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微草堂笔记》序跋辑考及其文献价值

2015-02-22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5年3期
关键词:序跋

吴 波



《阅微草堂笔记》序跋辑考及其文献价值

吴波

摘要:《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文人学者纪昀晚年创作的文言小说集,其在刊刻、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序跋。现存《阅微草堂笔记》序跋包括纪昀自序、刻本序跋、评本序跋和注本序跋等不同状态。这些序跋既是反映《阅微草堂笔记》版本演进与现状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了解《阅微草堂笔记》传播与接受的重要文献,同时还为研究《阅微草堂笔记》创作与文本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阅微草堂笔记》; 序跋; 版本流传; 传播与接受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文人学者纪昀晚年创作的文言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笔者研究《阅微草堂笔记》十余年,陆续从《阅微草堂笔记》诸多版本中搜集整理清乾隆至民国时期各类序跋十余篇。其中既有作者自序,亦有他人序跋;既有绍介版本流传、考述传播接受的序跋,亦不乏着眼评点笺注、阐释文本价值的序跋。这些出于不同目的撰写的序跋,有些已为学界所知晓,成为《阅微草堂笔记》研究史上的重要史料;有的则尚未公诸世,属于首次发掘的文献资料。因此,对现存《阅微草堂笔记》序跋作系统的梳理,对全面了解其版本系统、准确把握其传播过程、深入发掘其文本内涵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一、 现存《阅微草堂笔记》序跋辑考

笔者在辑校《阅微草堂笔记》“三会本”*吴波:《阅微草堂笔记会校会注会评》,凤凰出版社2012年。的过程中,搜集整理了十余篇《阅微草堂笔记》序跋。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类:(1)作者纪昀自己所作之序。纪昀所作之序,已为学界所知晓的有置于《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乾隆辛亥七月1791年)、《槐西杂志》(乾隆壬子六月1792年)、《姑妄听之》(乾隆癸丑七月1793年)以及《滦阳续录》(嘉庆戊午七夕1798年)之前的“题词”,也有一些在辑校过程中发现而尚未公诸世的序文,如附著于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滦阳消夏录》的自序,对于研究《阅微草堂笔记》早期版本情况颇多助益,且亦有助于了解纪昀编撰《阅微草堂笔记》之缘起。(2)刻本序跋。包括盛时彦分别作于乾隆癸丑(1793年)十一月及嘉庆庚申(1800年)八月的跋序、郑开禧作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春的序文。盛时彦作于乾隆癸丑十一月的跋文为《姑妄听之》分刻本的跋文。对于这篇跋文,嘉庆庚申的序文曾经提及,曰:“时彦夙从先生游,尝刻先生《姑妄听之》,附跋书尾,先生颇以为知言。”此处所提及的跋文即为此跋。(3)评本序跋。包括徐瑃的《纪氏嘉言序》(道光丙午1846年)、曾国藩《纪氏嘉言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徐时栋评《阅微草堂笔记》序(同治六年1868年)、王伯恭评《阅微草堂笔记》序跋(光绪戊申1908年)等。(4)注本序跋。包括蔡元培会文堂“详注本”序(民国七年1918年)及沈禹钟“分类广注”序(民国十二年1923年)。这些序跋篇幅或长或短,内容或简略或丰富,是《阅微草堂笔记》研究史、接受史的重要史料,对于深入研究《阅微草堂笔记》的版本、传播、创作及文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二、 《阅微草堂笔记》序跋的版本价值

《阅微草堂笔记》由《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五部分组成,其创作时间起于乾隆己酉(五十四年,1789),终于嘉庆戊午(三年,1798),前后延续十年之久。虽然每一部分出,“梨枣屡镌”、“翻刻者众”,但直到嘉庆五年(1800),才由纪昀的门生北平盛时彦合刻,使得这部小说能以完整的面目面世。《阅微草堂笔记》的版本,大致可分为分刻本及合刻本两类。

