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 山间洋坑
2015-02-24撰文周文科
□撰文/周文科
世外桃源山间洋坑
□撰文/周文科
位于衢州市衢江区举村乡南面的洋坑村是一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居住着畲族、布依族、苗族、黎族和汉族。这里群山叠翠,清溪潺潺,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村”、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小康村”、省级“文化示范村”、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村落和“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
建设秀美生态环境
到达洋坑村,只见村口有一座廊桥,呈西南向东北走向,横跨洋坑溪,这便是衢州境内为数不多的风雨廊桥——关公廊桥,据说建于清道光元年。村中民居顺山势由上而下依山而建,白墙黛瓦,错落有致。
洋坑村十分注重村庄的美化绿化工作,坚持不懈地为居住者打造绿色家园。近年来,洋坑村紧紧抓住衢州市“共建生态家园”的契机,以“无垃圾、无污水、无违建、无乱堆放、无畜禽放养”为目标,营造“绿色、洁净、优美、幸福”的乡村环境,堪称美丽乡村行动的模范。
村中有条举埠溪,溪水最终汇入乌溪江库区。以前村民无节制捕鱼,溪中几乎见不到小鱼,水质也很差。从2011年开始,洋坑村全面禁止抓捕野生石蛙、石斑鱼等野生动物,规定禁止任何形式的捕鱼行为,从当年9月开始至次年6月都是休渔期,并将这一条例写入村规,采取举报有奖、违法必抓的措施,提高村民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自觉性。几年持续下来,举埠溪中鱼儿明显多了起来。溪水清澈见底,经常可以看到石斑鱼在水潭中欢快地游弋、嬉戏。
洋坑村先后投资100万余元开展村庄整治工作,对全村180幢房屋2.8万平方米的外墙进行了粉刷,并绘制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字画。全部拆除废旧棚铺等违章建筑,在此基础上修建洋坑地标、文化长廊、休闲游步道、非遗馆、养老服务中心等。该村还投入18万元资金完成了全村自来水改造,并大力推进全村卫生整治,对村民生活污水、垃圾进行集中处理,禁止农户将垃圾倒入河中,禁止农户在村内放养家禽、家畜,定期开展卫生大扫除,全面清理水沟和卫生死角,防止蚊蝇和臭味滋生。经过整治,这个小山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该村还对公路沿线、村中空地实施绿化美化,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庭院植树栽花。目前全长1400米的进村道路两旁、全村85%以上农户的屋前屋后都种上了桂花、银杏、紫薇、红叶石楠、红豆杉、香樟等苗木。村中建有3400平方米的公共休闲绿地,400平方米和600平方米的休闲公园各1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1平方米,乔木树种绿化面积比重达80%。村内环境优美、鸟语花香,形成了较完善的村庄绿地系统。
为保护村庄的优美环境,村里多次组织人员到全国各地考察取经,逐渐探索出一套“洋坑模式”。全村分片管理,村两委班子分片管理片区;一户一策,与村民约法三章;管理到日,一日一巡查;争创到点,设立红黑榜评比,确保有人管事、有章
理事、全民参与、成果共享。
大力繁荣生态文化
洋坑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洋坑村现存的《朱氏宗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朱氏祖先就已经在洋坑繁衍生息并修建祠堂。该祠堂原名旺旷祠,建筑整体布局规整,用材粗大,以草榧树为主,雀替浮雕花草图案,具有一定的科学艺术价值。
茶灯戏里看欣荣,畲族风情舞联翩,洋坑村还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灯戏的发源地。茶灯戏是茶文化的一种表演形式,从宋代流传至今,在衢江区已有350余年历史。“文革”期间,茶灯戏曾几度中断,剧本也曾一度遗失。衢江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间隔20多年的茶灯戏重新开演。2007年,茶灯戏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洋坑村共整理出《开茶园》、《卖花线》、《走广东》、《黄婆骂鸡》、《大补缸》、《卖棉纱》、《卖小布》、《看相》、《打花鼓》、《绣花鞋》、《补碗》、《采桑》等12个表演剧目。
表演茶灯戏的“戏院”就是建于明末的朱氏祠堂,在观看演出的同时,把人拉回历史的年轮中。洋坑茶灯戏是当地劳动者欢庆丰收、赞美生活、歌颂爱情的一种民间歌舞剧,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表演中人物少,布景简单,演出方便,至今也是山里人特别喜爱的消遣方式。除了茶灯戏,洋坑村还拥有“喝山节”、“木偶戏”等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明代祠堂、草榧林、古梯田等明清时期文物点12处。
洋坑村积极发掘和保护民间生态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具有区域及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传统,鼓励村民学习与表演茶灯戏、木偶戏,定期在村朱氏祠堂里进行展演,并积极组团参加省、市、区举办的各类文化表演,不断丰富生态文化的时代内涵。
积极发展生态产业
生态文化产业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一项前途光明、市场广阔的朝阳产业。洋坑村以生态立村、旅游强村、文化兴村、产业富村为发展导向,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努力发展现代农业。
该村大力发展现代林果业,通过招商引资,现已建成600亩香榧基地,并通过“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积极种植香榧,以村集体补助和基地技术支持的方式解决农户种植难的问题,预计在3年之内产生效益,带动农民增收。
另外,该村共有8449亩竹林,是全村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村里每年在不同地块建设竹林丰产培育基地,共建立竹林示范基地5个,面积达1100余亩,通过基地引导鼓励农户开展竹林低改、丰产培育,提高竹林收益。同时,为改良洋坑村茶叶品种,增加农民收入,村里积极争取资金,建成100亩黄金茶基地,培育高效益的黄金茶,并逐步对全村现有的茶叶园进行品种改良,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扩大茶叶产业。
洋坑村对发展生态旅游也十分重视,以极具特色的畲族文化和悠闲的古村落为基础,配套建成具有徽派特色的养老服务中心,并对原有的3000米古道进行修复,打造洋坑登山游步道,打通洋坑至药王山古道,将洋坑旅游纳入到药王山旅游圈。还对现有的古建筑进行修缮并进行统一管理和经营,新建多处旅游景点,规划洋坑村旅游线路。另外,该村还计划新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和石楼,丰富洋坑村的文化旅游内容。同时,村里加大了对古树、古建筑以及古梯田的保护工作。古树实行挂牌负责制,并加大了保护宣传工作,确保每家每户宣传到位,提高老百姓的保护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全村现存的5幢古建筑已实现了保护性修复,并纳入村集体进行统一管理。部分古梯田实行保护性开发,用于种植茶叶、红豆杉等经济作物,提高村民收入。
省级非遗文化以及优美的自然风光是洋坑村发展生态旅游的一大优势,更是一大保证,因此洋坑村将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积极弘扬非遗文化,提高洋坑村知名度,另一方面加大洋坑村的生态保护力度,提高洋坑村的竞争力,努力实现文化越来越丰富,自然风光越来越优美,旅游产业越做越大的良性循环。
廊桥清风徐徐来,草榧梯田年年丰,洋坑村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正一步步焕发出夺目的光彩,逐渐实现了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化繁荣、生态产业兴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