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猪条件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治
2015-02-23王秀玲王振兴
王秀玲,王振兴
(辽宁省黑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黑山 121400)
夏季猪条件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治
王秀玲,王振兴
(辽宁省黑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黑山 121400)
目前正值夏季炎热季节,北方干旱、南方普降大雨,特别是华南地区连续降雨不断,已暴发洪涝灾害,整天阴雨连绵潮湿度过大、霉菌泛滥、蚊蝇滋生、应激等因素发生频繁,使猪只抵抗力降低引发各种疾病不断发生。特别是夏季猪条件性呼吸道疾病的不断发生,更要引起大、小养猪规模场业主的关注。
猪条件性呼吸道疾病,如副猪嗜血杆菌病、附红细胞体病、猪链球菌病、猪放线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病、猪巴氏杆菌病和猪支原体肺炎等常以继发或并发形势发生。其目前在南、北方各地呈地方性流行或区域性流行,导致部分生猪死亡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夏季猪条件性呼吸道疾病流行特点
夏季猪条件性呼吸道疾病,在临床上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的呼吸道疾病:(1)猪支原体肺炎感染(MPS);(2)猪血液原虫病感染(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焦虫);(3)猪条件性细菌性呼吸道疾病混合感染。其中以猪嗜血杆菌病、猪放线菌病、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最为严重。这与目前气候湿热、热应激、霉菌毒素、蚊蝇滋生叮咬传播疫情,以及饲养管理条件恶劣、疫苗免疫等多方面应激因素有着密切关联。
夏季炎热潮湿是猪条件性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而且这些疾病发生多与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病毒、猪支原体感染有直接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猪群大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猪群都有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毒、猪细小病毒等隐性感染;另一方面这些病毒主要侵害猪肺胞巨噬细胞,这些病毒共同的靶点都在其肺胞巨噬细胞内分裂-复制,导致猪群整体免疫力下降、抵抗力降低。一旦自然条件突然发生变化、饲养管理条件较差时,这样条件性致病菌就会在猪体内大量生长繁殖并且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例如猪副猪嗜血杆菌、放线菌、附红细胞体、支原体等都是机体常在菌,一旦猪体感染其它病毒性疫病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很快就会继发这些条件性致病菌生长繁殖,导致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生从而大大增加死亡率。
2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猪采食量减少、靠边离群、精神沉郁或呆滞,咳嗽、可视粘膜苍白或发绀,猪体消瘦、被毛粗乱、体表微红或贫血苍白;颈部、背部、臀部、两侧腹部皮肤有不同程度出血点、或出血斑疹,有的从颈部到肩甲上部有一条红色出血带;体温升高40~41.5℃,此时咳喘、呼吸困难、个别呈腹式呼吸、鼻孔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流出;有的猪膝关节肿胀、行走困难、跛行;食欲废绝、粪便干燥排球粪,后期排稀排出黄色或黄褐色稀便;此时肢体未稍发绀、昏睡、最后因机体各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3 病理剖检变化
颌下淋巴结肿大出血,胸、腹腔有淡黄色积液;心脏冠状脂肪有出血素质;肺充血、出血、间质增宽、个别严重呈纤维素性肺炎、并与临近器官发生粘连;脾肿大呈暗红色,如有蓝耳病病毒、猪瘟病毒感染脾脏有出血性梗死丘;肝脏肿大紫红色、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肾脏潮红肿胀;部分猪膝关节肿胀、关节液增多;结肠、小肠粘膜充血、出血、个别肠粘膜脱落、肠道充满气体。
4 条件性呼吸道疾病综合性防治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
养殖大户、规模场要加强猪场饲养管理,保持场地、舍内外卫生清洁,夏季最主要做好防署降温措施齐全、通风避光、空气流通,为猪群生长发育创造舒适、安静良好的饲养环境。
4.2 消灭蚊、蝇、老鼠传播媒介
很多传染病、寄生虫病都是通过蚊、蝇、老鼠而传播发病,特别夏季是蚊、蝇繁殖最盛时期。猪场粪便堆积发酵或经粪便处理池无害化处理,彻底产除猪场周围脏水坑杂草等滋生地消灭传播媒介;规模场、中小养殖户的圈舍要安装蚊、蝇防护网,防止其进入圈舍给猪群造成危害;同时做好猪场常规消毒应急消毒消灭传染源。
4.3 定期保健至关重要
猪场除了要选择优质、全价、高能、高蛋白饲料,不喂发霉变质饲料;每月要定期保健防患于未然。
天盛源1000g/代+广牧金维他500g/代(或畜禽通用多维500g/代)+血红康1000g/桶,混合拌1t料,每月饲喂7~10d。达到净化病毒、细菌、脱霉、减少应激、防署降温、促进生长快速增重的效果。
5 对发病猪及同群猪的治疗
5.1 大群选择有效药物拌料治疗
泰万呼净(5%泰万菌素)1000g+给力米仙1000g+四季清爽散1000g,混合拌1t料饲喂7~10d;上述两种药物自由饮水。
5.2 对发病猪选择有效药物注射治疗
上午:蓝圆嗜血免疫核酸100kg/7mL+肺炎急喘康75kg/10mL,分开肌注;免疫核酸使用3d后可改用变异奇效75kg/10mL连用4~5d。在治疗中、后期可在饲料中添加畜禽通用多维500g/2代+天盛源1kg/代,混合拌料750kg饲喂10d,加快疫病净化、排毒、保肝、通肾作用,尽快恢复体能促进生长增重。
10.3969/J.ISSN.1671-6027.2015.08.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