关于合刻本,主要有嘉庆五年盛时彦的北平刻本以及道光年间的岭南羊城重锓本。其具体刊刻细节见于附著于两个刻本之前的盛时彦、郑开禧的序文中。盛序中略云:“……时彦夙从先生游,尝刻先生《姑妄听之》,附跋书尾,先生颇以为知言。迩来诸板益漫漶,乃请于先生,合五书为一编,而仍存其原第,篝灯手校,不敢惮劳,又请先生检视一过,然后摹印。”*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盛时彦序),清嘉庆五年北平盛氏望益书局刻本。这段文字不长,然叙合刻本刊刻过程却颇为详致。其中既有合刻本产生缘由的交代,亦有刊刻过程的叙述,更有作者纪昀亲自参与的详细记录。这一段文字中,至少透露了这样的一些重要信息:(1)合刻本之前,坊间已有部分分刻本行世;(2)此合刻本的刊刻是经过纪昀首肯并亲自参与出版的。(3)刊刻过程极为精细与艰辛。有了这一段文字的佐证,使嘉庆五年的合刻本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彰显,也自然确立了它在诸多版本中的重要地位。关于道光重锓本的刊刻,郑序则略云:“公之孙树馥,来宦岭南,从索是书者众,因重锓版。”郑序题写于“道光十五年乙未春日”,即公元1835年,距离盛序整整晚了35年。郑序的作者郑开禧(生卒年不详),字迪卿,又字云麓,清代福建龙溪(今龙海县)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考中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分巡广东粮储道,后代理广州盐运使。序文云“树馥醇谨有学问,能其官,不堕其家风云”*纪昀:《阅微草堂笔记》(郑开禧序),清道光十五年刻本。,可见郑开禧对树馥甚为知悉,其交往自然非同一般。树馥为纪昀之孙,曾任刑部陕西司郎中,在广州刻过章楠的《医门棒喝》(初集)。树馥所刻之本,据序文所云,乃嘉庆本的“重锓本”,但细细校点,其中修订之意还是颇为明朗的,其具体情况可以参见《阅微草堂笔记》“三会本”的校点。

盛时彦与郑开禧的序文几乎在目前所有的《阅微草堂笔记》版本前均有所见,因为这两篇序文的存在,使得《阅微草堂笔记》的合刻本的刊刻情况昭然世间。相对于合刻本,分刻本的刊刻情况则显得要复杂一些。诚如上面所提及,《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延续了十年之久,每一部分出,坊间即有传抄者。这一情况在纪昀的自序及其他的序文中曾多次提及。如纪昀在《如是我闻》的“题记”中就曾云“……囊撰《滦阳消夏录》,属草未定,遽为书肆所窃刊,非所思也。”盛时彦的序文中亦曾提及他在合刻之前,“尝刻先生《姑妄听之》”。目前,国家图书馆也藏有《滦阳消夏录》的抄本及刻本,这些文献均不同程度地证明了合刻本出现之前分刻本刊刻的情况。然而,尽管诸多文献均提及分刻本的存在,但是学界对分刻本的版本及刊刻情况知之甚少。幸运的是,笔者在辑校“三会本”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滦阳消夏录》前发现一篇纪昀的自序。这篇自序共二百余字,未见及此前国内的版本中,是一篇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文献,它的发现,使我们对《阅微草堂笔记》分刻本的版本及刊刻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姑录如下:

