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转型、变革、升级:2014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评骘

2015-02-22南长森卢鑫

南长森,卢鑫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融合、转型、变革、升级:2014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评骘

南长森,卢鑫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在回望2014年中国新闻传播业纷繁复杂的生存环境、新闻传播学科生态、舆论生态和传媒业发展的实践与理论的基础上,纵观2014年中国传媒业发展的重大事件,回顾了相关媒体或学界关于新闻传播实际现状的评析,认为2014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热点频繁,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媒体转型发生变革,数据新闻成为新闻报道新形式,学科范式和学科教育创新实践,互联网治理成新常态,传媒伦理依旧话题不老,大数据、碎片化、互联网思维、反腐倡廉顺应社会发展,媒体生态变化进而成为时代特征变数。

关键词:媒体融合;数据新闻;互联网;新闻传播学;新闻教育;反腐倡廉 [25] 匡文波.影响中国互联网20年发展的[J].新闻与写作,2014(3):14-18.

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走向文明的重要体现,是维护社会公正、公平、民主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惯用方式。本文站在学科发展新视野和媒体发展新高度论述了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新现象、新问题、新趋势,认为2014年该学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一、顶层设计,力促媒体融合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2014年,媒体融合呈现喷薄而出的发展趋势,当之无愧地成为年度传媒业最核心词汇。2014年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对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4月,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专门召开的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座谈会上对其进行具体部署,5月又听取了新华社关于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专题汇报。6月刘云山前往人民日报社进行专场调研,并对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运营室和移动客户端运营室进行考察。7月中央网信办主任鲁炜现身澎湃新闻网。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做出全局性的部署和规划,将媒体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全国新闻媒体掀起了新一轮的深刻变革,媒体融合从顶层设计走向了实际运作。

新华社副社长兼新媒体中心主任慎海雄指出:“新兴媒体的裂变式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舆论引导和传播格局,舆论生态更加复杂,给新闻宣传工作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传统媒体被边缘化,主流媒体难以真正掌控主流舆论,主流舆论难以有效传播主流声音的问题已经出现。”[1]这表明随着新媒体的强势发展、全面普及和数字化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广泛使用,全民网络化的时代悄然来临,传统媒体的主流、权威地位在新媒体面前也显得底气不足,社会价值观和舆论思潮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趋势,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成为占领舆论主战场和适应市场发展的当务之急,习近平总书记所作出的“媒体融合发展”指示不仅是对大众媒介多样化的尊重,还是遵循新形势下新闻传播媒体的新型规律。蔡雯认为媒体融合是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进程中执政党促进各阶层交流,凝聚共识,营造良好社会舆论环境的重要举措,有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间的理解和合作,创造更有利于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对传媒业而言,应在媒体融合的政策导向下把握历史机遇,改革创新,开拓新道路[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传媒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3]。可见,中国媒体未来发展融合的目标是新型主流媒体和现代传播体系,也就是说,传统官方媒体要适应新的信息传播格局。那么何为新型主流媒体和现代传播体系呢?朱春阳等认为媒体融合带来了传播权力的去中心化,对传统媒体独享话语权的既有传播权力格局带来了挑战,打造新型主流媒体、重塑传统媒体话语权,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也是打造“可沟通政府”的关键;而现代传播体系的建立,不仅需要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和内容生产的革新,更应强化议程设置权力配置的传播竞争-合作机制,推动传统媒体融入新的信息流动格局和传播权力体系。政策规制的取向是决定上述两个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强调对话沟通、均衡竞争、合作与垄断的关系,是未来媒体融合规制的两个重点[4]。陈力丹指出,媒体融合不是在原来传统媒体基础上的叠加,也不是传统媒体业务与新媒体业务的并行,至少应在新闻采编流程一体化、媒体组织架构一体化、新闻采编与运营一体化、重构媒体与用户的关系、借助技术和资本市场启动媒体融合5个方面起步,才能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和人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和传播体系[5]。

实际上,在中央对媒体融合发展做出国家战略部署之前,2014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拟通过3年时间,支持一批新闻出版企业、实施一批转型升级项目,带动和加快新闻出版业整体转型升级步伐。各级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财政部门要确保各项任务的执行和落实。媒体融合发展收到了从上至下的高度重视,提供了政策保障,加快了发展步伐[6]。

