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布鞋的新纪元
2015-02-23文北京全岳
文北京/全岳
漫谈中国鞋史系列篇之三十一
棉布鞋的新纪元
文北京/全岳
【棉布鞋,就是帮底皆为棉布材料制成的鞋,因棉花的引进而逐渐兴起,是继革、葛、麻、丝、绸等天然原料之后发展起来的鞋履材料,具有耐磨、易洗涤、可熨烫、保暖强、吸湿快、透气好、穿着舒适等优势,堪称中国鞋履之国粹。时至今日,随着科技的进步,棉布鞋的制作工艺得到了飞跃发展,其产品不仅在中国具有广泛市场,同时还阔步走向了世界。】
布鞋,是中国的国粹。“布”,《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用棉、麻等织成的,可以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材料。”所以,葛、麻、棉、丝等纤维原料所织成的纺织品均称为布,如葛布、麻布、棉布、绸布等。顾名思义,布鞋就是用布料所制,如葛布鞋、麻布鞋、棉布鞋、绸布鞋等等。
中国的布料和布鞋,源远流长。从考古发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石纺轮和陶器上的织物印痕,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踞织机和筒式后综,江苏吴县草鞋山出土的织物碎片等文物可以断定,葛、麻织物在迄今6000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得到了应用。从商代墓葬中发现的文物推测,早在约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缫丝、纺织、缝纫工艺和手工业已有很大发展;周代的麻鞋实物发现于湖北宜昌的金家山墓葬中死者的足下,“以数片麻布缝合而成”的麻布鞋,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布鞋实物。在此之后,《周礼》中“赤舄、黑舄、素屦、葛屦、命屦、功屦、散屦”等有关不同形制的葛、麻类布鞋多有记载;在《诗经》中的“纠纠葛屦”,成为最早见于诗词中的葛布鞋;在甘肃敦煌、湖北江陵、新疆吐鲁番等地分别发现汉代以后的麻布鞋实物,其形制或圆头、或岐头、或薄底、或厚底,种类繁多;在新疆吐鲁番发现的唐代锦鞋实物,其帮华丽无比,其头状如卷云,其底麻布缝合,堪称绸布鞋的精品;唐代杜甫《述怀》“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中的麻鞋,为贫者之履;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禁中旧有丝鞋局,专挑供御丝鞋,不及其数……寿皇即位,惟临服丝鞋,退即以罗鞋易之”中的丝鞋和罗鞋,皆为贵者之履;到了元代,除前朝的葛布鞋、麻布鞋、绸布鞋之外,棉布鞋成为鞋履新宠而渐渐兴起于朝野之间,由此开创了棉布鞋的新纪元。
棉布鞋,就是帮底皆为棉布材料制成的鞋。没有棉花,就没有棉纺、棉线和棉布。棉花不是“花”,而是棉籽上长出的柔软茸毛纤维。“棉”字,从《宋书》开始出现,可见棉花的传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而大量种植当在宋末元初时期。棉花原产于热带,刚刚从海外引进初期,曾是皇家园林的观赏之物。其花朵颜色乳白,开花后不久转为深红,煞是好看。红花凋谢后的蒴果就是棉铃,其内有籽,籽面有茸,熟后裂开,谓之似花非花的“棉花”。从乳白花深红花的观赏的“花”,到棉花的“花”,再到纺织的棉线、棉布,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也由此造就了一个传奇人物:棉纺专家黄道婆。
没有棉布就没有棉布鞋。说棉布鞋,必说棉布;说棉布,必说黄道婆。黄道婆(1245~1330),又名黄婆、黄母、巧姑、黄四娘。元代上海松江府乌泥泾镇(今华泾镇)人。就是这位宋末元初的知名棉纺织家、纺织革新家,推动了棉纺业的大发展。她热情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轧棉机、弹棉弓、纺车、织机等机具和错纱配色等织造技术,为世代业者所赞扬;她所织造的被褥巾带五光十色,美轮美奂,堪称绝代精品。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的人们迅速掌握了她的先进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盛况空前。
在元代,赞扬她的诗歌曰:“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紃云粲花草,片帆鲸海得风口,千轴乌径夺天造。”乌泥泾镇的民谣也歌颂道:“黄道婆,黄道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到了清代,黄道婆被尊为布业始祖。
然而,黄道婆的精湛技术,却是历尽磨难而成。黄道婆出身贫苦,在她当童养媳时,因遭受封建家庭的虐待而被迫流落到遥远的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当时的海南岛,由海外引进的棉花种植业已具规模,棉纺、棉织技术比较先进,黎族人民生产的黎单、黎饰闻名中外。聪明勤奋的黄道婆,虚心向黎族同胞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了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纺织能手。她在黎族地区生活了近30年,黎族姐妹毫无保留地把纺织技术传授给她,使她全面掌握了制棉工具,织造崖州被的棉纺先进技术和操作方法。