古人一书不两序,余作《滦阳消夏录》,既弁以题词矣,今又为序,不床上床乎?盖是书之作,姑以弄笔祛睡而已,境过即忘,已不复审视。乃好事者辗转传钞,竟入书贾之手,有两本刊行:一为李本,所据乃断烂草稿,讹漏颇多;又每条增立标题,尤非吾本意。曾嘱友人戒其勿刻,未知听余否也。一为张氏此本,虽强分三卷为六卷,不免买菜之见,而核其首末,尚未改原书。因再题数行,以著刊版之缘起。夫正言庄论,人每倦闻;神怪仙诡之说,好之者必众。然五岁受书,今已垂老,不能考证经史,阐圣贤之义训,乃以小说数卷,剞劂枣梨,余负愧则多矣,观者谅其所自为可也。庚戌重九后四日,观弈道人再记。*纪昀:《滦阳消夏录》(纪昀自序),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这篇序文作于“庚戌重九后四日”,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文中提及到合刻本之前出现的两种重要的分刻本,因为出自纪昀本人之口,其真实性殆无疑义。“李本”目前虽未见及,但是根据序文,其基本情况大致可见,“所据乃断烂草稿,讹漏颇多;又每条增立标题”,与纪昀初衷相去甚远,为分刻本中之粗制滥造者。相对于“李本”,“张本”“虽强分三卷为六卷”,但“核其首末,尚未改原书”,比较接近原作,故得到纪昀的赞许。目前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的、附著着该序的《滦阳消夏录》即为“张本”,遗憾的是,由于该本已经残缺不堪,未能审其完整的面貌。总之,纪昀的此篇自序,真实地记录了《滦阳消夏录》初期的刊刻情况,甚至分卷的缘由,对于研究《阅微草堂笔记》的分刻本的版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

三、 《阅微草堂笔记》序跋的传播价值

根据这些序跋,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清至民国期间《阅微草堂笔记》的传播史,其传播情况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乾隆、嘉庆时期。这一时期传播的地域主要集中于京师,传播的范围起初始于纪昀的学生及亲友之间,而后则逐步扩散至坊间,并随着书商的介入,分刻本、合刻本的问世而声名鹊起。这一过程在这一时期的序跋中的记载十分清晰。如纪昀在《槐西杂志》“题记”中交代《槐西杂志》编辑缘起云:“……岁月駸寻,不觉又得四卷,孙树馨录为一帙,题曰《槐西杂志》。”纪树馨,字香林,曾任刑部江西司员外郎,系纪昀子汝传之子,乃纪昀嫡孙。盛时彦作为纪昀的学生,不仅是《阅微草堂笔记》的重要刊刻者,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还参与了该书的创作。在作于乾隆癸丑十一月的跋文中,盛时彦曰:“……(纪昀)初作《滦阳消夏录》、又作《如是我闻》、又作《槐西杂志》,皆已为坊贾刊行。今岁夏秋之间,又笔记四卷,取庄子语题曰《姑妄听之》。以前三书甫一脱稿,即为钞胥私写去,脱文误字往往而有,故此书特付时彦校之。”*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盛时彦序),清嘉庆五年北平盛氏望益书局刻本。这证明在创作的过程中,部分作品即已经在亲友、师生圈属中传播。至于坊间刻书商的介入,在书肆中的传播,序跋文字中的记载则更多。如序跋中所言“乃好事者辗转传钞,竟入书贾之手”、“属草未定,遽为书肆所窃刊”、“梨枣屡镌”、“翻刻者众”等语均十分真实地记录了《阅微草堂笔记》当时洛阳纸贵、名重一时的盛况。

