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5-02-21杨足膺佟金萍朱陈松张宏如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年3期
关键词:跨界动态人才

杨足膺, 佟金萍, 朱陈松, 张宏如

(常州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杨足膺, 佟金萍, 朱陈松, 张宏如

(常州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国内高校的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着局限性,亦不符合来自学科自身、社会及高校等方面的诸多要求。因此,基于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和工商管理专业实际状况,并借鉴了生态学“资源流动”理念,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交互式培养为主要方式、集合实践与研究,将“知识—能力—素养”贯穿一体的动态人才培养模式,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也体现了“综合为主、突出专业”的内涵式培养原则,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反馈和完善机制,以期构建符合创新、创业和跨界等多方位要求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工商管理; 国内外对比; 动态过程

0 引 言

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培养具备创新、创业和跨界等能力的全方位人才已成为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这既是解决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同质化”发展及就业率低、缺乏复合型人才等问题的有效对策,也是国外高校“国际化、综合化及内涵化”先进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在常州大学由专业型向综合型人才转变的过程中,对人才的分类创新培养,既符合目前学生多元化、自主化的个体发展诉求,又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多元化、综合化的需求,也是常州大学服务于石油石化行业管理类人才的专业化、体系化需求。

1 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1 国内专业发展面临“瓶颈”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以及与世界经济逐步融合,国内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许多高校纷纷开设工商管理本科专业[1]。根据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统计,80%以上(500余所)本科院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形成了较大的招生规模。一方面,这给高校专业办学能力、教学环境和相应师资力量带来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工商管理专业是近几年来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之一,已经连续几年处于“十大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排行内。

1.2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全新要求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体制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市场为原则的工商企业管理运作模式正逐步形成,并在整体上实现了与世界经济同步接轨。在此背景下,国内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① 要求毕业生兼有能力型和学习型特点,既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职能要求,又能开展创新研究和学习、能够主动解决具体问题[1]。② 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专业伦理观念,对社会、企业和公司负责,具有较强的综合素养[1]。

1.3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是指上世纪建校时期由中央行业部门管理,从20世纪末开始划入所在省区,由省区为主进行管理的高校[2-4]。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由专业型向综合型转变、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要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系统地提高,既能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综合化需求,又能服务于行业对技术型和管理型等多方位人才需求[5-7]。

2 国内外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对比及启示

经过10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国外工商管理专业已经形成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沃顿商学院“商务与艺术培养相结合”模式、泰珀商学院“开放环境—问题解决能力”模式、麦库姆斯商学院“全方位职业技能-文化素养教育”模式、以及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人—文化—思想聚合”模式等[6-8]。这些培养模式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评价和师资队伍等方面,都表现出国际化、综合化和内涵化的共同特点,符合当前国际工商管理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见表1)。

表1 国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相当的局限性[9],主要表现在:

(1) 对“创新”理解偏差。目前国内多数高校主要培养单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相比而言,国外人才创新培养,不仅是应用型创新,还包括研究型创新,即要求学生在实践教育中开展创新能力培养,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这样推动了包括人才和企业在内的全社会自主创新意识。

(2) 创业教育层次较低。国内高校没有形成国外以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和社会团体等为整体的创业扶持体系,也没有国外系统化的经验、资金和政策等全方位支持[10];国内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目的是分流一部分学生就业,以实用主义为主,缺乏国外高校对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和创业兴趣培育[11]。

(3) 跨界培养形式单一。国内跨界培养,绝大多数采用校企跨界、以学校为主的培养形式,企业仅仅提供培养岗位和场地。国内校企跨界培养,更多地成为学校的实践训练,而不是国外流行的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三者互为主体、积极协作下的跨界培养方式。

(4) 实践性不足。在培养目标上,国内高校缺少国外对专业实践与课程理论的全方位融合;在师资队伍上,国内多数高校的任课教师,仅仅重视课堂教学能力,对实践教学、创业教学能力及经验不足,尤其缺少国外高校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和经验。

(5) 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目前,国内高校总体上还没有国外“学生—教师”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式学习,缺乏主动学习机会。多数高校尚未开设“体验式”的实践学习,因而难以同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协作和沟通等全方位能力。

(6) 人本主义意识不够。国内高校过于强调专业结构、学科设置和课程体系,缺乏对学生因材施教的自主和个性化教育;重视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课程学习等显性能力,缺乏对学生人格精神、企业伦理、研究创新和自主解决问题等隐性能力及素养的培养[8]。

(7) 国际化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受制于当前体制、经费和师资等,国内高校的国际化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国际化培养目的仅仅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国际企业的实践工作,而没有将国外的先进模式、理念等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仅有国内少数高校开展海外交换生等实践培养,绝大多数学生只能进行双语教学为主的理论学习。

3 基于动态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3.1 “资源流动”概念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资源流动(Resource Flow)是指在人类活动作用下,资源(主要是自然资源)在不同产业或不同区域之间所产生的运动、转移和转化[12-13]。它既包括资源的空间移动(即横向流动),也包括资源的形态转化(即纵向流动),可以很好地体现动态过程的特点[13-16]。

从“资源流动”角度来看,人才培养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流动”过程,它主要表现为横纵向流动耦合下的信息和人员流动,前者如专业知识的空间迁移和个体吸收、转化及创新过程,后者如“学校—企业”不同空间的跨界培养方式,形成高校学生在学校-企业之间的空间流动。总体来看,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主要表现为: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呈“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既包括了人才自身从量变积累到质变升华的过程,也包括了整个培养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和社会环境的空间交流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3.2 培养模式内容

