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军饷与国共关系(1937—1941)*
2015-02-22孙艳玲
孙 艳 玲
抗日军饷与国共关系(1937—1941)*
孙 艳 玲
全面抗战爆发至皖南事变前后,国民政府拨发给八路军和新四军相当数量的军饷。这笔军费不仅解决了中共军队的部分经费问题,而且成为中共中央及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中共财政经济产生了复杂影响。抗日军饷是皖南事变前国共两党交涉的一个经常性问题,既体现了双方的合作,也反映了两党间的博弈,受到国共关系变化的影响很大。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彻底停发了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从此,中共不再在经费上受到制约,国共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抗日战争;军饷;国共关系;财政经济
全面抗战爆发至皖南事变前后,国民政府曾拨发给八路军和新四军相当数量的军饷①军饷一般指军人的薪俸和给养,本文专指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拨发给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经费,并不包括军需物资等,具体项目详见下文。,这笔经费对于中共及其军队坚持长期抗战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也见证了国共关系的变化。目前,关于抗日军饷问题的记述主要散见于有关抗战时期中共及陕甘宁边区财经问题的论著中②参见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抗战时期的经济》,北京出版社,1995年,第546—548页;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北京出版社,1995年,第437页;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6—83页。,专论者寥寥③参见葛美荣:《蒋介石给中共军队发了多少军饷》,《文史博览》2013年第6期;刘中刚:《抗战初期八路军的给养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党史纵览》2012年第4期。。由于相关档案比较零散,学术界对抗日军饷问题的关注不够,讨论也比较简单,主要停留在对数额的粗略统计,对其发放历程缺乏全面梳理,对其如何使用等问题尚无明确认识,特别是对抗日军饷与国共关系的相互影响问题重视不够。本文拟根据中共、国民党及俄罗斯三方档案,将抗日军饷问题置于抗战形势和国共关系的背景下,对其来龙去脉、数额、使用及作用等问题进行探讨,关注的重点是抗日军饷与国共关系及中共财经的相互影响。
一、抗日军饷问题的缘起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为了适应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相应调整了以往主要依靠“打土豪”取得经费的做法。为了解决新形势下中共军队的抗日经费问题,经国共两党反复协商,最终蒋介石同意向红军提供经费。
(一)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共基本政策的调整及财经状况
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侵略者不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红军抵达陕北前后,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中共开始调整内外政策,积极争取与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经济方面,最重要的调整就是逐步改变了以往“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和做法。1935年12月,中共在瓦窑堡会议上决定停止没收富农财产,对民族工商业资本家采取比过去更宽大的政策*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中),档案出版社,1985年,第58页。。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中央三中全会申明:“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中),第386页。1937年8月,中共在洛川会议上决定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329页。。
上述一系列调整表明了中共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决心和团结各阶层共同御侮的诚意,但同时也导致中共经费来源锐减,中共本来就很拮据的财政经济陷入比以往更加艰难的困境。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根据地,虽宜农宜牧,但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土地瘠薄、生产落后、人民贫穷。1948年西北财经办事处编写的《抗战以来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指出:“抗战前陕北旧治二十三县中,有不少县份的收入尚不足他本身每月仅三百六十元的政费开支,其贫穷即可想见”,“经过十年内战,封建地主经济大都被摧毁了,农民已分得土地,但农村经济已破产,势必争取时间休养生息”*陕甘宁边区工商税收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7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0、58页。。苏维埃时期,中共财政的主要来源是没收封建地主、反革命财产,但随着“打土豪”做法的改变,中共的没收款迅速减少*《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7册,第53页。。如,1936年陕甘宁根据地的没收款为65.3万元,占年度收入的55%,而1937年锐减到2.3万元,占全年收入的4.41%,1937年全年的没收款还不及1935年12月一个月8.7万元的数额*《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7册,第53、75、52页。。中共的财政愈发紧张,1937年2月初,毛泽东先后几次致电周恩来指出,“红军已无伙食费”,“不打土豪(蒋介石——作者注)又不给钱是不能生活的”*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97、98页。。
为了渡过难关,中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组织开展了一些生产、经济和募捐活动,但是,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同时考虑到十年内战对人民经济的严重破坏,为恢复经济、休养生息,中共及其根据地本身的财政收入并不多,1936年,盐税、贸易收入和公营企业等收入总共才占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年度收入的7.42%*《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7册,第53页。;二是向苏联和共产国际争取资金援助,1936年冬,共产国际通过宋庆龄转交给中共中央5万美元*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5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第275—276页;杨奎松:《共产国际为中共提供财政援助情况之考察》,栾景河主编:《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2页。;三是在与东北军协商联合抗日的同时,向张学良争取了部分资助*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第88、90页。。
由于生产落后、苏联等提供的援助并不固定,中共的财政仍然非常艰难。在此情况下,向国民政府争取抗战经费成为解决中共财政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军饷问题的提出
在国共两党开始为合作抗日进行谈判的过程中,由国民政府向红军提供军费的问题成为两党商谈的重要议题之一,这一谈判为中共经费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
1935年,随着日本在华北侵略扩张的加速,蒋介石开始考虑以政治途径解决国共问题,向中共提供经费问题也顺带提出。是年秋,驻苏联大使馆武官邓文仪在回国述职时,向蒋介石提交了一份王明在共产国际七大上的发言摘要,引起蒋的关注。1936年初,在苏联从旁协助下,国共两党开始在莫斯科秘密接触,军饷问题由国民党首先提了出来。会谈中,邓文仪转达了蒋关于国共联合抗日的具体条件,其中提到红军改编后“南京政府可以给红军提供一定数量的武器和粮食”*《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5卷,第93、97页。。与此同时,国民党高层委托董健吾、张子华秘赴陕北了解中共的“输诚”条件,关于经费方面做了“顷(倾)蒋尚有款”的保证*重庆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红岩革命纪念馆编:《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纪实》下卷,重庆出版社,1992年,第817页。。5月,张子华第二次赴陕,转达了陈立夫提出的“共方武装参加抗战待遇同中央军”的意见*《文史资料选辑》第71辑,中华书局,1980年,第14页;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412页。。