第二个阶段为道光至晚清时期。这一时期以道光岭南羊城刊本的出现为起始,以大量评点本的出现为标志*据胡光明硕士论文《阅微草堂笔记版本与评点研究》统计,含有评点和按语的《阅微草堂笔记》版本共7种:(1)清乾隆《滦阳消夏录》六卷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眉批;(2)清嘉庆刻本,国家图书馆藏,有清翁心存评点;(3)清嘉庆二十一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有清徐时栋评点与跋;(4)清嘉庆二十一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有清末民初王仪郑评点与跋;(5)清道光十五年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评点;(6)《纪氏嘉言》,清道光二十六年刻本,有编辑者徐瑃评语;(7)《纪文达公笔记类编》,民国上海医学书局铅印本,有编选者济阳破衲按语。除(1)、(7)种外,其他评点均在这一时期,见胡光明《阅微草堂笔记版本与评点研究》,北京大学中文系2011年硕士论文,第62页。,为《阅微草堂笔记》传播全盛时期。其传播地域已不仅仅局限于京师,而是辐射至全国各地。传播的群体也并不止于亲朋好友及书商,而是当时社会的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各色人等。在郑开禧的羊城道光本序中叙述刻书缘起时有“公之孙树馥,来宦岭南,从索是书者众”之语,说明此书在遥远的南国都市影响力之巨。而从评点者及为评本作序的作者来看,身份成分比较复杂,其中既有在当时颇有影响的官僚如翁心存、曾国藩等,亦有名不见经传的文人雅士如徐瑃等,这些人均对《阅微草堂笔记》心仪之至,并递相推赏,甚至久而久之形成传播的小群体。如徐瑃在《纪氏嘉言序》中叙述刊刻《纪氏嘉言》缘起时曰:

贱质愚拙,望先生文章学术,未能窥其涯涘。惟于其提撕警觉真切处,实深钦服。尝手抄若干则,间以窃赘数语,题曰《纪氏嘉言》,置之案头,时时翻阅,以自惕,未尝出以质诸人也。今年春,二三门下士见之,佥谓是书似非可密为独得,私为己有者,请梓以公诸同好,甚不拂相国当年训世之意,可无避擅为去取之嫌也。*徐瑃摘录:《纪氏嘉言》(徐瑃序),清道光丙午年刻本。

由这一段序文,可以见及《纪氏嘉言》得以付梓的动议,实际来自于门下二三士的鼓励与推动,这实际上也是当时读者群的缩影。关于《阅微草堂笔记》这一时期的传播盛况,在曾国藩作于道光二十一年的序文中还有更加明晰的记载:“……河间纪文达公博闻强识,百家之书靡不辨其原而竟其归。所著《阅微草堂笔记》五种,考献征文,搜神志怪,众态毕具,其大旨归于劝善惩恶,崇中国圣人流传之至论,亦不废佛氏之说,取愚民易入者,委屈剖析,以耸其听,海以内几家置一篇矣。”*徐瑃摘录:《纪氏嘉言》(曾国藩序),清道光丙午年刻本。“海以内几家置一篇”,《阅微草堂笔记》流传之广可见一斑。

第三个阶段为民国时期。民国时期,虽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取向较之于清代,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从注本的序跋看,《阅微草堂笔记》的传播势头依然强劲。民国时期为《阅微草堂笔记》作注且颇有影响者主要有会文堂谢璿、陆钟渭的详注本及沈禹钟的分类广注本。关于《阅微草堂笔记》在民国的传播情况,我们可以从蔡元培为会文堂详注本所作的序文中窥乩一二。序文曰:

清代小说最流行者有三:即《石头记》、《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是也。《石头记》为全用白话之章回体,评本至多而无待于注;《聊斋志异》仿唐代短篇小说,刻意求工,其所征引间为普通人所不解,故早有注本;《阅微草堂笔记》则用随笔体,信手拈来,颇有老妪都解之概,故自昔无作注者。然纪昀氏博极群书,虽无意为文,而字字皆有来历,不为证明,读者或不免失其真意。会文堂主人有鉴于此,特详注而重印之,以与《石头记》评本,《聊斋志异》注本相埒从也。纪氏之书将益受普通人欢迎矣。中华民国七年十一月十八日蔡元培识。*纪昀著,谢璿、陆钟渭详注:《详注阅微草堂笔记》,会文堂书局出版。

