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歌《猜调》的传承与再传承现象解读
2015-02-23王恩勤
王恩勤
(安徽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云南民歌《猜调》的传承与再传承现象解读
王恩勤
(安徽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摘要]云南民歌《猜调》是一首家喻户晓的作品,其自身音乐形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反映了我国民歌流传与加工过程中的智慧与创造性,从而引起很多作曲家的兴趣,他们以此为素材创作了不同版本的钢琴曲、合唱曲。这首民歌的传承与再传承过程,体现了继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不仅是对传统音乐材料的引用与创作技术的多元化融合,更重要的是对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质的传承。
[关键词]《猜调》;音高组织;音乐结构;再传承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拥有悠久的民歌传统,民歌数量非常丰富,《猜调》就是流传很广的一首。《猜调》是一首儿歌,是大人教小孩自然生活常识的歌,也是儿童一起玩耍时相互游戏的歌,有着生动的内容。由于内容活泼、旋律独特,引起了许多作曲家的兴趣,很多作曲家都尝试将它进行再加工再改编。《猜调》自1953年全国民间歌舞会上歌唱家黄虹演唱之后迅速向外流传,由于流传较广,很早就引起了作曲家的注意,并先后对它进行了加工改编,出现了5个版本的改编曲。《猜调》的广泛传播及改编加工反映了传统音乐的生态特点,对发展传统音乐、传承民族文化也有深刻启迪。
一、云南民歌与《猜调》
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汉族、彝族、瑶族、傣族等26个民族,民歌在各族人民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领域。歌唱成为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及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等等日常生活的基本方式。在各民族文化传承中,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
云南的汉族人民与众多的少数民族人民在包括文化、音乐在内的许多方面有长期而广泛的交往。因此,云南的汉族山歌更带有山野的泥土气息,曲调上也比四川、贵川的山歌都要丰富多彩。
云南汉族民歌分为山歌、小调、劳动歌曲和舞蹈歌曲四大类。山歌主要在山野、田间演唱,比较自由、舒展、高昂、奔放。小调也叫生活小曲,数量较大,内容题材亦较广泛,来源较复杂,大都有较固定的传统唱词,儿童歌曲《猜调》即属于这一类。《猜调》即儿童的猜迷歌,是儿童游戏时唱的对歌,它源于云南彝族儿童游戏中的猜迷活动。那里的彝族小朋友做游戏时,经常以对唱形式猜谜。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小朋友就学会了《猜调》,并跟着唱起来。然而,汉族小朋友是依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演唱的,这就使得《猜调》的词、曲都变了样。比如,他们把昆明市著名街道名称编进歌里,又用昆明方言演唱。昆明地区的汉族成年人经常听孩子们在街道哼唱,也学会了《猜调》。民间艺人为了演出的效果,对《猜调》不断进行加工润色,使之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曲谱。
现存流传较广的是发表于《云岭歌声》1994年第4期的版本,版权归属标注为昆明彝族民歌、林之音记谱、金重编词、黄虹整理。歌曲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幽默诙谐,以“绕口令”式的节奏表现了姐妹问答对歌的活动情趣。它采用了起、承、合的结构形式,歌曲旋律十分流畅,同时又很吻合儿童的猜谜心理。对歌从一个具有呼唤性的音调开始,向对方发出一连串问题:“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海中间?什么长长街前卖嘛,哪样长长妹跟前?”引来一连串回答:“银河长,长上天,莲藕长,海中间;银线长长街前卖,丝线长长妹跟前。” 全曲围绕sol、do、re三个核心音,以sol-do-sol-re-sol的方式展开,一气呵成,音乐思维紧凑而流利顺畅,既不让自己喘息,也不给对方一点点思索的余地。
20世纪50年代初,昆明市文工团的独唱演员黄虹虚心向行家学会了这首民歌,然后到舞台上演出,立即受到云南人民的热烈欢迎。在1953年全国民间歌舞会演和1956年全国音乐周中,她演唱的《猜调》受到好评。《猜调》这首儿童歌曲通过黄虹同志妙趣横生的演唱,从云南传到了北京,再经各地音乐工作者录音,制成唱片,使之长上翅膀,飞遍全国,由此引起了广大专业作曲家的兴趣,相继出现了5首改编曲:王建中先生1958改编的同名钢琴曲、储望华先生70年代末改编1985年出版的同名钢琴曲、张以达先生1982年改编的同名童声合唱、朱践耳先生1982年改编的同名钢琴曲以及1989年陈怡改编的同名钢琴曲。
二、民歌《猜调》音乐分析
(一)歌词内容
像其他民歌一样,《猜调》的歌词也有民歌具有的共性,即歌词的即兴性。歌词的即兴性在云南对唱形式的民歌中尤为常见,主要是由于这类歌曲具有更贴近生活的特点。这里关注的是金重先生改编过的由黄虹传唱的版本,歌词如下:
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哪样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哪样长长卖街前,哪样长长妹跟前?