二、转型成为媒体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任务

传统媒体转型是全球范围内的一场大变革,是媒体自身生存发展的必要,是媒体履行社会功能的必要。传统媒体转型势在必行,其关键是媒体工作人员的理念要从“纸媒优先”转向“数字优先”,并在互联网思维中坚持“用户优先”,发挥内容优势,提供高水平的新闻内容,利用社会化媒体,将新闻报道与社会化媒体相融合,拓展新闻报道的传播途径[7]。2014年中国新闻传播行业既有纷繁复杂的媒体生存环境,还有多样化的舆论生态语境,各大媒体在汹涌澎湃的技术浪潮中,在顶层设计媒体融合政策下尝试着转型前行。2014年,报纸仍旧处于相当严峻的市场环境中,从整个中国报业市场来看,报业转型仍在摸索中,有些报纸采用内容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的价值意义。“大众化市民报”之《华西都市报》在2月20日宣布改版转为“大众化高级报纸”,做“以24小时为出版周期的杂志”。《兰州晚报》与南都全媒体集群联姻,推出文化特色周刊。《南方都市报》6月16日改版,提出要增加调查、策划、特稿、述评类新闻稿件。有些报业走融合发展模式,既要发展新媒体,又要发展多元化经营,降低转型的风险系数。2014年1月1日,上海报业集团关闭了《新闻晚报》,对《文汇报》和《东方早报》进行改版,推出了“上海观察”、“澎湃新闻”、“界面”3款新媒体产品,将新媒体业务发展作为其转型的重要突破口。随后,其他省市的报业集团也争相推出自己的新媒体产品:1月14日,大众报业集团成立了山东手机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推出“山东手机报”及客户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发布了“川报报业集群”6款新媒体产品。6月12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线更是引人关注;6月11日正式上线的“新华社发布”总客户端则意味着全国最大的“党政客户端”集群首次集体亮相。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大势面前积极与之融合发展,但是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并不仅仅通过推出新媒体产品或者内容升级就可以实现。路雪珂认为,传统媒体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更新或媒介形态变化,需要通过转变思维和运营方式,用“众包”、“免费”等互联网逻辑,结合传统媒体内容制作优势来实现[7]。如被视为标杆的“澎湃新闻”和“界面”,仍旧存在着很大问题。多数用户并非是通过澎湃的客户端来阅读信息,高质量的内容并没有为其带来高收益;“界面”甚至直言依旧无法摆脱传统媒体思维的束缚。喻国明等认为,传统媒介的转型,如果不是站在互联网的思维上接入互联网、嵌入互联网,而仅仅是站在自身发展的逻辑角度上,把互联网看作延伸影响力、延伸产品、延伸价值的工具,只是在原有发展逻辑上进行改良式的量变,如做一个网络版,办一个客户端,开通一个官方微博、微信,或是增加几个盈利渠道,实际上并没有完全真正理解互联网是什么,没有看到互联网究竟给传播带来了怎样的革命性质变,改良式的量变也就不可能取得根本性的成功[8-9]。

2014年6月,中国手机上网人数首次超过电脑上网人数,移动互联网全民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阅读习惯、网络入口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传媒格局变化过程中,不仅仅是传媒产品面临转型变革,媒体人也在纠结究竟应该离开还是留下。10月22日,在新浪掌舵17年的总编辑陈彤离职转而加入小米负责内容运营,除了让人感慨,相对于移动互联网而言门户网站成了传统媒体之外,也不得不承认门户网站的落幕实际上开启了客户终端、渠道平台、虚拟内容、多元社交整合发展、多媒介共生的新媒体时代。网络社会形成后,人人都是记者,自由开放的信息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信息的时代,记者职业受到了冲击,媒体人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媒介生态环境下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多种挑战,融合媒体发展时代追求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媒体从业者离职潮还将持续。

三、数据新闻成为大数据时代新闻业的新型报道方式

在大数据与信息过剩的风险社会,传统新闻业态中的生产信息提供者、媒介和受众必将发生深刻改变,这种改变将对媒体的跨界融合带来影响,并可能在未来对新闻业态形成重构[10]。海量繁杂的数据彻底改变了信息匮乏的状态,爆炸性增长的信息使得人们陷入信息海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响并改变着公众的日常生活和信息获取方式,同时也对新闻生产方式有着别样影响,如何使受众在海量信息与庞杂数据中获取更为客观、公正的信息,提升公众对传媒的信任,如何把数据变成媒体的核心资源,在繁冗琐碎的非结构性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具有深度的信息并转化成事实真相,成为媒体提供信息服务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话题。以“大数据”为方式的新闻报道也就随之产生。2014年1月25日、1月26日两天,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间新闻》栏目中引入百度提供的春运人口迁徙地图大数据,推出“据说春运”专题报道,直观鲜明地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春运人口迁徙状况,让人耳目一新,数据新闻也由此走入人们视野。2月19日,图文漫画“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使得习近平主席上任以来的出行记录鲜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漫画在千龙网上一经发布,引来网友疯狂转载传播。2014年两会期间的《新闻联播》更是安排专栏“两会解码——两会大数据”。数据新闻成为大数据时代最受关注的新闻形态,成为学界和业界频频讨论的热词。

