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蚕桑产业“十三五”的目标与任务
2015-02-22殷益明
殷益明
(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浙江湖州 313000)
湖州市蚕桑产业“十三五”的目标与任务
殷益明
(湖州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浙江湖州 313000)
在总结十二五蚕业发展的基础上,为十三五蚕桑产业的发展制定规划。在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产业布局等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规划对工作重点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强基础建设,尽快稳定蚕桑基地,培育新型主体,尽快完善经营体制;推进机制创新,尽快提升产业水平;依靠科技创新,尽快提升产业效益;传承蚕桑历史,尽快形成湖州蚕桑文化特色。
湖州市;蚕桑;十三五;规划
长期以来,蚕桑产业在湖州传统农业产业中曾享有过辉煌的历史地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蚕茧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10和浙江省的1/3,丝绸加工业占浙江省的半壁江山。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加之蚕桑产业传统生产的低效率生产方式制约,致使蚕桑生产比较经济效益持续下降,桑园面积、蚕种饲养量、蚕茧总量持续减少。但蚕桑生产在农业比重大的县区,特别是东部平原有关乡镇的农民经营收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桑树是东部平原的绿化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蚕桑产业的相对稳定,对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经济收入,稳定农村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1 蚕桑生产现状
1.1 现实基础
由于蚕茧价格受丝绸外向型经济的影响,十二五”期间,受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加上城市化速度加快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综合因素影响,桑园面积不断减少,蚕桑产业出现了调整下滑态势。2014年全市桑园年报总面积1.73万hm2、年饲养蚕种22万张、蚕茧1.1万t、单位面积桑产茧量41.2 kg/667 m2,蚕茧产值3.5亿元,分别比“十二五”的2010年减少0.2万hm2、15万张、0.7万t、22 kg,蚕茧产值与2010年基本持平。“十二五”期间,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蚕桑产业呈下滑态势。特别是受世界经济低迷影响,茧丝价格涨幅不大,茧丝价格上涨跟不上其它农产品和劳动力成本上涨速度,制约了蚕茧生产效益的提高。2014年中晚秋蚕茧收购价格仅为1000~1400元余/50 kg,广大蚕农的种桑养蚕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2014年蚕种饲养量发种量从由2010年的30万张降至2014年的22万张。二是蚕桑产业区域得到调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经济的扩张,经济发达的传统蚕桑产区快速下滑,湖州蚕桑稳定在以南浔区西南部和德清县东部为主,以安吉、长兴县、吴兴区少数集中乡镇为辅的产业格局。其中南浔区和德清县桑园面积1.07万hm2,产茧0.75万t,占全市蚕茧产量的70%以上,以南浔区的练市、双林、善琏、石淙、千金、菱湖、和孚和德清县的新市、雷甸、新安、乾元、钟管等老区乡镇蚕业生产相对稳定,经济发达的织里、南浔和湖州城郊地区蚕业走向萎缩。湖州蚕桑优势产区的进一步明晰和调整,有利于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促进了蚕桑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三是产业化经营正在起步。“十二五”期间,我市对发展蚕业产业化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组建了多家蚕业合作社,成立蚕茧产业协会,探索公司+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蚕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到2014年止,共有蚕业合作社30多家,市区订单蚕业有6个乡镇,订单蚕农10365户,占市区总茧量的14.3%,蚕(果)业协会有3家,中维茧丝绸公司与生产基地的蚕茧收购实行对接。蚕茧生产的产业化经营的培育,将有效提高湖州蚕业的综合竞争力。四是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十二五”期间,以蚕桑优化改造为抓手,加强现代蚕业规模小区、优势农产品(蚕桑)基地和规模小区建设,改善立地条件,大力推广良桑良种和优质茧生产技术,推广小蚕两2回育和大棚育等省力化养蚕技术,使蚕茧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目前我市连片3.33 hm2亩规模小区共有800余个;全部推广应用农桑与强桑系列新品种桑;秋丰×白玉、菁松×皓月等优良蚕品种达100%,南浔区练市镇朱家兜、安吉县梅溪镇马村等一批蚕桑重点村正在形成。