当她晚年回到上海时,适逢植棉业已在长江流域大大发展,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凭借她的勤奋和聪明才智,积极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家乡人民,极大推动了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奠定了她棉纺织家、纺织革新家的地位。
由于乌泥泾镇一带先进的织造技术独树一帜,一时“乌泥泾”的名声大振,竟相学习黄道婆的棉纺技术。在黄道婆的带领下,五光十色的棉纺织品,呈现出了空前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上海县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历经百年而经久不衰。16世纪时,当地农民一天就能织上万匹布,18~19世纪,更是远销欧美,获得了极高声誉。
黄道婆之后,棉布纺织业迅速发展。就品种而言,就有市布,原色平纹、质地细密的棉布;细布,质地比市布更细的平纹棉布;粗布,质地比较粗糙的平纹棉布,俗称土布;哔叽布,密度比较小的斜纹布;华达呢,质地厚实的大衣鞋面布;府绸布,质地细密平滑而又有光泽的棉布;条绒布,表面像灯芯的绒条棉布;线呢布,厚实而富弹性、貌似毛呢的棉布;绒布,具有柔软绒毛和保暖性能的棉布等等。“胜却蚕丝赛葛麻”的棉布,更是做布鞋的好材料。棉布鞋,是继葛布鞋、麻布鞋、绸布鞋之后,鞋材料和鞋品种的又一个前无古人的重大突破。
棉布鞋,俗称布鞋、便鞋等。传统棉布鞋的帮面、内里、袼褙、外底等部件皆为布料,可谓实至名归的“布”鞋。款式极多是棉布鞋的又一个克点,如单布鞋、棉布鞋、棉布靴、单梁鞋、双梁鞋、一带鞋、橡筋鞋、扎花鞋、猫头鞋、虎头鞋等等。它钟情于芸芸众生,也青睐于达官显贵。至尊至贵的朝靴、官靴,就是官员上朝时必穿的布靴。北京的内联升鞋店,当初就是靠做官靴起家,成为朝靴的专卖店。当今的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和制作工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点保护。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黄道婆对棉布的重大贡献,就没有棉布鞋的今天。
元代以后,棉布鞋进入鞋履史上的兴盛时代。千百年来的广大农村,家家户户都是种棉、弹花、纺线、织布、做鞋的小作坊和大市场。特别是广大农村妇女,一个个都是纺线、织布、做鞋的能工巧匠。她们既要生儿育女,又要承担着一家大小穿鞋的重任,甚至还靠卖鞋而养家糊口。她们做布鞋完全靠手工。做鞋帮,虽省力却费事,打浆糊、打袼褙、剪帮料、粘帮面、上帮里、沿鞋口、缝鞋带、绣花饰,一样都不能少;纳鞋底儿,是最费力的“恶活儿”,除打浆糊、打袼褙、剪底料、粘鞋底外,更重要的是锥子扎眼、紧拉麻绳、纳缝花饰、捶平底型,道道工序都要付出手裂血出的代价;把鞋底和鞋帮缝合为一体称为“绱鞋”,有里绱和外绱之分,是关系到鞋的外观和穿着舒适的绝活儿,心灵手巧者方能胜任。经她们手中制作的布鞋款式极多,有单鞋、棉鞋、弓鞋、方口鞋、圆口鞋、深口鞋、浅口鞋、绣花鞋、扎花儿鞋、单脸儿鞋、双脸儿鞋、带袢儿鞋以及名目繁多的猫头鞋、虎头鞋、老人鞋等等,成为一代代中国人足下的风景线。
棉布鞋,是继革、葛、麻、丝、绸等天然原料之后发展起来的绝好鞋履材料。说他“绝好”,是因为它具有棉织物的能耐磨、易洗涤、可熨烫、保暖强、吸湿快、透气好、穿着舒适等优势。更重要的是,棉花在大江南北广为种植,极大促进了棉布纺织业的大发展,广大农村家家户户的纺线声、织布声,也传承了千百年,棉布鞋也由此成为中国鞋履之国粹。当中国鞋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鞋材料、鞋技术、鞋工艺、鞋款式、鞋品种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棉布鞋的生产也逐步改变了过去以家庭妇女做鞋为主和小作坊生产方式,实现了制鞋机械化和现代化。
为了纪念黄道婆,后人为她造墓,树碑立传;为她立祠,岁时享祀;为她塑像,供人瞻仰;为她扬名,尊其为棉纺业之鼻祖。为弘扬黄道婆的丰功伟绩, 21世纪初年,新建的黄道婆纪念馆,在上海徐汇区华泾镇东湾村的黄道婆墓地旁开馆。院落内,矗立着2.2米高的黄道婆塑像;门柱上,写有“两手织就云裳,一梭穿行宇宙”的对联和“衣被天下”的横批;主展厅,展示着黄道婆的生平事迹和她对中国棉纺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副展厅,有不同时期的的弹花机、纺纱机、织布机等古老设备及各种花色的棉土布、蓝印花布、棉织衣裤、床单被套等300多件实物珍品,彰显着黄道婆毕生为纺织业为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记录着不同时代纺织业的发展历程。身临其境地感受黄道婆不畏艰辛和敢为天下先的革新精神,他似乎仍在我们身边。特别值得告慰黄道婆的是,棉纺织品已在大江南北的鞋企中广为应用,棉布鞋不仅在中国具有广泛市场,同时也阔步走向世界,中国传统棉布鞋工艺已成为绚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大放异彩。
(下期刊载《马皇后的凤头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