那么究竟什么是数据新闻呢?宋素红认为:“数据新闻是基于大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进而挖掘数据背后的关联和意义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新闻报道。”[10]郎劲松等认为,数据新闻就是“数据驱动的报道,具体来讲是通过挖掘和展示数据背后的关联与模式,利用丰富的、具有交互性的可视化传播,创作出新闻报道的新方式”[11]。传统新闻时代,新闻线索主要来源于通讯员、线索人的提供或者新闻发布会。大数据时代,丰富多样的信息有效地开拓了新闻从业人员找寻新闻线索和挖掘新闻价值的渠道和来源,新闻从业人员可以利用数据库发掘信息之间存在的关联,赋予信息一种新的意义与内涵。也就是说,数据新闻是将收集的数据集过滤整理,分析其数据关系后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主题,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

数据新闻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跨学科、跨领域的新闻报道形态,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要对象。随着现代数字技术带给传统媒体的强大冲击,新闻从业者迫切希望能够找到一种适应新的媒体生态环境的新闻报道方式,因而也就更加积极地探索数字新闻报道。就目前来看,学界对于数据新闻缺少深层次的探索,更多地停留在对数据新闻的介绍和讲解上,而业界对于其模型有着较为前瞻的思考。数据新闻的出现,给新闻传播学业界和学界带来诸多正面影响:第一,影响一部分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理念;第二,影响一部分新闻传媒的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整合;第三,影响一部分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实务;第四,影响一部分新闻学者的研究旨趣。但数据新闻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倘若缺乏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正确标准,传播者和受众都会被大数据误导;对大数据的过分依赖,将使不可或缺的质性分析缺位;完全由数据构成的新闻一旦固化,将成为新的程序化和模式化的报道;数据新闻存在“短板”[12]。石长顺认为,数据新闻带给工作方式四大转向:新闻报道者向新闻阐释者转向,新闻采访者向数据挖掘者转向,事实的报道者向未来的预测者转向,数字的识别向数字的可视化转向。过去新闻强调“我在场”,而数据新闻时代我们不一定在场,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大量新闻,并实现对未来的预测性的报道,应该是最有价值的报道。大数据的广阔未来,促使国内的新闻学界要加快制定数据新闻战略:一是加快确立“大数据”媒体战略,争夺世界媒体传播前沿;二是加快建立中国传媒“数据仓库”,在全国推行“最小数据集”概念,从国家层面强制收集某个领域数据,在国家信息安全前提下,更好地共享“数据”资源;三是加快数据信息产业开发[13]。

四、社会转型巨变下的学科范式转向

社会转型巨变与学科范式转向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的关系,传播技术带来媒介形态的更迭与演变,新媒体技术激发了媒体融合发展现象的产生,媒体研究促使学术理论实践与时俱进,赋予了传播学新的学科内涵。以“传播与变革:新媒体现代化”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国传播学大会强调,要加强传播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相互借鉴与融合,进一步形成和巩固传播学研究的学科地位[14]。学科的建设发展应该打破学科壁垒,倚赖学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其他学科中借鉴新思路,从多学科视角观察发现问题,增强传播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度和依存度,进而拓宽其学术深度和广度。

杜骏飞认为,当下传播学学科的危机来自效果研究范式化、经典理论教义化、学科界定狭隘化等多方面的束缚;不完善的学科传统,使得传播学失去了作为年轻学科的活力和动力。传播学所需要的不是自我振兴,而是彻底解放,这就要求学术界致力于:再定义传播与传播学、重新发现理论、让学科向外生长[15]。吴飞认为,新闻学面对的是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其核心命题是人类社会的民主治理如何更有效;传播学则试图揭示生命世界的合作沟通机制,回答社会是如何运行的问题,传播学研究要回归某一个唯一和本质的“家园”[16]。张涛甫认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虽然从专业社群的体量和专业知识生产的产量来看数量惊人,但这种知识生产属于粗放型,成色不高,根本原因在于这个学科鲜有对实践重大问题的有力回应、理论自主性缺席、理论范式缺失,其先天不足,后天乏力,要着力从清醒的理论自觉、直面实践挑战、打造学科硬度、强化理论自主性4个方面改变[17]。杜骏飞、吴飞、张涛甫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当前新闻传播学科领域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趋势及走向进行了探讨分析,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黄旦认为,传播学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多学科、多维度的研究平台,需要整合已有的不同思想资源,重新理解传播,以适应新传播的变革;新闻传播理论在当下也并不存在“结构性贫困”,但当下的确是重新理解和认识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个大好时机,但讨论不能离开特定语境,需要有新的想象、新的思想资源,防止用旧知识解说新交往,陷在一个老调子中循环往复[18]。