1.2 有利条件
一是具有较好的宏观政策环境。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渐复苏和中印关系的改善和内需扩大,“十三五”期间,茧丝价格上升空间较大,可能给蚕桑产业带来新的生机。同时桑树本身具有绿化环境功能,丝绸产品作为“绿色”、环保产品,也是国际绿色消费主流产品之一。与一般大宗作物相比,蚕桑生产效益具有一定比较优势,是我市平原重点蚕桑乡镇纯农民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所以蚕桑生产是我市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蚕桑产业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市农业结构的主要产业之一,市政府将蚕桑产业列为我市十大主导产业提升改造之列。二是具有较大优质蚕茧需求空间。湖州是丝绸产品主产市,年需求原料茧近7万t,占全省原料茧消化量的50%左右,自产原料茧数量不足1/3。尽管近几年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广西、云南等西部省区蚕桑发展较快,给我市丝绸企业补充了部分原料,但总体来说,西部蚕业由于受良桑良种供应、蚕桑生产技术、蚕茧收烘、丝绸加工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茧丝绸产业链尚未形成,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市丝绸企业所需优质茧应“立足本市、适当调剂”原则,湖州茧丝加工企业对优质原料茧的较大缺口,为湖州蚕业发展提供了强劲拉动力。三是具有较强的优质蚕茧生产潜力。尽管我市蚕桑生产受诸多外来因素和自身制约因素影响发展,但蚕桑生产长期生存并有发展的希望。一是目前蚕茧生产力水平不高,就每667 m2产茧量(实用桑园计)仅为55余kg,按照优化改造规划,我市通过对零星分散、树龄老化的低产桑园改造,建设成集中成片、旱涝保收的良种桑园,将大大提高现有生产力水平,我市练市镇朱家兜示范区亩产蚕茧接近150 kg,因此在不增加现有桑园面积的情况下,总产茧将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同时由于蚕茧评价方法的影响,使提高蚕茧质量措施难于到位,特别是上车茧率比计划经济时期下降,因此蚕茧质量的上升空间也很大。
1.3 制约因素
一是蚕业经营规模小,产业化进程不快。蚕桑生产零星分散,老桑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我市平原地区由于塘桑、田桑相间,虽经数年桑园规模小区建设,但户均桑地8块以上,零星分散桑园抗灾能力弱,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近些年来尽管结合农田进行了改造,但成片改造速度慢,零星分散桑园尚占50%以上。据调查,全市树龄为1~5年的桑园5355.8 hm2,10~15年的桑园7142 hm2,15年以上的桑园2611 hm2;同时蚕业经营规模决定于户均桑园面积,由于桑园面积均等分配和流转困难,难于形成规模经营和实现蚕业产业化。二是民营经济发达,蚕桑产业失去优势。在农业产业中蚕茧单位面积产值虽高于水稻和普通水果等作物,但蚕桑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强度大和生产季节性强,工值相对不高,同时养蚕业易受自然灾害影响,而且受房屋产业化大面积生产,因此很难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三是秋期污染严重,养蚕风险增大。近年来,我市蚕茧主产区工业污染有所减少,但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增加,因此秋期饲养积极性持续下降。四是蚕种生产基础脆弱。我市蚕种生产企业改制后的几年来,由于蚕种生产市场狭小且利益空间小等原因,生产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生产房屋陈旧,原蚕区基地不稳固,严重影响到蚕种生产的稳定。
2 “十三五”总体要求
2.1 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我市蚕桑产业要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引领,以蚕桑产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健全和完善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为重点,突出稳量、提质、增效三个关键环节。坚持走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子,着力做精做优,推进蚕桑业发展导向由“生产”向“消费”、产品由“低端”向“高端”、功能由“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融合”“三大转变”,努力把我市蚕桑业打造成现代农业中的精品产业,传承湖州历史文化的经典产业,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生态产业。