对于国民党提出的有关经费给养方面的问题,中共非常重视。1936年6月,中共北方局派周小舟赴南京,以中共正式代表身份与国民党谈判,提出国民党必须保证在军需供应、防区划分等方面一视同仁,国民党方面表示,同意红军改编后与国军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周小舟纪念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87页。。8月15日,共产国际致电中共,建议中共在与国民党的谈判中提出“向红军提供相应的基地并提供必要的武器装备和给养”*《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5卷,第243页。。 在此情况下,中共开始考虑明确向国民党提出:“划定红军必须的与适宜的根据地,给必需的军械、军服、军费、粮食与一切军用品供给兵员的补充,以便红军安心进行对日抗战。”*《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中),第288页。此后,中共派潘汉年与国民党谈判,但南京方面在中共待遇问题上出尔反尔,谈判陷入僵局。
就在此时,西安事变爆发,中共经费问题的解决出现转机。被扣留中的蒋介石同意“联红容共,现在红军、苏区不变,经过张学良暗中接济红军,俟抗战起,再联合行动,改番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40页。。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经中共与国民党反复协商,蒋介石同意向红军提供军费。1937年1月31日,蒋介石电告顾祝同:“在政府立场,姑且每月支付二、三十万元军费,由杨虎城间接领发,共军番号暂且照旧。”*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共活动真相》(一),中央文物供应社(台北),1985年,第261页。2月初,国民党首先向中共拨发50万元善后款。*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大事记》,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第82页;《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5卷,第292页。此后至1937年7月,国民政府每月向红军拨款约30万元*《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中),第422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共活动真相》(一),第306页。。
至此,由国民政府向红军提供军费问题已初步实现。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经费还不是由国民政府按照军队编制和统一规定正式拨发的,而是实际由国民政府提供、形式上从地方领取的带有临时性质的“暗中接济”。
二、抗日军饷的发放与停止
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就合作抗日达成协议,国民政府开始正式向中共军队提供经费。然而,随着中共及其军队的不断壮大和国民党防共、限共倾向的日益严重,国共矛盾逐渐突出,抗日军饷的发放受到很大影响。国民政府不顾物价水平飞涨和中共兵员增长的实际,屡次拒绝中共提出的增加军饷的要求,有时还暂停发放薪饷。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彻底停发了中共军队的抗日军饷。
(一)抗战初期军饷问题的正式解决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中共军队经费的正规化等问题迫在眉睫,不过,由于国共两党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经费问题并没能立刻解决。抗战爆发前夕,蒋介石在国共谈判中同意,“经费,军队照人数编制的一般规定发给”*《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第266页。。 但七七事变后,由于战端初开,局势尚不明朗,蒋介石试图控制中共军队的军事指挥权,提出红军改编后“各师须直隶行营,政治机关只管联络”*《周恩来年谱(1898—1949)》,第371—372页。,包括军饷在内的很多问题也就僵持下来。
1937年七八月间,随着中日战局的发展,红军改编完成,中共军队的临时给养成为常规经费,抗日军饷问题终于得到正式解决。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陷落,蒋介石不断“催促红军迅速出动抗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共活动真相》(一),第278页;《周恩来年谱(1898—1949)》,第373页。。为便于出兵对日作战,中共坚持要求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及中共将领全部名单,不补充装备、不发足费用,不能出发*《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编写组编:《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1918—1975)》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416页。。随着蒋介石调动红军开赴抗日前线的想法日益急迫,蒋在红军改编问题上开始松口*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79—380页。。此后,中共一边申请各种补助,一边迅速对红军进行改编。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随着战争形势的日益严峻,国共双方都做出一定让步,拖延已久的指挥、人事和经费等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根据国共协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编入第一战区战斗序列(后列入第二战区战斗序列),“十八集团军三个师四万五千人的军饷列入第一战区的预算”,由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在位于西安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后方勤务部江北统监部领取*赵荣声:《回忆卫立煌先生》,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第159页;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陕西省志 第37卷 财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15页;西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安市志 第7卷 社会 人物》,西安出版社,2006年,第693页。。此外,八路军驻南京、武汉和重庆等办事处也先后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需署等部门领取过军饷*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办公室、八路军南京办事处纪念馆编:《抗战初期的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46页;《钱之光传》编写组:《钱之光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139—140、158、171页。。根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需署1941年3月编制的《第十八集团军(第八路军)及前新四军编制经费情形报告表》,最初,国民政府核定每月拨发给八路军军费63万元,包括经常费30万元、战务费20万元、补助费5万元、医药补加费1万元、米津及兵站补助费7万元*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共活动真相》(一),第314—316页。。
