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2015-02-21伍荣秀

雪莲 2015年36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思考有效性

伍荣秀

【摘要】“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已基本成型,目前亟待解决的是如何提升这种课堂的教学效率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是目标明确,中正不偏倚;二是任务明确,小组合作落到实处;三是课堂评价有效,导学有深度;四是拓展有度,深化文本。

【关键词】“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实践与思考

“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是我县“适合教育”的重要子课题。基本流程是:目标引学——前置先学——释疑导学——运用活学。课堂教学基本特征是:1.以“前置学习单”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先学,学有所思,学有所疑;2.以小组讨论为基本对学形式,促进学生互帮互学,学有所获'3.以学生展示交流、师生互动为重要共学环节,激发学生质疑探究:4.以运用拓展为主线,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内化知识,形成能力。

课改已经进行了两年,课堂教学模式已基本成型。目前亟待解决的是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那么,如何提高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呢?在课改实践过程中,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目标明确,中正不偏倚

“目标引学”是“学·导·用”课堂教学的启动阶段,其作用在于让师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和努力方向。

教学目标是“学·导·用”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推动课堂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流程的时间分配等提供依据。因此,教学目标对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过程,起着指导和支配的作用,为教学指明方向。

教學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整体性和科学性,还要考虑目标的阶段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也就是说具体的课时目标要与学科的整体目标、单元目标相协调,与三维目标有机融合。制定目标的时候要适度,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让大多数学生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课时目标不宜过多,要明确、易操作。在不同的阶段要有所侧重。

“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之一是让学,即要让学生学。为此,就必须给学生明确的要求,要让大多数学生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目标更应具体,明确,可操作。正如刘菊春老师在《我从课中来——初中语文教与思》所阐述的那样:目标的制定宜中正而不偏倚,集中而不宽泛,明确且一以贯之。有的老师将《看云识天气》这篇文章的目标之一定位为“掌握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是有所偏倚的,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丰富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如果将目标锁定在“掌握”上,则很容易把语文课上成地理课。所以,准确的定位是“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再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所选的课文,以不同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单元教学目标是,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所以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2.体味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这样的目标定位是符合单元教学目标的。

二、任务明确,小组合作落到实处

小组交流合作是“学-导-用”课堂的基本对学形式,其目的是促进学生互帮互学,锻炼学生倾听与表达的能力,发动学生教学生。为了防止学生合作中出现假讨论现象,或者出现小组讨论成为精英学生的一言堂现象,教师在设置小组合作交流的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问题提出后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让学生独立的阅读和感悟;切忌大部分学生还在思考时,老师就让学生相互交流或让学生起来回答,或干脆老师越俎代庖,沦为教师的灌输,而扼杀了学生的思维。

其次,要有明确的分工和要求。要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承担一定的任务。比如每个小组选定一位小组长专门负责组织成员讨论;选定一位记录员负责记录组内的不同意见,寻找问题所在,把讨论引向深处;选定一位发言人,专门代表小组发言。有了明确的分工,还要明确讨论的要求,不仅每一位同学要积极参与讨论发言,还要善于倾听,能在倾听中认真思考,并分析出他人的优点与不足,能够及时补充。

最后,要避免为了讨论而讨论。“小组共学”这种方式被看成是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很多老师唯恐他人认为自己的课型过于传统,所以不管什么内容,千篇一律地采用“讨论”。其实,有些问题是不适合讨论的。比如《安塞腰鼓》这篇课文,与其让学生讨论安塞腰鼓的特点,不如引导学生把安塞腰鼓的特点通过诵读表达出来。

三、课堂评价有效.导学有深度

许多专家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课程改革更是提倡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学·导·用”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释疑导学”,主要形式是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阅读感悟,师生相互质疑、评价、引导。其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学会评价。让学生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针对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语文素养。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引向更高的层次,教师的导学显得尤为重要。

在课堂上,教师一方面要发动学生互评,并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比如可从学生发言的思路,语言的清晰度和流畅度及对文本的理解深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教师要适时适当的介入,发挥导学功能。

本人曾多次执教蒲松龄的《狼》这篇课文,在一次的课堂中,有位同学起来朗读,读得节奏分明,但由于缺乏发声技巧,他的朗读听起来又有点不够生动,缺乏感情。有两位同学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站起来评价说:“他的朗读很有节奏感”,另一位说:“他的朗读有点机械”。我说:“你们的评价都对”。并由此水到渠成地教给学生一个朗读的技巧“声断气不断”,并让学生试读,学生很快掌握了技巧。

在执教《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学生能领会到先抑后扬的写法,也能明确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但始终停留在理性层面上,学生的感情始终没有共鸣。这是老师介入引导的最好时机,通过设置引导性的语言,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地诵读“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学生在诵读中,也就深深地体会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醉翁亭记》是一篇极富音韵美的文章,但学生始终读不出那种韵味,这时老师的范读大大胜过朗读技巧的指导。

《道士塔》是一篇文化散文,作为高中的课文,对课文的解读应该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一位老师的課堂上,学生自我解读中,能探究到作者的痛心及对敦煌文化的热爱,但不能读到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对文化尊重的呼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学生解读完后,从《文化苦旅》中的句子引入,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的思考,这就把文本解读引向一个更高更广的层次,从而提升了这篇文化散文的教学意义。在文本主题把握上,老师利用作者所引《我希望你以军人的身份再生》中的片段带出诗歌全篇,通过范读和有感情的齐读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寄寓在文中的那份赤诚之心,从而自然地达到课堂的情感目标,也让老师最后的总结深化水到渠成。教师很好地发挥了她的“导学”作用。

四、拓展有度.深化文本

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运用活学”也就是“拓展延伸”,是“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语文课堂上,主要采用“以文带文”“读写联动”的方法。

“以文带文”是根据课文的内容、主题、写法或作者,选择相关的文章供学生阅读,让学生用阅读课文的方法分析探究课外的文章,得出自己的感悟。其目的是拓宽学生的阅读面,通过海量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学生能解读出爱情是一种忠诚和心灵的追念。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再阅读《致女儿的信》第五封和白金科的《最后的守护》。第五封信阐述的爱情是一种责任,而《最后的守护》是对爱情是一种忠诚与责任的生活化的诠释。这样的拓展是适度的,也是有效的,既能补充文本,又能深化文本。

“读写联动”是“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的另一种拓展方式,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课内习得的方法,进行一些练笔活动,力求活学活用。如教读完《醉翁亭记》,可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滁州浏览示意图(滁州——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写一段导游词。这样的拓展一方面可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有利于学生掌握“导游词”的写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心声》这篇小说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上完这课后不妨设计这样一道题“请用上心理描写,写一段自己的生活屈事。”这样的拓展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还在进行着,对提升课堂效率的研究也还在不断地研究着。课改是一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路,唯有上下求索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思考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自主展评”课堂不容忽视的四个之“最”
构建中学政治生活化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办公自动化中的文书档案归档的实践与思考
“五步探引”课堂教学模式下对《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运用
汾阳市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