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伤寒论》思维方法辨治岭南血证

2015-02-23蓝海陈志雄刘安平黎耀和古学奎

新中医 2015年9期
关键词:血证伤寒论岭南

蓝海,陈志雄,刘安平,黎耀和,古学奎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广东 广州 510405

以《伤寒论》思维方法辨治岭南血证

蓝海,陈志雄,刘安平,黎耀和,古学奎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广东 广州 510405

血证;岭南;《伤寒论》

《伤寒论》蕴含的学术思想就是抓病机、扣方证。只要病机同,就可以异病同治。现浅谈一下运用《伤寒论》思维治疗岭南血证的些许愚见。

1 岭南人群的体质特点

中医学强调三因制宜。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岭南独特的气候及地理环境,造就了岭南人群的特殊体质。岭南南濒海洋,北靠五岭,以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荫渚岭、越城岭五条山脉为自然屏障,使之与中原内地阻隔,形成了一个不同于中原的、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人的体质疾病、生活习惯与中原大不相同[1]。岭南地域自古多山岚瘴气,山林险峻、植物繁茂,瘴疠蛇虫袭人。其气候属于亚热带、热带海洋气候,夏长冬暖,多风多湿。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载“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2],宋代岭南名医陈昭遇编撰的《太平圣惠方》论及:“岭南土地卑湿,气候不同,夏则炎热郁蒸,冬则温暖无雪,风湿之气易伤人”[3]。可见,自古岭南多湿。湿邪应区分“外湿”与“内湿”。气候、地域之湿属于“外湿”,岭南居民之饮食起居造成体质之“湿”属于“内湿”。岭南气候炎热,居民嗜好凉茶汤水,好吃海鲜。世易时移,近30年新移居岭南者众。所谓“新客家人”,已经深受岭南气候、饮食、文化影响,其体质亦已同化。嗜好生冷荤腥之品容易阻遏脾胃之运化,助生“内湿”,湿性黏腻,所谓“湿胜则阳微”“浊邪害清”,久之容易损伤脾阳,抑遏气机。加之岭南人起居习惯夜卧早起,运动后容易出汗,又喜好乘凉饮冷——吹空调喝冷饮,而冬天气候寒冷而无供暖。夜卧早起,炎热汗多则耗气伤阴,乘凉饮冷、过用凉茶清热泻火则复伤脾胃之阳气,冬冷而阳气难以潜藏而外泄。所以,“湿”不足以全面概括岭南人群的体质特点。临床上很多患者可见气短声低,大便溏薄,纳眠欠佳、舌淡胖、苔厚腻之虚实夹杂征象。因此,岭南人群之体质特点为:脾胃易损,湿邪内阻,气阴易伤,寒热错杂。所谓“中气不足,阴气下流,相火上扰”,此病机容易导致患者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不耐寒凉或温补。如贫血之患者食欲不振同时兼有胸闷气短、乏力自汗,但却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弱,膝软颧红。故单纯以归脾、四君之类方不显效。

综上之因素及人之禀赋,结合多年之临床实践,岭南人证候基本分型为:湿热内蕴、脾虚湿困、脾肾阳虚夹湿、气阴两虚夹湿。岭南人体质分型,决定了岭南血证发生、传变的复杂病理过程。

2 岭南血证的发病特点及辨治

在岭南血证论治中,历代名医不离火、气、瘀三端,唐容川在《血证论》里也指出,“血动之由,惟火惟气”。受岭南气候、地域、人之禀赋影响,岭南血证患者多表现为“火热为首,夹风夹湿”。单纯苦寒清热容易冰伏邪气,导致湿邪胶结,缠绵难愈。

正所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所以振奋阳气而化湿是大法。温脾阳、肾阳有时能见奇功。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大量运用激素、环孢素、化疗药物,皆容易引起“变证丛生”。在诊治这类患者时,在整体辨证的基础上,应该参以机变。如运用激素后,岭南患者容易阴虚火旺并从湿化热化,表现为面红如妆,身热不扬,口干苔腻之像,这时运用六味地黄之流,往往效果不佳,此时患者往往在激素撤退之时,表现为不欲饮食,纳呆便溏等脾阳受损之像,按《伤寒论》误治坏证中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人参用红参,酌情减量,效果较佳;激素撤退之时,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表现一派肾阳亏虚之像,为《伤寒论》之少阴寒化证,如恶寒、小便清长、烦躁欲寐、脉沉迟等,可给与予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汤剂,效果颇佳。

血液病恶性肿瘤化疗的毒副作用导致消化道之反应、骨髓抑制、心脏毒性,岭南患者则表现为脾虚气耗、肾亏髓枯、痰瘀阻络的证候特点。如运用大剂量阿糖胞苷化疗后,出现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不欲饮食、乏力嗜睡、头晕心悸,甚至高热难退,脉数苔少。心肌损害则表现为气虚痰瘀内阻等。此时运用《伤寒论》建中汤、桂枝加桂汤等有良效。因化疗后出现之脾虚气耗,内伤发热,正与“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的条文病机相似,运用原方即获效。而化疗后心肌损伤,西医运用果糖等营养心肌只是对症治疗,而抓住《伤寒论》“奔豚气”之概念,投之桂枝加桂汤平冲降逆,切中肯綮。

