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现路径研究
2015-02-21张田力徐大海沈延斌
张田力, 徐大海,2, 沈延斌
(1. 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天津 300074;2.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130)
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实现路径研究
张田力1, 徐大海1,2, 沈延斌1
(1. 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天津 300074;2.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130)
科研仪器设备是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产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保障和重要支撑,推动科研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能够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专业化水平,并能有效促进全社会协同创新,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效率和水平。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已形成各具特色的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机制,如美国清晰明确的管理制度,英国政府主导设备的使用,德国实行严格审批与广泛共享等。我国也初步形成了国家、区域和省市三层联动发展的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局面。在对国内外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经验总结基础上,提出通过建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和产业对接平台实现设备开放共享的路径,并提出在制度、人才、资金和信息网络方面的保障措施,为实现科研仪器设备高水平、多领域的共享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科研仪器设备; 开放共享; 实现路径
0 引 言
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要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国家投资建设的科研设施要向企业开放,作为技术研发的公共平台”[1]。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提升科研仪器设备应用水平已成为国家或地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内容。
1 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意义
推动科研仪器设备有偿开放共享,不仅能够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促进全社会协同创新,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效率和水平,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凝聚创新合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1 实现科研仪器利用高效化
推动科研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能够有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①可有效盘活大量闲置的科研仪器资源,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并缓解一部分超负荷运行设备使用压力;②可有效解决设备短缺对技术研发的制约,帮助科技型企业低成本使用设备开展研发活动,降低了创新研发成本;③可有效避免科研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节约设备购置经费支出,集中有限经费加大创新活动投入[2];④通过减少设备开机频率,可有效提高设备单次运行有效机时,提升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3]。
1.2 促进科研仪器应用专业化
实现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可有效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促进技术服务的专业化。①通过科研仪器设备有偿共享,能够增加持有单位服务收入,解决“养人”的成本问题,为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团队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4];②通过科研仪器设备共享,能够进一步提升技术人员对设备的使用、维护与功能开发能力与水平,固化相应的技能工种,促进科研仪器设备使用专业化;③专业化、社会化技术服务的出现,有助于提高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设备的共享程度与范围,实现科研仪器设备的效益最大化。
1.3 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化
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是开展协同创新的重要内容,能够将不同单位、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和研究成果聚集在一起,有效推动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①科研仪器设备往往直接服务于科学前沿研究与高精尖技术研发,共享过程中必然会集成同一领域乃至不同领域最新技术和方法,客观上推动了学科交叉与融合进程,有助于在新的技术领域形成新突破;②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使用过程,通常为区域内科研机构、企业等多类创新主体,以及设计、研发、生产、推广等多部门人员交互学习的过程,期间设备管理或操作人员依据以往设备操作经验,也能够为使用机构技术研发提供有益参考,客观上形成了产学研用各部门的紧密合作,推动了区域协同创新[5]。
1.4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
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能够为区域内科技型企业创新活动提供高端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有利于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①实现科研仪器设备特别是专业性检验检测设备的区域共享,能够帮助使用机构及时获取新产品技术参数,加快产品改进及相关计量标准审核进程,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6];②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能够有效减低企业在设备选择及购置的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开展企业核心业务。同时,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机构,也能够根据企业技术研发需求,为其提供设备选用、方案设计等方面的参考,帮助企业,特别是创新能力不强的中小微企业提升技术研发成功率,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 国外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现状
2.1 美国(清晰明确的管理制度)
(1) 购置程序清晰。政府各部门如能源部、航空航天局、农业部、自然科学基金等根据需要进行立项,经费预算通过国会批准后,同国家实验室、研发中心签订研发合同开展R&D项目,包括购置仪器设备,并对项目所需的大型仪器设施的购置及审批管理负责。
(2) 产权归属明确。由联邦政府经费购置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通常都设在国家实验室和联邦政府资助的研发中心,其产权归属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但均为具有公益性质的机构和部门。
(3) 共享机制合理。拥有联邦政府经费购置仪器设施的项目承担方,在满足本部门项目需要前提下,有义务向其他政府部门及非政府部门或机构提供服务,但必须要争得给予资助政府部门的批准,同时规定对外服务费用不得低于私营机构同类服务价格,避免造成不公平竞争。
2.2 英国(政府主导仪器的使用)
(1) 专门的运行管理机构。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施中心国家实验室研究理事会(CCLRC),负责向政府建议重大科研仪器设施的建设、维护和运行管理,并为英国各相关研究机构提供大型科研设施服务。