2.2 发展目标
到2020年,确保优质生态蚕桑基地面积1万hm2以上;优良桑品种比率100%;优良蚕品种推广率100%;年蚕种饲养量稳定在20万张左右;年产蚕茧1.2万t;培育现代蚕种业基地1~2个。完成蚕茧收烘体制配套改革等,建立起丝绸加工企业与蚕农利益直接联结机。培育10家自愿组织,利益紧密,动作规范,风险共担的示范性蚕业合作社;通过桑叶、桑枝、桑果等综合利用与开发,综合产值达到3000元/ 667 m2以上。
2.3 产业布局
建成100个连片3.33 hm2(50亩)以上的现代蚕桑小区,培育200家栽桑3330 m2(5亩)以上、年饲养蚕种10张以上的示范性规模经营蚕桑大户,基本形成南浔区南浔—练市—菱湖—善琏—和孚和德清县新市—新安—雷甸—乾元两条生态蚕桑走廊。建成年产蚕茧300 t以上的重点镇14个。基本完成现有蚕桑先进适用技术全覆盖和丝绸企业中关键设备的先进装备技术改造工作,培育壮大2家国家级“公司+农户”式的丝绸行业龙头企业。初步建成20个茧丝生产古村落,以南浔—练市—新市为主轴的融合蚕桑丝绸文化和运河文化为一体的经典文化旅游带初具雏形。
3 工作重点
3.1 加强基础建设,尽快稳定蚕桑基地
稳定蚕桑生产基地是创新发展蚕桑产业的前提。当前重点要划定蚕桑生产基地的“基本保护区”、“核心保护区”以及“功能示范区”。根据立地条件与连片程度,将南浔区的练市、双林、善琏、千金、和孚、菱湖,吴兴区的东林,德清县的洛舍、钟管、新安、雷甸、乾元、新市和安吉县的梅溪等14个重点乡镇的0.8万hm2桑园,划定为蚕桑产业“基本保护区”,并将其中年产茧400 t以上的练市、双林、和孚、新市、梅溪5个乡镇划定为蚕桑产业“核心保护区”。同时,在重点乡镇建立3~5个“功能示范区”,如南浔练市镇蚕茧收烘机制改革示范区,吴兴高新区规模化养蚕示范区、安吉梅溪蚕桑多元化利用示范区、德清新安轻简养蚕示范区,南浔、新市、善琏、和孚等地建立蚕丝文化体验休闲观光示范区。上述区域一经确定,必须与所属县区政府建立保护责任制,并按照谁占用谁赔偿的原则追究责任。同时,在蚕桑生产保护区内,鼓励桑地向集中规模大户经营流转。
3.2 培育新型主体,尽快完善经营体制
培大育强新型经营主体,是补链、强链、健全完善茧丝绸产业化经营,推进蚕桑业创新发展的核心。一要培育壮大茧丝绸产业的龙头企业。目前,我市虽然有中维公司和丝绸之路两家国家级茧丝绸龙头企业,但缺乏利益的联结而难以发挥龙头作用。要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推动的办法放开蚕茧收购经营权,鼓励有实力、有担当、讲诚信、能够着眼产业长远发展的企业参与蚕茧经营。探索通过规模种养补助、种药配送、物技挂钩、外贸返利等途径与蚕农建立利益共同体,真正成为带领蚕农走市场、提质增效的龙头企业。二要培育壮大蚕桑专业合作组织。我市现有蚕桑专业合作社10余家,但这些合作社大多缺乏规范,组织松散,没有真正发挥自主生产与经营的作用。有关部门要重新按照创新发展的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在蚕农生产的组织,协调和利益保护方面发挥主体作用。三要培育壮大新型经营大户。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是今后提高蚕桑生产效益的途径之一,应积极推动蚕桑生产由零碎化、分散化、传统化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转变。从目前农村生产力水平看,鼓励发展3335~6667 m2(5~10亩)桑地为基础的现代蚕桑生产家庭农庄是有条件,有可能的。要通过桑地经营权有偿转让办法,鼓励养蚕能人、工商资本等进行蚕桑生产规模经营,发展现代蚕桑业。
3.3 推进机制创新,尽快提升产业水平
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对零星分散、劳动力转移以及家庭工业发展较快的传统养蚕农户,开展小蚕共育,推广发放蚕种改为发放小蚕的生产经营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功能,提倡省力养蚕法,提高生产效率。鼓励支持蚕桑专业合作社开展蚕桑生产技术服务和蚕茧收购与加工,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抗市场风险能力。积极探索鲜茧收烘资格认定制度,积极培育多元化蚕茧收购主体,逐步放开蚕茧收购市场,做到谁投资谁收购,形成紧密型效益挂购联接机制。建立和完善茧丝绸储备制度和蚕种储备制度,积极鼓励商业保险逐步进入蚕业生产领域,尽量减少市场波动可能造成冲击,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导向、行业自律、产品调剂、权益维护等方面的作用,为蚕桑生产发展营造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
3.4 依靠科技创新,尽快提升产业效益
