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015-02-22黄涛
黄涛
青少年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黄涛
网络成瘾是由于个体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其明显的生理、心理不断受到损害的一种社会现象。近年来以其较高的发生率及危害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由于当前的研究对网络成瘾的界定、影响因素等尚存分歧,导致了相应研究无法进一步深入。
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
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心理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但过度使用网络会导致个体网络成瘾。在2006年3月27日由3 9健康网组织的“网民健康状况大调查”活动中公布了中国网民健康状况的综合性公益调查结果。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网民自称有心理问题,70%网民有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网络成瘾引发的一系列危害以不容忽视。
一、网络成瘾的概念
1、国外对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
因特网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精神病学家Goldberg借用《美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手册》DSM-IV中关于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而提出的,指的是个体由于过度使用因特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1]。随着时代的发展,IAD概念在国际上受到了学者们的质疑。此后,Goldberg将“网络成瘾”一词改为“病理性计算机使用”(pathological Computer use,简称PCU),并将其定义为:因为网络过度使用而造成沮丧(distress),或是身体、心理、人际、婚姻及经济功能的损害(转引自Suler,2004)。由于Goldberg提出的IAD概念受到质疑,因此在美国学术界更多的使用因特网成瘾(Internet addiction简称IA),而其含义与IAD是一致的。
2、国内对于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
台湾学者周倩(1999)根据国际卫生组织对“成瘾”的定义,将网络成瘾障碍定义为:“由于重复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于抗拒的再度使用网络的欲望。同时产生需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以及克制、退隐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一直有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等[1];周春莲等人(2003)认为网络成瘾是指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冲浪、聊天或进行网络游戏,并且这种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导致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消极后果[1];
以上几种网络成瘾的概念陈述我们可以发现,学术界对于网络成瘾的分歧在于否应该用“成瘾”来描述因特网的过度使用。如有的学者(Davis,1999;Hall,2001;Walker,1989)主张使用“病态”或“依赖性”来命名,他们认为只有对某种物质有生理上的依赖性时才能称为“成瘾”;而另外一些学者(Goldberg,1990;Young,1999;Griffiths,1990;)则认为没有对物质的生理依赖也可以使用“成瘾”这个术语。本文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由于个体无节制的把大量时间用于聊天、游戏等中性网络行为而造成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降的负性后果,从而引起个体生理及心理受到损害的类似于酒精成瘾、赌博成瘾等的问题行为成瘾。
二、网络成瘾判定标准
Young制订的标准。Young作为最早研究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家,认为在《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上列出的所有诊断标准中,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最接近网络成瘾的病理特征。因而她对赌博成瘾的10个诊断标准加以修订后,形成网络成瘾的测量工具[2]。这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网络成瘾诊断依据;在美国,社会科学家一般主要依据两个标准,即最简单的判别IAD办法:一是上网时间每周超过34小时(相当于西方一周的正常工作时间);二是不上网就感觉难受[3]。
国内的台湾大学的陈淑惠教授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中文版的网络成瘾量表(CIAS),该量表包含五个因子:强迫性上网行为、戒断退瘾行为、网络成瘾耐受性、人际及健康问题和时间管理问题[3]。王月花(2007)指出了国内第一个网瘾测评标准: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工作或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每当不能上网时就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更能实现自我,这3个选项必须至少满足其中之一。