蔡元培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革命家、政治家、教育家,曾担任过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的校长,也是当时颇有影响的文化名人。这篇序文是他为会文堂详注本刊刻所作的序文,其主旨在于叙述交待注本刊刻的缘起,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窥乩《阅微草堂笔记》在民国的传播。序文首当其冲即下断语:“清代小说最流行者有三:即《石头记》、《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是也。”有清一代,小说作品汗牛充栋,而在蔡元培的视野中,最流行者只有《石头记》、《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三部,《石头记》与《聊斋志异》在清代小说中的重要地位自不待言,毋庸赘述,但将《阅微草堂笔记》与它们相提并论,尚不多见。蔡元培能够如此断语,不仅表现了他本人,而且也反映了当时文化学术界相当一部分文人学者对这部小说的推赏。同时,这一时期注本的产生,本身亦折射出普通读者对这部作品的认同与阅读期待。会文堂的详注本与沈禹钟的分类广注本分别于民国七年、十二年出版,这两个注本“详按其全书,重加厘定”,并“详其典实之所自”,使这一作品在民国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四、 序跋是研究《阅微草堂笔记》创作与文本的重要史料

诸多序跋特别是纪昀的自序、“题记”更是研究《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及文本最直接、最原始的文献资料。(1)纪昀创作《阅微草堂笔记》的缘起在自序及其他序跋中较多提及。纪昀在《滦阳消夏录》的分刻本“自序”中云:“……夫正言庄论,人每倦闻;神怪仙诡之说,好之者必众。然五岁受书,今已垂老,不能考证经史,阐圣贤之义训,乃以小说数卷,剞劂枣梨,余负愧则多矣,观者谅其所自为可也。”在《滦阳消夏录》“题记”中亦云:“乾隆己酉夏,以编排秘籍,于役滦阳。时校理久竟,特督视官吏题签庋架而已。昼长无事,追录见闻,忆及即书,都无体例。小说稗官,知无关于著述;街谈巷议,或有益于劝惩。”盛时彦在合刻本的序文中曰:“……河间先生以学问文章负天下重望,而天性孤直,不喜以心性空谈标榜门户;亦不喜才人放诞,诗社酒社,夸名士风流。是以退食之余,惟耽怀典籍;老而懒于考索,乃采掇异闻,时作笔记,以寄所欲言。”《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始于乾隆己酉(五十四年,1789年),终于嘉庆戊午(三年,1798年),如果按照纪昀的系年推算,当在他66至75岁之间。这一时期,正值乾隆统治的后期,当时清王朝虽仍处于上升时期,但是朝野上下已矛盾凸显,积弊重重,僚属之间,相互猜忌,尔虞我诈之事时有发生,年逾古稀的纪昀置身其中,身怀忧虑,而又深感力不从心,况且又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于是,他退身事外,追忆旧事,采掇异闻,耗费十年之功力创作出了这部旷世名作,序中所言当为其肺腑之语,这为我们研究其创作动机提供了最直接、最权威的文献资料。(2)交待了创作过程。从体例上看,《阅微草堂笔记》系文言短篇小说集。而从序跋看,其创作之初,纪昀的确是“追录见闻,忆及即书,都无体例”,并没有完整系统的写作计划,甚至卷帙的划分也任由刊刻者定夺。如在新发现的《滦阳消夏录》自序中,纪昀曾批评“张氏此本,虽强分三卷为六卷,不免买菜之见”,但最终也未能将其调整过来,后来所见的版本均毫无例外地将《滦阳消夏录》分成六卷,由此可见《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与书商的推动实际上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其原始素材的来源也与读者有关。如在《如是我闻》的“题记”中曰:“囊撰《滦阳消夏录》,属草未定,遽为书肆所窃刊,非所愿也。然博雅君子,或不以为纰漏,且有以新续告者。因补缀旧闻,又成四卷。”这说明《阅微草堂笔记》中的部分题材还源于“博雅君子”。《阅微草堂笔记》体制庞大,内容丰富,其创作除了得益于纪昀本人的广博学识及丰富阅历外,“博雅君子”的倾力相助也是功不可没的。(3)创作风格在纪昀的“题记”中也有明确的表述。在《姑妄听之》“题记”中,纪昀明确表示“缅昔作者”如王仲任、应仲远、陶渊明、刘敬叔、刘义庆等辈,追崇他们“引经据古,博辨宏通”作书态度,踵事他们“简淡数言,自然妙远”的艺术境界。

