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师,冠冕当代
——纪念任应秋先生百年诞辰*
2015-02-22赵艳
赵艳
北京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教研室,北京 100029
一代大师,冠冕当代
——纪念任应秋先生百年诞辰*
赵艳
北京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教研室,北京 100029
任应秋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历任《华西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古文、医史、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及中医系主任等。先生从事中医工作五十余年,执教三十余年,率先创立了“中医各家学说”学科,在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中医文献整理研究、《黄帝内经》研究及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为中医学术和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先生热爱祖国、坚持真理、开拓创新、严谨治学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学派研究;文献研究;中医教育
任应秋(公元1914—1984),字鸿宾,重庆江津县油溪镇人,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任应秋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四岁启蒙,以通读十三经为主。后入江津县国学专修馆攻读经学,期间得经学大师廖季平先生指点,授以治学之法。十七岁时,拜当地中医大家刘有余先生为师,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并设立“济世诊脉所”,免费为民疗疾。
1936年,为了广求名师,先生只身赴沪,就读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向丁仲英、谢利恒、曹颖甫、陆渊雷、陈无咎、吴克潜等沪上名医悉心请教,眼界日阔,学业猛进。抗日战争爆发后,先生被迫中止学业,返回家乡,设立诊所,悬壶济世,执教中学,传知育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先生出任《华西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同时致力于中医理论研究及古典医籍的整理。1944年,先生完成了第一部医学著作《仲景脉法学案》。1945年,《任氏传染病学》问世。先生之学识才华渐为医界所知。1950年,被任命为江津县医务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并当选为江津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应邀出任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和重庆市中医学会秘书长,并被选为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57年,调至北京中医学院工作,主持医古文、医学史和各家学说三门学科的教学工作。1981年,任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1984年10月17日,任应秋先生因肺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任应秋先生历任农工党北京中医学院农工支部主任,第八届、第九届农工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当选全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专业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等。1981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任应秋先生从事中医工作50余年,执教30余年,一生阅读中医书籍5 000余种,学识渊博,著述宏富。新中国成立后至1954年,先生著成《中国医学史略》《脉学研究十讲》《中医病理学》等,致力于“中医科学化”。1954—1966年,先生陆续著成《伤寒论语译》《金匮要略语译》《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中医各家学说讲义》等,为中医学的普及与提高做了大量的工作。文革期间,先生数十年间所集之数万册线装书所剩无几,数万张学术卡片一扫而光,但先生始终默默地为中医学术发展而构思筹划。1976年后,先生撰写了《内经十讲》《中医基础六讲》《医学流派溯洄论》《中医各家学说》等,整理点校了金代著名医家张元素的著作《医学启源》。除专著外,先生一生撰有论文、杂记等500余篇,晚年自选其颇有一得之见者百余篇,汇编成册,题为《任应秋论医集》,分为11类,所涉范围十分广泛。
任应秋先生学识渊博、功底雄厚扎实,集医、哲、文、史于一身,善诗、词、歌、赋,精于书法,常赋诗词以抒怀,并勇于接受现代科学知识,以著述与研究冠冕当代。
1 研究医学流派,创立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是阐发中医学主要医学流派及著名医家学术思想的一门综合提高课,介于中国医学史、中医学术思想史、中医理论与临床诸学科之间,涉及哲学、史学等领域,内涵十分深广。中医各学科多有成书,或有先例可援,而各家学说却从无成书先例。任应秋先生执教北京中医学院后,集前贤及自身治学经验,认为欲造就高级中医人才,必须师百家之长,遂创立中医各家学说,对中医学子深入掌握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思想、了解医学流派形成与发展、开拓临床思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1959年,任应秋先生撰写了《各家学说医案选》,选择介绍了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经验及贡献,附以验案印证。该书首先在北京中医学院作为本科教材使用,受到普遍欢迎,后经卫生部批准,将中医各家学说列为高等中医院校本科必修课[1]。1960年,先生主编了第1版统编教材《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选(宋元明清)》。1964年,先生对该书进行了全面修订,更名为《中医各家学说讲义》,增写“总论”一篇,所选医家时代范围扩大为由唐至清,提出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存在着四大学术流派,即以刘完素为代表的河间学派、以张元素为代表的易水学派、宗法张仲景的伤寒学派和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温热学派。1980年,先生历经20余年潜心研究,对中医学术流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出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存在着7个主要医学流派,即医经学派、经方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伤寒学派、温热学派、汇通学派,旁及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学说,涵括了由先秦至民国11个朝代105位著名医家,全书约60余万言,可谓集诸家精华之大成者,日本汉医学界在该书出版后立即全文翻译,其学术地位与影响,可见一斑。1984年,先生在病中再次主持了新版《中医各家学说》的编审工作。