(2) 严格的产权控制。现有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施均由政府全额资助建设,其产权完全归政府所有。近年来,英国政府逐渐向一些机构开放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施的投资,但政府仍占绝对主导。
(3) 优惠的支持政策。对于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项目提供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免费使用,并对项目人员提供食宿和交通补贴,以及总额一般不超过1000英镑的科学实验用消耗品。
(4) 完善的技术管理人员机制。英国政府制定了包括条件、培养、待遇、激励机制等在内的较为完整和系统的人员管理制度。同时,CCLRC拥有一大批专业的资深科学家和工程师,为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安排培训,并制定严格的职务等级和奖励机制,根据员工职位和业务能力,提供不同的薪酬和津贴等。
2.3 德国(严格审批与广泛共享)
(1) 严格的购置审批制度。包括科研机构、大学在内的单位要申请投资总额为2 500万欧元以上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施,必须提出包括“科学计划”和“技术设计报告”在内的申请报告。由联邦教研部委托德国科学顾问委员会进行科学评估,最后由联邦教研部根据评估意见及建议作出决定。
(2) 开放的共享使用制度。德国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施原则上向所有科研机构及科学家开放,国内外科研人员都可申请使用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施,但需要通过审批手续。大多数国家重大科研设施如重离子加速器、同步辐射源、极地考察船等都无偿提供给大学、科研机构使用,但对工业界则采取有偿使用的办法。
2.4 日本(购置援助与免费开放)
(1) 国家支持共用设备购置。对于设备价格较高,且社会共用需求较大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由财政出资配备,并作共用设备对全社会开放。对从事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研究的研究机构、大学,由财政资金给予研究设施、设备以及研究费等一揽子援助,并鼓励其开放共享相关仪器设备。
(2) 共享使用基本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基本上实行免费使用,但根据使用目的和要求,对部分使用项目收取一定的资源材料费、数据分析费、专门指导费等。
(3) 提供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日本政府规定,对社会开放共享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运行,必须由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为委托单位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2.5 韩国(科学的运行共享机制)
(1) 购置审批优先考虑社会共享情况。韩国政府要求在购置设备初期,经过有关部门评议,对信誉度高、向社会开放好的科研机构在购置费方面应予以优先考虑。
(2) 出台专门法规保障设备开放共享。包括协同研究开发促进法、科学技术革新特别法、技术开发促进法、基础科学振兴研究振兴法、产业技术研究组合育成法、获得科学器材及共享的规定等,有效保障设备的使用共享。
(3) 成立专门机构提高共享水平。成立韩国基础科学支援研究院,通过设立内容详尽的网络服务系统、实行尖端仪器共享会员制等措施不断提高科研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共享水平。
(4) 实行开放共享情况考核评估。对政府资助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依据开放共享业绩决定资助其科研仪器设备运行费[7]。
3 我国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现状
3.1 国家层面(点面结合,联动发展)
2005年,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国科发财字[2005]295号),要求对全国单台/套价值50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设备资源进行信息整合,形成全国性的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网络。目前已形成“点面结合、联动发展”的整体发展布局。
(1) “点”是指建立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和国家级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中心。前者是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和科研人员提供高水平专业化分析测试的服务中心,并不断创新分析测试技术与方法,参与制定相关国家科技计划,超前部署一批分析测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等。后者是以大型或超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为核心组建的开放性的研究、服务单位,是专类设备高水平的应用研究中心、人员培训中心和具有权威性的分析测试服务中心。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拥有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中国上海测试中心等16家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以及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武汉磁共振中心、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等14家国家级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中心,分布于我国多个省区,有效促进了专业设备的整合和利用。
(2) “面”是指建设全国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2007年,全国区域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开通,该网采用国家、区域、省市三级科技资源开放服务的模式,全国一级着重于对资源信息的检索导航作用,区域一级着重于对区域的资源整合共享与管理功能的实现,省市一级采用推广使用的信息系统,或采取自建、或区域集中建设等方式,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以建立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实物资源共享服务为核心,通过区域内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将全国设备信息、分析测试方法等资源给予集成发布,形成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的全网络、全覆盖[8]。
3.2 区域层面(区域共建,协同发展)
在国家政策驱动下,我国已经形成环渤海、东北、西北、长三角、西南、华中、泛珠三角七大区域协作网,各共建协作网采取有效措施整合区域内创新资源,形成集中优势,协同推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9-13]。
(1) 加强组织领导。如华中地区在建立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的同时,建立协作网领导小组,设立省级管理办公室,负责本省与协作网联络工作,管理本省范围内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事宜。
(2) 加强制度建设。如环渤海地区出台了《关于促进环渤海区域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若干意见》、《环渤海区域大型仪器协作共用运行管理办法》和《环渤海区域大型仪器共享信息网站建设及管理办法》等若干促进大型仪器资源整合和共享的指导性政策和办法。
(3) 设立专项资金。如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分别设立长三角仪器共用网建设、运行和服务的启动资金,使平台运行得到稳定的经费支持,并结合共用网建设总体要求,统筹安排涉及各地子系统的建设和相关经费。
(4) 强化人才队伍。如环渤海地区通过培训、编写教程和专题报告等形式加强对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实际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提升,促进现有分析方法的改进和新方法的产生,以达到科研仪器设备对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的目的;