文本的价值评价是所有序跋中都涉及的重要内容,尽管序跋对《阅微草堂笔记》的价值评价角度有所不同,语言表述有些差异,但都真切地反映出不同时代阅读者的价值评判,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序跋对其文本价值的评判主要从社会价值与艺术成就两方面切入,两者经常融合在一起,多有精辟之论。如盛时彦的序文曰:

《滦阳消夏录》等五书,俶诡奇谲,无所不载;洸洋恣肆,无所不言。而大旨要归于醇正,欲使人知所劝惩。故诲淫导欲之书,以佳人才子相矜者,虽纸贵一时,终渐归湮没。而先生之书,则梨枣屡镌,久而不厌,是则华实不同之明验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盛时彦序),清嘉庆五年北平盛氏望益书局刻本。

徐瑃的《纪氏嘉言序》曰:

夫先生《笔记五种》,岂专为中下人训者?其见理也,不似讲学家之偏执,而精辟过之,善悟者可以观其会通;其博物也,不蹈考据家之穿凿,而辨析过之,多识者可以扩其见闻;其说善恶之报,不近僧尼道士之诞妄,而警策过之,修省者可以资其感动。是则章章句句皆足嘉惠后学,尚何去取之可云哉?*徐瑃摘录:《纪氏嘉言》(徐瑃序),清道光丙午年刻本。

而对《阅微草堂笔记》文本价值论述最为精当全面的当属民国沈禹钟的“分类广注序”。其略曰:

晚年所著《阅微草堂笔记》,虽自称弄笔遣日之作,然词致雄浑,远殊凡响。而庄谐杂出,讽劝互用,于因果报应之说,尤阐发无遗。读之可使人惕然警觉如晨钟暮鼓之振于前,其有补于世道人心者,功不在禹下,虽谈狐说怪,不为病也。夫寓言之作,起于庄、列,淳于髡、东方朔用之以立朝。宣圣称谏有五义,吾从其讽,是皆后世小说家之所祖也。纪氏此书,盖深得立言之道。而故託稗官野史以出之,使入人者深,感人者易,其用心亦良苦矣!此外,如考据论学名物诸类,亦皆灼然有真见,言人所不能言,胸中非有万卷书,其孰能臻是哉!*沈禹钟注:《分类广注阅微草堂五种》序言,民国十二年上海世界书局石印本。

沈氏所论,既精当又周全。虽然在某些方面的评价仍然踵事前贤,如评价其“词致雄浑”、“于因果报应之说,尤阐发无遗”,“使入人者深,感人者易,其用心亦良苦矣”云云,但总体上看,相对于其他序跋,沈序的论断角度新颖,慧心独到,独具机杼。如他提出《阅微草堂笔记》“庄谐杂出,讽劝互用”的美学特征,寓言手法的巧妙运用等见解皆匠心独到,不同凡响,虽然限于篇幅,序文未能深入阐发,但是其独到的见解、吉光片羽式的思想火花却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DOI:10.14086/j.cnki.wujhs.2015.03.009

●作者地址: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责任编辑:桂莉

猜你喜欢

序跋
《潜夫論》版本考述及其序跋題識輯錄
明清戏曲序跋研究笔谈
拓宽言语之路敞亮乡土之心
——《贾平凹长篇小说序跋注译》评介
唐宋词籍序跋研究的现状、问题、意义与方法*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南宋文人王庭珪寓居湘西时间考论
古代小说序跋研究述评
清代中朝文人间题赠序跋论略
历代语言学专著序跋的史料价值
中国古典小说序跋语篇之互文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