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侧双小切口结合钢板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2015-02-23黄文海潘月勤

实用骨科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骨关节腓骨肌腱

黄文海,潘月勤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太宇医院骨科,江苏泰州 225500)

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跗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占足部骨折的80%,其中85%~90%为关节内骨折[1]。跟骨为海绵状松质骨,骨折可导致其长度缩短、高度降低、距下关节面不平整、关节面塌陷及Böhler角变小、消失乃至反角等改变,这些会直接影响到踝关节功能[2]。对于关节面移位骨折,保守治疗的疗效无法让人满意[3]。现总结本院骨科自2008年2月至2013年5月间,应用跟骨外侧双小切口,有限切开暴露并复位跟骨,插入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面移位骨折30例(32足),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30例(32足),男22例,女8例;年龄25~65岁,平均39.8岁。双侧跟骨骨折2例,单侧28例。入院距离受伤时间2 h~3 d。2例合并胸(腰)椎骨折;2例合并糖尿病;4例合并高血压。术前常规全身检查,防止漏诊。影像学检查重点是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以及CT扫描。骨折依据Sanders分型,其中Ⅱ型14足,Ⅲ型16足,Ⅳ型2足。

1.2 手术方法 局部肿胀基本消退后,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单侧骨折取侧卧位,双侧骨折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单,止血带下进行手术。采用跟骨外侧双小切口,横切口位于外踝尖下前方、跟骨外侧中点稍偏上,长约4 cm,与足底大致平行,其解剖位置接近腓骨肌腱在跟骨外侧的走行部分;纵切口位于外踝与跟腱之间,相当于传统跟骨外侧“L”形切口纵向的一部分,纵横两切口间距离约1.5 cm。切开皮肤及皮下,注意保护横切口下方的腓肠神经及腓骨长短肌腱,一起分离出来并用细导尿管予以保护。揭开跟骨外侧壁隆起的骨块,用弯组织剪或小骨膜剥离器撬起塌陷的关节面,同时采用跟骨钳牵引下拉跟骨结节,通过撬拨和牵引可以恢复跟骨的Böhler角、Gissane角及其高度。若关节面下方有明显骨缺损,用自体或异体骨块填充,将跟骨外侧壁放置原位,术者双手挤压跟骨体恢复跟骨的宽度,纠正内外翻畸形,并用骨膜剥离器顶击跟骨外侧壁,使腓骨肌腱免受压迫。复位后根据骨折情况修剪跟骨解剖型钢板,自纵切口向前方插入,螺钉固定。术中辅助C型臂X线机透视检查骨折复位、钢板位置、螺钉位置及长短等情况。冲洗缝合伤口,放置橡皮片引流,适当加压包扎。

1.3 围手术期处理 入院后即予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常规消肿对症处理,完善术前检查,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对合并脊柱骨折,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跟部肿胀情况,决定同时或者分期手术。术后使用抗生素2~3 d预防感染,七叶皂苷钠或者甘露醇、地塞米松消肿治疗。术后3 d开始无痛性主被动功能锻炼,2周切口拆线。2~3个月后视X线片扶双拐逐渐负重活动。

2 结 果

30例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切口未出现感染和坏死,仅1足发生切口组织液化,1足切口发生延迟愈合,无腓肠神经损伤发生。术前Böhler角和Gissane角平均分别为7.2°和96.2°,术后Böhler角和Gissane角平均分别为32.8°和125.5°。所有跟骨骨折均一期骨性愈合。取钢板时间10~18个月,平均12.3个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分,优15足,良13足,可4足,优良率87.5%。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4。

图1 SamdersⅣ型骨折术前跟骨侧位X线片

图2 跟骨关节内骨折CT扫描

图3 双小切口术中暴露肌腱神经及钢板放置情况

3 讨 论

图4 双小切口钢板固定术后跟骨侧位X线片

3.1 外侧双小切口使用的解剖依据 跟骨外侧与足底交界分属两套供血系统,上方由外侧跟骨动脉、外踝动脉、外侧距骨动脉供给,下方跖部的皮肤由来自胫后动脉的足底外侧动脉供给。传统跟骨外侧“L”形切口骑跨于跟骨外侧血管吻合支,皮肤软组织血循环较差[4]。我们使用的外侧双小切口入路形切口位于跟骨动脉、外踝动脉、外侧距骨动脉供给区,此区皮肤软组织血循环相对较好。