构成新闻传播学科的新闻学和传播学,出自不同的社会历史脉络,其性质相异:新闻学以职业规范导向为己任,传播学则是经验性学科,着重研究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在当前新传播技术革命的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再不能是在原有框架中的修修补补,而是需要整体转型。这包括3个方面内容:在研究方式上,要向经验性研究转向;在教学上,要改变原有以媒介种类划分专业的做法,转向以传播内容为类别,并与新媒体实验室互相勾连;在思维方式上,要引入网络化关系,以重新理解和思考传播、媒介及其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在这样基础上,突出新闻学和传播学各自的特色,以特色为中心带动新闻传播学学科的转型[19]。

五、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推动媒体融合趋势下人才培养改革

201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对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共建经验加以总结,随后各部校拟定了共建章程和实施方案,各省市有序推进共建,实施联合办学。2014年4月,光明日报和中国政法大学共建签约,开启了媒体与高校共建新篇,随后新华社与北京大学、人民日报与清华大学也签署了共建协议。从教育发展改革层面来讲,部校共建能够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能将人才培养的机制改革得以深化,体现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定位,找准媒体和市场的对接点,进而推动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纵深发展。新闻媒体具有实战优势,而新闻传播学院学术资源优良,部校共建其实是政府和高校各取所长,实现效益最大化的一种合作过程。为了适应新闻教育和新闻实践相融合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认真审视当前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的问题是颇为现实和必要的。

技术发展给传媒领域带来巨大变革,媒体融合成为当今传媒行业发展的主要潮流与趋势,传统媒体同新媒体互动,媒体集团成立或者重组,媒体行业的生态环境和形态介质都呈现出一种新的革命,媒体从业者要具有运用多种传播技术的能力、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的跨媒体运营与策划能力。据教育部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国内高校新闻传播本科专业点(一所高校一个专业为一个专业点)已达1 080个,在校本科生23万,占总在校生人数的百分之一。这从办学规模看,似乎成绩喜人[20],然而这一数字远远超出了业界的接纳数量。中国新闻传播学科课程设置等学科架构多是在传统媒体语境下生成的,媒介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需求提出了挑战。为了全面了解当前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委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调研国内18家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新闻传播院系。通过调查可知,目前值得关注的问题集中在师资队伍、专业课程建设、资源条件等方面,教学改革涉及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比重、新闻传播学具体专业的边界、国际化路线、教学实践基地、实验教学等5个层面。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继续深化实践教学、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办学、实施新闻传播教育的国际化战略、改善师资结构,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关注点[21]。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教育要改造教学硬件设施,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优化,跨学科、重视实践操作,在师资队伍上力求教师全媒体背景完善。当今社会处于一个信息化、全球化、工业化、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带给人们生活方式、传播方式的巨大革命,新闻传播学科体系理应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柳斌杰认为,在改革中构建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当前要把握大势,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球的技术革命,以及传媒界的现实问题;要为大势而改,了解学生的培养要求、新闻传播的环境变化、新闻传播受众的变化,以及新闻传播形态的变化;要随大局而动,以创新精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要谋大业而进,即重构新闻传播的教育体系,改革新闻传播的教学体系,创新新闻传播的教材体系,优化新闻传播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新闻传播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贯彻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主体的立场[22]。张昆认为,马航事件报道让国人清醒地看到了中西记者之间存在的差距,探讨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尤显迫切,社会各界要广泛关注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注重政治与专业的平衡,推崇新闻职业精神,强调独立意识、批判思维、人文关怀、创造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通过教学方式与内容改革,倡导新闻教育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23],回归教育的本质,完善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升华内在精神世界。发展新闻教育,要减少功利心,不去看重学科排名和各种物理指标,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世界[24]。

六、互联网20年蓬勃发展,管理法规渐入正轨

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微软、谷歌、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代表性互联网企业嘉宾与会,这次盛会为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引领中国踏入更为广阔的互联网市场,与世界各国共同面对机遇,迎接挑战,更代表了中国的互联网治理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共识,以求规范合作。