很快,八路军的抗日军饷就得到落实。1937年8月13日晚,周恩来、朱德、叶剑英致电毛泽东、洛甫,提议“为便于正式领饷及预支经费起见,请即改编完毕向行营正式报告”*《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1918—1975)》上卷,第417页。。8月16日,周恩来等致电毛泽东等通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对中共的后勤供应情况,其中,“关于经费,估已允月给五十万由我们包办,得西安行营核定数目后可增至五十五万,米津已允按时发给,开拔费已定为二十万”*《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1918—1975)》上卷,第417页。。由于后方经费困难,毛泽东几次要求国民党速发8月全部军饷*袁伟等编著:《毛泽东军事活动纪事(1893—1976)》,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第301页;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第107页。。8月18日,毛泽东急电博古等人指出:“出动日期以国民党发表宣言、发足经费为准,随时可以出动,昨电言25日出动作废。”*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第107页。在中共催促下,国民政府很快拨发了军饷。8月21日,周恩来等电告毛泽东等,“八月份军费及开拔费已发八十八万,补充品正领取中”*《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1918—1975)》上卷,第418页。。随后,周恩来在回陕参加洛川会议时随身带回50万元,交转中央财经组,统一分配给前方和后方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八路军回忆史料》(2),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第279—280页。。这样,在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以前,八路军即已领到军费。
此后,新四军的军饷问题也随之顺利解决。1938年1月,新四军正式成立,编入第三战区,军饷由军属分兵站和驻赣办事处在上饶国民党第三战区统监部领取*南京军区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新四军办事机构概览》,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7、155—156、44页;《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1918—1975)》上卷,第442页。。此外,新四军驻各地办事处和兵站等机构也承担过领取军饷的任务。如新四军驻武汉、重庆办事处先后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需署领取过军饷,立煌兵站曾向驻立煌的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领取军饷,驻湘办事处曾向国民党衡阳军需处领取过军饷,驻景德镇办事处曾向国民党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取过经费等*《新四军办事机构概览》,第198—199、48、89、160、175页;《钱之光传》,第171页。。根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需署1941年3月编制的《第十八集团军(第八路军)及前新四军编制经费情形报告表》等,1938年1月,国民政府核定每月拨发给新四军军费6.6万元,包括4个游击支队各发经费1.5万元、军部0.6万元,另发开拔费1万元、拨遣费3万元*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共活动真相》(一),第314—316页;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文献》(2),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第26—27页。。
抗战初期,国共关系相对平稳,军费发放也比较及时。1937年8月红军改编完成后,八路军立即开赴抗日前线,积极配合和支持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作战。针对国民党内个别人对八路军在华北“游而不击”的污蔑,八路军用富有成效的作战行动给以回击,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等一系列战果。同时,中共中央也要求各地及军队要与国民党保持良好关系,“必须注意同国民党方面合作,一切游击队都应取得合法地位”,“须着重巩固统一战线”,“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摩擦”,各地政权建设和军事活动要争取南京的同意,以便取得接济和推广*《周恩来年谱(1898—1949)》,第391—394页。。尽管当时国民党对中共仍存有怀疑和防范心理,但由于中共采取了适宜的政策,两党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经费发放基本顺利。
(二)经费困难的出现
抗战以来,在中共正确方针指导下,八路军和新四军发展很快。为解决新增部队的身份和给养问题,中共多次向国民党提出增加编制和增发军饷的要求。然而,随着国民党防共、限共倾向日益明显,军饷问题开始受到影响,蒋介石既不肯承认中共新增部队,也不愿增加经费。
1938年以来,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中共的经费愈加紧张。2月3日,毛泽东在与苏军代表安德利亚诺夫*安德利亚诺夫为苏联工农红军情报部上尉,1937年11月底和1938年2月初两次访问延安。会谈时指出,目前八路军共有8万至10万名战士、指挥员和政工干部(不包括游击队和在边区的后方部队),但蒋介石每月只发50万元,仅养活4.5万人,平均每月每个士兵只有4元至5元*Андерсон К.М.,Григорьев А.М.,Картунова А.И. и др. (сост.)ВКП(б),Коминтерн и Китай:Документы/Т.V. ВКП(б),Коминтерн и КПК в период антияпонской войны .1937—май 1943/Ред. коллегия:Титаренко М.Л.,Лётнер М . и др. -М.:Российская 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2007,№15,С.88—93。。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国共两军兵员待遇相差很多。当时,国民党军队师长每月一般发薪800元,连长发100多元,而八路军师长每月只发薪5元、连长发3元,即便这样低的薪饷标准中共也常常不能按时发放*ВКП(б),Коминтерн и Китай. Документы Т.V.,№18,С.130;《后勤工作·文献》(2),第90页。。 4月22日,朱德、彭德怀致电毛泽东指出,八路军“经费困难已达极点”,“指战员已苦到不能再忍受”*《后勤工作·文献》(2),第41—42页。。项英也致电中央提出,新四军每月经费困难,请中央“设法直接交涉”*《后勤工作·文献》(2),第32页。。
然而,此时国民党对中共的态度却出现了变化,既不愿帮助中共解决困难,更不愿看到中共的发展。早在1937年10月底,就有国民党人认为中共“此次投诚毫无诚意,现正大规模作夺取政权之准备”,要求蒋介石以“暂缓发饷”的方法压迫中共接受国民党派员监督*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共活动真相》(一),第322—323页;。随着淞沪战场形势急剧恶化,蒋介石也开始担心“共党乘机捣乱,夺取民众与政权”*杨奎松:《蒋介石抗日态度之研究——以抗战前期中日秘密交涉为例》,《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4期,第58页。。 此后,国民党内不时有人向蒋报告,中共军队“游而不击”,企图“保存实力扩军坐大”*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共活动真相》(一),第328—330页。。在此背景下,蒋介石在军费问题上开始逐步收紧,企图限制中共的发展。
1938年1月初,周恩来先后会见蒋介石、何应钦,要求为在华北敌后抗战中发展壮大的八路军增补经费,“何答应在统筹时讨论”*《后勤工作·文献》(2),第25页。。1月中旬,彭德怀面见蒋介石,关于会谈情况,周恩来、彭德怀等致电毛泽东等指出,“蒋对人、枪、钱都抓得紧,不愿我军扩大,不肯发枪加钱,加发了临时犒赏费五万元”,关于“补充师名义,(蒋)不肯,且不允增经费”*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491页;《后勤工作·文献》(2),第33页。。后经周恩来等反复交涉,蒋介石又勉强答应增加5万元米贴*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第2册,第491页。。在新四军的经费问题上,蒋介石的态度稍为宽松。从1938年3月起,新四军军饷在最初月饷6.6万元基础上增发经费2万元;5月,新成立军属分兵站独立派出所,核定月支兵站费0.3万元,5月16日起月发米津1.3534万元;6月起,新四军经费重新核定,每月经费11万元*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共活动真相》(一),第314—316页。。