小乖乖来小乖乖,你们说来我们猜。银河长,长上天,莲藕长长海中间,米线长长卖街前,丝线长长妹跟前。
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哪样团,团上天,哪样团团海中间,哪样团团卖街前,哪样团团妹跟前?
小乖乖来小乖乖,你们说来我们猜。月亮团,团上天,荷叶团团海中间,粑粑团团卖街前,镜子团团妹跟前。
歌词共计四段,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两段构成一个部分。以儿童间对唱的形式,第一段是问,第二段是答。第二部分同第一部分形式一致。通观歌词,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知识性。歌词总共4段12句话164个字,内容所述既有自然知识——银河、莲藕、月亮、荷叶,也有生活知识——米线、丝线、粑粑、镜子。
2)方言性。歌词采用的语言像“小乖乖”“米线”“粑粑”“团”等等都是云南昆明方言习惯性说法。
3)趣味性。对歌、一问一答的形式,生动活泼。
4)节律性。以七言的格律为主,采用简单规律重复的节律:2+2+3,总共6个分句,只在第三分句用了3+3的节律形成简单对比,这样的格律高度符合儿童心理。以第一段为例格律如下:
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
哪样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
哪样/长长/卖街前,哪样/长长/妹跟前?
(二)音高组织
从音高组织看,《猜调》的音高与众不同,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特殊的六音列。《猜调》旋律由6个音构成:5、6、7、1、2、4,即宫、商、清角、徵、羽和变宫,构成六声音阶模式,但并不像大多数民歌那样以五个正音为基础加上一个偏音,而是两个偏音变宫和清角齐全,正音只有四个。
2.少有的缺“角”现象。我国民族调式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当调式音为五声以上时,通常是五音齐全的,即宫、商、角、徵、羽五个正音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角音不可少,因为角音与宫音之间的关系对整个调式起着较大的基础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上偏音清角、变宫、变徵或者闰即可构成六声调式或者七声调式。然而《猜调》虽然是六声调式,但偏音有两个而独缺很重要的角音,这在我国民歌中是不多见的现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角音的缺失并没有造成对宫音的判断。
3.核心音与核心音程。《猜调》采用的是六声音阶,核心音是三个音:5、1、2,即徵、宫、商三个音。
这三个音均以主音徵为中心,向上向下分别构成纯四度关系。
4.偏音的强调。我国民族调式以五声调式为基础,一般不强调偏音。但是《猜调》极其独特地反复强调偏音:
如此强调偏音在我国民歌当中是非常少见的,这种对偏音的特殊强调使得这首民歌有着非同一般的风味。
5.减三和弦的妙处。更为极端的是这首歌出现了特殊的音高结构,即减三和弦。我国民族调式讲究自身的旋法,与西方大小调式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像西方大小调式以三和弦为基本构成强调和声的运动。
这里虽然大量使用减三和弦的旋律结构,但是由于昆明地方方言的默契结合,丝毫没有大小调式的感觉,反而增添了一种特殊的效果。
(3)结构
如前所述,从歌词来说,《猜调》由两个部分四个段落构成,结合了民歌常见的分节歌的形式。段落内部则是由三句话构成: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哪样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哪样长长卖街前,哪样长长妹跟前?从文学上看,是非常工整的,适合儿童传唱。
从音乐的角度来说,其结构确实高度自由灵活的。以黄虹传唱的版本来说,《猜调》音乐的开始增加了一个前奏,这个前奏即是歌曲音乐的主体,从这个主体对其音乐结构可见一斑:
主体部分总共17小节,由三个句子构成:5+4+8“起-承-合”的结构。第一乐句5小节,起呈示作用,清楚交代了徵-宫-商三个音的核心作用,并在商音上形成乐句终止;第二乐句4小节,为变化重复的前句分裂的材料组成,材料来自第一乐句的结尾;第三乐句8小节,承接第二句分裂的材料加以展开并转入结束。
如果说歌词的趣味性在于一问一答的形式和生活气息,那么音乐的趣味性则在于与歌词的对立,以其独特的自由灵活的方式造成一气呵成的艺术效果。
三、民歌《猜调》再传承
由于民歌《猜调》独特的音乐特点,很多作曲家都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形成这首民歌的再传承,六十年来已经形成5个改编版本。
最早注意到这首民歌的是王建中先生,他于1958年即着手改编了同名钢琴曲。他的改编主要采用欧洲传统功能和声的创作技法,但是对民歌风格的把握也恰到好处。作曲家采用精致的手法和钢琴化的织体结构,实现了丰满的立体性音响效果同时又不失民族风格。作品清淡简洁,采取淡-浓-淡的织体对比形成三部性结构思维,整体风格不改原民歌活泼诙谐的情趣。
储望华先生70年代末也对这首歌做了加工改编,在和声处理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宽。他别出心裁地大量采用装饰性进行来避免钢琴这一纯粹西式乐器对作品风格造成的破坏性,还充分发挥并利用钢琴音域宽广与表现力丰富的优势,采用多样化的织体变奏手法,不仅在演奏技巧上更加丰富,在力度处理上也更加粗犷大胆。
有意思的是,1982年,朱践耳先生也对这首民歌产生了兴趣,并对这首民歌做了他独特的诠释。相对于王建中和储望华的改编,朱践耳先生的做法走得更远也更加专业。他的《猜调》不仅注重民族性,更加注重贴近生活,而且最值得一提的是其现代性。他改编的版本大胆使用了二度远关系双重调性的重叠以及三声部平行进行等色彩性手法,而其托卡塔风格的处理则更加增添了新奇而又火热的气氛。
陈怡的《猜调》创作于1989年,在80年代中后期,文学领域的“寻根热”蔓延到艺术领域,在音乐创作的世界中,主要体现在应用传统乐器、少数民族音乐题材和音调来进行音乐创作。陈怡在《猜调》中表现出较深厚的传统音乐写作功底,尽管民歌曲调作了较大的分裂发展,但是总能听到贯穿在音乐之中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主题因素;同时又在《猜调》中有目的地运用新技法,双重调性、复杂的节奏组合,对新音响效果的探求等交织成她作品中的现代因素。