(5) 加强宣传引导。如华中地区出版华中地区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手册(或光盘版),加强与新闻媒体联系,形成良好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的社会氛围。
(6) 融入网络,创新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已经开通或者加入到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科研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并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和做法,有效促进了科研仪器设备的整合以及使用效率的提升。
4 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实现路径
要实现科研仪器设备的大范围、高水平、多领域的开放共享,需建立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科研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及服务共享平台等。通过联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大型企业及检验检疫、质量标准检测等创新主体,整合集成各类科研仪器设备等实物资源,资金技术、网络信息、专业及管理人才等条件保障资源,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体系完备的实物和信息服务系统,实现科研仪器设备的优化配置、开放共享。
4.1 实现路径
(1) 依托科研基地建立共享服务平台。依托重要科研基地建立各级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既是实现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的根本途径,也是重要科研基地的基本义务。第一级共享服务平台直接依托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以服务这些基地所在单位为主、兼具对外服务功能;第二级共享服务平台选择少数高校和科研单位,以其优势学科为基础,建立专业性较强、功能比较完善的综合服务中心,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如地区分析测试中心、材料检测中心、质谱中心等;第三级则是在前两级中心的基础上,选择“少而精”的中心强化建设,形成优势明显、填补国内空白的国家级服务中心。
(2) 建立科研仪器设备综合服务中心。在资源条件允许条件下,依托少数科研单位,建立科研仪器设备综合服务中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行企业化运行,开展对外服务,减少政府财政投入,进而实现部分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的商业化、市场化,成为各级共享服务平台的补充。如在生物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密集地区,建立“生物技术中心”,开展DNA测序、氨基酸分析、蛋白质分析等工作,实现规模化服务,提升科研仪器设备利用效率和效益。同时,也可吸引社会资源和资本,直接建立以科研仪器设备为服务中心的现代高技术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一定时期的免税、减税、奖励基金等,扶持其快速成长和壮大,实现科研仪器设备服务的商业化、市场化运营。
(3) 建立专门产业对接服务平台。为有效促进科研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在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基础上,引入产业对接服务平台。以技术、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与各产业带、高新区及创业孵化器等公共技术服务需求对接,吸引技术成果供需双方进驻,通过科技资源信息共享、技术咨询服务、成果转化与推广、新技术研发等多种形式,促使科研仪器设备等创新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突破发展限制。同时促进技术供给方顺利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现创新要素与技术供需双方等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使科技创新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
4.2 保障措施
实现科研仪器设备大范围共享,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夯实多方基础,健全完善制度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以及信息保障等,从而为建立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实现高水平、多领域的共享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4.2.1 制度保障
(1) 完善政府引导和监督。要强化政府引导和监督,共建有利于营造共享氛围的社会机制。政府相关部门要把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如在制订科研基地考核指标时,不仅考虑一个单位的设备拥有量,还要考虑其可资利用的设备量(即“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设备)及设备的开放率;在制订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方案时,不仅要考虑设备本身的购置成本,还应切实落实其运行及维护费用;在审核设备采购计划时,要科学论证,严格审批,有共享条件的设备不能批准购买。
(2) 实施有偿服务及奖励机制。为调动科研单位对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积极性,要允许并支持有服务能力的设备申请对外有偿服务,制定成员单位、设备机组等各方有偿服务收费标准、收入分配政策等,并将服务收入纳入相关单位财务统一管理、集中核算,为实施科研仪器设备绩效管理提供基础。要实施相应奖励机制,以“公开、公正、公平、透明”为原则,对共享设备对外服务情况进行年度审议和考评,综合考虑设备机组对外服务的机时数、项目数、收费数、样品数以及各类获奖成果,最终形成奖励补贴意见。同时,对利用率不高或考核不达标的设备做出收回、转移处理[14]。
(3) 建立健全管理体制。要加强对科研仪器设备的管理,尤其是对纳入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的设备,要实行统一的管理和维护,建立健全有效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氛围。建立切实可行的科研仪器设备档案、技术人员考核、消耗品、经费、网络信息管理制度以及严格的用户培训制度等,保证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创设最有利的环境。
4.2.2 人才保障
(1) 打造专业技术团队。要打造一支业务熟练、技术精湛、富于创新精神且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队伍,力求其对所管理的仪器设备做到“技术精通,应用自如”。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并纳入到各级共享平台(中心)建设的首要工作中。通过出国考察、学术研讨、技术交流等活动,不断提升其综合业务素质。
(2) 制订有效激励措施。以科研仪器设备运行状态为着眼点,通过对设备故障率、修复率、利用率、开放率等的考核,对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工作态度、技能等级等做出评价,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奖惩措施,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督促其不断提升业务水平[15]。
(3) 维护技术人才利益。实验技术人员工资普遍偏低,并由于缺乏编制而不能对科研仪器设备实行专人管理,造成上千万元设备的闲置和重复购置,形成实质性浪费。因此,必须切实维护技术人员的利益,解决制约其发展的编制、落户等问题,提高津贴等收入水平,吸引更多高素质技术人员的进驻,实现科研仪器设备的专人管理和维护。
4.2.3 资金保障
(1) 设立科研仪器设备运行基金。通过政府投入、社会集资、科研单位自筹等多种渠道按设备价值的一定比例,建立管理相对统一的各级科研仪器设备运行基金。基金主要用于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维修、共享设备的运行成本、技术人员培训、设备技术革新和改造、远程服务系统研发、管理业务支出以及因共享设备产生的费用等[16]。基金由国家有关部门掌握,通过一定方式评估和核定后划拨到相关中心,再由设备拥有者根据工作实绩事后申报,经审核后支付。
