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型干燥塔对氯化氢气体干燥的优点
2015-02-22张友谊
张友谊 , 张 磊
(1.河南理工大学 物理化学学院 , 河南 焦作 454000 ; 2.焦作煤业(集团)开元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 河南 焦作 454191)
组合型干燥塔对氯化氢气体干燥的优点
张友谊1,2, 张磊1
(1.河南理工大学 物理化学学院 , 河南 焦作454000 ; 2.焦作煤业(集团)开元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 河南 焦作454191)
摘要:浓硫酸具有吸收水的性能,但不同浓度下的浓硫酸,吸收水能力不同。本文主要阐述利用了不同浓度下浓硫酸的吸水能力差别,设计出的组合型干燥塔。并介绍了组合型干燥塔和填料塔、板塔相比,具有优良的性能和操作优点。
关键词:浓硫酸 ; 组合型干燥塔 ; 干燥
水对三氯氢硅合成过程中收率影响很大[1],三氯氢硅生产系统中含水量高低直接影响合成收率。三氯氢硅系统中水的来源主要有氯化氢、硅粉、氮气等含水,其中氮气含水可选用空分系统制备高纯氮气来解决,硅粉中含水可通过高温氮气对硅粉加热干燥,由于氯化氢在水中溶解性较大,氯化氢脱水较为困难[2]。若能将氯化氢中含水量降至50×10-6以下,将对三氯氢硅合成系统几乎不产生影响。
通常采用7、-15 ℃水冷却氯化氢气体进行脱水,该工艺得到的氯化氢中含水量仍达到500×10-6。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浓度越高吸水能力越强,采用浓硫酸对氯化氢进行干燥,浓硫酸的浓度、干燥塔的结构均对干燥指标产生一定影响[3]。
1浓硫酸吸水性与浓度的关系
质量分数为 98.3%的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可以作为干燥剂,不同浓度下的浓硫酸吸水能力不同,浓度越高吸水能力则越强[4]。
2传统硫酸干燥塔
国内硫酸干燥塔通常塔体材质选用玻璃钢,塔内件有填料式或泡罩式两种。内件材质选用PVC,UPVC或PTFE。
2.1 填料式干燥塔
填料式干燥塔操作弹性较小,对于液体负荷的变化特别敏感。当液体负荷较小时,填料表面不能很好地润湿,传质效果急剧下降;当液体负荷过大时,容易产生液泛。另外进入干燥塔顶的是浓度较高的硫酸,密度大,容易堵塞系统。
2.2 泡罩式干燥塔
泡罩式干燥塔板上浓硫酸液层厚,塔板压降大,由于氯化氢进入干燥塔时的压力很低,泡罩塔的压降对氯化氢输送系统产生阻力,对氯化氢合成炉造成一定憋压。另外泡罩式干燥塔结构复杂、造价高。
3组合式干燥塔
组合型干燥塔由泡罩层、填料层两部分组成,根据两类填料的优点进行设计。填料层为88%~95%的经过脱水吸收后的浓硫酸,对酸性气体中的水分进行初步吸收,泡罩层为98%以上的浓硫酸,通过计量泵不断向系统中微量补充,浓硫酸对酸性气体中的水分进行二次吸收,最后出塔的酸性含水率可控制在50×10-6以下。组合式干燥塔流程如图1所示。
操作方法如下:①打开两个硫酸冷却器进出水阀,启动硫酸进料泵,加入部分浓硫酸。启动硫酸循环泵,浓硫酸开始在填料部分循环。②通入酸性气体,一段时间后,分析填料部分浓硫酸浓度和酸性气体水分含量,浓硫酸浓度低于95%,酸性气体含水量过高时,启动硫酸进料泵向塔内补充浓硫酸。启动进料泵时,注意流量计变化,同时分析酸性气体含水量,合格时,作为正常生产时浓硫酸的补充量。注意:硫酸进料泵应选用变频泵,频率与流量计、在线水分分析仪联锁,组成串联控制。使用PLC控制系统,操作简单。组合式干燥塔与其它氯化氢干燥方式含水量测试结果见图2。
图1 氯化氢组合式干燥工艺流程图
图2 氯化氢组合式干燥与其他干燥工艺质量对比
由图2可看出,硫酸干燥后氯化氢中含水量达到60×10-6左右,而采用冷冻脱水后氯化氢的含水量为500×10-6,氯化氢干燥采用硫酸干燥塔比采用冷冻脱水的方式含水量更低。硫酸组合式干燥塔干燥后的氯化氢达到50×10-6以下,比硫酸填料式干燥塔干燥后的氯化氢相比含水量略低,并且指标更稳定,说明硫酸组合式干燥塔的运行效果更好。
新型组合型干燥塔优点:①操作弹性大,能在较大的负荷变化范围内保持高效率;②生产能力较大;③适应多种介质且不易堵塞;④便于操作,稳定可靠;⑤成本降低,合理利用浓硫酸,减少浓硫酸的用量。
4组合型干燥塔前景展望
随着化工行业的进一步改革,对原材料的纯度要求逐步提高,气体含水率的要求将进一步苛刻,目前,国内现有气体干燥塔设备技术已经成为发展的瓶颈,组合型干燥塔在传统的干燥塔设备基础上进行的深化和完善,在操作上的简单化,使得它在工业化生产中表现出极为优良的操作性能。在成本方面,组合型干燥塔的出现,不仅在设备造价上降低了成本,也在生产中节约了成本,充分利用了浓硫酸的吸水性。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自动化的要求,化工行业新的需求将激励组合干燥塔的发展,在未来几年里,它将会大幅度地应用到工业生产中。
参考文献:
[1]王小辉.氯化氢含水对生产三氯氢硅的影响[J].氯碱工业,2007(06):29-30.
[2]刘建路. 我国副产氯化氢的现状和综合利用[J].广州化工,2011,39(19):25-28.
[3]李丽华.浓硫酸吸水性和脱水性实验的微型化研究[J].广州化工,2007,35(5):52-56.
[4]唐增富.用数字化实验演示浓硫酸的吸水性[J].化学教育,2011(6):62-69.
欢迎投稿欢迎订阅
作者简介:张友谊(1982-),男,助理工程师,从事三氯氢硅生产技术开发工作,E-mail:kyhgzyy@163.com。
收稿日期:2015-02-07
中图分类号:TQ0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3467(2015)05-00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