蚕桑科技的创新是推进蚕桑业向效益化、高端化发展的关键。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为创新发展蚕桑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一要及时制定“互联网+蚕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蚕桑业相结合,促进电子商务、蚕丝互联网发展。二要紧紧依托浙江大学,创新农技推广新模式,发挥浙江大学-湖州市蚕桑产业联盟作用,实行“1+1+N”农技推广模式,积极推动省力化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实施“小蚕人工饲料共育”、“大蚕条桑育”、桑园和蚕室小型机械操作等省力化配套集成技术应用,加快蚕桑产业领域最新技术在湖州的推广应用,为湖州市蚕桑产业高效生态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着力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三要改变种桑为了养蚕、养蚕为了产茧缫丝、缫丝为了织造的传统思维定式,积极开展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的研究与应用,选择围绕蚕桑资源的食品、保健品、化装品、生物制品等的开发利用,着力提高产业副产品利用率,增加产业附加值。
3.5 传承蚕桑历史,尽快形成湖州蚕桑文化特色
蚕桑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蚕桑业创新发展的灵魂,文化依产业而兴盛,产业依文化而扬名。依托我市深厚的蚕桑文化底蕴和众多遗址遗迹,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整合钱山漾遗址、荻港“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含山蚕花节、新市庙会、德清蚕乐谷和安吉马村果桑观赏等一批重要蚕桑景观,结合古代茧丝主要依靠运河运输的“大运河文化”,附之以蚕桑、丝绸旅游工艺品、休闲食品开发,把湖州建设成为江南著名的蚕桑文化观光旅游胜地。
4 项目支撑
4.1 蚕桑生态保护区建设工程
蚕桑业是农业产业中重要的生态经济产业,桑树本身具有较强的固碳释氧、吸附有害气体、调节温湿度的功能,是我市东部平原的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建议将桑树纳入林业统计口径,享受乔木型经济林补贴。结合经济林补助,全市划定蚕桑生产基地的“基本保护区”和“核心保护区”,到十三五期末保留集中成片、良种密植、能排能灌的高产生态桑园1万hm2。
4.2 现代蚕桑种业基地建设项目
以现有蚕种场为基础,建设年制种能力20万张的现代蚕种业企业1~2个;以朱家兜果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现代桑苗繁育基地1个,包括桑蚕新品种与新技术繁育研究。同时,建立稳定的蚕种储备风险机制和蚕种生产投入机制,落实重点蚕区和原蚕区生产环境的保护措施,保证蚕作安全。
4.3 新型主体培育项目
以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全国率先试点为契机,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大育强200家栽桑3330 m2(5亩)以上年饲养蚕种10张以上的示范性规模经营蚕桑大户及10家示范性蚕桑专业合作社,五年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
4.4 蚕桑综合利用循环项目
蚕桑产业不仅可与水产业、畜牧业形成余叶喂羊-蚕粪饲鱼-羊粪淤泥壮桑园的生态循环经济链,还可以利用现有桑园和蚕桑副产品资源,开展桑园多种种养模式试点,探索桑枝、桑果、桑叶的多用途开发,提高桑园的亩产值和经济效益。具体项目有:①桑-鸡、桑-菌生产模式开发。探索桑园养鸡、桑枝生产食用菌等新的生产模式,提高桑园综合生产能力,先行试点并逐步推广;②桑果、桑叶附加产品开发。利用现有桑果汁生产技术开发后续产品和桑叶药用和桑叶茶产业开发。引进优质高产果桑品种,建设200 hm2优质果桑种植基地,进行桑椹系列产品开发。
4.5 蚕桑生态文化休闲观光工程
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整合钱山漾遗址、荻港“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含山蚕花节、新市庙会、德清蚕乐谷和安吉马村果桑观赏等一批重要蚕桑景观,结合古代茧丝主要依靠运河运输的“大运河文化”,把湖州建设成为江南著名的蚕桑文化观光旅游胜地。
5 措施保障
5.1 统一思想认识
蚕桑产业作为我市的城市名片,承载着千年历史,凝聚着湖州人民的聪明才智,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未来发展的宝贵资源。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这一产业承载着文化生态经济的巨大叠加效益,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研判“东桑西移”战略实施新背景,顺应广大蚕农和丝绸加工企业新期盼,坚定信心,勇于担当,尽快统一各级干部群众的认识,真正把创新发展蚕桑业作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作为我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切实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工作领导。