分析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研究后可以发现其存在问题有:(1)测量工具的名称和题项意思表达不明确,如Young的8题诊断问卷的第一题、Goldberg的9项评估标准第六题;(2)很多量表只有病态症状的简单罗列,测量项目预测性不强;(3)测量工具未按严格的心理测量学程序来编制,信效度不明确。
三、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研究
1、个体脑神经因素与网络成瘾
谢延明(2002)的研究指出网络成瘾者在进行网络行为的时候可刺激大脑中的“享乐区”(hedonicregion)释放出更多的多巴胺(dopamine),从而弥补其平时的不足于常人的水平,进而使成瘾者产生快感。而瘾君子可用的多巴胺少于常人,而上网正好有提高大脑多巴胺水平的作用[4];郭颖(2004)的研究指出个体网络成瘾主要是性的满足,网络性关系允许依赖者通过进行被禁止的色情幻想来探索大脑和并发的身体的刺激[4]。
2、个体心理需要与网络成瘾
John Suler认为网络成瘾主要是由于个体性的需要、改变感知体验的需要、成就和控制的需要、归属的需要、人际关系的需要、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需要。王晓蕾,范君(2006)指出网络成瘾的现实原因在于上网能满足青少年挑战自我、压力的释放与转移的需要、渲泄情绪、逃避现实的需要、自我表现与自我肯定的需要[4];孟晓(2006)认为网瘾首先是个体归属和尊重的需要;其次是个体通过网络来发泄自己为正常的社会意识所不容许的本能欲望(诸如攻击本能性本能)的需要[3]。
3、个体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
Loytsker和Alello得出结论,高水平的厌倦倾向、孤独、社交焦虑及自我封闭均可预测IAD的发生[3];Rogers用IAD诊断测验和16PF测验评估导致网络成瘾的相关人格特征,结果显示:与非网络成瘾者相比,网络成瘾者在自主、警觉、情绪化三个指标上分数较高,在自我开放性及世故性上得分较低[4]。李媛(2002)总结出网络成瘾者5种典型的人格特征[4],分别为:(1)抑郁、内向,喜欢独处,不喜欢参加社会性的活动;(2)标新立异、不服从社会规范、社会支持度低;(3)敏感警觉、情商正常、对他人情绪知觉的能力较高;(4)推理能力弱和较为退缩,倾向于抽象思维;(5)自我约束力、生活适应性差。
4、家庭教育与网络成瘾
王月花(2007)认为个体家中是否能上网、父母的文化程度及教养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程度都是刺激个体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父母给孩子的力过大或对孩子绝对溺爱的家庭都可以增加成瘾者的网络行为[4];谢雯等(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主观感觉与父母之间关系的好坏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有一定关系,中学生与父母关系愈差,网络成瘾倾向愈严重[2];在父母教养方式上,付慧鹏等(2004)的研究结果显示:网络成瘾儿童的父母双方都存在对子女管教过严,惩罚过多,拒绝否认,理解和支持不够,容易使儿童具有精神质、孤僻、冷漠等特点[4]。
5、学校教育体制与网络成瘾
王月花(2007)指出青少年网络成瘾有外因与内因之分,其中外因很大程度上就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只追求高分高升学率而管理比较松散的学校是促使成为成瘾者的重要环境因素[2];陈美荣在其研究中把网络成瘾的原因分为客体因素和主体因素两个层面。其中客体因素主要就是目前教育体制下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2];谢雯等(2005)的研究表明借读生和非重点班学生中可能有网络成瘾的发生率高于重点班和有正式学籍的学生[3]。
四、问题及展望
从上面的研究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当前的研究对网络成瘾的界定尚存分歧,导致了相应的研究无法进一步深入。鉴于此前的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几个值得研究问题:
第一、研究对象上目前已有研究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及大中型城市中学生,以农村中学生为对象的研究极少。目前互连网在农村逐渐普及,农村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状况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第二、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中,除了已有的影响因素,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家庭功能的发挥、不同的学校环境也是个体网络成瘾的重要的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三、目前研究者们在对网瘾患者干预过程中对于其心理问题的甄别大多采用的是自陈量表为工具进行测量,网络成瘾与个体的潜意识密切相关,用投射法测量更能反映成瘾个体的心理问题。
[1]马庆国,王小毅,等.网瘾概念的定义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6(2)
[2]周春莲等.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6)
[3]叶新东.网络成瘾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04,27(6).
[4]谢延明.关于网络成瘾对人的心理影响的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5)
G4
A
1674-6198(2015)03-0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