1938年6月,经中共中央书记处同意,周恩来明确向蒋介石提出,将八路军扩编为3个军9个师,新四军增编为7个支队,并依同等待遇补充给养、拨发枪炮等*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第2册,第491—492页。。但蒋介石仍旧敷衍搪塞,“借口二百师已满额,只允给其他名义,不愿给师的番号”*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第2册,第492页。。其实,蒋介石不愿给八路军新增师的番号,就意味着不同意增加军费,蒋认为,中共要求“中央承认中共部队为国军”后,即会“要求中央之供应,与租借军火之分配”*公安部档案馆编注:《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群众出版社,1991年,第427页。。1944年国共谈判期间,参加谈判的张治中和王世杰在劝说蒋介石给中共增编时指出,“即中共不诚意执行,政府之损失亦不过若干师之军费而已”*《王世杰日记》第4册,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台北),1990年,第323页。。这说明,增编问题与军饷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实际上,蒋介石在编制和军饷问题上严加控制,目的就是为了限制中共的发展。
(三)进入相持阶段后经费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国民党的防共、限共行为明显增长,军饷问题也日益突出起来。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为了限制中共的扩大,国民党制定了“溶共”、“防共”和“限共”的方针,秘密颁发了《防制异党活动办法》和《共党问题处置办法》等针对中共的文件,还经常在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周围制造磨擦事件。1938年12月到1939年10月,仅在陕甘宁边区国民党军队就先后制造磨擦事件150多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531页。
伴随着两党磨擦,在中共军饷方面也出现了更多问题:
一是国民政府没有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而增加中共军费的数额。1938年底以后,中国的通货膨胀迅速加剧,根据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制的美元牌价表,外汇汇率(美元兑法币)从1938年6月的5.40变为1939年6月的7.80;根据中央银行统计数字,钞票发行指数(中国后方)由1938年6月的123上升为1939年6月的209;根据国民政府主计处编写的《统计月报》,批发物价指数由1938年6月的127上升为1939年6月的205*张公权著,杨志信摘译:《中国通货膨胀史(1937—1949)》,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第8、10页。。1939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通过中共驻新疆代表邓发致电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指出:“法币汇率迅速下跌,国民党发的50万元严重贬值。”*ВКП(б),Коминтерн и Китай. Документы Т.V.,№29,С.181。
二是国民政府没有随着八路军士兵员额的迅速增长而增加军费数额,蒋介石甚至威胁要停止发饷。1938年底,八路军已发展到约16万人*张廷贵、袁伟、陈浩良:《中共抗日部队发展史略》,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第503页。,但国民政府仍按4.5万人发饷。1939年上半年,国共两党在华北磨擦不断,朱德等在一份电报中指出:“蒋为限制与排斥我苏鲁皖豫之各军,威胁我方,不合理的解决河北问题,以及交出其他已得之地方抗日政权,可能停止原定之四万五千人经济〔费〕。”*《后勤工作·文献》(2),第183页。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指出,国民党几次威胁八路军要停止财政援助,每月从国民党那里得到的50万元,只能满足八路军每月开支的20%*ВКП(б),Коминтерн и Китай. Документы Т.V.,№42,С.193。。
为解决军饷问题,中共屡次向国民党提出增编和加饷问题,但效果并不明显。1938年10月22日,朱德在周恩来陪同下面见蒋介石,“要求准予改师为军”,“增发八路军经费及弹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年谱(1886—1976)》(新编本)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837页。。次日,朱德又致函蒋介石提出,“前曾蒙军政部核定、许已〔以〕改师为军”,“拟请按照核准之编制予以增加,在未核定前请先增加每月经常费至一百万元。游击经费及河防费目前需要尤急,请另行批发”*《后勤工作·文献》(2),第82—83页。。12月底,彭德怀再次要求蒋介石增发救济经费,“并增加月费至一百万元”*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共活动真相》(一),第493—494页。。此后至1939年底,中共又多次要求增加编制和相应的军费*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共活动真相》(一),第311—312页;《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1918—1975)》上卷,第472页。。但是,增编一事却迟迟未见动静,国民政府增发的经费也不多,八路军仅从1939年8月起在月饷63万元基础上加发兵站临时补助费2.5万元,每月合计65.5万元;新四军从1939年1月起在月饷11万元基础上增发战临费2.2万元,每月合计13.2万元*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共活动真相》(一),第314—316页。。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并借机暂停了给八路军的军饷。当时,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活动迅速扩大,他们在陕甘宁边区、山西和太行山等几个地区向根据地军民发动较大规模的武装进攻,对此,中共给予了坚决回击,打退了来犯的国民党军。但国民党却反诬八路军,并以此为借口停发了给八路军的军饷。1940年3月20、21日,从苏联治病归来的周恩来,在西安向胡宗南、蒋鼎文交涉给八路军发军饷*《周恩来年谱(1898—1949)》,第453页。。3月26日,周恩来回延安时随身带回国民政府发给八路军的一批薪饷*《周恩来年谱(1898—1949)》,第453页。。3月28日,朱德等致电蒋介石,要求“取消何应钦关于停发给我军经费的命令”*《朱德年谱(1886—1976)》(新编本)中册,第1013页。。
经过中共及八路军据理力争,1940年4月,国民政府同意补发1939年10月至1940年3月所欠八路军共半年的军饷,此后,八路军总部派八路军供给部副部长周文龙领回军饷208万元*《八路军回忆史料》(2),第282—283页。。此外,在中共争取下,八路军从1940年1月起在月饷65.5万元基础上增发米津4.5万,每月合计70万元;新四军从1940年1月起重新核定,每月经费由11万元增加到11.536069万元,继续发放战临费2.2万元,每月合计13.736069万元*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共活动真相》(一),第314—316页;。但是,考虑到当时的通货膨胀情况,军饷增加实际上非常有限。根据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和主计处等处资料,1939年6月至12月,外汇汇率(美元兑法币)从7.80迅速变为14.48,钞票发行指数由209上升为304,批发物价指数由205上升为306*张公权著,杨志信摘译:《中国通货膨胀史(1937—1949)》,第8、10页。。可见,与飙升的物价及中共实际所需相比,增加的军饷犹如杯水车薪。
(四)皖南事变前后军饷的彻底停发
1940年是中共抗战期间最艰难的时期之一,经费问题的解决对中共来说也更加迫切。由于日军的残酷“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严密封锁,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都出现了严重的财经困难。当时,八路军已发展到40万人,但国民政府却仍旧只发给4.5万人的经费*张廷贵、袁伟、陈浩良:《中共抗日部队发展史略》,第503页。。对此,毛泽东激愤地说:“八路军新四军几十万人挡住了五分之二的敌人,同四十个师团中的十七个师团打,却只领到七十三万块钱饷”,而且“票子跌价,打个二折半,每人每月不上一块钱”*《毛泽东选集》,东北书店,1948年,第471页。。1940年9月,国民政府还一度停发了军饷*《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7册,第61页。。
为解决经费问题,中共继续向国民党要求扩充编制和增加军饷。1940年1月,中共中央指示南方局,在与国民党谈判时提出八路军扩军3军9师,22万人,月饷440万;新四军扩军3个师,5万人,月饷100万元*《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231、234页。。2月,中共中央指示博古等人,立即向蒋介石提出八路军扩军和增饷问题*《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第311页。。5月,朱德在洛阳与卫立煌就增加军饷等问题进行商谈*《朱德年谱(1886—1976)》(新编本)中册,第953、959、962页;《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第131页。。六七月间,周恩来、叶剑英就军队扩编和军饷问题与何应钦、白崇禧多次谈判*《周恩来年谱(1898—1949)》,第458页。。