5.2 营造良好氛围
结合国家建设“一路一带”的政策,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等各种宣传载体,整合宣传资源,加强宣传蚕桑业在湖州的历史地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推动我市蚕桑业向前发展的合力。同时及时宣传各地发展蚕桑业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更好地展示现代蚕桑业建设的成就,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努力开创我市蚕桑业发展的新局面。
5.3 加大政策扶持
政府的政策导向是蚕桑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和保障。当前亟待研究制定四项扶持政策。一是蚕桑业创新发展的产业政策。在原有鼓励扶持政策梳理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统筹各项资源,聚焦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制定加快蚕桑业现代化的产业政策,并创立茧丝绸产业政府扶持资金。二是蚕桑业创新发展的科技政策。鼓励和扶持各级各类科技人员与蚕农、合作社和丝绸企业结盟,大力研发推广以提高茧丝品质为目的的优良种子种苗,高效省力化养蚕技术和设施,以及缫丝加工织造先进技术及装备,积极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农庄、合作社和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关于扶持茧丝绸行业专项发展资金。三是蚕桑业创新发展的保险政策。将制种、养蚕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帮助蚕农和企业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四是蚕桑业创新发展的生态政策。建议林业部门将桑树纳入林业统计口径,享受乔木型经济林补贴。同时鼓励扶持蚕桑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努力提高蚕桑生产中排泄物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以及建立桑园保护区生态保护制度。
Plann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ericulture Industry in Huzhou During the 13thFive-Year Plan Period
YIN Yi-ming
(Huzhou Economic Crop Technology Promotion Station,Huzhou 313000 Zhejiang,China)
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sericulture on the 12th Five-Year Plan,plann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ericulture industry in Huzhou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was formulated.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in guiding ideology,development goals and industrial layout were put forward.Planning has also put forward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focus of the work:strengthening basic construction,stabilizing silkworm base,cultivating a new type of subject,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advancing mechanism innovation,upgrading industry level;enhancing the industrial efficiency rely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heriting the sericulture history,formating Huzhou sericulture.
Huzhou;sericulture;the 13th Five-Year Plan;planning
S88-9
A
0258-4069[2015]04-005-05
殷益明(1973-),男,浙江长兴人,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蚕桑生产技术推广。E-mail:1395728117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