3.2 外侧双小切口使用的优点 跟骨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伤口并发症问题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棘手问题[5]。采用外侧双小切口,可以极大的降低术后创口边缘皮肤坏死或继发感染的概率,理由如下:a)上述的切口皮肤软组织血循环相对较好,并且是有限切开,切口相对较小;b)双小切口横、纵向的两切口相距约1.5 cm,并不相连,有利于切口愈合;c)术中减少对皮肤软组织的剥离、大面积的牵拉,避免使高能量创伤后的跟部软组织进一步受伤,保证手术切口的正常愈合。相比之下,传统跟骨外侧扩大的“L”形切口在拐角处皮肤坏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时有发生,可达10%~27%。

采用外侧双小切口还有利于跟骨骨折复位固定、保护腓肠神经、腓骨长短肌腱。因为双小切口的横向部分靠近腓肠神经、腓骨长短肌腱以及距下关节,可以直接暴露并加以保护,避免了腓肠神经、腓骨长短肌腱损伤。术中直接暴露距下关节,更有利于关节面的准确复位,有利于Böhler角、Gissane角的恢复。双小切口的纵向部分有利于插入钢板和放置螺钉。而且,该切口入路无需离断跟腓韧带,从而减少对踝关节稳定性的人为破坏。

3.3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时机 虽然很多学者[6]在研究报告中都强调,跟骨手术要等到消肿后,皮肤出现皱褶的时候再进行。但作者体会是,只要没有出现张力性水疱,可以尽早采用外侧双小切口入路进行内固定手术。患者入院后,予以患足抬高,冰敷等积极消肿治疗,待患足肿胀减退、皮温不高、无张力性水疱,一般伤后7~14 d左右手术。跟骨骨折后伴随着跟骨短缩及高度丢失,如不适时手术复位,足跟部皮肤会发生挛缩,手术恢复跟骨的解剖形状,皮肤相对造成缺损,在高张力下勉强缝合闭合创面,容易造成切口的并发症。

3.4 手术的技巧及注意点 a)手术全程在止血带下操作; b)术中应避免皮肤筋膜再损伤,皮肤切口不做皮下游离,包括不使用电刀[7]。注意横切口下方的腓肠神经及腓骨长短肌腱,一起分离出来并用细导尿管予以保护;c)复位顺序先恢复跟骨的后关节面,再恢复高度、长度和宽度。因为跟骨关节面是否解剖复位,对后期是否形成创伤性关节炎有决定性的影响[8];d)跟骨后关节面下方空虚、没有支持结构,可进行骨移植。一般认为植骨的指征是骨缺损大于2 cm3或用长螺钉固定难以维持后关节面骨折复位[9]。使用人工骨或自体骨各有利弊,术者可以根据术中骨缺损的多少、患者的主观要求等权衡后选择;e)根据跟骨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钢板,螺钉的分布要科学,做到既少又给力有效,腓骨长短肌腱深面不宜放置螺钉,否则容易造成腓骨肌腱炎;f)术中辅助使用C型臂X线机,检查骨折复位、钢板位置、螺钉位置及长短等情况。手术既要创伤最小,又要复位最佳、内固定牢靠,同时术后并发症少,C型臂X线机的适时使用无疑是有力的疗效保证;g)术后置橡皮片引流,适当加压包扎,防止血肿形成感染,辅以活血消肿药物。

[1] 张铁良,于建华.跟骨关节内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0,20(2):117-120.

[2] 谭红略,王生介,赵金坤,等.切开撬拨复位结合磷酸钙陶瓷植骨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10):828-830.

[3] Kitaoka HB,Schaap EJ,Chao EY,et al.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fratures of the calcaneus treated non-operativeiy[J].J Bone Joint Surg(Am),1994,76(10): 1531-1540.

[4] 严盈奇,范顺武,黄悦,等.外侧改良切口与传统“L”形延长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0,23(11):810-813.

[5] 冯云华,谭广毅,文明,等.跟骨骨折术后皮肤坏死创面的修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10): 872-874.

[6] 杨冬立.红白线上方“L”形切口治疗波及跟骰关节的关节内跟骨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2):165-166.

[7] 唐绪军,刘树民,贾古友,等.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方法的疗效观察[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3(1):10-12.

[8] 曹立海,曲家富,彭义,等.外侧“U”型切口结合钢板固定治疗跟骨粉碎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4):409-411.

[9] 俞光荣,燕晓宇.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2):134-141.

猜你喜欢

骨关节腓骨肌腱
Wide-awake技术在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修复拇长伸肌腱术中的应用
掌长肌腱移植与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治疗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疗效对比
掌长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30例
腓骨沟加深联合腓骨上支持带修复治疗腓骨肌腱脱位
腓骨肌腱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MSCTA在骨关节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小切口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骨关节结核术后个体化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拇长伸肌腱嵌顿1例
腓骨皮瓣加外固定器修复胫骨缺损伴小腿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