injuries in student sports
瑞丰隆叶面肥等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