2.1重视三因参机变结合多年诊治岭南血证的体会,深感岭南血证本虚标实,变化多端,传变迅速,其证候不一而足,所以应该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期多运用凉血祛风法,选用犀角地黄类方同时,加用苍耳子、蝉蜕、防风等清灵宣透之品,而慢性期则多以补肾为第一要务,多选用六味之属,并加用巴戟天等“少火生气”,此谓因时制宜;很多年轻医生容易偏执一派理论,如认为辨病高于辨证,弃中医的理法方药于不顾,以西释中,“火热邪毒”就是“炎症”,“清热解毒”就是“抗感染”等。《伤寒论》强调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强调辨证论治。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过程中,注重脾肾双补,益肾填精,并兼顾环孢素引起的血压升高、面红、手足心热等阴虚火旺的症状,并注重岭南人易从湿热化的特点,以茵陈、茯苓、滑石之属淡渗利湿,往往疗效立显。清热不忘存阴,常投以生地黄、玄参、沙参,选方如甘露饮;化湿兼以益气,可投以黄芪、红参等。

2.2调适寒热复平和岭南血证患者由于气阴易亏,阳气难潜,所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寒热真假在临床中很常见,正如《伤寒论》厥阴病病机。此类患者不耐寒凉或温补。临床辨证若不全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执一证而失偏颇,如口干则认为伤阴,恶寒就是伤阳等,造成疗效不佳;也有辨证准确,但投鼠忌器,不敢投以寒凉或温补,以致用药“四平八稳”,影响疗效。此时抓住本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谨守阴阳以调之,以平为期。

岭南不忌辛温,北方不忌寒凉,关键在于辨证。有时对于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证候,给予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反收奇效。岭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潮湿,温热病较为常见。金元名家刘河间创立“火热论”,提倡用寒凉药治疗外感热病,克服了当时滥施麻、桂辛温之弊。清叶桂等人创立了温热病学说,寒凉更是广泛运用于临床。特别是在岭南地区,杏林中人把叶氏学说奉为圭臬,辛温药的使用逐渐减少,甚至发展到盲目迷信“热病误用热药,下咽立毙”的地步,畏辛温药如虎狼,把其列为禁忌之品。寒凉药更是广行滥施,其实在临床,只要精心探求经义,详证察候,明辨病机,辛温药是大可用的。反之,很多医生认为血液恶性肿瘤多属本虚标实,被西医化疗后之虚像所迷惑,投以大剂补药,忌寒凉如畏虎。其实,“大虚有盛候,大热有羸象”,只要辨证准确,寒因寒用,往往有良效。如治疗岭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脏腑亏损之反复发热,运用大剂量激素、大量抗生素仍高热不退者,敢于“甘温除大热”。投以大剂量黄芪、红参,并以附子、肉桂引火归元,但反佐以知母、黄柏等以滋阴降火,往往药到病除。针对化疗后之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症,往往以附子理中、大建中汤等温脾土之法,屡屡切中肯綮。

3 病案举例:寒因寒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化疗后粒缺高热

邓某,男,34岁,因“淋巴结肿大伴乏力、反复发热1月余”由门诊拟“淋巴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症”于2013年6月28日步行入院。患者于1月前发现颈下淋巴结肿大,伴轻微乏力,遂至当地医院就诊,5月28日行PET-CT示:全身双侧颈部、肺门、纵隔、盆腔、腹膜后、脾脏多发高代谢肿大淋巴结,考虑恶性淋巴瘤及淋巴瘤多脏器广泛浸润。以HYPERCVAD A/B方案化疗后肿大淋巴结可缓解。但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高热不退,体温波动于39~40℃,持续一月,经抗细菌及真菌联合治疗无效。现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本院就诊。症见:患者神清,精神疲倦,乏力,发热,头晕,口干,偶见咳嗽,有痰易咳,活动后气促,无胸闷,无下肢浮肿,纳可,眠稍差,二便调。舌淡无苔,脉洪大而虚数。主管医生首诊,四诊合参,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虚劳病,证属气血亏虚证。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化疗后脾肾亏虚,精血生化乏源,加之调摄不慎,脑髓清窍失养,面部失荣,故头晕乏力,舌淡红、苔黄腻,脉洪大而虚数为气血亏虚之佐证,本病病位在脾肾,病性属虚证,应以补益脾肾,填精生髓,甘温除热。处方:黄芪、酒黄精、鸡血藤各30 g,白术、茯苓、佛手、熟党参各15 g,陈皮、制何首乌各20 g,鸡内金、干姜、炙甘草各10 g。服药3剂后无效,患者仍然高热,并伴有寒战。二诊:患者化疗后发热,口干,活动后气促,为温毒损伤气分,由于气阴大伤,故精神疲倦,舌淡无苔,脉洪大而虚数,此为大热有羸象,为真热假寒证,为典型的白虎加人参汤证。给予白虎加人参汤,处方:生石膏(先煎)60 g,知母、薏苡仁各20 g,红参(另炖)15 g,甘草10 g。共4剂,每天1剂(复煎),水煎煮至100~150 mL,饭后一次温服。服3剂热退而愈。

[1]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气候[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09,111-116.

[2]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80,13,445.

[3]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责任编辑:骆欢欢)

R255.7

B

0256-7415(2015)09-0256-02

10.13457/j.cnki.jncm.2015.09.117

2015-02-27

蓝海(1980-),男,副主任医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血液病。

猜你喜欢

血证伤寒论岭南
忆岭南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气血亏虚型血证的处理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雨岭南
让“血证”上网
不辞长作岭南人
血证的概念辨析*
《伤寒论》和法治疗脾胃病的体会
易说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