对于中共屡次提出的扩编增饷的要求,国民党很不情愿,但又不得不予以考虑。当时,中共力量的迅速壮大引起国民党高层的严重不安,国民党内力主防共、限共的声音日趋强大,主张用军事手段者日渐增多。对于国民党持续升级的反共行动,中共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国共矛盾逐渐激化。在此背景下,蒋介石既希望约束中共的过快发展,又要平息不断加剧的国共磨擦,避免造成国共分裂的局面。为此,蒋介石决定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共的控制,给中共限定活动范围,同时,作为安抚中共的手段,同意适当增加中共军队的编制及经费。
早在1940年初,即有国民党高层向蒋介石提出:“倭寇、汪逆、中共三者,已均为我之敌人”,中共“比倭、汪尤难对付”,提议给中共划定范围,“其不服调动者,即认为贼匪,一律剿灭之”*转引自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第416—417页。。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1940年7月,国民党正式向中共提出划界方案,决定冀察两省和鲁北晋北由中共方面负责,八路军编为3军6师5个补充团,新四军编为2个师,关于“经费暂以军为单位,直接向军需局请领”,“所属官兵之待遇,须遵照中央规定之饷章”*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共活动真相》(四),中央文物供应社(台北),1985年,第227—230页。。
中共对于国民党提出的这一方案“原则同意”,但提出战区范围为华北五省、八路军扩军3军9师、新四军扩军3个师和“八路新四之足够的补给”等要求*中央档案馆编:《皖南事变(资料选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13页。。此后,中共中央经过讨论,于9月初正式向国民党提交复案,提出我方划区、改编原则,并要求“按照十八集团军、新四军及各地游击部队全数发饷”*《周恩来年谱(1898—1949)》,第463、465页。。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民党军在国共磨擦中被击溃、一些国民党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易手中共,国民党的态度趋于强硬。国民党不仅没有采纳中共的上述意见,反而“对内通令说中共已到开始叛变阶段,蒋介石重新下令,向八路军新四军采取压迫政策”,军令部“向顾祝同发出扫荡江南北新四军之命令”*《皖南事变(资料选辑)》,第32、61页。。10月19日,何应钦和白崇禧致电朱德、彭德怀和叶挺,要求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关于八路军、新四军和各地游击队全数发饷问题,“应俟开到规定地境后,再行酌办”*《皖南事变(资料选辑)》,第89页。。此后,对于中共提出的对北移“宽以限期”、给予补给等要求,国民党反诬中共“延缓奉行”、“未奉核准而擅作毫无限度之扩编”,拒绝增加经费*《皖南事变(资料选辑)》,第84—85、89、93页。。
皖南事变前后,随着国共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国民政府彻底停发了给中共的军饷。关于军费的停发日期,目前说法略有差异:一是1940年11月,如《陕甘宁边区九年来财政收支报告》指出:“国民政府从1940年11月起即停发经费。”*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摘编 第六编 财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28页。二是皖南事变后,如《抗战以来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等文件指出,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停止发饷*《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7册,第61页;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编:《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第333页。。据笔者考证,后一说法较为准确。
关于八路军经费的停发,其间经过一个反复,皖南事变后彻底停发。据《任弼时年谱》和《新中华报》等文献,1940年11月19日,“国民政府军政部军需署有关人员面告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副处长李华:奉何应钦命令,从本日起,停发给十八集团军经费,即十月份欠发的二十万元也一律停发”*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任弼时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388页;《抗议停发八路军经费》,《新中华报》1940年12月8日。。11月28日,朱德等分别致电蒋介石、何应钦等,要求取消“何应钦停发经费之命令”*《朱德年谱(1886—1976)》(新编本)中册,第1013页。。12月1日,中央书记处致电周恩来、叶剑英,指示向国民党提出“取消何应钦停发八路军军饷之命令,要求立即发给十一月经费及十月赊欠”*《周恩来年谱(1898—1949)》,第477页。。经过周恩来等人交涉,12月中旬,蒋介石同意“发给十月份余欠及十一、十二两月份军饷”*《皖南事变(资料选辑)》,第113、121页。。1941年初,国民政府又发给八路军少量经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披露的《军政部军需署编制之历年拨发第十八集团军及新编第四军经费服装数量表》,1941年国民政府发给八路军近27万元经费和少量的服装*《民国档案》2002年第2期。。另据曾任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主任的钱之光回忆,皖南事变后不久,他即听说国民政府将要停发军饷,为此他立即向叶剑英做了汇报,并专门电报中共中央,做了应变准备,很快军饷就停发了*《钱之光传》,第186页。。
新四军最后阶段经费的发放也比较曲折,实际发放到皖南事变前夕。1940年9月,新四军的军饷一度被停发,后经叶挺、项英等力争,所欠经费补发到12月*《皖南事变(资料选辑)》,第156页。。12月28日,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致电蒋介石称,新四军“十月份、十一月份欠发经费及冬服代金,准如数发给,至开拔费及恤金转请核发”*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共活动真相》(二),中央文物供应社(台北),1985年,第520页。。1941年1月3日,顾再次致电蒋称,“关于经费部分所请廿万元,既包括一月份经费在内,似可照发”*转引自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第433页。。1月4日,国民政府准发开拔费2万元,但紧接着,皖南事变发生,该款项未能领回,1月份经费也没有领到*《皖南事变(资料选辑)》,第155、156页。。1月17日,国民政府宣布新四军为“叛军”,该军经费就此停发。据一份国民党方面的档案指出,“新四军公然叛变,中央为肃整纪纲,故于三十年一月后乃停发该军经费、子弹及药品之补充”*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共活动真相》(一),第576页。。
国民政府彻底停发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后,中共曾多次要求国民政府恢复发放,但均未实现。1941年3月至6月,周恩来先后向蒋介石、张冲等要求发饷,蒋介石先是污蔑八路军不配合对敌作战,后虽表示“饷弹有了成绩后,自然发给”,但实际只是敷衍搪塞,并没有实际行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83、107页;《周恩来年谱(1898—1949)》,第497、500—506页。。1941年底,中共借出席国民参政会之机又提出发饷问题,1942年10月至12月,林彪赴重庆同蒋介石会面时也曾提出军饷问题,但都没能得到解决*《周恩来年谱(1898—1949)》,第518—520页;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第472—474页。。实际上,基于当时蒋介石对中共的认识和态度,恢复发饷已无可能。
三、关于抗日军饷的数量、分配和使用情况
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抗战爆发后至皖南事变前后,国民政府给八路军、新四军发放了一定数额的经费,但是,由于档案的限制,当时的记载和统计并不规范统一,目前对抗日军饷数量的统计尚不能做到完全准确,对抗日军饷使用情况的考证也无法具体到每一项细节,笔者仅利用现有资料做一大致说明。
(一)关于抗日军饷的数量
关于国民政府发放抗日军饷的数量,国共双方记载不同,根据资料来源分别统计如下:
1.根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需署1941年3月编制的《第十八集团军(第八路军)及前新四军编制经费情形报告表》等资料,1937年7月至1940年,国民政府发给中共军队经费总共约3175.1万元。其中,八路军经费约2729.5万元,分别为:1937年7月至12月345万元(另发开拔费20万元),1938年756万元,1939年768.5万元,1940年840万元。新四军共发约445.6万元,分别为:1938年约118.4万元(另发开拔费1万元,拨遣费3万元),1939年158.4万元,1940年约164.8万元。*参见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共活动真相》(一),第306、314—316页;《后勤工作·文献》(2),第26—27页。关于此项统计有几点需要说明:第一,关于统计的截止时间,前文已经指出,军费的停发日期为皖南事变后,但1941年1月八路军经费的发放数额尚无可靠证据证实,因此,此处仅统计到1940年底;第二,关于全额统计的问题,有关文件指出,国民政府有时停发中共军队的军费,但笔者目前并不十分清楚究竟哪年哪月拖欠或者少发,只能把这一时间段内的军费全部统计在内;第三,关于不同种类经费的统计,国民政府发放的经费项目较多,以上统计只包括军队常规经费,临时部分并未计入。
2.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披露的《军政部军需署编制之历年拨发第十八集团军及新编第四军经费服装数量表》,国民政府发给中共军队经费总共约2972.9万元(注:1937年的经费统计为全年,1938年的统计因会计年度改历年制实际仅半年年度)。其中,八路军经费约2561.7万元,另发服装代金239.3万余元,分别为: 1937年797.2万余元,1938年284.5万元,1939年805.1万元,1940年647.8万元,1941年近27万元。新四军军费统计不全,仅有两年的数据,其中,1937年77.3万元,1940年94.6万元,共约171.9万元。*《民国档案》2002年第2期。关于该统计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关于八路军1937年的经费统计,本文的统计时间自1937年7月起,而此数据为1937年全年,由于此档案没有明确1937年7月至12月的经费数额,因此暂且全部计入;第二,关于新四军1937年的经费,当时新四军尚未正式建立,经费名目还需进一步查证;第三,关于八路军1938年的经费,此统计仅为半年数额,且比该军该年6个月的经费总额少近100万元。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由于八路军1938年经费统计不全,同时缺乏新四军1938年和1939年经费统计,即便将1937年八路军上半年的经费、1937年新四军全年经费和服装代金全部计入,此项统计仍略少于实际数额。
3.根据中共方面编写的《陕甘宁边区九年来财政收支报告》,国民政府拨发经费1640.5万余元,其中,1937年7至12月为192.8万余元,1938年为448万余元,1939年为500万余元,1940年为499.7万余元*《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摘编 第六编 财政》,第428页。。该档案存在的问题是,记载较为简单,没有指明和区分具体发放对象。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国共双方对国民政府拨发军费数额的记载差距较大,前两项根据国民政府方面档案所做的统计数额比较接近,笔者认为应该与实际数额更为接近,因为从国共及俄罗斯三方的多份档案中可以看到,八路军每月领军饷数额基本为60万元左右,新四军军饷每月最初为6.6万元,后为13万余元,几年的数额加起来大体同国民党方面的统计相同。*如ВКП(б),Коминтерн и Китай. Документы Т.V.,№№56、99,С.283—285、402;《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7册,第61页;《后勤工作·文献》(2),第26、82页;《毛泽东选集》,第471页;曹天生、黄爱军、钱各辉:《新四军战时经济工作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5页。
而中共对军费的记载之所以与国民党的统计差距如此之大,笔者分析,该记载可能是国民政府拨给八路军经费的一部分。前述所据中共档案的记载比较简单笼统,并未指明具体发放对象,而据军事科学院编写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等资料显示,上述数额的款项是国民政府发给八路军的军饷*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卷,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第214页;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回忆史料》(1),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第130页。。但即使这样,该数额与国民党对八路军经费的统计相比仍相差很大,笔者进一步推断,这或许是国民政府拨给八路军的部分经费。当时,国民政府拨发给八路军的经费由中共中央自行分成两部分,其中八路军和后方(包括中共中央、陕甘宁边区和八路军留守兵团等)各得约一半(见下文详述)。笔者把中共对军饷的统计和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经费的统计*主要根据《军事委员会军需署编制:第十八集团军(第八路军)及前新四军编制经费情形报告表》(1941年3月)等,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共活动真相》(一),第306、314—316页;《后勤工作·文献》(2),第26—27页。进行比较(见下表),发现前者大致相当于后者的60%左右。据此,笔者认为:中共的记载可能是军费中划拨给八路军的那部分;也可能是划拨给后方的部分,因为该记载所据资料来自《陕甘宁边区九年来财政收支报告》。当然,以上都是笔者的分析和推断,要把这一问题完全说清,还需要未来更多档案的披露来解答。
中共对军饷的统计和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经费的统计
除以上常规性军饷外,国民政府还曾根据中共要求和作战需要拨发给中共一些临时性补助和奖励。如,1937年10月,国民政府军委会对八路军袭击日军阳明堡机场一役,奖励2万元*《朱德年谱(1886—1976)》(新编本)中册,第704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57页。;1938年1月,蒋介石在会见彭德怀等人时同意加发临时犒赏费5万元,后又答应增加5万元米贴*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第2册,第491页。;1939年初,蒋介石给八路军拨发10万元用于医治负伤将士*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共活动真相》(一),第310页。;1939年4月,叶挺要求蒋介石发给新四军行动费2万元、军司令部经费每月0.56万元、设立医院经费每月1.3万元,蒋介石基本照准*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共活动真相》(一),第312—313页。;1939年7月,蒋介石还同意给八路军增发河防经费等*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共活动真相》(一),第313—314页。。
此外,从1937年初开始,中共中央还曾在同国民党的谈判中多次要求拨发边区行政费、后方保安队经费和遣散老弱、收回苏票之善后费*《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中),第424—425、447—448、515页;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第110、114页。。抗战爆发前夕,蒋介石在国共谈判中同意,“行政经费亦照规定发给。善后费用可由中央另发”*《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第266页。。然而,由于双方在边区地位和范围等问题上一直未能达成协议,中共始终没有得到边区行政费和后方保安队经费,仅在1938年得到善后费共18万元*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共活动真相》(一),第307页;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八路军新四军驻各地办事机构》(4),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第88页。。
(二)关于抗日军饷的分配和使用情况
尽管国民政府拨发给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饷应该用于军队,但由于蒋介石始终不同意发给陕甘宁边区行政费,在抗战的新形势下,中共又不能继续过去“打土豪”的做法,因此,中共只能从军饷中划拨一部分作为后方经费*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第110页;ВКП(б),Коминтерн и Китай. Документы Т.V.,№14,С.86。。当时,拨发给中共的军饷是由中共中央自行决定如何分配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拨给八路军和新四军,通常由有关机构领取后直接交付给前方部队,用于买粮购衣等解决军队的温饱问题以及补充枪支弹药;二是给后方,即中共中央、陕甘宁边区和八路军留守兵团等,主要从给八路军的军饷中抽取,“后方的各种军费由八路军办事处直交萧参谋长分配”*即陕甘宁边区后方留守处主任萧劲光,《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摘编 第六编 财政》,第21、32页;《八路军回忆史料》(2),第280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共活动真相》(一),第309页;《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1918—1975)》上卷,第420页。。