从1994年4月20日至201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整整20年。互联网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播渠道和娱乐的平台。它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理念、消费方式等,越来越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发展。例如:智能手表、手环、耳机等可穿戴智能设备走入公众视线,为人们的出行、安全、健康提供新的便利;小额灵活理财和在线支付就是顺应人们生活习惯而形成的互联网金融;为了更好地实现出租车和市民使用之间的生意对接,打车软件应运而生;为了让人们在社交时能够进行游戏娱乐,不显无聊,能够拥有更多的乐趣,微信红包悄然出现。互联网行业正是通过这些微小变化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是中国乃至全球电视机构推出的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客观解析互联网的大型纪录片。该片从历史着手,追寻互联网发展脉络,直观、形象地讲述了互联网时代的融合发展。匡文波梳理了影响中国互联网20年发展的八大关键词“互动、web1.0、文本、web2.0、网络公共空间、新媒体舆论、手机媒体、电子商务、网络信息安全”,以期能够更为精准地把握未来中国网络发展趋势[25]。然而互联网在不断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对媒介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2014年4月13日,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打击网上淫秽色情信息专项行动的公告》,决定自2014年4月中旬至11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打击网上淫秽色情信息“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这一行动累计关闭涉及招嫖等各类账号2 000余万个,其中违法违规公众账号3.3万个,删除违法违规信息40余万条,每日过滤欺诈、虚假广告信息1 000余万条[26]。这说明了作为公共空间的网络绝不是法外之地,理应纳入法治管理框架。尤其是当下商业利益的追逐,自律已经无法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合法化实现时,就需要国家强力查处利用互联网破坏网络秩序、传播有害信息的行为。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规定涵盖了即时通信服务提供者应取得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关资质、保护隐私、实名注册、遵守“七条底线”、公众号需审核备案、时政新闻发布设限,明确违规如何处罚等方面,被称为“微信十条”。石长顺认为,国家无论是管源头,管资质,还是管信息,实际都是着眼管未来,这是互联网管理方式的新进展,它对如何通过规制的方式推动互联网管理诉求目标的落实,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必将有利于法律环境的构建,有利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有利于网络空间的净化,有利于网络治理的提升[27]。

9月24日,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召开座谈会,联合启动“整治网络弹窗”专项行动,严肃查处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木马病毒、诈骗信息等非法弹窗行为。12月迅雷弹窗因传播淫秽色情信息被关闭,表明了这一行动将还网络一片清净,切实保护网民利益。

互联网就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多风险。互联网网站、相关的应用服务以及与之相关的影视服务都难逃治理监管。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手规范互联网电视行为,追究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的监管职责,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针对互联网电视牌照商,下发了关于立即关闭互联网电视终端产品中违规视频软件下载通道的函。7月,就互联网电视经营与管理存在的问题约谈七大牌照商,明确整改要求。在加强治理监管的同时,为了适应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认识目前管理中存在的疏漏,推陈出新完善各种法律法规也是当下互联网发展进程中予以规范的必要措施。10月,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管理办公室透露将出台APP应用程序发展管理办法;2005年出台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互联网行业的发展,2014年11月2日,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召开首次移动互联网业界代表会议,探寻优化网络空间的方法,制定互联网立法规划,修订《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10月29日下发的《关于在新闻网站核发新闻记者证的通知》让新闻网站采编人员欢欣鼓舞,其采访合法而身份尴尬的局面至此结束,顺应了传媒新格局下网络新闻人才的培养。

七、社会热点具有公共讨论色彩,形成公共舆论议题

“习大大”、“依法治国”、“中国梦”、“新常态”、“APEC蓝”、“一带一路”、“冰桶挑战”、“转基因”等热词反映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带有明显的公共讨论色彩,折射出媒体及公众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期待,是社会议题在公共领域内的集中表达。互联网的自由平等、即时互动有利于网络舆论场的形成,有利于民生诉求的传递和意见的公开表达。

“习大大”这个称谓使得国与家之间的距离陡然拉近,同时也蕴含着公民对国家、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十八届四中全会让依法治国再次走进人民视野,无论是“吴英案”还是“呼格吉勒图案”,甚或“念斌案”都彰显了法治的公平正义,老虎苍蝇一起打让人们颇为关注中央纪委监察网站发布的独家权威信息。环境话题始终与公民的生活密不可分,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空气质量达到最优,出现久违的蓝天,“APEC蓝”也应运而生,表达了公众对改变现状的热切期盼。媒体在对“APEC蓝”进行报道时,有意识地加强了公众环保观念的培养。媒体在对健康、环保等议题建构时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医患关系在健康议题中尤为突出,2014年健康传播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是湖南湘潭产妇死亡事件。健康传播领域的话题通常存在专业知识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媒体在报道此类新闻时,一定要客观公正,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回归理性,降低个人情绪干扰,以免引起舆论暴动。

纵观2014年公益传播的发展历程,有两个话题备受关注:一是享年107岁的中国著名慈善家邵逸夫先生于2014年1月7日安然离世,网友采用各种方式悼念,进而引发整个社会对公益事业的深度反思。二是关爱渐冻人的冰桶挑战赛从国外传入国内,这使得公益再度成为刷屏关键词,也使得公益传播再度走入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的视野。

冰桶挑战本身是一种接力游戏,参加者要将一桶冰水从头浇下,不敢挑战者则需要捐赠100美元;成功完成者要点名3名人士在24小时内接受公开挑战,不敢接受挑战者也要捐赠100美元,截至8月30日,“冰桶挑战专项基金”获得814万善款,其中新浪公益平台筹得728万元,这一场由公益组织发起、知名人士带领公民自愿参与、网媒助力的公益新模式已经开启,社会公民公益时代来临。