先生曾撰写《医学流派溯洄论》《学派争鸣在祖国医学发展中的贡献》等文,对中医学派形成发展及医学流派的分类进行探讨;撰写《医经学派》《论河间学派》《研究〈伤寒论〉的流派》及《论温热学派》,探讨医经、河间、伤寒、温热四个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从北方两大医学流派的成就谈到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一文则从河间学派与易水学派的成就谈起,以阴阳学说、脏腑学说为例讨论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
任应秋先生根据中医学术发展的客观现实,提出了学术成就卓著、人数众多、影响较大的七大医学流派,并指出中医学派的形成并非在金元时期,而是在先秦时代,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以不同的师承授受关系及不同的学术见解为条件,学术争鸣是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学术流派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以派带家,创立中医各家学说,先生创立、发展、完善中医各家学说之功,千古不磨。
2 笃嗜经典医籍,精研《黄帝内经》
作为当代最享盛名的中医理论家,任应秋先生特别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理论研究,毕生致力于中医理论基础的发掘、整理、提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针对社会上存在的所谓“中医没有理论”“中医不科学”等种种观点,任应秋先生深刻指出,中医学是经过几千年亿万人民实践检验的科学,中医理论包含深刻的整体观、恒动观、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祖国医学最宝贵的部分。
任应秋先生一生笃嗜经典,穷治医经50余年。受清人治经学、重考据之学的影响,加上他雄厚的古文基础,从篇章句读入手,次及校勘、注释、分类、研究,并融贯众长,出以心得。为了使后学者对《内经》的基础理论实质有较深刻的理解,先生竭力推荐他亲身实践过的“精读”“勤写”“深思”“善记”4种学习方法。先生认为,精研《内经》,贵在找出它的理论体系及其指导思想,曾言:“以上阴阳五行学说、统一整体观、恒动观念论,贯穿在《内经》的各个部分。所以无论在脏象、病机、诊法、治则等理论中,都能突出地反映出来……研究《内经》,不首先弄清它这一卓越的学术思想,实无以探其奥义。”[2]将《内经》的理论体系概括为藏象、病机、诊法、治则四大学说,将《内经》的主要观点,概括为自然观、生理观、疾病观和治疗观,并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使《内经》理论在临床上得到了独特的发挥。还应指出,任应秋先生在研究方面,考证和确立了《内经》的成书年代,探明了《内经》所引用的古代文献21种,提出了《灵枢》早于《素问》的新观点,并创立了医经学派。先生研究《内经》的代表作《内经十讲》是他数十年研究《内经》的心血结晶,已成为现代研究《内经》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3 振兴中医教育,一心诱掖后学
任应秋先生执教三十余年,不管顺境逆境,始终战斗在教学第一线,将全部心血奉献给了中医教育事业。先生自1957年调任北京中医学院后,先后主讲过医古文、内经和各家学说三门课程。先生讲课生动形象,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一丝不苟。先生经常指导学生练习书法,并亲自批阅,陶冶了学生情操。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先生将个人的治学经验与治学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先生深知学生们的禀性特长,因材施教,受诲于先生门下的学子数以千计,遍及全国各地,倾注了先生的全部心血。先生一生挚爱中医教育事业,他曾表示“如果有来生,我还愿意当教师”。
1962年7月16日,为了“培养出质量更高的中医后继人才”,由任应秋先生执笔代表秦伯未、李重人、陈慎吾、于道济起草了“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一文呈报卫生部党组,建议中医学院要加强基础课、基本功训练,突破文字关等,方能达到培养“高级中医师”的标准,此即著名的“五老上书”。
1978年后,先生同时招收各家学说、内经、医古文、医学史四个专业的研究生,数年间培养了三批共十余名研究生。先生晚年除完成繁重的教学、科研和指导研究生的任务外,还积极承担众多的学术讲座、校外讲课和外地讲学等工作。凡有来求教问难者,先生必诚以相待,有问必答,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先生甘做人梯,一心诱掖后学,常寄希望于未来,他曾做诗一首言:“千年绝学有传人,毕竟先生畏后生,发掘提高开宝库,英才个个出新硎。”鼓励学生们奋进,让“诸子峥嵘”,表达了先生的心愿和对后学的殷切期望[3]。
[1] 任应秋.中国医学史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55:2.
[2] 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79.
[3] 许家松.难忘那深深的关爱——纪念任应秋先生辞世20周年[N].中国中医药报,2004-10-11(5).
A GreatGeneration Master,Modern Pioneer:To Comm emorate the Centenary of M rRen YingQiu's Birth
ZHAO Yan
Staff Room of Different Schools'Theories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CM,Beijing 100029,China
M r Ren Yingqiu'sachievements in studying the fieldsof TCM academ ic schools,TCM literature collecting,"HuangDiNeiJing"and TCM basic theory are reviewed from researching onmedical schools and establishing differentschools'theories;indulging inmedical classics,studying"HuangDiNeiJing"elaborately;developing TCM education and helping the students'study.
Ren Yingqiu;differentTCM schools'theories;schoolstudy;literature study;TCM education
R249.5
A
1004-6852(2015)08-0048-03
2014-10-25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创新团队重点项目(编号:ZZ060801);北京中医药大学“百年中医史研究”项目(编号:02078)。
赵艳(1977—),女,博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医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