关于具体分配情况,据1939年朱德等人的两份电报指出:国民政府拨发给八路军的55万元经费给八路军留守兵团每月25万元,前方30万元*《后勤工作·文献》(2),第181、183页;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研究组编著:《朱德军事活动纪事(1886—1976)》,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第485、489页。。此处所说的八路军留守兵团应该是泛指后方,当时分配给后方的款项,主要由中共中央视实际情况决定如何使用,主要用于陕甘宁边区、八路军留守兵团和各地方等*ВКП(б),Коминтерн и Китай. Документы Т.V.,№100,С.405—406。。1940年以前,在陕甘宁边区财政收入中有一项数额最大的收入——“中央协款”,其主要部分就来自于国民政府拨发给八路军的经费*《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摘编 第六编 财政》,第21—22页。。根据边区财政厅编写的《财政工作报告》,1939年中央协款约占陕甘宁边区全部收入的90%,1940年占73.5%*《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摘编 第六编 财政》,第41、45页。。关于经费在军队内部的分配,并不完全固定,目前只知道1938年每月给八路军一二○师约7万至8万元、一二九师约6.5万元、一一五师约3万元*《后勤工作·文献》(2),第33、37页。。
最新公布的俄罗斯档案,则更加明确地指出中共每月军饷的使用情况*ВКП(б),Коминтерн и Китай. Документы Т.V.,№№13、53、54、63,С.83、256、273、309。。据《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文件集:抗日战争时期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1937—1943.5)》披露,1938年2月2日,张闻天同第二次访问延安的苏军代表安德利亚诺夫会谈时指出:“我们每月从蒋介石那里总共得到50万元。这些钱是这样使用的:25万元用于前线需要,其余25万元用于后方需要、党务工作、报纸和杂志的经费,等等。”*ВКП(б),Коминтерн и Китай. Документы Т.V.,№13,С.83。再如,1939年7月,毛泽民在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问题研究小组会议上发言时指出,中共从国民政府拨给八路军的45万元津贴中“拿出20万元发给前线的八路军,剩下的25万元留给边区——用于办报纸和支付学校、团体、党的机关等部门的开销”*ВКП(б),Коминтерн и Китай. Документы Т.V.,№54,С.273。。
以上是对军饷的数量、分配和使用问题的一个大致的梳理,关于这一问题目前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地方和疑问,这些都有待其他档案的进一步查证。
四、几点结论
全面抗战爆发至皖南事变前后,国民政府根据国共协议按月向中共军队发放了较大数额的抗日军饷。根据上述梳理和考证,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简单的结论。
(一)抗日军饷是皖南事变以前中共中央及其军队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中共坚持长期抗战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皖南事变前,中共中央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有各根据地筹集的资金、党费和外援几方面。在外援方面,除抗日军饷外主要有两项:一是苏联、共产国际秘密向中共提供的资金援助,抗战爆发后至1942年以前,苏联和共产国际先后向中共提供过约100多万美元的巨额资金*孙艳玲:《抗战期间苏联向中共提供资金援助问题初探》,《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第4期。;二是国内外进步人士、华侨等的一些财力物力援助,根据《陕甘宁边区九年来财政收支报告》,1937年7月至1941年国内外爱国进步人士的捐助总共约889.9万元*其中,1937年7月至12月为3.6万余元,1938年为197.4万元,1939年为60.4万余元,1940年为550.6万元,1941年为77.9万元(《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摘编 第六编 财政》,第428页)。。这两类外援虽数额较大,但并不稳定:第一项须求助于苏联和共产国际,有受人所辖之虞,同时还受交通条件等限制,常是救急之款,不能过多依靠;第二项则受抗战形势和国共关系等影响颇大,亦不能抱很大希望。而各根据地筹集的资金、党费两项收入数额也并不很大,根据1940年2月中共中央委托周恩来向共产国际提供的有关中共党和军队的开支预算明细,中央每月从以上两项中共收入30万元*ВКП(б),Коминтерн и Китай. Документы Т.V.,№100,С.405—406。。
这一阶段,八路军和新四军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有各根据地政府提供的资金和外援等方面。根据1940年2月中共中央委托周恩来向共产国际提供的有关中共党和军队的开支预算明细,除军饷外军队每月收入133万元*ВКП(б),Коминтерн и Китай. Документы Т.V.,№100,С.405—406。。
根据前文梳理,1940年初,国民政府每月发放给中共约80万元军饷,按中共中央和中共军队各得一半来计算,军饷在中共中央和中共军队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是相当高的:每月中共军队所得军饷相当于自身收入的30%,约占中共军队全部收入的23%;中共中央所得军饷比其自身收入还多10万元,约占其全部收入的57%。可见,国民政府发给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饷,不仅是中共军费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且成为中共中央日常经费的重要来源。正如1938年2月张闻天同苏军代表安德利亚诺夫会谈时所指出的:“补充政府和党的财政的唯一来源是蒋介石发给八路军的军饷和居民的援助。”*ВКП(б),Коминтерн и Китай. Документы Т.V.,№13,С.83。
(二)抗日军饷对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抗战爆发后,由于有了抗日军饷等外援的保障,中共确定了“力争外援,休养民力,医治内战创伤,积蓄力量,支持长期抗战”的基本财经政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7册,第58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52页。。国民政府的军饷和力争外援的政策对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第一,抗日军饷对陕甘宁边区休养民力、发展农业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1940年以前,陕甘宁边区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外援。根据西北财经办事处编写的《抗战以来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1937年至1940年,陕甘宁边区外援收入分别占年度财政收入的77.2%、51.69%、85.79%、70.50%*《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7册,第59页。。另据西北财经办事处编写的《关于财政工作总结》指出,外援中最大部分是国民政府拨发给八路军的经费*《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摘编 第六编 财政》,第21—22页。。
皖南事变以前,由于中共把抗日军饷的相当一部分用于陕甘宁边区,边区人民的负担减轻了。以救国公粮来说,1937年至1940年,陕甘宁边区向农民征募的公粮分别只有1.4万石、1.6万石、5.2万石、9.7万石,虽每年有所增长,但增幅有限,而且征募的对象主要是中农以上及残余地主、富农*《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7册,第59—60页。。而抗日军饷停发后的1941年,公粮则猛增到20万石,由于征粮任务太重,引起部分群众不满。可见,1940年以前,在抗日军饷的保障下,边区政府向农民的征收较少,农民的负担是较轻的。