(2) 设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专项资金。面向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共建单位,引入专项运作模式,深入挖掘科研仪器设备资源的创新服务潜能,并有效引导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市场化运行。每年投入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共享合作、公益服务、共享研究等专项工作。如联合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产品创新研发、生产技术改造,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专业服务、成果转化推广等创新型对接服务等,不断加强共享服务平台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撑作用。
4.2.4 信息网络保障
(1) 构建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网络信息平台。利用现代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以仪器设备、专业人才等资源信息库为基础,建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信息网络平台,以信息资源共享带动实物资源共享。网上信息包括科研仪器设备的基本信息、状态信息、预约登记、排队状态、用户建议、新功能开发、行业动态,以及参与共享平台建设单位掌握的一些核心技术等信息[17]。
(2) 建设科研仪器设备运行保障服务网络。为充分有效集成整合科研仪器设备资源,方便对设备的使用,有必要建设方便、快捷、有力的科研仪器设备运行保障服务网络,重点开展设备耗材、试剂、标样的配送服务,设备维修与改造升级服务、设备调剂服务以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咨询服务等。
[1]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京举行,胡锦涛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OL].人民网,2012.
[2] 王 健,谭锦才,孔文彬.大型仪器设备校院两级共享平台的优势互补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397-400.
[3] 付 强,王志强,朱平川.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175-177.
[4] 徐英莲.建立实验室资源共享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26(6):74-75.
[5] 周勇义,黄 凯,张黎伟.加强统筹规划,建立大型仪器共享保障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3-15.
[6] 张 华,徐 强,贾晓津,等.大型仪器设备网络管理平台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26(8):129- 133.
[7] 国外对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管理情况分析[OL].中国化工仪器网,2005.
[8] “全国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开通[OL].中国科技部,2007.
[9] “北京模式”催动首都科技资源流向市场[OL].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2010.
[10] 上海市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规定[OL].上海市人民政府,2007.
[11] 重庆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促进办法[OL].重庆科学技术委员会,2011.
[12] 深圳市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OL].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2011.
[13] 江苏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管理办法(试行) [OL]. 江苏科技条件网,2006.
[14] 胡晓萍,钟叶龙,徐军明.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215-220.
[15] 孟晓艳.科研机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问题研究[J].热带农业工程,2012,36(2):51-54.
[16] 王一柏,温 涛.北京市属高校仪器设备共享机制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383-385.
[17] 张 机.大型仪器设备网上预约管理共享平台的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2,33(2):109-103.
Research on the Realization Route for Opening and Sharing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ZHANGTian-li1,XUDa-hai1,2,SHENYan-bin1
(1.Tianji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Tianjin 300074, China;2.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130, China)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are the basic guarantee and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progress of scientific and the innovation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Promoting the opening and sharing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the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of equipment, but also promote the whole society to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level.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forme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sharing mechanisms about the opening and sharing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at present, such as clear management system in America, governments lead using of equipment in British, strict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and widely shared in Germany and so on. China has also initially formed national, regional and provincial three layers of linkag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sharing. On the basic of the opening and sharing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domestic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o establish sharing service platform, integrated service platform and industrial docking platform, and safeguard measures for talent, capital and information network. This paper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high level and multi field sharing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s; opening and sharing; realization route
2014-06-18
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13ZLZLZF09200)
张田力(1985-),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工程师,科技情报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高新技术。
Tel.:13512980172;E-mail:421323566@qq.com
G 312
A
1006-7167(2015)03-027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