八、全民热议反腐倡廉,中纪委官网成反腐利器

近年来,公众对于反腐问题尤为关注,在人民网的全国两会热点问题中,“反腐倡廉”话题的关注度更是由2013年的第三位前进成2014年的第二位。2014年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提出,面对反腐败依然严峻的形势,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28]。这表明了中央高层反腐的强硬立场和坚决态度,2014年也当之无愧是中国反腐力度最大的一年,打虎数量创30年新高,立案调查40名省部级及以上官员,其中周永康、徐才厚、苏荣3人为(副)国级官员,如此高频率的高级官员落马彰显了本届政府治理腐败的决心,见证了政府反腐的强劲势头。

十八大以来,为了配合中央高层的反腐行动,中纪委也适时开通了官方网站,通过该网站能第一时间了解官方发布的案件通报消息,这成了人们了解反腐动态的新渠道,这种信任和关注是对政府官方网站的突破,在2014年网络舆情热点首爆媒体排行榜中,“中纪委网站”排名第九,这是近年来官方政府网站首次登榜。这说明了公众对反腐败持续关注,也说明了中纪委官网作为反腐最新消息及时发布的首要媒体,掌握了查处腐败官员的主动权和主动公开相关信息的报道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官员腐败被查处的传闻与谣言。网络反腐由过去的网民爆料、官网介入的舆论被动状态转而成为官网发布、舆论热议的反腐利器。由中纪委发布的信息,其独家权威性和及时公开性是任何媒体都无可匹敌的,其信息的发布具有持续性,能够给公众形成一定的期待。同时,为了能让更多人了解中纪委网站的内容,中纪委还围绕反腐制作了一系列节目。周淑真说:“自从去年9月2日中纪委新官网上线以来,采用了一系列‘去神秘化’行动,比如发布内部组织机构图、派驻机构分布图;中纪委副书记、中纪委常委等高层官员纷纷做客官网,解读政策,跟公众交流;以及‘大家访谈’、‘漫画展’、‘图说’等等。不仅内容权威、即时,发布形式也符合现代公众的阅读需求。”[29]这表明中纪委官网能主动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利用新媒体优势,用公众喜闻乐见的话语,采用亲民的方式讲述“反腐故事”,增强与公众之间的交流。先进的技术条件和便捷高效的监督形式使互联网廉政建设成为现实,利用互联网推进廉政建设已成为党政领导共识,也是邀请群众参与廉政监督的具体行为措施。在互联网大变革中,如何利用网络助推器带来的新型传播方式来解决社会管理问题,用好无处不在的网络监督平台,倾听到各个层面的意见诉求,成为当下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

九、“新闻敲诈”引人关注,职业伦理拷问媒体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九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随后又召开各级座谈会,统筹部署,并提出2014年要将一批重点案件限期挂牌督办,一批违规新闻单位关停,一批违规记者站撤销,一批违规记者的新闻记者证吊销,一场声势浩大的惩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的行动自此展开。传播事实的真相是每个新闻人应该坚持的基本职业准则,新闻人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守望者,承担着引导舆论、守望公知的社会责任,记者的职业操守成为记者能力的一块有效检验石。在这个舆论喧嚣、公众情绪容易失衡的经济高速发展期,记者尤其要理性审视自己的生存环境,辩证地思考问题,用理性面对自己的职业,然而当相当一部分因素干扰记者正常的理性判断时,部分记者立场不够坚定,铤而走险,抛弃自己的价值底线,使得一部分低俗不实信息有了可乘之机,少数记者甚至大搞假新闻和新闻敲诈为自己敛财。尽管各部门采取一定措施来治理假新闻和新闻敲诈,但仍屡禁不止,存在问题依旧明显,新闻界和社会各界对其讨伐不断,也由此引发了新闻传播学界专家学者的探讨。

郑保卫认为,新闻敲诈的形成条件是行为人拥有媒体传播权利,以媒体曝光和刊播批评报道要挟对方,而被敲诈者希望破财消灾,因而出现了一些真记者以权谋私、假记者冒名敲诈、记者站违规运、真假记者联手敲诈的行为,这使得记者个人前途被葬送,媒体声誉被损害,媒体信誉受到很大影响,败坏了整个社会风气[30]。周俊等认为中国的社会转型、新闻媒体的角色期望模糊、新闻从业者的经济压力是新闻敲诈产生的原因[31]。实际上,新闻媒体在企业化转型前是没有市场压力的,新闻业按照党和国家要求来做即可;转型之后,记者的职业压力和经济困境也暴露出来,拜金主义思潮和功利化诱惑使得部分记者迷失了方向,开始通过弄虚作假和欺骗为自己谋取利益。2014年9月3日,上海市公安局侦破了一起特大新闻敲诈案件,涉案人员是21世纪网站正、副主编和经营采编负责人等8人。此案一出,舆论一片震动,究其原因是21世纪网作为中国三大主流财经媒体之一,其本身有着相当强大的影响力和震撼力,却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对即将上市的公司进行敲诈,中国的新闻媒体一方面要担当党和人民的喉舌,还要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然则新闻媒体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媒体,其本身还有行政级别赋予的舆论监督能力,这就促使一些记者滥用权力来为自己谋取私利,造成个人甚或媒体偏离自己正常的价值取向。