除以上4首钢琴改编曲外,还有张以达先生改编的童声合唱版本。张以达先生的童声合唱《猜调》改编于1982年,是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主任贾玉芝老师之约,为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赴马尼拉参加第四届国际合唱节而作,1982年2月首演于菲律宾马尼拉,1983年发表于《音乐创作》第四期。合唱《猜调》采用“主题及变奏”手法,增加了引子,并且既有钢琴引子,又有合唱引子。作品以民歌《猜调》主体部分为主题,之后用了三个变奏,运用典型的四、五度叠置的民族和声手法,结合线性思维的手段。钢琴伴奏根据力度色彩的需要,谨慎而大胆地运用了降E宫调系统的对置色彩片段、和声降VI级、重属、和声降III级、那波里降II级等等,和声手段丰富,大大加强了原民歌的表现力。
四、结语
传统音乐发展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发展传统音乐的方式应该以一定的意识形态为基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多样性,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音乐材料的继承,包括对民歌音乐元素的采用和生活元素深化;二是技术多元化融合,不论是对传统民歌加以改编还是以传统民歌为素材进行创作,结合当前音乐创作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这个全球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人类知识与文化得以全面融合并共享,只有将人类发展的最新成果同传统音乐的发展紧密结合才能创造出真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质的传承,这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问题,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客观地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气质,成为民族共性的纽带,推动文明的发展。传统音乐的发展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客观存在,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质在音乐领域的客观体现,传承并发展传统音乐是民族音乐学的基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于倩. 四首民歌钢琴改编曲《猜调》的分析与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2.
[2] 张凯,徐玲. 民歌素材运用于音乐创作的新思路——陈怡钢琴作品《猜调》的音乐分析[J].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2):42-47+74.
[3] 于倩. 四首钢琴曲《猜调》创编手法上的分析与比较[J]. 钢琴艺术,2004,(7):30-32.
[4] 李蜀果,聂沙沙. 论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猜调》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兼析其钢琴演奏中民族音韵的表达[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04-108.
[5] 程炳杰. 对当前我国合唱事业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 音乐天地,2008,(1)1:61-63.
[6] 张以达. 有关童声合唱《猜调》的对话[N]. 音乐周报,2000-10-20(7).
(责任编辑何旺生)
An Interpretation onInheritance and Re-inheritance of Yunnan Folk Song “Tune of Guessing”
WANG Enqin
(SchoolofMusic,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
Abstract:Yunnan folk song “Tune of Guessing”is widely- known in China for its unique music pattern, which reflects wisdom and creation during the spread of the folk song and processing. Many composers are very interested in the fold song , and therefore they created different types of piano pieces and chorus. Inheritance and re-inheritance of this folk song shows that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music is not only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cultures by using traditional music materials for creation, but also the inheritance of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national temperament.
Key words:“Tune of Guessing”; pitch organization; music structure; re-inheritance
[中图分类号]J6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73(2015)01-0125-04
[作者简介]王恩勤(1978-),女,安徽肥东人,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建国以来我国艺术歌曲创作与风格研究”(SK2012B213)
[收稿日期]201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