基于上述概念,结合国内外培养模式的比较,本文提出了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从横向和纵向角度进行模式阐述和模块架构:

(1) 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培养模式。构建了横向视角下的学生与教师、学校、社会团体、企业、国内其他高校及海外高校等空间实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其他实体”之间存在多种交互行为及方式(图1)。

(2) “知识—能力—素养”的动态培养过程。培养人才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既是人才培养的目的,也是当前学生的自我要求和社会的外部要求。因此,本文从纵向视角出发,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养”动态培养过程(图2)。

3.3 培养模式特点

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横纵耦合下的体现人才创新、创业 跨界培养特征的新型模式,其主要特点有:

(1) 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思想和理念。①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主体是学生,无论从横向空间联系,还是从纵向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主体”都是贯彻始终的;②学生的内在需求,包括对知识、能力的兴趣和对实践工作能力或基本科研素养的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内在驱动力,与社会需求一起,成为人才培养的驱动力。

(2) “综合为主,突出专业”的内涵式培养原则。当今国内高校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于单一强调实践创新,忽视了研究创新,没有走国外“实践-研究”并举的培养原则和方式;“同质化”培养现象显著,没有突出高校的培养优势、地方特色及行业特色;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忽视人文素养的综合培养;只注重人才静态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人才培养的动态演变过程。而本文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上述问题做了较为完善的解答。

(3) 培养模式的反馈和完善机制。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都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培养模式的反馈和完善机制。本文认为,反馈和完善机制,是个体和整体的综合,需要校内与校外环境的共同参与。

4 结 语

构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对目前国内培养模式局限性的突破,也是当前专业发展、社会经济及专业所在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模式对比和分析,提出基于动态过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综合化和内涵化的发展趋势。本文仅探讨以学生为主的培养模式,对教师、学校和社会等在模式中的内在作用,并没有深入探讨;此外,对于培养模式中的“反馈机制”和“完善机制”,只作简要涉及,这些都是接下来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

[1] 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育人指南[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3-37.

[2] 浦玉忠.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 2011,30(12):92-93.

[3] 王义全, 赵金洲. 以“产学研”战略实现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可持续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8(1): 34-36.

[4] 浦玉忠. 实现五个转变提升地方行业高校办学内涵[J].中国高等教育, 2012(12):16-17, 37.

[5] 浦玉忠. 造峰 填谷 平原 高原——论地方行业高校学科生态系统的构建[J]. 前沿, 2011, 32(18): 186-188.

[6] 国外部分高校网站,包括:http://www.wharton.upenn.edu/;http://tepper.cmu.edu/index.aspx;http://www.mccombs.utexas.edu/;http://www.insead.edu/home/;

[7] 张玉利, 陈忠卫. 国外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比较及其借鉴[J].管理评论,2003, 23(4):56-62.

[8] 李云梅. 中美大学工商管理本科课程比较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0.

[9] 国内部分高校网站,包括:http://www.rbs.org.cn/;http://www.gsm.pku.edu.cn/index/index.html;http://som.xjtu.edu.cn/;http://nubs.nju.edu.cn/index.php;

[10] 李桂陵, 彭斯超. 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研究[J]. 信息系统工程, 2009, 21(12): 120-123.

[11] 梅伟惠. 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哲学[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26(2):92-

[12] 成升魁, 闵庆文, 闫丽珍.从静态的断面分析到动态的过程评价——兼论资源流动的研究内容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3):408-414.

[13] 成升魁, 沈 镭, 闵庆文, 等. 资源科学研究的新视角——自然资源流动过程的研究[J]. 资源科学, 2006, 28(2): 199-200.

[14] 成升魁, 甄 霖. 资源流动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决策应用[J]. 资源科学, 2007, 29(3):37-45.

[15] 沈 镭, 刘晓洁. 资源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探析[J]. 资源科学, 2006, 28(3):9-17.

[16] CHENG Shen-kui, Xu Zeng-rang, Su Yun, et al.. Spatial and temporal flows of China’s forest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resource efficiency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0,69(7):1405-1415.

An Exploration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urturing Mode upon Dynamic Process

YANGZu-ying,TONGJin-ping,ZHUChen-song,ZHANGhong-r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Through a 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between domestic and abroa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urturing modes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gration and connotation, there are considerable limitations existed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nurturing mode. This does not accord with the demands from the subject, society and universities etc. Therefore, based on both local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 actual situa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dynamic process nurturing mode, which is taking the student as the center role, with the interactive and practice-research nurturing mode, and is to combine the knowledge-ability-quality as a whole. Furthermore,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feedback and improving mechanism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ntrast between domestic and abroad; dynamic process

2014-07-25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面上项目(2013JSJG107);常州大学校级重点教改项目(GJY2013002);常州大学校级面上教改项目(GJY2013058, GJY2012061)

杨足膺(1985-),男,江苏盐城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工商管理教学与研究。

Tel.:13915892013;E-mail: yangzuying1985@163.com

G 642.0

A

1006-7167(2015)03-0266-03

猜你喜欢

跨界动态人才
跨界
跨界
国内动态
人才云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动态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