真实、客观、公正、全面是新闻的生命线,也是新闻信息应该具有的基本属性,每个新闻人或新闻媒体在当今社会语境下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价值底线,认清自己的专业职责,把握好自己的传播导向,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公众提供优良的精神产品,传承正确的价值观念,呈现出有情怀的新闻报道。2014年6月18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报,要求各新闻单位对记者站、网站、经营部门、采编部门进行集中检查和清理,认真纠正违法违规问题,把好新闻采访关,禁止记者站跨行业、跨领域采访报道,禁止新闻记者和记者站未经本单位同意私自开展批评报道。新闻敲诈降低了媒体在社会公众中的威信,损坏了舆论的积极有效监督,干扰了信息的健康有序传播。在中国,若媒体传播恶俗低劣信息,公众的正常权利没有得到保障,政府可以介入,通过一些法律法规来管理媒体。周俊指出,新闻敲诈要从微观到宏观逐步治理:要着手改革新闻行业内部,提高在编人员薪资待遇,使新闻工作者无通过非法手段即可获得相对体面的生活,对编外人员加强人事管理,净化从业者队伍;新闻媒体行业要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强化新闻规范的日常管理和制度执行,加强监督,构建完善合理的新闻规范体系。

十、传媒业历经考验,尽显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

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载有239人的由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飞往北京的MH370航班在茫茫夜色中与管制中心失联。这一事件所涉国家众多、范围极广,迅速成为国际重大突发事件,中国的新闻传媒业也面临了严峻考验,暴露了相当多的薄弱环节。

在这一失联事件中,《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CNN、BBC、《金融时报》等英美媒体对真相穷追不舍,让真相一点点显露在公众面前。反观中国权威主流媒体,虽然有着庞大的驻外报道机构,但当外媒在质疑马来西亚政府掩盖真相时,他们关注的是马来西亚航空公司总是延迟发布会时间;当外媒邀请专家分析飞机运转时间推算飞行运转距离时,他们却在邀请专家介绍普通乘客乘坐飞机的注意事项。央视更是邀请了发动机专家进行讨论,话题却是对外界谣传的飞机被劫持一说的推测,在尚未有任何证据的前提下对公众造成一定误导。媒体的言论确实造成了人们的注意力转向阴谋论猜测。王君超认为,挖掘事实真相一方面要靠现场采访,另一方面要靠媒体“自定义”的信息挖掘与分析。相对于一般的新闻事件,马航失联客机的“现场”是一个难以界定和到达的场所。记者笔下的“现场”取决于有关国家的飞机、舰艇和技术人员的发现。这对写惯了“现场新闻”、“视觉新闻”的记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面对国际突发新闻事件,如何才能真正到达现场,采访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多年来呼吁培养全能型记者、编辑的口号显得颇为苍白[32]。

2014年2月9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播出了记者暗访东莞酒店、桑拿等色情服务场所的视频,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拉开了打击“黄赌毒”的序幕。随后,明星黄海波、张耀扬、柯震东、房祖名陆续涉嫌嫖娼或吸毒被拘留;郭美美等人因涉嫌赌博罪被拘留;导演王全安因涉嫌嫖娼被警方拘留审查。针对这些事件,这些“黄赌毒”现象是否真的需要通过媒体全面展示给受众,在传播这些负面信息时是否要有一定的边界。在东莞扫黄视频中,一些过于暴露的镜头本身是否就是一种界限的逾越,黄海波案中涉案女子以正面照片广泛传播,是否应该引起社会对传播伦理的反思,这些都值得业界和学界去深入思考。

2014年,念斌终审被判无罪、呼格吉勒图改判无罪、聂树斌案重审,这诚然是司法的进步,但媒体紧追不放的态度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社会转型发展、法治并不完善的时期,媒体人仍然需要为弱势群体全力还原事实本来面目,监督公共权力的运转状况,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十一、结语

2014年,中国传媒业进入了大融合、大变革时代,新闻传播学也处在了时代的节点,如何迎时代之变,寻解决之道,成为新闻传播学要厘清的重要问题。本文从10个方面论述了2014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热点,希望能给新闻传播学业界和学界带来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慎海雄.在推进融合发展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N].光明日报,2014-08-09(10).

