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加强农机农艺结合的对策
2015-02-24张俊昌
张俊昌
建平县铁南街道农业站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和农民劳动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新一代农民更加向往有体面的劳动和有尊严的生活,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已直接影响农民的农业生产意愿。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得到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将实现以人畜力为主到机械化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机化发展仍然存在较多薄弱环节,如玉米机收水平还很低,设施农业等机械化发展也滞后于实际需求。这些薄弱环节机械化问题如不尽快解决,不仅将制约农机化全面协调发展,也将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 从本人的工作实际谈谈如何加强农机和农艺的结合。
一、农机和农艺不能有机结合的原因
造成这些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较慢的原因很多,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农机与农艺的联合研发机制尚未建立,一些作物品种培育、耕作制度、栽植方式不适应农机作业的要求,农民种植养殖习惯差异大,种养标准化程度偏低等。 国内外实践表明,农机农艺融合,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当前, 我国农机化发展已经到了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机农艺有机融合,不仅关系到关键环节机械化的突破,关系到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也影响农机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实现农机农艺的融合,对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机和农艺有机结合的对策
1.积极寻找探索农机和农艺结合突破口,推进农机科技创新
农业部门录用一部分农业技术人员,农机部门也将一些农业科技人才吸引进来,将农机技术和农艺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推动农机和农艺专家的相互结合、相互适应,把作物栽培的农艺要求落实到农机化生产的各个方面,提升和改善农机具质量和作业标准。 同时农机化要紧跟作物生产的科技进步,把栽培技术通过机械化的方式落实到田间,落实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充分利用好国家强农惠农政策重点围绕科技攻关,发挥农机技术人员的作用,以市场拉动农机科技创新。
2.从实际出发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机与农艺结合的良好氛围
建立集农机与农艺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挥农机与农艺技术有效结合,重点推广与农艺相适应的先进机具, 如保护性耕作技术务体系、机械深松技术、旱作节水农业工程技术等等。 进一步推进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不断提升农机农艺结合的技术品质。建立农机与农艺结合激励机制,开展农机与农艺科技人员技术研讨、交流,推进农机与农艺一体化进程,夯实农机与农艺技术同步发展的基础。
3.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和农机的结合
目前,我国玉米种植行距多而复杂,收获机械难以适应;需要农机农艺有机结合,逐步实现农机农艺由结合到融合的递变。着力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向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生产延伸,提倡标准化作业,将作物品种类型、耕作模式、种植规格、机具作业幅宽、机具调试等应尽量规范一致。 提高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生产的现代物质装备水平和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
4.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农机农艺结合的新型主体
继续巩固、完善现有的镇农机站,扶持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全面覆盖、全程服务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不断提升农机农艺结合的技术品质。
5.大力开展农机农艺知识和技术培训
各级农机化、科教、种植业部门要积极配合,结合重点农时,组织开展专项培训活动,向农机手传授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农艺技术。充分利用阳光工程等农民培训项目, 将农机手和修理工作为培训重点,加大培训力度。 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加强政企联动,积极引导生产企业做好农机手的培训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基层农技、农机推广人员业务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