“在力争外援减轻民负的财政政策扶持下”,农民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农村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以陕甘宁边区的耕地面积来说,抗战爆发后逐年增加,从1937年的862.6万亩增加到1940年的1174.2万亩*《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7册,第60页。。抗战前几年,“农民生活亦有很大的改善,农村富户增多,形成成分的变化。许多以前是贫雇农的,现在转为中农或富农了,而中农成为了乡村经济的主要成分”*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摘编 第一编 总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4页。。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抗日军饷的作用,笔者将国民政府发放的抗日军饷*主要根据《军事委员会军需署编制:第十八集团军(第八路军)及前新四军编制经费情形报告表》(1941年3月)等,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共活动真相》(一),第306、314—316页;《后勤工作·文献》(2),第26—27页。与陕甘宁边区财政收入*关于陕甘宁边区每年财政收入,不同资料记载稍有差别,本文采用的数据根据《抗战以来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1948年2月18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7册,第81页。另见边区财政厅:《财政工作报告》(1941年10月26日),《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第六编 财政》,第41、45页。作一比较(见下表)。通过对比可以看到,1937年至1938年,国民政府每年拨发的抗日军饷大约是边区全部岁入的10倍,直到1940年仍多于岁入。
1937—1940年军饷数额与陕甘宁边区财政收入的比较
第二,抗日军饷使中共中央及陕甘宁政府对外援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对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重视不够。
早在1938年底中央就已经意识到抗日军饷不可靠,提出“我们要自己解决物质上的供给,要自己种地,自己动手”*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第131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99页。。然而,中央并未预见到国民政府会彻底停发军饷,实际上一个时期也没有坚决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上。据西北财经办事处编写的《抗战以来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指出,1939年大生产运动发动起来以后,中共没能把这股生产热潮坚持下去,推广到所有农村,随着1940年国民党恢复发饷后,生产又开始消沉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7册,第60—61页。。皖南事变发生时,中央及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基础仍然非常薄弱,生产能力十分有限,中央在经济上并没有做好应付突然事变的准备。1940年,陕甘宁边区财政的节余微乎其微,只有4.9万元,仅占1941年财政收入的0.19%*《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7册,第67、82页。。
1941年初抗日军饷突然停发后,陕甘宁边区很快就陷入空前的财政危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出现严重的粮荒。1941年,陕甘宁边区共向群众借粮两次,征粮一次,征收公粮由1940年的9.7万石猛增到1941年的20万石。边区政府“动员频繁仍不胜其烦,形成严重的扰民现象”,“人民的负担已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7册,第61、63页。。据陈云讲:“那一年雷公打死了一个县长,老百姓就说‘为什么不打死毛泽东?’”*《陈云传》,第353页。“经过整年的全部动员,县长、县委书记亲自带上运输队露宿风餐,往返运盐。征粮工作团除夕还有的催收粮草”,年终结帐仍超支568万元(占岁出22%),“不得不祈灵于印钞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7册,第63页。。
(三)抗日军饷与国共关系的相互影响
抗日军饷是皖南事变以前国共两党交涉的一个经常性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密切而又微妙。
第一,抗日军饷问题是在国共两党共同抗日的大背景下出现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维系国共关系的一个纽带,通过这个纽带,国共两党基本维护了合作抗战的大局。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两党间的博弈,是国共双方控制与反控制的手段和调整相互关系的筹码,对国共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蒋介石始终不同意按照中共军队员额的实际情况相应增加军费数额,不时以“暂缓发饷”的方法控制和打压中共,试图用经济手段打击和削弱中共,这一做法实际上侵蚀了国共两党的相互信任,在某种程度
上影响了双方的合作和对日作战。
第二,抗日军饷问题一直受到国共关系的很大影响,其发放过程见证了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抗战初期,国共关系相对比较平稳,军费发放也比较及时。随着中共及其军队的不断壮大,国民党逐渐表现出防共、限共倾向,特别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共两党磨擦不断。在此背景下,抗日军饷的发放出现各种困难,国民政府拒绝根据物价水平和八路军、新四军士兵员额的增长而增加军费数额。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并借机暂停了给八路军的军饷。皖南事变前后,国共关系陷于破裂边缘,国民政府就此彻底停发了给中共军队的抗日军饷。可以说,抗日军饷如同一张晴雨表,反映了皖南事变以前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
国民政府彻底停发中共军队的抗日军饷后,中共不再在经费上受到国民政府的制约,这从另一个角度意味着,二者之间的原有关系实际上已经改变,国共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副研究员 北京 100080)
(责任编辑 汪文庆)
The Military Expenditure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PC and KMT (1937—1941)
Sun Yanling
From the outbreak of Anti-Japanese War to the Wannan Incident,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llocated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military expenditure to the Eighth Route Army and the New Fourth Army. The military expenditure solved part of the funding problems of the CPC army, and became one of the important revenue sources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and the Sh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government, which produced complex effects on the finance and economy of the CPC. The Anti-Japanese military expenditure was always a problem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PC and KMT before the Wannan Incident, which embodied the cooperation and the game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parties. After the Wannan Incident,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completely stopped allocating the military expenditure. Since then, the CPC was no longer financially constrained, and the KMT-CPC relations had entered a new stage.
D231
A
1003-3815(2015)-01-0047-15
* 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