[2]蔡雯.媒体融合:面对国家战略布局的机遇及问题[J].当代传播,2014(6):8-10.

[3]新华社.习近平: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新型主流媒体[EB/OL].(2014-08-18)[2015-01-10].http://news.sina.com.cn/c/2014-08-18/171630704390.shtml.

[4]朱春阳,刘心怡,杨海.如何塑造媒体融合时代的新型主流媒体与现代传播体系[J].新闻大学,2014(6):9-15.

[5]陈力丹.用互联网思维推进媒介融合[J].当代传播,2014(6):1-3.

[6]黄楚新,王丹.媒体融合时代下的传统媒体转型[J].中国传媒科技,2014(11):10-11.

[7]路雪珂.互联网思维:传统媒体转型之道:以《赫芬顿邮报》为例[J].对外传播,2014(5):48-49.

[8]喻国明,姚飞.强化互联网思维 推进媒介融合发展[J].前线,2014(10):54-58.

[9]喻国明.大数据对于新闻业态重构的革命性改变[J].新闻与写作,2014(10):54-57.

[10]宋素红.数据新闻:对传统新闻的完胜[J].中国记者,2014(8):84-85.

[11]郎劲松,杨海.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创新路径[J].现代传播,2014(3):32-36.

[12]丁柏铨.数据新闻:价值与局限[J].编辑之友,2014(7):6-10.

[13]石长顺.大数据时代的媒介变革与重塑[J].南方电视学刊,2014(2):13-14.

[14]高翔.传播学应无愧于伟大的时代:在第十二届中国传播学大会上的致辞[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11):8-10.

[15]杜骏飞.传播学的解放[J].新闻记者,2014(9):33-39.

[16]吴飞.何处是家园:传播研究的逻辑追问[J].新闻记者,2014(9):40-47.

[17]张涛甫.新闻传播理论的结构性贫困[J].新闻记者,2014(9):48-53.

[18]黄旦.对传播研究反思的反思:读吴飞、杜骏飞和张涛甫三位学友文章杂感[J].新闻记者,2014(12):40-49.

[19]黄旦.整体转型:关于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一点想法[J].新闻大学,2014(6):1-8.

[20]董天策.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范型[J].新闻与写作,2014(2):56-59.

[2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教育课题小组.媒介融合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基于18所国内新闻传播院系的调研报告[J].国际新闻界,2014(4):123-134.

[22]柳斌杰.在改革中构建新闻传播教育体系[J].现代出版,2014(3):5-11.

[23]张昆,熊少翀.反思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的问题:从“马航失联”报道竞争说起[J].新闻记者,2014(7):35-39.

[24]张昆.大变局与传媒教育面临的挑战[J].传媒评论,2014(6):31-35.

[26]刘育英.国信办:累计关闭移动通信工具有害账号2000余万个[EB/OL].(2014-06-20)[2015-01-30].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6-20/6302623.shtml.

[27]石长顺,曹霞.即时通信时代的网络规制变革:从“微信十条”谈起[J].中国广播,2014(10):44-47.

[28]习近平.强化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EB/OL].(2014-01-15)[2015-01-3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115/c1024-24119524.html.

[29]王姝.中纪委官网登“2014网络舆情热点首爆媒体排行榜”[EB/OL].(2014-12-25)[2015-01-30].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4/12/25/347357.html.

[30]郑保卫.论新闻敲诈的表现、危害、成因及治理[J].新闻研究导刊,2014(5):4-7.

[31]周俊,白元琪.新闻敲诈的失范因素和治理路径[J].中国记者,2014(5):31-32.

[32]王君超.马航报道三问[J].新闻战线,2014(5):20-22.

Convergence,transformation,reformationandupgrade:evaluationofdevelopmentofChina’snewsanddisseminationin2014

NANChang-sen,LUXin

(SchoolofNewsandDissemination,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4,Shaanxi,China)

Abstract:On th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reviewing the complicated living environment of China’s news and dissemination, ecology of news and dissemination as a discipline and its ecology of public opin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 industry in 2014, this paper makes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major ev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s media industry in 2014. By the review of related media’s or educational circles’ analysis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news and dissemination , it believes that hotspots in China’s news and dissemination frequently occur; media convergence develops in depth and in scope; media transformation starts to reform, common prosperity of media convergence and transboundary development; data media becomes a new form of news reports; discipline paradigm and innovation practice of discipline education, and internet governance become the new normal phenomenon; media ethics is still the topic; big data, fragmentation, internet thinking, and anti-corruption conform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media ecological changes, in turn, become variables of the era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media convergence; data journalism; internet; news and dissemination; journalism edu-cation; anti-corruption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248(2015)01-0076-10

作者简介:南长森(1961-),男,陕西兴平人,教授,文学博士。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 (14BXW071)

收稿日期:2015-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